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政治(必修1-4)精煉350條知識點

為方便廣大同學們備戰大學聯考及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本站精心整理了高中政治必修知識點,歡迎大家學習。
 

高中政治(必修1-4)精煉350條知識點

 

 

《經濟生活》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1.基本屬性:使用價值(物的有用性)和價值(人類勞動)。

2.有使用價值的並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3.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任意發行。

4.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面額,決定一定時期內發行多少紙幣,但無權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

5.貨幣供應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為限度。

6.通貨膨脹:如果貨幣的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紙幣貶值)。

7.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8.信用卡:能減少現金的使用(但不能減少貨幣的流通),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並非十分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9.匯率的變動對進出口的影響。本幣升值,有利於進口,有利於對外投資,有利於出國旅遊和消費,不利於出口和吸引外資。

10.美聯儲加息,對於國際資本來說,會流向收益高的地方(美國),進而導致其他國家資本外流。(匯率上升,本幣升值,匯率下降,本幣貶值。資本會由預期貶值國家流入預期升值國家,由低利率國家流入高利率國家)

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

1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12.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3.一般說來,商品價格上升,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

14.一般來說,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生產者獲利減少,這時生產者壓縮生產規模,減少產量;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生產者獲利增加,這時生產者會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

15.價格的變動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響小(需求彈性小);對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影響大(需求彈性大)。

16.市場決定價格與價值決定價格是一致的。

第三課 多彩的消費

17.生產決定消費。經濟發展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基礎性的。

18.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

19.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佔家庭消費總支出(不含投資)的比例。

20.綠色消費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核心是可持續消費。

21.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艱苦奮鬥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時候都應該發揚光大。

第四課 生產與經濟制度

22.生產決定消費的物件。

23.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24.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25.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26.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

27.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28.社會再生產的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

29.直接生產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和交換是連線生產和消費的橋樑和紐帶;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30.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31.公有制經濟的地位: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中處於主體地位。

32.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33.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他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34.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

35.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控制力上。

36.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經濟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7.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38.國家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地位不平等)。

39.集體經濟包括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

40.農村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承包權和經營權歸農民所有。

第五課 企業和勞動者

41.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

42.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在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4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4.勞動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樹立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

45.我國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享有各項權利,這些權利是保障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實現平等就業、充分調動和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保證。

第六課 投資理財的選擇

46.我國的儲蓄機構主要是各商業銀行,此外還有信用合作社等。

47.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注意時間的統一)。

48.商業銀行是指經營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並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

49.股票的收益主要來自於股息或紅利收入、收入來源於股票價格上升帶來的差價。

50.股票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方式。(高風險高收益)

51.債券主要分為國債、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

52.股票所反映的是所有權關係,債券反映的是債權債務關係。

53.社會保險保障基本生活,商業保險風險損失。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54.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55.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56.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57.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58.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讓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59.生產決定分配,要實現分配公平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社會財富,為實現分配公平奠定物質基礎。

60.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61.要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人,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62.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

6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個人所得稅和財政支出)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第八課 財政與稅收

64.國家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65.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66.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67.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執行的作用(財政政策)。

68.影響財政收入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根本)和分配政策。

69.財政收入構成: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稅收收入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財政最重要的來源。

70.財政支出:經濟建設支出、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債務支出。

71.財政收入與支出的關係:平衡、盈餘(收入大於支出)、赤字(收入小於支出)。

72.稅收的特徵: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

73.增值稅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複徵稅,也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企業的偷漏稅行為;有利於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和體現公平競爭。

74.財政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有關政策,如調節稅收、經濟建設支出、國債規模。

75.貨幣政策:主要包括與銀行相關的一系列政策,如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信貸量等。於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第九課 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76.市場調節的基本手段:計劃(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得手)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77.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

