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歌教學反思8篇 "重新審視數學歌教學: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喜歡數學?"

“數學歌”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旨在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然而,這種教學方式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對“數學歌”教學反思,分析其優缺點,並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數學歌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的小組活動、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內外角的三條性質;並通過交流探討,說理論證,實踐檢驗,加深認識三角形內外角的三條性質。在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及發現知識—探索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上完這節課後,感覺到本節課還有不少地方設計得不好。結合實際,我的反思如下:

整體來說,本堂課的教學圍繞三角形的內外角性質發現及應用展開教學,通過學生小組活動,發現結論,並結合所學進行說理論證等使本節課的'重點得到了突出,難點得到了突破;並且對學生學習中的情況進行了點評和分析,並對有較多學生存在的問題作出了反饋;教育了學生要善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因此整體設計是成功的。

以下是不足之處,我進行了反思,並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希望下次上課能有所借鑑:

用在活動一的時間偏多。由於七年級的知識結構還不完整,所以引導學生從例項說明到說理論證的數學學習:“量”,“拼”到“等量關係”,“作輔助線”。故花費了一些的時間,不過我認為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數學證明是嚴謹的推理過程,而不僅僅是“看到的”。

改進措施:在活動過程中,適時引導,方法很多,不必一一講解,只要學生能用一種數理方法驗證就可以,這樣可以為後續活動提供更多時間。

在實際教學中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教師教學的主導性,花費了很多的精力編擬了學生自主學習卷,但是如何用好學習卷,如何處理學生探索過程中的引導和講解也是一門不淺的學問,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反思才能不斷地進步。

數學歌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這一單元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瞭解了哪些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我讓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放在課桌上,然後坐著觀察,站著觀察,再換個角讀觀察,學生在觀察後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稜、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事物,在小組內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印象深刻。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論。在研究長方體特徵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稜、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稜的特徵以後,我增加了一些題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稜長總和;已知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求稜長。新增了有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特殊長方體。同樣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為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在本節課上學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積極性,為他們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知識建構過程。

第3篇

國小四年級學生對直線、射線、線段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不容易掌握它們的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我是這樣預設以下情節的:

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火車的軌道是怎樣的?斑馬線是怎樣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能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我們從日常生活體驗數學知識,如從三個圖形中歸納總結出直線、射線和線段,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從生活中的事例到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轉變,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而且符合學生髮展的認知體系。這樣的情景設計即完成了銜接了新課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小組合作前,我先是讓同學們看到直線、射線、線段以及結合圖上,說一說三種線的特點(獨立思考3分鐘),用自己的話說你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讓學生敞開心扉,對三種線的理解到底是怎樣的,再通過小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進、達成共識。完全在學生開放的情景模式下展開。在小組合作4分後時我也和同學們互相交流說一說,逐步引導從端點、長度、與直線的關係中說一說。學生完全開放學習後要適當的引導是有必要,這樣有利於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讓學生動手操作,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從學生自己玩中體會通過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從學生枯燥乏味的教學中解脫出來,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的有滋有味,發揮了學生自己應有的個性特點。

在綜合運用上我考慮了新教材學生們忽視的內容是在同一直線上點上幾點數一數這裡面有多少條直線,多少條射線,多少條線段?這樣的內容為什麼要設計進去,因為據我的教學經驗學生做這類題學生很容易做錯,而且通過這一聯絡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新知,加深學生對三種線的認識。在看一看中學生很容易把線段看錯。搞一個小遊戲,從而把本課氣氛推向高潮完成一個精美的結局。

分數除法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一個數除以分數是在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方法。如何推導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有多種方法。例如:利用商不變規律進行推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進行推導;利用逆運算關係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推導;聯絡實際問題分析、推導等。

而教材選用的'是最後一種,意在結合具體的情景,通過線段圖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學中,我習慣讓學生通過大量的例子歸納方法,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計算兩組比較簡單的算式,並且引導學生對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讓學生通過猜想嘗試驗證,發現一個數除以分數和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都相等。然後進行練習,學生學習效果也不錯,教學過程一切自然流暢。

清晰地記得去年教學此內容時,下課後,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一個數除以分數為什麼要乘這個分數的倒數呢?”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還沒有講清楚呢?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教學,只是通過猜想、嘗試、驗證、歸納一個數除以分數和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相等,也就把計演算法則作為一個規定硬性地塞給了孩子,而忽視了算理的教學,這種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閱教材,發現教材是通過畫線段圖讓學生來明白算理,注重的算理的教學,忽視猜想、嘗試、驗證、歸納這種數學思想的滲透。如何讓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呢?既能讓學生明白算理又讓學生滲透這種數學方法呢?

