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數學課教師自我反思總結

  數學課教師自我反思總結

嘗試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並使他們親身體驗集合圖的產生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集合的思想,感悟重疊,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數學化過程。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課教師自我反思總結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數學課教師自我反思總結

數學課教師自我反思總結一

對《倍的認識》一課,學生的數學現實是什麼?現實是: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如何教學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釋(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義學生難以理解,那麼我們就給學生指明一個學習的方向---擺一擺。學生擺的現狀又是什麼呢?圓形有3個,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學生可能多擺2個三角形;可能多擺2個3;也可能就擺2個2……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及時梳理,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

體驗—經歷—積累,讓學生真正從不會到學會。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為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倍的認識》一課,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悟一悟--試一試--做一做--練一練,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義,由淺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認為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怎樣擺?”在擺中悟一悟,初步體驗倍的意義;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為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在預設與生成之間靈動,呈現課堂的真實本色。

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倍的認識》其設計是從學生的原始學習狀態入手,“圓形有3個,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怎樣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選擇,嘗試、探究問題,教學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富有形的預設在無形的動態教學中生成。抓住“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幾”這一知識的靈魂,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裡湧現出來的各種資訊,見機而作,或及時引導,或適時質疑,或概括小結,對有價值的資訊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啟用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有效生成。

數學課教師自我反思總結二

本節課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複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

本節課上,我嘗試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並使他們親身體驗集合圖的產生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集合的思想,感悟重疊,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數學化過程,從而獲得數學學習經驗。接著,創設了讓學生自己設計圖。當學生彙報自己獨特的表示方法時,進而引導學生藉助一種圖(集合圖)來理解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通過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特別是在解讀集合圖時,讓學生充分理解“參加……的,只參加……的,既參加……又參加……的”的含義。在解讀集合圖的過程中,我很注重學生表述各個部分的意思。紅色圈是表示“參加跳繩興趣小組”和藍色圈使表示“參加踢毽子興趣小組”,而去掉了都參加的部分後是“只參加跳繩興趣小組的人數”,“只參加踢毽子興趣小組”,多了一個字“只”,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還有“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子”讓學生明白這是2個小組都參加的。因此在比較“8+9-3”和“5+6+3”中的“+3”和“-3”時,大部分學生都已理解。在這兩個過程中,我都重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圖形。並對這個圖形作了重點解讀:如:你認為紅色圈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藍色圈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這綠色部分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那黃色中的5個人表示的是什麼?這藍色中的6個人表示的是什麼?“楊明、劉洪、李芳”這3個人表示的是什麼?從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讀懂了圖意,知道了韋恩圖豐富的內涵。並正確選擇相關資訊進行解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解題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數學課教師自我反思總結三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作為新手的我自接到此次磨課執教任務那天開始到現在,心情一直沒能平靜。首先是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勝任,畢竟自己年輕沒有教學經驗,其次是為能得到這次鍛鍊機會而感到非常榮幸。接到任務後首先感到迷茫:一是課題的選擇,二是教學目標的確定。後來在組長的幫助下確定了執教課題和教學目標。我選擇的是二年級《我是什麼》這一課,開始我先看了有關教參上這一課的設計,還上網搜尋了這一課是否有其他好的參考。可是網上可查詢的較好的資料甚少。如果按教參上的教案設計去上這一課,又缺乏新意,何況這是對遠端研修後的一次彙報課,得有自己的突破才行。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實踐反思:

《我是什麼》是一篇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本課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會認11個生字,會寫3個字。知道汽、雲、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變化形成的……2、技能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愛護水資源,保護水資源。

本堂課特點:

1、上課開始,我以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2、此節課教學,識字、寫字、朗讀是重點。我重視識字的鞏固,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識記方法識記生字。比如:碰,學生說:一塊石頭砸到了“亞”的頭上起了兩個包就是“碰”。稼:“禾”找到家了就是“稼”。災:家著火了就是“災”。學生說的比較形象,便於識記。這種識字方法學生喜歡。寫字教學,首先引導學生說“衝、池、黑”三個字寫時需要提醒其他同學哪些地方,然後範寫,最後學生描紅。學習課文的同時,我採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指名讀,小組內接讀,自由讀,集體讀,比賽讀、舉手學生齊讀、挑戰讀等形式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注重了抓課文的重點語言。課文第二段寫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飄,學生說出了不同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正確使用了動詞,又體會它們的不同形態。

本堂課的不足:

1、說識字方法環節和朗讀環節學生積極性非常高,教學環節欠緊湊,所以拖堂了。

2、時間上前鬆後緊,有幾張張幻燈片沒能展示.

3、個別平時回答問題很積極的學生這節課回答問題不積極。

分析原因:

1、備學生方面做的不夠好。

2、教師語言不夠精煉。

3、有這麼多老師聽課有些學生緊張。

作為這次磨課的執教者,我收穫頗多,原來要準備一堂令人滿意的課是多麼的不容易。尤其所教學科並不是自己的專業,加上今年包班,能靜下心來好好備課的時間少之又少,期間同組老師們給了我許多幫助,還是集體的力量大,感謝這個集體讓我在專業的道路上快速成長。在這裡特別感謝趙老師對我的幫助!

總的來說,我很幸運,這一次的提煉可能相當於別人幾年的教學。最關鍵的是抓準教學目標,課堂中的核心是為了讓所有學生學有所獲。一切的設計都應以學生為中心。

葉瀾教授指出:“教師寫一輩子教案成不了名師,但寫三年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可見反思對教師教學的促進作用。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正在教學的路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