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排行榜

六盤水10處最美景點

排行榜6.15K

10、楊氏居宅

六盤水10處最美景點

位於老城區和平路,坐北朝南,清光緒年間(公元1876--1907年)修建,建房者楊毓彥,1950年後改作水城縣人民醫院,現為縣醫院二門診用房,建築為一四合院,臨街為過廳,其後為西廂房和正廳,木構懸山頂,總佔地面積540平方米。現儲存較完好,為研究水城清代晚期居民建築的實物之一。

9、下馬坎古驛道

位於鳳凰辦事處石橋村和穿巖洞村之間,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修築,投資者潘尚福妻徐氏。原長6公里,為清代萬福廠、穿巖洞兩礦往水城運輸鉛鋅礦之交通要道,道路用石灰石鋪築,寬1.8米,現存約5公里。築路記事摩崖在下馬坎驛道旁,高0.4米,寬0.4米,楷書陰刻56字,乾隆五十九年仲秋月立。

8、水城觀音寺

水城觀音寺原名觀音閣,位於鐘山區荷城街道辦事處鍾環社群(老城內),修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後因戰禍,寺院破爛,僧侶流失,香火銳減,雖然如此,但也有善男信女經常到此燒香拜佛。1993年,十方善信組成籌委會,由楊明顯任主任,籌資8000多元以修復文物古蹟的名義重新修建觀音閣,並於1993年5月19日舉行奠基典禮,市人大副主任周紹邦、市民委主任陸官華、水城縣委書記孔令忠等和弘福寺當家師聖中法師等政府領導和宗教人士參加了奠基典禮。1994年釋通廣由弘福寺聖中法師推薦來水城觀音閣當住持。2000年11月13日,水城縣人民政府以水府發〔2000〕65號檔案同意水城觀音閣為佛教正式活動場所,並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6月10日,觀音寺籌資72.4萬元修建大雄寶殿。2004年4月初,籌資16萬元從瑞麗請(買)來六尊漢白玉佛像(其中釋迦牟尼佛重達13噸),同年7月9日在安裝佛像期間拆魁星樓時在西牆挖出一塊石碑,碑長139mm,寬78mm,碑文完整無缺。碑文起始處有"嘉慶十三年三月修建,觀音寺山門捐助功德善信姓名開列於後",碑末有"嘉慶十八年孟夏月,垮旦"等字樣,至此,方知水城觀音寺修建的確切時間是嘉慶十三年(1808年),距今199年曆史。據碑文記載,為修建"觀音寺山門"有53人共捐助銀436.5兩,其中還有當時的政府-,如"水城清軍府張寶低、水城照廳何梓文"等。2005年3月水城觀音閣根據碑文記載,向水城縣民宗局上報關於更改寺名的報告,並於3月7日得以批覆同意更改為觀音寺。·

2005年,水城縣政府機關遷至雙水,水城觀音寺所在地老城片區劃給了鐘山開發區,受地域限制,水城縣民宗局對觀音寺的管理存在諸多不便,為此,水城縣民宗局以水民宗字〔2006〕17號文向市民宗局報告,要求由鐘山區民宗局對觀音寺進行管理,市民宗局也於2006年12月4日下發市宗發〔2006〕1號檔案,根據檔案精神,按屬地管理原則,水城觀音寺由鐘山區民宗局負責管理,並按《宗教事務條例》有關規定辦理登記、頒證等手續。2007年4月6日,鐘山區民宗局以鍾族宗發〔2007〕3號檔案,正式接管觀音寺。·

觀音寺現有大雄寶殿一幢,觀音0三層一幢,臨時齋堂一幢,臨時知客室一幢;有全堂漢白玉佛像29尊;有常住僧人5人,學佛弟子800人左右;寺管組9人。是目前我區唯一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

7、天波樓

位於六盤水市中心區黃土坡南側,秀麗突兀的朝陽山頂,海撥2016米。山頂中央,有一棟五層樓閣,如瓊樓玉宇,燦爛輝煌。每當晴空萬里,在山下仰望此景時,旭日晃漾,金光赫奕,射山谷欲動之感油然而生,蔚為壯觀。·