經過仔細反思之後,今年我在教學此內容時,調整了我的教學過程。我在學生猜想、嘗試、驗證、歸納出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後,我丟擲了這個問題:一個數除以分數為什麼要乘以這個數的倒數呢?學生思考,討論。彙報時學生開始大部分圍繞因為結果相等來總結。此時我再結合線段圖對學生進行算理的教學,大部分同學們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孩子們高興地說分數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證明了我們猜想是正確的。

從這節課,使我感悟到,計算教學,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計算方法和盤托出,直接告訴學生,然後進行大量的訓練。可是這樣教學,儘管也能讓學生熟練掌握演算法,但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捨得花時間讓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這也是課程改革理念在計算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第4篇

?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就是要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到處都有的線條。線條是繪畫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用來表達感情的要素。由於運動的方向,使用的材料,排列的方式,描繪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輕重不同,線條會產生許多變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上課前,我先給學生出示了幾幅生活中不同葉子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告訴學生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①在這幾片葉子中就能找到,學生很快說出了葉子上的線條有直的,有彎的,還有折線形的。通過觀察樹葉引出了課題,讓學生明白線條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②接下來提問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有哪些線條?學生說自己的衣服上有線條,褲子上有線條,鞋上有線條,還有的學生說自己的手上有線條,頭髮上有線條。

③接下來讓學生觀察教室裡有哪些線條?學生很快找出教師的黑板上,牆上的紅花評比臺,窗戶框,教室的地面,還有的學生說我們寫的字也是曲線條構成的,學生尋找線條的興致特別高,爭先恐後的彙報自己的發現,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觀察的主動性,學生由教學樓中的線條一直找到操場上的線條。

④下面的環節我給學生出示了大量圖片課件,讓學生小組合作,邊觀察,邊分析並在紙上畫出自己觀察到的線條。很快在每個小組的紙上出現了:直線、曲線、折線,還有的畫出了弧線、螺旋線、蝸牛線、波浪線等等。我及時的告訴孩子們其實這些線條也是曲線,學生對曲線和折線區分得不是很好,在這裡我用摺紙的方法給學生演示,讓學生觀察折完後的線摺痕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學生說堅硬、扎手,緊接著畫一條曲線讓學生再感受,它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學生說:“柔軟、溫柔、流暢、舒展、溫馨”。通過這樣的對比觀察分析,學生對曲線和折線的`理解也就順暢多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繪畫表現,我設計了讓學生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欣賞畫家作品,觀察每幅作品中都採用了什麼樣的繪畫工具,在學生對畫面中的線條不十分理解的情況下,讓學生到黑板前分別用鉛筆、水彩筆、毛筆等不同工具嘗試畫線,看看不同的工具,畫出的線條有什麼不同。從而感受線條的美感及表現力。

在學生的繪畫創作環節,我沒對學生作過多的要求,是要能運用不同的線條進行表現就可以。有很多學生只畫出了自己認識的線條,而沒能運用這些線條畫出具體的形象來,在創作中如果對學生提出更明確的要求也許效果會更好。

經過學生的自我嘗試後,我發現學生基本都能借助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因此我請我班學困生1到黑板上示範畫,行動才能說明一切嘛。生1畫角的順序是:

1、在量的中心位置(凹槽處)點個點,做角的頂點。

生2:量角器老是移來移去,挺麻煩的生3:我們畫第一條邊要幾步呢?學生紛紛發表意見,最後我們歸納為:定頂點、畫邊、找點、連邊。教材中安排的練習是:

以下面的射線為角的一條邊,用量角器分別畫出40°、70°和135°的角。為了更好地幫助解決學生深刻理解畫角的方法,糾正學生對量角器的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混淆不清的現象,我將題目改為:

以下面的射線為角的一條邊,用量角器畫出2個40°的角。個別學生由於不會看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把前兩個角,一個畫成40°,一個畫成了140°。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相差那麼大。不用我多講,學生自己就知道錯了,直懊惱自己太粗心。一定要遵循:0°在裡圈就要看裡圈刻度,0°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刻度了,千萬不能混淆不清。

第5篇

1、備課。學期初,我認真鑽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著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取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潛力。之後,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構成潛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此刻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及時複習。根據愛賓浩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間的延長而減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3)努力構建知識網路。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構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構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構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帶給了可能。

