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貝的認識教案8篇

我們可以通過教案來跟蹤學生的學術發展,我們的教案涵蓋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資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貝的認識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貝的認識教案8篇

貝的認識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過程。

2.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願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獲得學習的愉快體驗。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一個帶商標紙的茶葉桶、剪刀、小黑板或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實物。

教學設計:

一、 情景匯入

1、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各種各樣不同形狀的物品,你們看——(課件出示),你能說出哪些物體的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形狀是圓柱的物體?(指名說)

二、 探究體驗

1、 認識圓柱

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圓柱形狀的物體,仔細觀察,並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你發現了什麼?

(1) 學生觀察,並用手摸表面。

(2) 集體交流。(指名說)(教師隨機介紹並板書: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還有一個曲面,叫做側面。

(3) 通過剛才的仔細觀察,動手實踐,同學們都有所發現,下面我們一起來整理一下。(課件出示)這就是圓柱的特點,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注意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要把關鍵詞重讀出來,能做到嗎?(齊讀一遍)

(4) 師介紹:圓柱兩底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大家想一想:圓柱有多少條高?(無數條)

2、 圓柱的側面積。

(1)(出示)師:這是一個(圓柱)形狀的茶葉桶,誰能給大家指出這個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指名到前面來指)

(2)那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們把這個茶葉桶的商標紙沿著一條高剪開,展開後會得到一個什麼圖形?(指名說)

(3)那大家猜想的對不對呢?下面就請大家睜大眼睛,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教師操作,學生觀察)什麼形狀?(一起說)

師:對,我們把這個圓柱形茶葉桶的商標紙沿著一條高剪開,得到了一個(長方形),也就是說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

(4)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想一想:

①我們得到的這張長方形紙的長和寬分別與這個圓柱形茶葉桶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形的面積與茶葉桶的側面積有什麼關係?(課件出示)

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集體交流。(指名說,教師隨即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 長 寬

圓柱的側面積 底面周長 高

(5)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這就是我們一起推匯出來的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一起讀兩遍,記住它。

那大家想一想,要想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得知道哪兩個條件?(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

三、 實踐應用

剛才通過我們打家共同的努力一起推匯出了計算圓柱側面積的公式,下面我們就應用這個公式,走進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這個茶葉桶,課前我測量出它的底面周長是()釐米,高是()釐米,大家能不能求出它的側面積?

2、某罐頭廠要給生產的罐頭瓶貼上商標包裝紙(接頭處不計),已知這種罐頭瓶高10釐米,底面直徑為12釐米(如圖所示),貼一個這樣的罐頭瓶商標要用多少包裝紙?

3、請同學們拿出你課前準備的圓柱形的物體,同桌合作:先動手測量出要求它的側面積所需要的資料,然後在練習本上計算它的側面積。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什麼收穫?(指名說)

五、拓展延伸

1、在我們推導圓柱的側面積公式的過程中,我們是將圓柱的側面沿著一條(高)剪開,得到了一個(長方形),從而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了圓柱的側面積公式。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將圓柱的側面沿一條斜線剪開,會得到一個什麼圖形呢?那根據這個圖形,你也能推匯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嗎?大家課下動手去試一試。

2、課後練一練1、3題做在練習本上。

貝的認識教案篇2

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練習》

教案

第五時

練習

教學內容:

授日期:

****年**月**日

星期

本p21、22頁練習四第7、8、9、10題。

教學目標:、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圖片、題卡或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談話: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數學,能否舉出例子來?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二、展開學習

?引導學生完成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瞭解到哪些資訊?說給同桌聽一聽。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8題。

(1)、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彙報算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後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9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彙報是怎樣計算的?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的思考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義。

(2)、全班交流彙報。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7題。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後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四、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貝的認識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

2、使學生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指示的時間,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出示聲音,創設情境

師:“嘀噠,嘀噠”,這是什麼聲音?

生:這是鐘錶的聲音。

小結: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勞動,都有一定的時間,鐘錶可以告訴我產時間,這節課我們要認識鐘面。

板書:時、分、秒

二、展開新授:

(一)認識鐘面

1、昨天老師請你們回家仔細觀察鐘面,現在請你們同桌交流一下,你發現了什麼?誰願意上來交流一下。

2、老師這裡也有一個鐘面,上面分成12大格,還有1-12這些數,和你們家的鐘面一樣嗎?下面請小朋友看仔細,一大格之間有什麼變化?

(一大格里面有5小格)

那麼兩大格呢?三大格呢?……到12大格就有60小格。

分針走1小格就是1分鐘。

分針走1大格就是5分鐘。如果是5大格呢?9大格呢?分針走一圈呢?如果是兩大格兩小格呢?

3、時針和分針之間有什麼祕密?(學生同桌討論、交流)

(課件演示時針和分針的變化),得出結論:1時=60分

那麼2小時等於多少分呢?240分等於幾小時?

4、我們一節課是40分鐘,再過多少分就是1時?你知道1小時裡能做些什麼呢?

5、1分鐘和1小時比要短得多,那1分鐘究竟有多長呢?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沒有用1分鐘做的事呢?

