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小班科學變了變了教案5篇

教案是教師常用到的一種檔案,是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更有紀律性的材料,一份優秀的教案可以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班科學變了變了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班科學變了變了教案5篇

小班科學變了變了教案篇1

設計意圖

"變了變了"是省編教材小班主題活動"大大小小"中的一個科學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就以遊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教案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2、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喜歡探究科學的興趣。

教案准備

透明玻璃杯兩個,小碗幼兒人手一個;盛有溫水的大盆四個,小碟四個,盤子四個;木耳、菊花茶葉若干;音樂磁帶一盤。

教案過程

1、以"變魔術"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

幼:手。

師:對,老師的手會變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2、用手指遊戲"幼兒園教案變變變",匯入活動。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變變變,變成毛毛蟲。……

過渡:老師還有一個本領,我會把兩個一樣的東西變得不一樣,你們信不信?

(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開始時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匯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圍繞"變"的小環節,旨在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出示兩塊大小基本一樣的木耳,動手實驗師:你們知道老師手裡拿的是什麼嗎?

幼:木耳。

師:這兩塊木耳一樣大嗎?

幼:一樣。

師:待會兒老師要把兩塊木耳分別放在兩個杯子裡,一個杯子裡倒上水,另一個杯子裡不放水,一會兒它們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會變成什麼樣?

4、幼兒進行猜想,並說說為什麼:

①木耳變大了;

②木耳變小了;

③木耳大小沒變化。

(大部分幼兒說木耳會變大,理由五花八門。儘管孩子們的想法很誇張很幼稚,但我沒有打斷和干預,而是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表述,因為那是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在閃爍。)

5、幼兒驗證猜想結果,並觀察和比較幹、溼木耳的區別。

6、組織幼兒自主選擇泡發木耳師:小朋友,老師有件事情想請你們幫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們能幫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嗎?

(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行為動機。)

7、幼兒動手泡發木耳,進一步感知和驗證(幼兒在等待驗證結果時,啟發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聯想:你還知道那些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8、師幼共同遊戲:變呀變請幼兒變成會泡發的食物原地不動做準備,教師隨音樂講述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幼兒隨音樂變化做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用道具隨音樂"攪拌翻炒食品",幼兒則翩翩起舞。

(科學與音樂活動相融合,引導孩子發揮想象,用肢體語言表現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動靜結合,並能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9、幼兒動手沖泡菊花茶,品嚐茶水教師以優美形象的語言引導幼兒觀察、欣賞菊花在杯子裡慢慢"開放"的過程,體驗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對孩子探索的獎勵,另一方面是加深他們對泡發食物由小變大的感知和理解。)

活動延伸

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後的木耳送到食堂,請阿姨炒菜用。

教案反思

自從參與了省級實驗課題《操作材料對幼兒探究式科學學習的支援》的研究以來,面對進行的科學活動,我更加註重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實施教學活動。"變了變了"主題活動,如果按教材上進行也會上得很順利,對幼兒來說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我認為,教材只是提供給教師可參考的活動內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適用的。什麼樣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兒呢?除了考慮到讓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外,還要通過遊戲、圖片、音樂、肢體語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導幼兒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科學的奧祕。這次活動總的來說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發言積極踴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變大了後,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願望;三是活動是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

小班科學變了變了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2、在活動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喜歡探究科學的精神。

【活動準備】

透明玻璃杯兩個,小碗幼兒人手一個;盛有溫水的大盆四個,小碟四個,盤子四個;木耳、菊花茶葉若干;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起幼兒的好奇心。

師:小朋友,您們看這是什麼?

幼:手。

師:對,老師的手會變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2、教師用手指遊戲《變變變》,匯入活動,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變變變,變成毛毛蟲。……)

過渡:老師還有一個本領,我會把兩個一樣的東西變得不一樣,你們信不信?”

(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開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匯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圍繞“變”的小環節,旨在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出示兩塊大小基本一樣的木耳,教師動手實驗。

師:知道老師手裡拿的什麼?

幼:木耳。

師:這兩塊木耳一樣大嗎?

幼:一樣。

師:待會兒老師要把它放在這兩個杯子裡,在一個杯子裡倒上水,另一個被子裡不放水,一會兒它們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小朋友猜猜木耳會變成什麼樣?

4、幼兒進行猜想,並說說為什麼?