針對不同的練習錯誤,教師面批,指出個性問題,群眾訂正共性問題。批改作業時,教師點出錯題,不指明錯處,讓學生自己查詢錯誤,增強學生的分析潛力。學生訂正之後,仍給滿分,鼓勵學生獨立作業的習慣,對激發學習的興趣取得了較好效果。分析練習產生錯誤的原因,改善教學,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

對後進生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為教師改善教學的依據。在測試卷中,增加了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也不再作為評價學生唯一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型別依次進行講解。期望透過這一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觀念,改變“以知識為本”的傳統認識,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觀念,緊緊圍繞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活動展開,呈現出“樂、實、活、新”的教學情境。

1、改變教育觀念。明確教育是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的。閱讀教育期刊,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潛力的方法和途徑。

2、“走出去,請進來”。到其他學校聽課,自己上公開課,大家交流、討論: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如何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各種適宜的、開放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潛力和實踐潛力,明確方向,促進教學。

對教材的鑽研深度還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還不是很明瞭,對學生的要求還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沒有充分調動家長參與教育,學校家庭的教育不能構成合力,以致於成績上不去。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以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

第6篇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在這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重學生的創造思維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就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能促進創造思維培養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取以下幾種形式:

開放式教學:由教師通過開放題的引進,在學生參與下解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本質,品嚐進行創造性數學活動的樂趣。開放式教學中的開放題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結果開放,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二是方法開放,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三是思路開放,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時的不同思路。例如再學習瓷磚的鋪設生活中軸對稱,圖案的設計等等內容時,我都是讓他們先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通過蒐集資料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離我們進了,通過互相交流使他們學到了他人的知識,使學生們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中軸對稱一節的學習,書上內容不是很多,所以我安排學生課下蒐集有關軸對稱的圖形實物。我很擔心課的內容不夠,怕學生蒐集不到資料等,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上課了我先舉了一些例子又把我剪的軸對稱圖形貼在黑板上。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把他們認為好的例子和圖案那出來。同學們開始合作起來,有的剪、有的給黑板上貼不一會黑板便貼滿了美麗的圖案,有動物、植物、人、字等等。每小組還有同學負責解釋設計意圖,最後同學們有設計了軸對稱圖案,有校園、小區、街道等能把學到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一節下來學生們感覺很輕鬆愉快除了學會課本上的知識外,學生們還學會了剪紙,我從中也學會了剪喜字、剪小人、蝴蝶等。課後他們把這些美麗的圖案貼在了班級的後強上,給班級增加了美感同時同學們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悅。班級的後強成了剪紙拼圖才能的天地。瓷磚的鋪設、圖案的設計、圖表的蒐集、七巧板拼圖等。同學們有了新作品舅子發的更換。我也給起了一個名字叫巧手樂園。所以說在新課改中不知不覺師生的關係近了處於平等的地位,講臺也變大了,在也不是三尺講臺了,教師已經溶入學生中間了,學生也不在封閉而是互相合作主動討論、探討、學生們不在感覺數學枯燥乏味,而是生動有趣,感到了數學就在我們中間。

活動式教學:讓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數學活動,包括模型製作、遊戲、行動、調查研究等,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熱愛數學。例如:在測量中(八年級),我讓學生走出課堂,實地測量學校的旗竿的長度,要求學生至少用三種方法,並說出哪一種方法誤差最大,是如何造成的。通過讓學生用同樣長的鐵絲分別彎製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和圓,然後引導大家觀察、比較、判斷:哪一種形狀的圖形面積最大?這樣的“做一做”活動,既觸及到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條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問題,又培養了學生對實物與圖形的認識能力,同時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嚐到學習數學的甜頭。

探索式教學:採用“發現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規律的發現、問題的解決等過程。例如“談談儲蓄的利息”(七年級)就是來源於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認真閱讀並作一些簡單的計息演算,就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使他們感性地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好處,提高學習興趣。

誘發學生的靈感。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於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還應當應用數形結合、變換角度、類比形式等方法去誘導學生的數學直覺和靈感,促使學生能直接越過邏輯推理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第7篇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數學學習是中學生增長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廣闊天地。而數學學習方法指導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誘導、診治,使學習者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靈活運用於學習之中,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的方法。

長期以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強調領會教學大綱、駕馭教材較多,因此教師鑽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學生思維活動較少,因而選擇適合學生認知過程的教法也少。學生對知識的獲得一般都要經過主動探究,小組合作,主動建構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讓感到數學好學,把學數學當成一種樂趣,真正做國中數學的小主人。然後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方法。使我們的學生能夠主動地、獨立地學習,達到新課程要求標準。具體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長期艱鉅的任務,抓好學法指導對今後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引導學生預習,細心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往往不善於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預習僅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別重視課堂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學一個章節內容,先粗粗讀一遍,即瀏覽本章節所學內容的枝幹,然後一邊讀一邊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內容的重點、難點所在,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後細細的讀,即根據每章節後的學習要求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覆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採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佈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差生的自信心外,更應該充分利用優等生這個教育資源,進行好生差生配對,這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關注了差生的發展,構建了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的,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它也彌補了教師課後輔導時間不足的缺陷。