(集體做1分鐘口算,讓學生感知1分鐘有多長)

6、我們瞭解了時、分,它們都是時間單位,還有比分還要小的時間單位嗎?

分和秒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揭示1分=60秒

1秒有多長呢?我們來做個遊戲:5秒內拍手,算出大約每秒拍幾下手。

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要用秒來計算?

(二)認識鐘面上的時刻

1、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8時零5分,說說你是怎樣看的?8時05分還可以表示成8:05。

6時20分,你又是怎麼看的?還可以怎樣表示?

9時55分。估計學生會有不同的答案。

分別說出自己是怎樣看的。

現在有兩種答案,究竟誰對誰錯,請你找出對方錯在哪裡,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使對方心服口服。(學生討論、交流)

選擇不同答案的小朋友有反駁的意見嗎?

2、遇到類似的情況確實很容易犯錯,那你有什麼好辦法?

(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要看清楚時針,時針沒有過8,說明是7時多。

老師這兒有一個鐘面,它只有時針,你能只看時針,說出它是幾時多嗎?

3、通過剛才大家討論、交流,現在看鐘面上的時刻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三、鞏固練習:

1、看鐘面說出所表示的時刻:8:30

10:05通常不滿10分鐘,我們用零幾分來表示。

9:55

2、我們不僅要會看,還要會正確書寫,行嗎?(兩種表示方法都可以)

6:205:4010:10

3、1時=()分1分=()秒

3時=()分4分=()秒

四、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計時單位:時、分、秒,知道1小時=60分,1分=60秒,時間是很寶貴的,我們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養成按時作息的良好習慣。

貝的認識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課以“小明的一天”為背景,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小明一天的活動:早上6時起床→7時半上學→8時上課→12時吃午飯→下午4時踢球→晚上8時半睡覺。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鐘表,會認整時、半時。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後學習“時、分”的重要基礎。本課提供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認識鐘面、發現整時和半時的區別,並在對比、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很小,剛剛入學,但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有關時間的知識,他們每天的生活、學習也都是按照一定的時間來安排,但他們對鐘錶的認識是模糊的,沒有建立正確而又清晰的表象。本節課提供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原有對鐘錶的經驗,從興趣入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中認識鐘面、發現整時和半時的區別,並在對比、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能認識和區分時針與分針。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過交流、合作,學會認讀鐘錶上的整時和半時,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學習意識,以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準確認讀鐘錶上的整時和半時。

教學難點:正確認讀幾時半,認識整時和半時鐘面指標的特點。

教學流程示意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聽兒歌,猜謎語。

2.想一想:鐘錶可以幫我們幹什麼嗎?

二、探索新知

1.認識鐘面

2.認讀整時、半時

3.區分整時、半時

三、鞏固拓展

1.說一說:書91頁第1題

2.連一連:書91頁第2題

3.遊戲:我說你撥

四、小結歸納

貝的認識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瞭解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幾種不同的梯形。

2.能不受大小、顏色、擺放位置的干擾正確地辨認梯形,發展觀察力、判斷力和思維能力。

3.尋找生活中的梯形,在操作遊戲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4.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學課件、輕音樂。

2.各種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圖形卡片若干,貼有圖形標誌的分類籃3 個,圖形小路一張。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幼兒對圖形的興趣

(播放ppt)看,在一個寬闊的草地上,住著一隻可愛的小兔子,小兔子有一座特別漂亮的房子,看看是由什麼圖形組成的呢?

小結:這是一座特別的房子,是由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組成的。有梯形的房頂,圓形的窗戶,正方形的身體,長方形的門和正方形的門。

二、引導幼兒觀察、瞭解梯形的基本特徵

1.幼兒拿出梯形,教師提問:這個圖形長得什麼樣子呢?有幾條邊?有幾個角?這兩條平平的邊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有四個角四條邊組成,兩條邊不一樣長並且平平的,這個像滑梯的圖形名叫——梯形。

2.小兔子的家周圍還有梯形嗎?我們來數數看小兔家和周圍一共有幾個梯形?

3.出示幾個梯形,探索圖形守恆。

提問:現在它還是梯形麼?

小結:原來不管梯形改變位置、變大或者變小,變化顏色,它還是梯形,因為它還是有四個角四條邊,兩條邊不一樣長並且平平的。

4.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區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不同。

提問:這個圖形寶寶有滑梯麼?有幾個滑梯?

小結:直角梯形有一個滑梯,等腰梯形有兩個一樣的滑梯。

5、觀看ppt,討論交流周圍生活中的梯形。

提問:生活中你見到什麼東西是梯形的呢?