78.市場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

79.市場調節侷限性:自發性(損人利己)、盲目性(一哄而上、一鬨而下)、滯後性(事後調節)。

80.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來維護。

81.市場規則主要包括市場準入規則(規定哪些企業、商品可以進入市場)、市場競爭規則、市場交易規則。

82.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這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83.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

84.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85.能夠實行科學的巨集觀調控。科學的巨集觀調控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86.巨集觀調控的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87.巨集觀調控的手段:經濟手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收入分配政策、產業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第十課 新發展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經濟建設

88.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89.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發展的基點。

90.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91.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92.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93.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94.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不斷邁進。

95.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96.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

9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等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98.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99.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100.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第十一課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01.比較優勢理論:若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較另一國均處於絕對劣勢,但只要在兩種產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於優勢的國家在兩種產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於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的產品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處於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產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102.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同時也存在著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這些是前進中的問題,需要正視並設法解決。

103.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戰略決策,標誌著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政治生活》

第一課 生活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

104.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05.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其他一切制度和政策歸根結底都是由我國國家性質決定的。

106.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107.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

108.人民民主的特點:人民民主具有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特點。

109.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國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

110.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111.我國公民依法享有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和被選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

112.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礎和標誌。

113.公民的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

114.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115.遵守憲x法和法律。憲x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為準則。

116.在我國,國家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17.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享有的民主,而不是全民享有的民主。

118.公民的民主權利不能隨意擴大和縮小。

第二課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119.在我國,公民可以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自下而上參與)、專家諮詢制度(自上而下:座談會)、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自上而下:徵求意見)以及社會聽證制度(自上而下:聽證會)等方式直接參與民主決策。

120.公民享有對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

121.公民參與民主決策 有助於決策反映民意,體現決策的民主性;有利於決策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

122.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123.自己選舉當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礎,也是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徑。

124.實行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

125.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126.公民可以參加決策,但決策最終要由決策機關作出。

第三課 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27.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

128.我國正在深化機構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129.轉變政府職能並不是弱化政府職能。

130.我國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131.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對人民負責。

132.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

133.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134.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課 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

135.政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勇於負責、敢於擔當,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

136.政府權力的行使包括決策、執行、監督等環節。

137.為減少決策的失誤,我國政府正在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

138.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要健全權力執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這個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139.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上級政府、審計部門、下級政府。

140.行政系統外部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檢察機關的監督;國家司s法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社會與公民的監督。

141.政務公開,有利於規範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便於公民監督政府的工作,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五課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42.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143.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14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145.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14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我國國家機構居於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國家機關都有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147.全國人民大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

148.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149.人r大d代表權利:審s議權、表b決權、提t案權、質z詢權等。

150.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

第六課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51.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15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必須堅持黨對一切的領導。

153.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154.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

155.支援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式上升為國家意志,是黨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

156.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157.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158.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159.通力合作的友黨關係: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

160.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61.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

162.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組織上是獨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在政治地位上,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163.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準則:遵守憲x法和法律。

164.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65.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166.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第七課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z教工作基本方針

167.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168.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剷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169.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170.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171.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展,是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172.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以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

173.積極引導宗z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第八課 走進國際社會

174.主權作為國家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對內至高,對外獨立)

175.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支援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

176.國際關係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文化關係、軍事關係等。

177.國際關係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競爭、合作和衝突是其基本形式。

178.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

179.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

180.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衝突的根源。

181.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九課 維護世界和平 促進共同發展

182.和平面臨的最大問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新干涉主義。

183.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184.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185.為了和平與發展,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改變舊的國際秩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

186.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187.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88.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

189.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190.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19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係的基本準則。

附件:各司其責,不越權

192.人民——國家的主人。

193.政府——行政機關

194.人r大——國家權力機關

195.人r大代表——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196.中國共產黨——中國執政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197.政z協——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不是國家機關

198.民主黨派:參政黨

199.司法機關:公正司法

200.村委會、居委會——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生活與哲學》

專題一 物質和運動

201.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202.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0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204.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205.規律不能被改變、消滅、創造。

