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一等獎5篇

為了讓自己在上課的過程中有更好的發揮,一定要寫教案,寫教案是為了讓我們在教學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現。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一等獎5篇,供大家參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一等獎5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一等獎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八個生字,會寫十二個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理解內容,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周恩來的所見、所聞,體會並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

3.練習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周恩來的所見、所聞,體會並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

教學難點:

1.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周恩來的所見、所聞,體會並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

三、教學策略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文章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教學時可以採取如下策略:

一是讓學生了解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絡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即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等語言實踐的過程中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自足感悟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題。

2.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的一至六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面對著繁華、熱鬧的租界地,面對著大伯含糊不清的話語,使他產生了哪些疑問?讀出相關的語句。

出示課件:

租界地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3.只有十二歲的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後提出了這麼多的疑問。而“中華不振”這個詞語在課文中多次出現,看來這個詞語一定很重要,那麼中華不振是什麼意思呢?

出示課件:

振:①搖動,揮動;②奮起,興起; ③救; ④振動。

【設計意圖】用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出周恩來在疑問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感受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二)深入學習,品讀感悟

1.默讀課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來是從哪兒看出了中華不振的呢?畫出相關的語句並做簡單批註。

出示課件:

認真默讀課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來是從哪兒看出中華不振呢?用曲線畫出相關的語句並將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有感情地讀讀這些語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面板、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這一帶”和“別處”分別指的是哪裡啊?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突然發現有個中國婦女正在哭泣,而旁邊站著一個大個子洋人,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下面請同學邊讀原文內容邊填空。

出示課件:

她原指望( )。誰知( ),反而( )。( )。但是,( ),( )?只能( )。

再讀讀你們剛才填空的內容,就這些內容你們會產生怎樣的疑問呢?

將我們體會到的周恩來的感受通過讀表現出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藉助課前查詢的資料,學習運用資料理解課文內容談感受。

3.總結學法。

通過讀七、八自然段,我們抓住了周恩來的所見、所聞,體會並揣摩他的想法。這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在後面的學習中還要用到這樣的方法。之前我們瞭解了中華不振的字面意思,現在也正是這種方法讓我們和周恩來一樣明白了“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

教師導語一:當時,中華大地民不聊生,可在這租界地裡……

出示課件:(學生齊讀)

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面板、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教師導語二:同學們,在租界地裡,我們中國人的遭遇是多麼的可憐可悲啊……

出示課件:(學生齊讀)

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裡,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4.師生對讀課文第九自然段。

師:當魏校長問大家為什麼而讀書時,有的同學說──

生:為明理而讀書。

師:有的說──

生:為做官而讀書。

師:也有的說──

生: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師:而周恩來卻說──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同學們發言的場景周恩來看在了眼裡,發言時說的話他聽在耳中。而他卻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就還有我們剛剛學到的讀書方法猜猜周恩來在想些什麼嗎?你們可以結合上下文或資料來試想,然後把它寫在紙上。

出示課件: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來此時不僅是他回答的語氣是清晰而堅定的,更是他經過沉思後做出的決定和他遠大的志向與抱負,同樣是清晰而又堅定。他不但是這樣說的,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

(三)總結全文,感情昇華

是啊!周恩來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遠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為這個遠大的志向而努力奮鬥。

出示課件:介紹周恩來的生平事蹟。

周恩來的一生不但是這些說的,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當他聽到中華不振時想到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在思考中產生了問題。當他看到我們中國人倍受欺凌時他想到的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正因為他想到的是振興中華,不再讓中國人受欺負,所以才說出了這震撼人心的一句話,讓我們帶著感受再來齊讀課題。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請你將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感人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五、設計意圖

積累語言,學習寫法。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一等獎2

【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示了少年周恩來的廣博胸襟和遠大志向。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喧嚷、得意揚揚、懲辦、志向、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廣博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同學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慾望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板書)齊讀,個別讀。問為什麼這樣讀?

(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

2、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蹟。

二、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

1、同學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並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自讀考慮:課文章寫了哪幾件事。

(文中寫了三件事,中間有兩次過渡。第一次是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疑惑,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這句話銜接的上文是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話之後經常想問題,說明正是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個究竟,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來闖入租界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過渡段,即課文的第9自然段。“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經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深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裡切身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這一句話巧妙地把課文引入了下文對修身課上這件事的敘述。)

四、學習課文的第一區域性

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同學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為什麼?”“那又是為什麼呢?”要讀出疑惑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疑惑的語氣,體現出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時地追問和考慮。

五、學習課文第二區域性

1、讓同學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

2、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身的同胞在自身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結合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後、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實際,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六、學習課文第三區域性

1、考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麼意思?

(聯絡圖片過去的中華、現在的中華在你心中的樣子。)

2、討論:

是什麼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聯絡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同學們經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深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到“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同學可以體會到周恩來絕不是出於一時激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沛的考慮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後也不會有絲毫動搖。)

3、抓住“同學們經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深思”一句,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實際和他在修身課上鏗鏘有力的話語等內容,推想一下週恩來一個人在深思什麼,讓同學談一談或寫一寫自身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昇華

1、再讀課文對比中理解,考慮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麼不同?