小結:原來我們生活中有這麼多神奇的梯形,而且它的用處多多,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三、鋪路遊戲,進一步鞏固對梯形基本特徵的認知

1.出示教具,幼兒拿出學具,按對應的梯形貼在教具圖上。

2.小兔子家幾何圖形的路鋪好了,我們沿著這條梯形的小路到小兔子家去玩玩吧。

活動延伸:

繼續尋找生活中的梯形或與其相似的物品。

課後反思:

整節課的活動流程就是在孩子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通過多種方法來來鞏固幼兒對梯形的認識。從上課的效果來看,幼兒在複習梯形特徵的時候,幼兒能很快說出梯形的特徵,其實任何一節優秀的課,都離不開很多的教具,只有在教具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幼兒和教師之間才能有共同的語言,幼兒才能正真掌握知識,獲得本領。教師會輕鬆的教,幼兒才能快樂的學習。

貝的認識教案篇6

整體感知:

長度計量單位,特別是用毫米測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主要通過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的長度觀念,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對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認識是有幫助的。因為長度單位是抽象的,靠教師很難使學生建立長度觀念。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學習興趣,體會成功的喜悅。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讓學生在課堂多活動、多操作。同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絡,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 1 釐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釐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 1 釐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釐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匯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釐米,也會用米和釐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後彙報

書的.封面長 20 釐米多,不到 21 釐米。 書的封面寬 14 釐米多,不到 15 釐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彙報:書的厚度不到 1 釐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 20 釐米多,不到 21 釐米;寬 14 釐米多,不到 15釐米;厚不到 1 釐米,20 釐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釐米,差多少?不到 1 釐米,那是多少?20 釐米多,不到 15 釐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釐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 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 20 釐米多,14 釐米多,不到 1 釐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麼?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 20 釐米還多 7 個小格; 寬是 14 釐米還多 5 個小格; 厚是 8 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 1 釐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 釐米中間從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 2~3、5~6、9~10 等每一釐米長中又發現了什麼?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釐米長度內都有 10 個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師板書:1 釐米 10 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 釐米和 10 毫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 釐米10 毫米板書: 1 釐米10 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 1 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 1 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 1 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釐米 藉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於學生加深理解概念。 6測量分組操作並填書 做一做66 頁 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 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 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釐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 1 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 1 分米中有多少個 1 釐米?板書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釐米、毫米 4 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釐米之間有多少關係?

總結歸納: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釐米板書 4.測量,做一做67 頁 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兩次認識,掌握 4 種長度單位,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展

鞏固發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並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麼關係?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 1 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 6 毫米。 跳繩長 2 釐米。 課桌高 7 米。 粉筆長 75 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釐米,1 釐米10毫米。

貝的認識教案篇7

課 時 教 案

主備教師: 執教教師:

教學內容:除法,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材分析:

例5,教學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例5的設計形式與例4相同。先呈現熊貓分竹筍的情境圖,熊貓的盤子裡放著4個竹筍,小精靈明明提出“能放幾盤”的問題。再由“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5盤。”引出除法算式20÷4=5。然後,給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學情分析:

利用學生初步認識除法計算的基礎,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藉助平均分的結果,說一說20÷4=5的實際含義,然後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過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教學具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總課時:1課時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預設:

一、設定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麼問題?(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2.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3.為什麼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二、新知探究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後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麼?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麼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三、實踐應用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3)交流彙報。(4)小結。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後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後填寫算式,最後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知識?

教學反思:

期: 日

貝的認識教案篇8

活動背景:

不同形狀的三角形,使得幼兒很感興趣。通過動手操,將3根一樣長或不一樣長的小棍,拼做三角形,使幼兒進一步認識到了有三個角,三條邊的就是三角形。

活動目標:

1、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開有三條邊,三個角,複習手口一致點數。

2、培養幼兒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3、激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5、能與同伴合作,並嘗試記錄結果。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三角形,並知道三角形有許多形狀

2、區分三角形與正方形

活動準備:

ppt課件、教具實物(三角形的彩紙或吹塑紙,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1張。夠每個幼兒做1-2個三角形的小棍(長短不同),正方形彩紙一張)

活動過程:

小班數學教案詳案及教學反思《認識三角形》含ppt課件

教師小結:

正方形有四條邊,三角形有三條邊,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三角形的三條邊不一樣長;正方形有四個角,三角形有三個角;正方形的四個角一樣大,三角形的三個角可以不一樣大。(教師邊說邊演示)

4、它們都是三角形嗎?

教師ppt出示各種三角形,請幼兒說說它們是不是三角形,為什麼?(幼兒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為它們都有三條邊,三個角”就可以了。

教師小結:

①、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②、三角形有許多兄弟,它們雖然長得不一樣,可是它們都有三條邊,三個角

③、三角形的三條邊可以不一樣長,三個角可以不一樣大

④、只要一個圖形有三條邊,三個角,它們就是三角形

5、讓幼兒尋找常見實物中有什麼東西像三角形(出示ppt)

6、幼兒操作。

將許多長短不同的小棍發給幼兒,讓幼兒數3根小棍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樣長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樣長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個,第三個)。

教學反思:

我上這節數學課,就是讓孩子們認識三角形,難點就是讓幼兒如何區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這教學過程中,我將許多長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們的桌上,讓孩子們數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樣長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樣長的)。通過讓他們動手操作,讓孩子們進一步認識到了:

1、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

2、三角形的三條邊可以不一樣長,三個角可以不一樣大。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