朝陽山頂的樓閣叫天波樓。之所以叫天波樓,是因為六盤水人民廣播電臺將它用於調頻發射,又因其雄偉壯觀而隱有巨集揚浩然正氣之意。·

天波樓建於公元1993年10月,時值-南巡講話以後,六盤水市人民政府為了適應全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為了宣傳六盤水,加強本市精神文明建設,經過反覆討論,決定在市中心區的朝陽山頂建立一座發射功率為一千瓦的六盤水調頻立體聲廣播發射機房。幾經周折和努力,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幾大領導班子的支援下,由市財政投資40萬元,省財政投資15萬元,歷幾年之精雕細磨.終於在朝陽山頂上建成了這座兼有多種功能的天波樓。·

天波樓的建成,為六盤水市廣播事業的發展,為提高廣播的宣傳效果,為改善六盤水市的人文環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天波樓高17米,寬18.6米,此樓從樑柱、斗拱、門窗、瓦頂到匾額等,整個建築精細逼真地再現了中國古代磚木結構建築的特色。殿身立圓柱18根,殿壁由1280整塊木格窗板組成,其中前後壁各124塊,左右壁各20塊,由六盤水市規劃設計院設計,鬆坪建築公司承建。·

天波樓一樓正門上方有一塊四方匾,-"茶園"二字。走進茶園,只見花崗石鋪成的地板,顯得透明鋥亮,四周古色古香。茶園裡整齊地放著兩排供遊人休息的桌椅。左邊是視聽音響裝置,右邊是專為遊人服務的小賣部。茶園大廳正壁中央懸掛著巨幅行雲流水般的書法大匾,它是民間詩人白水翁於丙子年春所作的《登樓感賦》:

天波樓臺故事長,四海英明踴南崗,·

朝天老酒歌一曲,熱土溫溫草木香。·

雲翻雨怒奔眼底,寒山遠睡嘆夕陽,·

雄圖展處風雷動,笑把蒼涼點紅裝。

天波樓二樓正廳和三樓正廳為六盤水人民廣播電臺調頻發射機房和通訊機房,四樓和五樓為書畫廳與娛樂廳,供遊客觀賞娛樂,朝陽山天波樓不僅開闢了六盤水廣播事業發展的新領域,而且為六盤水市的城市建設增加了新景點、開闢了新的旅遊天地。·

夏日,從朝陽山腳舍車步行,沿著山間小路逐級攀登,一路上鮮紅的葉子花、白色的素馨花、各種顏色的一串紅、夜來香、紫羅蘭等躍然入眼,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蜜蜂蝴蝶飛來串去,怡然自得。·

登上山頂,展現在眼前的天波樓飛簷翹角,琉璃黃瓦,絳紅色的石柱格外耀眼,"天波樓"三個鏤金大字,在陽光照耀下,金光四射,燦爛奪目。·

天波樓四周花樹相間,登樓四望,上下鐘山遙遙相對,東到老城、雙水,西到新城黃土坡、梅花山,北到電視發射高塔,中國涼都的城市新貌,遠山秀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正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種超塵脫俗,如臨仙境之感頓生,人世間的種種煩惱愁疑,早已拋在九霄雲外。·

陰雨天,登上天波樓,可以看到山腳下雲翻雨怒的情景。晴天的傍晚,夕陽西沉,登上此樓,遠看梅花山雲飄霧繞,座座群山披上了縷縷銀紗。夜晚,天波樓上滿綴彩燈,浮光耀金,光彩奪目。·

近幾年來,除了本省各地的群眾到這裡來觀光遊玩外,北京、上海、廣州、浙江等地的遊客和外國來賓也慕名來此,鳥瞰中國涼都六盤水市容的全景,留影作珍貴紀念。·

朝陽山天波樓正以嶄新的雄姿,為六盤水的廣播事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增添新的光彩。

6、水城縣兵役局舊址

位於老城區民主路204―210號,清末建築,原為陸子高住房,1950年歸縣財政所有,改為縣兵役局辦公室,該建築平臺佈局為:臨街大門,西廂房和正房。西廂房懸山頂穿鬥式木結構,前帶廊,前廊與正房前廊相通,石闊四間12.3米,進深7.44米,二層,簷高5.45米,正房為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闊五間14.28米,進深10.8米,簷高5.45米,有廊。西廳房對石有一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築,磚木混合結構,建築面積64.7平方米,平臺呈四合院式。正房腐朽程度較大,二樓不能居住,西廂房儲存較好,現內住7戶人家。