(使同學體會到,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而讀書,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絡起來。在這樣的對比中,使同學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廣博胸懷和遠大志向。)

2、以小組為單位提出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進行恰當的評價指導。

3、學了這篇課文,談談你的感受。

4、誦讀課文:

⑴讓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小組讀。

⑶個別讀課文。

八、課外延伸

1、讀一讀周總理的格言。

2、閱讀《立志爭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一等獎3

活動目的

1、通過班會活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奮鬥目標,認識到立志、勤學、成才之間的關係,認識到個人發展與國家強盛、民族興旺之間的關係,引導同學要“志當存高遠”。

2、通過班會活動,激勵同學們為理想,為未來而更加努力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

3、通過班會活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立為新世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而奮鬥的理想,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這次班會為新的起點,向更高的目標奮進。

4、通過班會活動,在明確個人奮鬥目標同時,明確班級奮鬥目標。

活動準備

1、確定主題,選擇主持人;

2、討論班會內容及過程;

3、組建辯論隊,確定主辨手。

4、編寫主持人串詞

5、主辨手帶領本辯論隊組織材料

6、佈置會場。

活動過程(共30分鐘)

第一項:主持人發言

第二項:故事表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第三項:詩朗誦:圓明園,你在哪裡

第四項:主持人宣佈辯論賽程式及規則,開始辯論

一、賽制

四對四組團體辯論賽

二、辯論賽程式

1、宣佈辯論賽開始

2、宣佈辨題

3、介紹參賽代表及所持立場

正方: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

反方:為自己而讀書

4、介紹參賽隊員及嘉賓

5、宣佈辯論規則

(1)時間提示

(2)辯論規則

6、開始辯論:

(1)正方一辨發言(2分鐘)

發言內容:我國地大物博,上有5千年的文明歷史,可以說中國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盛譽,可是近代的中國,抗日戰爭……簽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使原本富強的中國一下子跌入谷底,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處處受到外國人的欺壓,侮辱。這段歷史成為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痛。對於侵略國這樣的野蠻行徑,我們有血有肉的中國人強烈抗議,每一份簽名!每一份控訴!都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愛國之心!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作為振興中華的主力軍,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又該做什麼呢?無法改變中國現狀的,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不僅僅依靠單純的愛國熱情就能建立起來,更需要的是知識、科技、人才!以天下偉人,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方認為:我們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反方一辨發言(2分鐘)

發言內容: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古國,歷史有值得我們回憶和歌頌的,也有我們的恥辱,不過。那都已經是過去式了,面對當今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我們不應該沉浸在戰爭的年代,我們要加強自身的素質、文化知識,強大自己的才能,然後再強大國家,俗話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我們應該強大自己的實力,才有能力去與外界抗衡,綜上,我方認為:為自己而讀書。

(3)正方二辨選擇反方二辨或三辨進行一對一攻辨(1分鐘30秒)

(4)反方二辨選擇正方二辨或三辨進行一對一攻辨(1分鐘30秒)

(5)正方一辨進行攻辨小結(1分鐘30秒)

(6)反方一辨進行攻辨小結(1分鐘30秒)

7、自由辯論

本階段正反方辨手進行流水發言,發言辨手落座結束另一方辨手必須緊接著發言,同一方辨手的發言次序不限。(8分鐘)

8、觀眾自由提問

觀眾提問階段正反方各回答觀眾提出的問題,一個問題回答時間為1分鐘,如一個辨手回答時間未滿,其他辨手可以補充。

9、結辨

辯論雙方應針對辯論賽整體態勢進行總結陳詞。

三、總結辯論賽

1、班主任及嘉賓評析發言(略)

2、詩朗誦: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3、主題班會結束

四、活動意義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紀初就提出了“國民教育以養成健全人格為標準”。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格的偉大。”所以,我認為,在悄無聲息中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做好的一項工作。

五、配套活動計劃

1、觀看電影《周恩來》

2、系列主題班會:

(1)做個有責任該的人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一等獎4

教學目標:

1、研究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重點詞句、展開想象、資料補充等多種閱讀方法,揣摩人物內心世界,進而體會文章內容。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祖國繁榮民族振興而努力學習的志向。

3、厚積薄發,進行說話訓練。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瞭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抓主線

1、詩人流沙河曾說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來從小立志——生齊讀課題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研究下少年周恩來為什麼立下這樣的志向!

3、指讀課文,回答問題,師板書:中華不振。

二、精讀課文,知因果

(一)組內合作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你從哪裡感受到中華不振的?