206.人可以創造物質的具體形態,但不能創造物質。

專題二 物質和意識

207.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208.物質具有決定作用,意識具有反作用;

209.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10.意識既可以正確反映客觀存在,也可以錯誤反映客觀存在。

211.意識是人腦在客觀存在的反映,並不意味著這種反應是被動的反映,而是能動的反映。

212.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213.正確的意識和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214.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沒有人腦就沒有意識。人工智慧本質上是對人腦的模仿,不具有主觀能動性。

215.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獨立存在,意識必須依賴於物質。

216.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意識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

217.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

218.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219.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20.人可以通過實踐把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專題三 實踐和認識的關係

221.實踐決定認識。

222.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223.實踐和認識的主體都是人。

224.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科學理論都不能成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225.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認識的目的。

226.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

227.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能動性、客觀物質性、社會歷史性。

專題四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228.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29.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謬誤。

230.真理的具體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

231.認識有多個,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客觀性。

232.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

233.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34.認識並不是一種圓圈式的迴圈運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235.實踐—認識—實踐......

236.量變—質變—量變......

237.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

238.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專題五 聯絡觀

239.聯絡具有普遍性,有條件的,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絡之中,但並非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絡。

240.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絡建立新的聯絡。

241.聯絡具有多樣性,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242.聯絡具有客觀性,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絡都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絡不等於主觀臆造的聯絡。

243.整體的功能不一定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244.我們應樹立全域性觀念,立足整體,而不是立足的區域性。

245.關鍵部分的功能甚至對整體的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專題六 發展觀

246.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

247.發展具有普遍性,但並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248.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的途徑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249.新事物不等於新出現的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遠大前途的事物。

250.新事物必將戰勝舊事物。

25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專題七 矛盾觀

252.矛盾雙方是具體的、多種多樣的,不能把矛盾雙方簡單理解為好不好、優點與缺點。

253.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254.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但不能由此認為矛盾越多越好。

255.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56.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257.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矛盾。

258.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259.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

26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係,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261.解決矛盾並不是消滅矛盾。矛盾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可以被解決。

26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263.矛盾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26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精髓。

265.主要矛盾——改造世界,解決問題:重點、中心、關鍵、突破口。

266.主要方面——認識世界,評價事物:主流、性質、主體。

267.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決定事物的性質。

專題八 辯證否定觀

268.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69.辯證否定是發展和聯絡的環節,是新事物產生和促進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270.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271.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

272.創新要求否定,並不是否定一切。

27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274.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專題九 社會歷史觀

275.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76.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與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並不是完全同步的。只有先進的社會意識才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77.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78.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279.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80.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281.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282.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

283.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黨的生命線和根本的工作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28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專題十 價值觀

285.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286.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287.正確的價值觀對人生與社會起著促進作用。

288.價值觀具有主體差異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但並不是說不同的人價值觀一定不同。

289.價值觀對人生起導向作用,但不起決定作用。

290.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前提和基礎。

291.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292.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點選上方圖片瞭解詳情

第一課 文化與生活

293.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29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

295.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96.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

297.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98.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299.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300.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薰陶的過程。

301.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

302.優秀的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303.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304.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305.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306.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307.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308.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309.文化傳播的途徑:商業貿易、 人口遷徙、 教育。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310.建築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築,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311.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312.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繼承性。

31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314.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315.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316.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第五課 文化創新

317.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318.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319.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320.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於社會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321.守舊主義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封閉主義即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

322.民族虛無主義即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歷史虛無主義即根本否定傳統文化。

323.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324.推動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

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

325.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

326.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327.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328.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

329.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

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

330.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331.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繫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33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包括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的偉大民族精神。

333.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33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應對世界範圍相互激盪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335.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

336.人們對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337.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

338.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援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第九課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339.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340.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34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342.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34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代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34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345.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346.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347.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促進我國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項基本方針。

第十課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348.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當代中華文化的“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49.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關鍵是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

350.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