①木耳變大了;②木耳變小

了;③木耳大小沒變化;

(大部分幼兒說木耳會變大,理由五花八門:因為它喝水就會長大了;向我們一樣吃吃就長大了;水把空空的裡面填滿了……儘管孩子們的想法很誇張幼稚,但我沒有打斷和干預,而是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表述,因為那是孩子們智慧想象的火花。)

5、幼兒驗證猜想結果,並觀察比較乾溼木耳的區別。

6、組織幼兒自主選擇泡發木耳。

師:小朋友,老師有件事情想請你們幫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們能幫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嗎?

(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行為動機。)

7、幼兒動手泡發木耳,進一步感知驗證。

(幼兒在等待驗證結果時,啟發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聯想:你還知道那些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8、師幼共同遊戲:變呀變

請幼兒變成會泡發的食物原地不動準備,教師隨音樂講述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幼兒隨音樂變化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用道具隨音樂“攪拌翻炒食品”,幼兒則翩翩起舞。

(科學與音樂活動融合,引導孩子發揮想象,用肢體語言表現食品變大,動靜結合,並能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9、幼兒動手沖泡菊花茶,品嚐茶水。感受欣賞菊花在杯中開放,引起幼兒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對孩子探索的獎勵,另一方面是加深他們對泡發食物變大的感知理解。)

【活動延伸】 老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後的木耳送到食堂,請食堂阿姨炒菜用。

【活動反思】

自我參加了省實驗課題《操作材料對幼兒探究式科學學習的支援》的課題研究以來,面對進行的科學活動,我更加註重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實施教學活動。“變了變了”的主題活動的目標如果按教材上進行也會上的很順,對幼兒來說掌握起來比較容易,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我認為教材只是提供給教師的可參考的活動內容和素材,是提示而不是最適用的。什麼樣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兒呢?除了考慮到讓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外,還要通過遊戲、圖片、音樂、肢體語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導幼兒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科學的奧祕。這次活動總的來說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

感興趣,發言積極踴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變大了後,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變大了!變大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和以下因素有關。一是活動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一些生活物體(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願望。三是活動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

小班科學變了變了教案篇3

設計意圖:

繼《糖不見了》活動課之後,有一天李朝琪問我:“為什麼老師杯子裡的“黑糖”沒有化掉,而是變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著“是呀是呀,變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爺爺杯子裡的茶葉也是這樣的。”……小班幼兒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們還沉浸在溶解的現象中,突然發現老師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沒有溶解反而變大了,他們對此感到很疑惑。結合我的個人子課題《“做中學”模式在小班科學活動中的探究》,考慮到小班幼兒具有直觀思維的特點,我決定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猜測、實驗驗證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物體膨脹的.有趣現象。對於活動材料的選擇,我事先做過試驗,發現胖大海膨脹需要的時間很長,像花茶之類的膨脹前後變化不夠明顯,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時短、膨脹前後對比效果明顯兩大特點,符合我們的課時需求。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小班幼兒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整個過程,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嘗試探索,感知物體膨脹的有趣現象。

2.對膨脹的現象產生好奇,並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個。

2.盤子四個(內裝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徵。

1.師:你們看盤子有什麼?

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和觸感三方面來感知。

師:請你們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們是什麼顏色的?像什麼?

師:摸一摸是什麼感覺的?

3.小結:黑木耳的顏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白木耳的顏色是有點白有點黃,看上去像獅子的臉、像花、像珊瑚……它們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過有目的的引導,讓幼兒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瞭解,為幼兒進行大膽的猜測提供了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

二、通過猜測、實驗,感知膨脹現象。

1.師:如果把硬硬的黑木耳和白木耳放到水裡,你們猜猜會怎樣?(幼兒猜測並講述)

2.師:黑木耳和白木耳到底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幼兒操作並探索)

(分析: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的猜測會有對有錯,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猜測去實驗,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初步感知膨脹的現象。)

三、對比黑白木耳在水中前後的變化,共同討論膨脹現象。

1.師:黑木耳、白木耳在水中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幼1:開花了。

幼2:變大了。

師:它們為什麼會變大?

幼:喝了好多的水。

2.師:我們再來摸一摸它們,會是什麼感覺呢?

幼:滑滑的、軟軟的。

3.小結:像黑木耳、白木耳這樣原來乾乾的、硬硬的東西,放在水裡會變大、變軟的,就是膨脹現象。

(分析:通過形態、軟硬程度方面的對比,將幼兒的觀察進行集中,突顯本次活動的重點,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事物膨脹的原理。)

四、延伸、遷移幼兒的生活經驗。

1.還有什麼東西也像黑木耳、白木耳一樣,在水裡會膨脹的?

