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排行榜

盤點10大古代兒童玩具

排行榜9.63K

【踢毽子】

盤點10大古代兒童玩具

踢毽子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運動專案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它起源於中國漢代;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在漢族民間流傳極廣,集市上還出現了專門製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代開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毽子的製作工藝和踢法技術上,都達到空前的程度。

【花燈玩具】

山西民間花燈玩具,是流傳於三晉鄉村的傳統工藝品。兒童花燈玩具以手提式多見。一般都是篾扎紙糊,內裝小紅蠟燭。農村傳統的小花燈,用高梁杆扎架,麻紙糊面,用色彩畫人們喜愛的動物或神話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畫,或貼上民間剪紙,內裝小油燈。現今發展為竹架構造,彩紙或綢布糊面,內裝蠟燭。在製作技藝上雖然並不純熟,但粗獷有力,無矯揉造作之感。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和製作風格都具有生動活潑的鄉土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華容道】

華容道是古老的漢族民間益智遊戲,以其變化多端、百玩不厭的特點與魔方、獨立鑽石棋一起被國外智力專家並稱為“智力遊戲界的3個讓人無法相信”。它與七巧板、九連環等漢族傳統益智玩具還有個代名詞叫作“中國的難題”。據《資治通鑑》註釋中說“從此道可至華容也”。華容道原是中國古代的1個地名,相傳當年曹操曾經敗走此地。由於當時的華容道是一片沼澤,所以曹操大軍要割草填地,不少士兵更慘被活埋,慘烈非常。通過移動各個棋子,幫助曹操從初始位置移到棋盤最下方中部,從出口逃走。不允許跨越棋子,還要設法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到出口。

陶響球是1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陶響球】

又叫娃娃哨,是1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是魚化寨的特產。魚化寨位於西安西郊,這個巨大的城中村裡黑壓壓地住了不下二十萬人。然而,這個村落卻是1個有著仰韶文化遺址的古村寨,歷經十幾個朝代的滄桑變遷,給這個村寨留下了獨具的名字和獨特的文化遺產:“魚化寨”與“泥叫叫”。

【泥叫叫】

撥浪鼓本來是1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靠繫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撥浪鼓】

【蹴鞠】

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3種形式。

空竹又稱“抖嗡”,是1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衚衕裡、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空竹】

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1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戲】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絃,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豔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1種人們喜愛的活動。

【風箏】

標籤:兒童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