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彈力球教案7篇

要想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課前寫好教案是一定要做到的,只有認真記錄教案,我們才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彈力球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彈力球教案7篇

彈力球教案篇1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力的合成,是在學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質和常見幾種力的基礎上,通過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個力的合成方法,是對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本節重點介紹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但實際這是所有向量運算的共同工具,為學習其他向量的運算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對今後牛頓運動定律、平衡問題、動量與能量問題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這節課承前啟後,在整個高中物理學習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定位

為了讓學生充分進行實驗探究,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本節內容分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等效的角度進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培養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一、重點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們的關係.

.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

二、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三、重、難點突破方法——教法簡介

本堂課的重、難點為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規律獲得的過程。

因此,本堂課在學法上採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歸納法——通過重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究、歸納總結。體現學生主體性。

實驗歸納法的步驟如下。這樣設計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本堂課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重要手段。

本堂課在教法上採用啟發式教學——通過設定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思維。體現教師主導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採用六環節教學法,教學過程共有六個步驟。

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安排兩個同學共提一桶水,再請全班力氣的同學來提這一桶水,遊戲雖簡單,但能迅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然後用圖片引導學生通過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展示合力與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強調等效替代法。舉例說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

那麼如何來求合力呢?先簡單回顧國中所學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方法:直接加減即可。再通過設定三個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猜想合力與分力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學生猜想五花八門,產生思維衝突,怎麼辦呢?學生自然會想到通過實驗來尋求問題答案。由此引出——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首先,教師展示實驗儀器,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如何進行實驗呢?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再次設定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面對儀器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1要用動畫輔助說明。在問題2中,教師要強調結點的問題,用動畫說明。問題3中,直觀簡潔的描述力必須用力的圖示,用圖片說明。問題4讓學生注意測力計的使用,減小實驗誤差。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討論,再結合多媒體動畫的展示,使學生對探究的步驟清晰明瞭。

然後,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記錄合力與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圖示。實驗完成後請學生展示實驗結果,應該立即可得出結論一: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利用代數方法相加減.

那合力與分力到底滿足什麼關係呢?

此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從數字上找不到關係,哪可不可以從幾何上找找關係呢?學生會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ob可能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哪麼猜想是否正確呢?親自實踐才有發言權,學生動手作圖:以oa、oc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oacb,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與ob是否重合。

學生作圖後發現對角線與合力很接近。教師說明實驗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經過很多次的、精細的實驗,最後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說明對角線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結論二: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進入

第四環節:歸納總結

彈力球教案篇2

一、設計思想

高一新生正處於從國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階段的特點,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並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國中時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教師覺得“沒戲可唱”,學生則有“炒冷飯”之感。因此將彈力這節課設計成了探究性學習課,採用了“參與──體驗──內化──外延”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自評和互評來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例項、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本教學設計特別強調了對實驗的挖掘。通過引入新課時設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中的若干個演示實驗的設計,特別是精心設計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變實驗,使學生感悟科學的探究方法和強化創新的意識。學生在互動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獲得探究的成功體驗,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二、教材分析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例項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並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援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於胡克定律的教學,要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索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數大小之間的關係”,這種先從感性認識出發,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驗檢驗並進行具體運用的研究辦法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滲透。

三、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對“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在國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念基礎。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為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並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2.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彈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示式,瞭解勁度係數的單位、符號及物理意義,並能運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4.知道胡克定律的圖象的意義,掌握利用圖象法計算勁度係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2.通過分組“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數之間的關係”的實驗,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知道實驗資料處理中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進行處理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資料,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2.通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展將知識服務於人類的願望。

3.從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入手,培養學生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認識事物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五、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自主設計實驗探索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的關係及實驗操作。

(二)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以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結合問題法、演示法、啟發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程設計:實驗引入(產生疑問)→設計實驗→學生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拓展應用(產生新疑問)。

(2)對探究實驗設計好實驗的內容、步驟和表格,便於學生的探究。

(3)教學中通過設計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把複雜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以便於學生的思考分析。

七、教學準備

細鋼絲、鋼鋸條、彈簧、海綿、橡皮泥、白紙,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鐳射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兩套)、小車、橡皮筋、氣球、、纖維板、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米尺、彈簧、鉤碼、力感測器等等。

彈力球教案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援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資料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資料,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善於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鉤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臺、刻度尺、彈簧、鉤碼等等。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觀看伊辛巴耶娃撐杆跳破世界紀錄及運動員跳水的視訊。

撐杆跳高運動員要使用撐杆,跳水時要使用跳板,你能說明這樣做的目的嗎?由此引入新課

師:那麼,這又是個什麼力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彈力的有關知識。

[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

演示實驗1:彈簧掛上鉤碼後伸長。

演示實驗2: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

演示實驗3:粉筆用力被折斷。

學生觀察思考什麼是形變

給出形變的定義——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

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生1:沒有。

生2: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於形變數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

彈力球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形變的概念,瞭解彈力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

2、能夠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3、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二力平衡條件確定彈力的大小.