2.播放課件,當幼兒說出來即出示相應的物品圖片。

3.你們回家後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試一試,然後把你的發現和老師、小朋友說一說。

(分析:這是將幼兒的認知放大、擴寬,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讓幼兒認識、瞭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環節、思路很清晰,我在課前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和工作,從材料的選擇方面、課件的準備等。活動分四個環節:首先,通過讓幼兒看看、摸摸,在說說中感知、瞭解黑白木耳的基本特徵,幼兒的參與熱情很高。接著,讓幼兒猜測,驗證,使得幼兒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木耳在水中變大了,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然後,通過對比膨脹前後木耳的變化,分析其長大的原因,感知了膨脹現象,總結膨脹的概念。最後一環節又迴歸到幼兒的日常生活,從生活中找會膨脹的物體,幼兒在前,教師在後,以ppt的方式滲透了更多會膨脹的物體。

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由於出現了兩樣物體同時需要幼兒觀察,所以他們的觀察注意力不能夠全面顧及,所以我想如果在材料的選擇方面,只選擇一樣白木耳而非兩樣的話,幼兒觀察的注意力會更集中些。在活動中有的小朋友說不知道杯中的黑白木耳已經變大了,可以讓他們參照盤中剩餘的黑白木耳,多對比一下、引導一下,那麼他們就會更加地明瞭。

小班科學變了變了教案篇4

【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3—4歲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觀察並發現其明顯特徵,而且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 設計活動時,我結合小班幼兒“認識靠行動”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在探索中發現”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以“木耳”為主線貫穿教育活動,通過尋找——觀察——操作——表現——探索,引導幼兒在說說、玩玩、做做中,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木耳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會用肢體動作表現木耳泡發的變化過程。

3.初步培養幼兒喜歡探究科學的興趣。

【重點】

感知木耳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塑料杯12個、小毛巾12塊、小勺子12把、盤子6個、木耳若干、溫水

【活動流程】

一、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1.通過尋找“寶貝”,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請小朋友拿出來,搖一搖、晃一晃、聽一聽,猜猜裡面是什麼?

2.觀察“寶貝”的外形特徵

(1)請寶寶們仔細看一看這件寶貝是什麼顏色的?

(2)摸一摸什麼感覺?

(3)那這件寶貝到底是什麼呢?

3.木耳自我介紹

小結: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木耳,我的身體黑黑的、乾乾的、硬硬的。我的營養價值可高了!我體內除了含有大量的鐵和維生素k以外,還可以排除人們體內殘留在消化系統的灰塵和雜質呢!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游泳了,小朋友可以把我送入水中嗎?

二、木耳實驗、操作感知

1.幼兒動手操作實驗,感知木耳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小木耳、愛游泳,輕輕一放進水中。伸伸腰、點點頭,轉一轉,扭一扭,打個滾兒樂遊遊。小小木耳有變化,小朋友仔細看看它,用你的小手摸摸它,發現木耳有什麼變化?

小結:原來小小的硬硬的幹木耳泡水後會變大,變得溼溼的、軟軟的,這種現象叫作泡發。

三、肢體表現、整理認知

1.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感受其樂趣。

2.教師和幼兒一起隨音樂表演,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

小結:原來,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還可以用這麼多的動作來表演,那我們一起去看一看我們來的時候看的那些東西跑哪裡去了?

四、探索發現、生活延伸

1.引導幼兒觀察多種食品泡發現象。

小結:桌子上這些東西可泡發的食品有……不可泡發的食品有……

2.運用已有經驗分辨、討論,幹香菇遇到水會產生泡發現象嗎?

延伸活動:

探索生活中更多可泡發和不可泡發的食品。

小班科學變了變了教案篇5

活動設計意圖:

小班的孩子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尤其是食物。食物的變化過程更是他們的興趣所致。通過觀察發現物體形態變化的過程,孩子們不斷收穫驚喜和快樂。在大大小小的這個環節中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他們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得出來。為解決這一問題我設計了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實驗,讓孩子感受小變大的過程,從而引發他們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活動準備:

1、木耳 塑料盒

2、鐵觀音茶葉,菊花,胖大海,小玉米粒及這四種物品的圖片,小筐子,透明玻璃杯

3、電餅鐺 課件

活動過程:

1、用誇張形象的語言肯定孩子們有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從而引發幼兒興趣。請幼兒觀察木耳,和生活中見到的有何不同?並通過看、摸的形式說出他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表揚讓孩子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能夠更加認真的配合老師的教學,孩子在老師的肯定下會更加註意看,注意觀察。而這時老師適時的拿出木耳這一生活中的常見食品,讓孩子運用各種感官對這一物品有了總體的認識,在認識的基礎上來用簡單的語言說出木耳的特徵。