5、廖氏居宅

位於老城區和平西路,明國時期廖允之建築。建築物有分舊宅和新宅,舊宅為一樓一底小青瓦木構建築,新宅為三層木構建築,建於1946年,臨街為正房,後為西廂房,正房與廂房一、二層相通。新舊宅構成一個三合院,平面佈局呈半月形,新宅為廖鬱之建。現兩宅較完好。

4、施氏居宅

位於老城區沙田路81號,明國初年建正房,1948年配南北廂房,平臺佈局為四合院式,佔地面積194平方米。建築物均為木構穿鬥式懸山頂,有臨街過廳,南北廂房和正房。正房石闊三間11.56米,進深7.2米,前帶廊,廊深1.05米。兩廂房各石闊間2.94米,過廳石闊13.3米,進深1.75米。各房均高二層,簷高5.15米,此居宅建築佈局較特別,表現在:南北廂房座向與過廳、正房一致,即兩廂房兩山頭相對,屋簷口與過廳、正房屋簷口相銜接,便於排水和增大天井採光量,使天井在視覺上增大空間,這種結構佈局實屬少見,現儲存完好。

3、肖輯軒故居

位於老城區小山巒119號,清末建築,平臺佈局,為四合院式,建築物只有大門,圍牆和正房,佔地面積2346.56平方米,建築面積107.78平方米。正房木構穿鬥式懸山頂,石闊洞10.36米,進深6.51米,簷高4.95米,現儲存完好。此房為水城著名民主人士肖輯軒(1901―1973),名錦,早年畢業於貴州省師範學校和南京鐵路學校,曾任水城縣教育局局長,上海鍊鋼廠廠長祕書、水城縣中學校長,參議會議長等職,在此期間,支援中國0和愛國進步活動,險遭-政府殺害。新中國成立後,當選為縣政協一至四屆副主席,省政協委員。

2、田君亮故居

位於老城區解放路45號,清末建築。平臺佈局為四合院式,臨街過廳兼鋪面,西廂房,東廂房(已不存)、正房佔面積370平方米。房屋均為穿鬥式懸山頂木建築,正房前簷裝飾有雕花月樑、額坊、團為福壽變紋等。正房石闊五間15.75米,進深8.55米,簷高3.7米,前帶廊,西廂房石闊三間7米,進深4米,過廳石闊五間15米,進深6.75米。現將正房樑架變形向西南傾斜處,其餘均儲存較好。此房為貴州文化名人田君亮母親吳氏祖屋,1894年田君亮在此房內出生。田君亮(1894―1987),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在日本參加孫中山領導之中會革命黨,從事民主革命活動,曾任貴州法政學校教務長,貴大教授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貴州大學校長,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等職,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大硝洞古代煉硝遺址

該遺址位於六盤水市鐘山區月照鄉小屯村,在省級風景區阿勒河景區內。形成於清康熙年間,洞口面臨大河(烏江上游主流),高出河面約150米。洞穴為一個巨大的洞廳,全長在900米以上,平均寬約為100米,平均高60米左右。

西洞口為進口,寬約150米,高50米左右。東洞口為出口,寬約100米,高30米左右。洞內寬敞明亮,佈滿了數十座礦渣堆積,初步估計,堆積總量約二百多萬立方米。礦渣堆積間,現無規律地殘存有熬硝爐23個、沉澱池20個、蓄水池2個(有水),接來自洞頂的引水設施2個。在一塊巨大的長12米、寬4米、高2米的形如饅頭的大鈣化堆上人工鑿出一個接水池,接水池兩邊又分別鑿出兩條寬5公分,深3公分的引水線槽,將接水池中的水直接引入旁邊人工砌築的水池內。其它水池則直接砌築在洞頂滴水的正下方。

從現存熬硝爐及蓄水池等數量分析,估計該煉硝遺址日產硝量600斤左右;從礦渣堆積和綜合調查資料分析,每天至少有300人左右在作業,如此,這裡應是一個規模很大的煉硝工廠。如此大規模的開採,是軍用還是民用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停止開採的時間約在雍正時期或更晚。巨大的礦渣堆積,就目前已知的資料來看,該遺址應為全國單個洞穴煉硝遺址之規模最大的遺址。

標籤:六盤水 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