2、針對實際問題確定彈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斷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回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彈性限度:如果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的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3、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

4、形變有拉伸形變、彎曲形變、和扭轉形變.

(二)、基本技能:

1、應用胡克定律求解彈簧等的產生彈力的大小.

2、根據不同接觸面或點畫出彈力的圖示.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物體發生形變後產生的,瞭解彈力產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確定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

教法建議

一、關於講解彈力的產生原因的教法建議

1、介紹彈力時,一定要把物體在外力作用時發生形狀改變的事實演示好,可以演示橢圓形狀玻璃瓶在用力握緊時的形狀變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顯的形變實驗,如礦泉水瓶的形變,握力器的形變,鋼尺的形變,也可以藉助媒體資料演示一些研究觀察物體微小形變的方法.通過演示,介紹我們在做科學研究時,通常將微小變化“放大”以利於觀察.

二、關於彈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1、彈力的方向判斷是本節的重點,可以將接觸面的關係具體為“點——面(平面、曲面)”接觸和“面——面”接觸.舉一些例子,將問題簡單化.往往彈力的方向的判斷以“面”或“面上接觸點的切面”為準.

如所示的簡單圖示:

2、注意在分析兩物體之間彈力的作用時,可以分別對一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確切說明,是哪一個物體的形變對其產生彈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講解繩子的拉力時,可以用具體的例子,畫出示意圖加以分析.

第三節 彈力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演示形變用的鋼尺、橡皮泥、彈簧、重物(鉤碼).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提問

1、重力是的產生原因是什麼?重力的方怎樣?

2、複習國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複習過渡到新課,並演示說明

1、演示實驗1:捏橡皮泥,用力拉壓彈簧,用力彎動鋼尺,它們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教師總結形變的概念.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針對橡皮泥形變之後形狀改變總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2、將鉤碼懸掛在彈簧上,彈簧另一端固定,彈簧被拉長,提問:

(1)鉤碼受哪些力?(重力、拉力、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誰加給鉤碼的?(彈簧)

(3)彈簧為什麼對鉤碼產生拉力?(彈簧發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彈力的概念:

3、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提問:

(1)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併發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援力屬於什麼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4、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援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5、支援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援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援物體).

繼續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又是什麼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誰?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6、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 形變的關係為: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 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彈簧的倔強係數,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係數一般不相同.這個規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於伸長或壓縮形變.

8、練習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強調 為形變數的大小.

彈力高中物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例項,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並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著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於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國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麼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係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

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為什麼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內容是對應的?為什麼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為什麼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效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麼,同樣回到了環節的主題。

彈力球教案篇5

[教學目標]⑴知道彈力是怎樣產生的;⑵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彈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實際運用所適用的條件,物理教案-彈 力。

[課 時]1課時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鋼尺、彈簧、重物(鉤碼)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重力是怎樣產生的?其方向如何?

2、複習國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複習過渡到新課,並演示說明(板書)

(一)形變

(1)形變

(2)彈性形變

演示圖示1中的實驗,請同學們注意仔細觀察並回答下列問題。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援力。這二力平衡。)

②支援力是誰加給重物的?(鋼尺)

③鋼尺為什麼能對重物產生支援力?(鋼尺發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

(二)彈力

(1)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提問:④由此可見,支援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⑤重物放在鋼尺上,鋼尺就彎曲,為什麼?(重物在重力作用下與鋼尺直接接觸,從而發生微小形變,對鋼尺產生了向下的彈力即壓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彈 力》。)

可見,壓力支援力都是彈力。並進一步分析得出:

(2)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併發生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援力屬什麼樣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①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援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②支援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援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援物體)。

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屬什麼樣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③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 形變的關係為: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f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彈簧的倔強係數,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係數一般不相同。這個規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於伸長或壓縮形變。

三、小結

四、學生練習:閱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1)(3)(5)與學生一起討論。作業本上寫(2)(4)。

彈力球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推力、壓力、支援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他們的方向。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教學重難點

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知道壓力、支援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3、理解形變概念,瞭解放顯示微小形變。

(一)觀察實驗

1、觀察用彈簧拉靜止的小車

小車:由靜止→運動

彈簧:被拉長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碼,觀察砝碼和竹片

竹片:發生彎曲

砝碼:處於靜止狀態

3、觀察用彈性鋼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體

鋼片:發生彎曲

物體:被推??