2、引導、猜測

這些木耳能吃麼?他們長得和媽媽做的飯菜裡一樣麼?一個個又瘦又小怎麼辦?怎麼讓它變大?媽媽是怎樣把它變成食品的?引出猜測。

設計意圖:孩子對木耳有了基本的瞭解,再聯絡實際,讓孩子說出平時吃的是不是一樣,聯絡到生活中來,讓孩子通過回憶或猜測來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選取一種方式---泡發,做實驗,讓幼兒進行對比觀察。

把木耳放進杯子,並用熱水浸泡。待一會後將泡好的木耳撈出,請幼兒通過看摸的方式說出泡之前之後的區別。(一句帶過營養)

設計意圖:在猜測的基礎上選擇孩子們說出的方法來試驗,孩子對於這個實驗會更有興趣,從而觀察的也會更認真。在木耳泡發的過程中孩子們會聚精會神的觀察它的每一點變化。泡發好之後拿出幹木耳和泡發好的木耳,通過對比及幼兒的看摸讓孩子直觀的感受到到泡發前後的區別,知道泡發的物品會變大,符合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

4、講解可泡發食物

其實我們平時吃的很多食品都是泡發之後才可以吃的(ppt銀耳、紫菜等) 是不是所有的東西加水之後都會很快就變了呢?

設計意圖:在木耳泡發前後對比的基礎上,孩子們對食品經過泡發由小變大這一有趣現象有了基本的瞭解,老師再給孩子ppt來看到更多的食品的泡發圖片,讓孩子瞭解這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最後老師講解它們的營養價值,讓孩子知道這些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好處,對於某些挑食的幼兒會起到糾正作用。

5、幼兒做實驗,並用卡片做記錄

老師這裡還有很多東西,請你選自己喜歡的放在杯子裡,請老師加上水我們來觀察一下。強調安全問題,輕拿輕放,並讓小朋友稍微遠離。(將胖大海,菊花,鐵觀音,玉米放在塑料盒中,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放在玻璃杯中,老師在加水時請幼兒退後一步,防止幼兒燙傷。並帶好紙巾溼巾以防幼兒將水碰到灑出。)

如果是會變的請你把它的卡片放在小筐子裡,沒變的不要動了。

設計意圖:對於泡發食品孩子們已經有了基本概念,而它們是怎麼做成的,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泡到水裡就變大了呢?這時候讓孩子動手來進行操作,更滿足了孩子們的探究慾望,同時它們對自己動手的物品觀察也會更仔細。在孩子觀察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記錄。小班孩子能力有限,讓他們用寫畫的方式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定的困難,老師改變以往這種方式,讓孩子來選取卡片,把變化的放在小筐中。

6、科學解析

拿出幼兒的觀察記錄,講解:誰變化了,變化前後有什麼區別,這些物品的功效。

科學解析:老師拿出幼兒的觀察記錄來和幼兒一起看ppt,驗證幼兒的實驗結果,而且幼兒在觀看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結果正確會產生一種自豪感,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會讓幼兒對科學探究產生興趣。

7、詢問探究

拿出幼兒放玉米的試驗杯,做爆米花。

設計意圖:幼兒觀察後會發現玉米在泡後沒有明顯的變化,那是不是它就沒有辦法變化了呢?

玉米有沒有變化?你有什麼辦法讓他變一變嗎?

設計意圖:幼兒試著猜想各種會讓玉米變化的方法,孩子們的是天馬行空的,他會想到各種各樣的方式,老師在這裡對孩子們要給予更多的肯定。

老師有一個好辦法能讓它變的不一樣。老師要變魔法了,小朋友們看好了。(做爆米花)獎勵孩子認真,積極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在做爆米花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對這裡面會有什麼,會變成什麼充滿好奇,爆出玉米花後孩子們會陷在興奮漩渦中,覺得很神奇。同時他們也會增長經驗,知道有的東西可以通過加溫來讓它變化。

活動延伸:

我們看了那麼多東西經過加水,加溫變的和以前不一樣了,下課後請小朋友們也找一找,看還有什麼東西通過這樣會變化呢?

設計意圖:孩子們知道了讓物品變化的方式,那是不是隻有這些可以用這種方式變呢,還有什麼會變呢,孩子會在生活中那個拿出物品進行嘗試,將對生活,對自然充滿好奇。

標籤:小班 教案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