三、課內重視聽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國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重視聽法指導,使他們學會聽,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

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後要及時複習不留疑點。首先要在做各種習題之前將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回憶一遍,正確掌握各類公式的推理過程,儘量回憶而不採用不清楚立即翻書之舉。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勤于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應造成不懂即問的學習作風,對於有些題目由於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時難以解出,應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分析題目,儘量自己解決。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要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把知識的點、線、面結合起來交織成知識網路,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聽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這樣,讓學生抓住重、難點,沿著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使其由“聽會”轉變為“會聽”。

數學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於這種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著力於以下幾點: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多思、勤思,隨聽隨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五、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難免的,但不是爛做搞題海戰術,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學生課後往往容易急於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複習。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

在作業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範、條理要清楚。對於一些易錯題,可備有錯題集,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的解題過程兩者一起比較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更正。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腦興奮,思維敏捷,能夠進入最佳狀態,在考試中能運用自如。實踐證明:越到關鍵時候,你所表現的解題習慣與平時練習無異。如果平時解題時隨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時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生如何克服遺忘,以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國中新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國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國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教學中,首先要重視改革教學方法,拋棄滿堂灌,以避免學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於結合數學實際,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總之,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必須與教學改革同步進行,協調開展,持之以恆。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要理論聯絡實際,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在從事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共勉。

本人在上學期不斷地摸索和學習中進行教學。認真回顧上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對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進行重新思考,將反思所得總結如下:

第一,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改變了自己在以往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角色:將要講述的內容為自己編好“劇本”,然後自己在講壇上盡情演繹,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現在是給學生編好“劇本”,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在學生課堂上充當主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繹,自主、合作地獲取知識。

第二,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要讓學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須為學生設計好適合學生演繹的劇本。因些,本人認真鑽研教材,為集體備課和學習材料的設計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三、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課標努力提倡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別,不挖苦、不譏諷,相反在問題情境的設定、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中,都要儘可能讓全體學生能主動參與,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或有能者有大作為,小能者有小作為的練習。如在七年級第二學期,學完“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後要求學生完成一些給出方程編寫聯絡實際的應用題,並讓學生交流評議,這樣有能者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題的背景通過借鑑書本完成。

第四、在課堂教學上突出了精講巧練,做到堂上批改輔導和及時的反饋。由於人數較多,新學生的數學層次參差,有針對性的輔導還不完善。另學生學習的參與度還可以提高,體現在小組討論、新知識的舉例交流等合作學習,今後還可適當增加。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方法較單一,可加強學法的指導。

第五、改變單純以成績高低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傳統評價手段,逐步實施多樣化的評價手段與形式: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又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角色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因此,我覺得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做到:

2、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做,獨立思考、獨立說話,教師要誘導發現,凡是學生能做的不要包辦代替。

3、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來一個變位思考,讓學生當“老師”。

4、教學上掌握好“度”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於教材又不拘於教材;要服務於學生又要使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總之,今後我會更努加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慾和表現欲。

第8篇

應對新課改,我在教學過程中有幾點深刻體會,如: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條件難於適應新教材要求;如何處理背景知識、應用材料等課堂延伸材料和課內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等等。;

應對課改現實,應對教材的整體編排的變化,應對教材引入的親和力,結合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學實踐,感覺本套教材有利於開展探究性活動,給學生更大的主動性,同時,也由於教材的“新”,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以下是幾點個人看法:

以前我們經常講:“要給學生一點水,教師需要一桶水”,此刻要反過來講:“要用教師的一點水,引出學生的一桶水。”畢竟此刻教材要求學生參與意識強,要求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從學生的探究活動中,經過思考,經過動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為了更加有利於探究性學習,因而知識結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因而造成理論知識很少,只供給基本框架,而相應資料必須由教師引導和補充,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補充多少知識,補充到什麼程度,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標準,容易造成兩個極端,對於無高三教學經驗的教師那可是“水過地皮溼”,因為對舊教材沒有先入為主的原因,使得他們基本上就不補充,也沒什麼可補充的。因而教得快,但會造成容量不夠,無東西可教,而對於有高三經驗的教師,因為前面知識的積累,經常會憑藉自我的已有的大學聯考複習經驗進行補充,這就會造成容量大,教學進度慢,課時不夠,不能夠按時完成任務等問題,應對諸多問題,我個人認為兩種處理方法都不恰當,應根據實際情景出發,折中處理,先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地補充適當資料。