(二)形變和彈力的概念:

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形變.

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彈力的概念:

(三)彈力產生的條件

(1)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必要條件);

(2)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條件)

彈力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產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觸的物體上.用手向右拉彈簧,彈簧因形變(伸長)而產生彈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彈力的施力者是發生形變的物體,受力者是使它發生形變的其他物體.

圖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豎直擋板之間,在重力作用下小球與斜面及擋板間都有擠壓趨勢,因此小球與斜面接觸處,小球與擋板接觸處都會產生彈力.而圖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豎直擋板間,雖然小球與豎直擋板相接觸,但在接觸處沒有相互擠壓趨勢,因此小球與豎直擋板間不會產生彈力.

(四)顯示微小形變的兩個實驗

有一些物體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比如一些比較堅硬的物體,但是這些物體都有形變,只不過形變很微小。所以,一切物體都在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形成。

(五)彈力的方向

彈力的方向總是與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

(1)彈力方向的判定步驟:

明確產生形變的物體--找出使該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確定該物體產生彈力的方向.

(2)常見支援物的彈力方向:

平板的彈力垂直於板面指向被支援的物體;

曲面的彈力垂直於曲面該處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援的物體;

支承點的彈力垂直於跟它接觸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援的物體;

繩索的彈力沿著繩子指向收縮的方向.

(六)形變的種類

看形變的種類有哪些,舉例說明。

總結:產生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程度有關,形變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七)例題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

書由於重力的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形變,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於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由於發生微小的形變,對書產生垂直於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援力。

練習1

分析:靜止地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的壓力和木板對書的支援力。並畫出力的示意圖。

例題2按下列要求畫出彈力的方向

(1)擱在光滑豎直牆與粗糙水平地面間的棒在a,b兩處受到的彈力(圖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對a,b兩處都有擠壓作用,因a,b兩處的支援物都為平面,所以其彈力垂直平面分別向上和向右.

(2)擱在光滑半球形槽內的棒在c,d兩處受到的彈力(圖1-14);

分析:棒對c,d兩處有擠壓作用,因c處為曲面,d處為支承點,所以c處彈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援的物體--沿球半徑指向球心;d處彈力垂直跟它接觸的平面指向被支援的物體--垂直棒斜向上.

(3)用細繩懸掛、靠在光滑豎直牆上的小球受到的彈力(圖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擠壓牆壁,拉引繩子,所以牆產生的彈力垂直牆面指向球;繩子產生的彈力沿著繩子向上.

(八)課內練習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等於書受的重力.能不能說書對桌面的壓力就是書受的重力?為什麼?

(2)停放在操場上的籃球,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各是什麼?各個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學把斜面對重物的支援力3n,分別畫成圖1-10中的四種樣子,其中哪個圖畫得對?

(4)如圖1-11所示,用兩根繩子把一個物體掛在天花板上,這個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體,並把力的方向表示出來.

(5)在水平桌面上的兩個球,靠在一起但並不互相擠壓,它們之間有相互作用的彈力嗎?為什麼?

學生思考後集體交流。

(九)課堂總結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訓練與應用”第1、2、3、4題。

彈力球教案篇7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等溫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溫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溫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數法以及實驗中採集資料、處理資料的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係,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資料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國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於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溫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然後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著師生一道實驗操作,資料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並深入討論,最後簡單應用等溫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5、課題引入

演示實驗:變形的乒乓球在熱水裡恢復原狀

乒乓球裡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溫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著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溫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參量之間的關係。

對於氣體來說,壓強、體積、溫度與質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溫度描述氣體的狀態,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對於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說氣體處於某一確定的狀態;當一個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我們就說氣體發生了狀態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

出示課題:第八章氣體

師問:同時研究三個及三個以上物理量的關係,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呢?請舉例說明。

生:控制變數法

比如要研究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質量和溫度不變,再如要研究氣體壓強與溫度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質量和體積不變。

師:我們這節課首先研究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變化關係。

我們把溫度和質量不變時氣體的壓強隨體積的變化關係叫做等溫變化。

標籤:教案 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