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山居秋暝教案(張金波) 教案教學設計

山居秋暝教案(張金波)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山居秋暝教案(張金波) 教案教學設計

講古詩最常見的套路,就是讀讀講講,這也是很難講出新意的講法。詩歌要講出新意,關鍵在於根據所講詩歌的內容特點,安排合適的形式。王維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詩中有畫”,這一點也是後世所公認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體現這一特點,同時也能鮮明地反映王維創作後期的思想上的隱逸傾向。引導學生學習這一首詩,對於瞭解王維的創作風格,可以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覺得,讓學生把握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把詩歌的文字還原為一幅山水圖畫。在授課過程中,我先帶著學生熟悉詩歌內容,然後在黑板上現場手繪一幅橫幅的卷軸,接著把詩歌的內容,轉化為卷軸畫的各項內容:把詩題“山居秋暝”作為畫的題目,放在畫幅的右上角;把“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四句是畫面的主體,把它放在畫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變化成“雨後秋晚”,作為時間放在畫幅的左側,再把“王維作”作為落款放在“雨後秋晚”下面。這樣能比較直觀地表現“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後會發現,詩的尾聯無法放到畫幅中去,這時候介紹王維的生平和思想,使學生理解王維的隱逸情懷。

教學目標:

1、 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 認識王維創作後期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

教學難點

品味詩中所描寫的山村景色,體會詩人嚮往隱逸生活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學習了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兩首古體詩之後,今天我們轉入近體詩的學習。

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山水田園詩派以來,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深受一些優秀詩人的稱讚。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近體詩《山居秋暝》。

二、近體詩簡介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近體詩產生於唐代,分為律詩和絕句:

(1)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2)絕句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固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紹

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註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誦讀指導

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

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託了詩人閒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四、詩中有畫

(一)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王維隱居輞川之時。他在那裡建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瞭地點;“秋”點明瞭季節;“暝”,傍晚,點明瞭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二)後人評價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筆觸清新自然,使我國的山水田園詩在陶淵明、謝靈運之後達到又一高峰。後人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蘇軾稱讚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本詩即是“詩中有畫”的代表作。

(三)詩中有畫

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後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說“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教師在黑板上手繪一幅橫幅卷軸的圖形。)

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麼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首聯與詩題有什麼聯絡?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鬆、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絡?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後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並說說原因。

明確:是。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遍勃勃生機。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

明確: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教師把這四句寫到畫幅的中央)

6、、這四句作為畫面太過簡單,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大約200字。

參考範例:“明月鬆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鬆樹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歸浣女”。竹林裡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裡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7、總結畫面內容

畫面總合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們體會了“詩中有畫”,假如為畫取名,應是?

明確:山居秋暝。(教師在畫幅的右上角寫上“山居秋暝”四字,作為畫的題目。)

再為這幅畫的落款處補些說明,寫上時間,可用哪些詩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概括為“雨後秋晚”寫在畫的左側)

還缺什麼?

作者。教師把“王維”寫在“雨後秋晚”的下面。

五、畫外之意

1、說到這兒,我們把握了詩中蘊含的畫面,對“詩中有畫”有了初步體會。學詩不但要把握內容,還應體味作者的感情。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山居秋景的喜愛,對山村生活的嚮往,始終流露出詩人遠離人世、迴歸田園的願望。

如此,我們還不能算是完全讀懂了這幅畫。因為這幅畫不能把詩的尾聯概括進去。

2、翻譯尾聯,並體會其中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願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願望。體現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詩的尾聯,我們有一個疑問:王維本在做官,為何嚮往隱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隱居是出世。唐代詩人,尤其是盛唐詩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實現人生抱負。要解開這個謎,我們必須瞭解一下王維的生平和寫作背景。

知人論世:

王維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但由於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過匡世濟時的理想。特別是在張九齡拜相以後,王維曾極力稱頌張九齡的一些政治主張,得到張的賞識與信任。但隨著張九齡的罷相,王維的仕途也漸趨坎坷,對當時的官場開始感到厭倦;在這種情況下,早年對佛教的信仰開始在他的心中佔據重要的位置,40歲以後便“吃齋奉佛”,曾一度在終南山和輞川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以與友人賦詩唱和相酬為樂,表現出厭惡世俗、逃避現實的隱逸情趣。本詩便較為典型地體現了詩人的這種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山居秋暝》表現了王維嚮往田園生活的思想傾向,也流露出對仕途失望,厭棄官場的情緒。同時,我們還學會了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知人論世。

板書:

山居秋暝

王維-詩人、畫家、隱士

詩中畫 畫外意

明月 鬆 清泉 石 --自然美 嚮往田園 遠離塵俗

--

竹喧 浣女 蓮動 漁舟--生活美 厭棄官場 超然淡遠

語言風格:清新淡雅

鑑賞方法:知人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