教材中的很多例項由於十分靠近現實生活,所以很多資料十分大且不規則,計算時常用到計算機,很多事例、很多函式模型須用圖形來表示,這也需要藉助計算機才能實現,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學裝置都無法到達要求,這也會給教學上造成必須影響。

三、如何處理背景知識、應用材料等課堂延伸材料和課內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

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感覺,資料豐富了!除了原先單調的數學知識,公式符號,在例題中儘可能貼近生活,重要的定理不僅僅有清晰簡明的推導,更有背景知識的引入,應用知識的拓展,還有數學歷史的介紹,更全面地讓學生體驗數學感受數學。記得剛開學,一個學生問我:“教師,為什麼說數學是科學女皇頭頂上璀璨的皇冠。”我以我個人的理解給他這樣的解釋:“因為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數學這門學科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和其他學科的聯絡應用都十分緊密,許多學科重要的定理和發展都必須程度上依靠於數學嚴謹的推導證明。”而這些,在原先的教材教學中體現的並不明顯,學生無法充分了解。而在新教材中,做了很大的努力來實現這一點,例如模組一p32的例題二中,就要求學生利用函式的單調性去證明物理學中的玻意耳定律,還比如p41把函式影象和資訊科技應用結合到一起,還以實習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去體驗數學,感受數學。

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實現這些要求無疑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數學講數學,一點擴充都做不到。對數學和相關學科的聯絡,對資訊科技的使用,對數學史的瞭解都應當進一步的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可是具體實施中,我也發現這樣的問題,有時很需要把握一個“度”。過多地注重這些資料,課堂上表面很熱鬧,教學目標確缺失了。當然背景,應用,過程和歷史如何與數學知識有機的結合是很困難的,其實講背景,講應用等是為講數學知識服務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更有興趣的學習數學知識。

新課改對教師對學生無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這些要求確實不容易,實現新課程的理念,使學生的.知識素質本事都得到相應的提高靠的決不是幾堂公開課,幾次做秀的研究性學習。但要在日常教學中始終滲透新課改精神,教師很難做到,因為有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的作用。新教材相對就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礎訓練,使得部分學生思維雖然開闊了,但運算本事差了很多,在課堂上還需對新教材的資料進行補充。很多同事都認為新課程固然好,但學生的考試成績大不如從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複練習,因為時間不夠,大部分的教師都感覺一向是在趕進度。有些教師基本上還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學,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練習還是要跟上,因為考試成績最能說明問題。應當說只要大學聯考的壓力存在一天,教師和學生就一天無法擺正心態,真正徹底全面地實施新課程。這其實還是回到“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問題。應試教育的核心是怎樣在考試中得高分,並以此作為其它的先決條件。素質教育並不排斥高分。如果說素質全面的,健康發展的,分數就必須低,這也是不貼合邏輯的。相反,素質全面地,健康發展的,分數也必須高。當然是不是應當高到應試教育那種程度,倒不必須。應試教育的關鍵誤區是把“如何應付考試”當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試成績當作衡量人的唯一標準,在這個指揮棒的驅使下,人們無法重視素質的全面,健康的發展,使得孩子的許多素質被扭曲了。看得到這場新課改有意識地在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教師和學生還是在翹首以盼第一場新課改下的大學聯考。

新課程主張多媒體教學。在教材中很容易發現新課改對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並在配備的光碟中供給了相當數量的課件,有利於學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識,提高課堂注意力和學習的興趣。但我還是認為,多媒體知識教學的輔助手段,選不選用多媒體要看教學資料。尤其是數學這門學科,有些直觀的資料用多媒體還是不錯的,但有的資料諸如讓學生思考體會的問題不是很適合多媒體教學的。在模組一的教學中我很少用到多媒體教學,而在模組二的教學,第一章的資料我全部採用多媒體教學,因為空間幾何體這部分的教學採用資訊科技能夠很好的展示空間幾何體的性質,讓學生更直觀深刻的學習掌握。並且此刻對多媒體教學存在一個誤區,每次空開課或者競賽課的時候,總是讓教師做課件等,認為多媒體教學才是好的教學方式,我覺得也是對新課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總之,新教材將帶給我們很多挑戰,也給我們全體同仁一個鍛鍊的平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激發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創新。在新課標下,數學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有待我們不斷去探索,去創新,共同探討,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