(出示閱讀方法:讀書時要一想二畫三批註)

2、組內交流

(二)研讀課文全班交流(學生找到哪裡,老師相機處理哪裡)

1、品讀詞句,初步感受中華不振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過哭訴著、得意洋洋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從洋人欺侮中國人後趾高氣揚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從當時婦女的穿著“衣衫襤褸”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後、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體會這是在中國的地盤上,國人當時得不到最起碼的公道,沒有地方說理、沒有地方申訴,感受中華不振。

訓練:

(1)展開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警察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

(2)談談感受:作為一名中國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這樣的欺凌是一種什麼感受?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裡,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從“緊握著”這個詞語體會國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憤怒壓抑在心中,想象他們當時是什麼心情呢?

●從“只能”、“誰又敢怎麼樣呢?”看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華不振。

訓練:

(1)修改句子

“誰又敢怎麼樣呢?”這是什麼句子?改成陳述句。

(2)比較句子

①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裡,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②微觀的中國人讀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裡,誰都不能怎麼樣,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通過對比句子體會反問句的語氣更為強烈,進一步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3)感情朗讀,讀出憤怒與無奈。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揹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面板、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這段話主要讓學生體會“闖進”,在中國人的地盤還要闖進來,說明這也是中華不振。

(教師相機處理1~6段)

導語:其實,當週恩來剛到這裡的時候大伯就告訴他租界地沒處說理去了,同學們,你們現在能體會到大伯當時的心情嗎?分角色朗讀對話,想象該如何去讀!

2、整合前面,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正是因為,所以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

3、資料補充,深入感受中華不振

教師出示資料:1885年,上海的黃浦公園在租界內建成後,便在公園門口豎立了刻有園規的牌子:“一、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五、除西人用僕外,華人不準入內……”民間將此概括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這是對一個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華不振的`有力證明。

4、正是目睹了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不振”,所以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請你們再鏗鏘有力地說一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你們是國家的棟樑與希望!

(發散思維、語言訓練)你想為而讀書?

2、贈言

從你們的話中我讀懂了你們對祖國深深的濃濃的愛,古有岳飛的“精忠報國”,今有你們的以天下為己任,老師想把流沙河的《理想》送給你們。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一等獎5

一、活動目的:

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近代歷史,瞭解我們的先輩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的信念,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感情,堅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認真學習,努力奮鬥的信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二、活動準備:

1、讓學生收集我們先輩努力學習,頑強奮鬥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物。並在活動時討論。

2、在黑板上寫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九個大字。

三、活動過程:

1、由主持人讀一段話,引入班會的主題。

女主持:在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我們國家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在60年前,我國處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之下,民不聊生,在經過許多先輩不惜拋頭顱,撒熱血,艱苦抗戰,才終於結束了那段屈辱的歷史。

男主持:經過了眾多有志之士的多年奮戰,才使我國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齊讀:我們需要繼承先輩遺志,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七(二)班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女主持:首先請聽這個有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吧。(張沁同學)

2、分組舉出前輩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事蹟。

男主持: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正是在眾多的先輩共同努力下,才把祖國有如今的成就,現在,請同學們舉出前輩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事蹟。

學生分成四組,每組都舉出兩個例子來。

給表現好的組加分。

3、歌唱《大刀進行曲》

4、詩朗誦(兩位男生:顧豪君 劉澤軒)——《靈魂》

女主持:從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豪情到國歌聲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悲壯

男主持: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撓到王昭君“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的民族團結,都凝結著這些偉人的苦苦追求。下面請聽詩朗誦《靈魂》。

5、小品《阿q外傳》〉表演者:朱海曉 徐佳藝

女主持:的確,人常常為著理想去苦苦追尋。可就在我們的周圍卻還有少數同學仍沒有醒悟學習的重要性,為此也在生活和學習中鬧出不好的笑話。下面請看有朱海曉、徐佳藝等同學表演的小品《阿q外傳》。

6、上面一個小品生動形象地從反面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那為了我們國家的興旺發達,我們又該如何做?

男主持人:我們的祖國是個大國,我國有豐富的資源,但我們國家人口太多,國家每一項的人均值相對較低。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在很多方面都處於劣勢。為了我們國家能夠迎頭趕上,我們的怎麼辦,該如何去做。請同學們踴躍發言,把你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告訴大家。

學生參與討論、發言。

男主持:同學們剛才的發言都很精彩,很多同學都提到了,在現階段,我們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有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6、教師寄語

同學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以天下為己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生的義務就是學習,我們要把強烈的愛國之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知識才是力量,沒有科學文化你何以談報國?出了這道校牆,我們要面對的是社會的紛繁複雜。是我們單純稚嫩的思想所必須接受的。只有在校園裡學好知識,打好基礎,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看世間風雲變幻,誰主沉浮?

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騰飛,“振興中華”的偉大任務就由我們來承擔,同學們,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由我們托起,讓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為空談,不再成為口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7、主持人宣佈

女主持:我們這次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在經過同學們精彩的論述後到此結束。

齊讀:感謝各位同學及老師參與!

參考資料: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瀋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年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裡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臺,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為了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起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裡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