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分與合》教學反思通用8篇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活動反思的一種文字報告,一份有意義的教學反思都是建立在實際的教學基礎之上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分與合》教學反思通用8篇,感謝您的參閱。

《分與合》教學反思通用8篇

《分與合》教學反思篇1

?10的分與合》教學反思

——賴自倫

本節課是分與合單元最後一個新授課,由於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2~5、6、7的分與合、8、9的分與合,再學習類似內容,學生可能會沒覺得新鮮感,但是這一節課又顯得十分重要,因為10的分與合是用“湊十法”教學進位加法和用“湊十法”教學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基於以上兩個衝突,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學好本節課。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和引探教學法。

一、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這一環節我創設了猴媽媽帶猴寶寶到果園裡收果,請學生幫忙分9只猴寶寶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從嚴肅的課堂氣氛中帶入到實際生活中,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為學習10的分與合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 主動探索、學習新知。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數每串智慧珠有幾個,並同時板書“10的分與合”。接著我讓學生觀察,比一比,第一串和其它四串有什麼不同?記得有這樣的一句話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所以我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分一分、塗一塗、說一說等實際操作,啟發學生學會用手操作、用眼觀察、用腦思考、動口歸納的學習方法。接著讓學生說看到了10的這五種分法,還能想到什麼?我根據學生說

出的不同分法,板書10的另外五種分法, 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第一種方法從大到小的順序;第二種方法從小到大的順序。

這一層次我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遞構建知識結構,注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積累感性認識,並經過大腦的加工思考,達到理性的認識。學生不僅有序地分,自己總結出了對10的分與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記憶的方法,而且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三、智慧闖關遊戲活動,應用拓展。

在練習鞏固的“想想做做”中的習題,我以智慧闖關遊戲活動, 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國小,他們注意的穩定性和永續性較差,所以這一環節我利用課件設計了五關闖關遊戲,再次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學唱兒歌誰最棒,猜一猜、摘果遊戲、芝麻開門、開火車。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有效鞏固了10的分與合,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使學生在知識和情感反面達到雙重昇華。

在課堂作業中,我發現:學生基本上會做有關10的分與合的練習,(只有兩個學生由於智力問題沒能掌握),並能有次序的記住10的分與合。我認為本節課能突破教學重難點。

不足之處:學生的個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在上新課的環節怕維持不了紀律,沒能讓學生進行討論,今後要逐步改變,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交流中學習。

今後打算:我將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業務知識水平,並加強學生的教學常規訓練。

《分與合》教學反思篇2

10以內的分與合是為以後計算加減法打基礎的。只有熟練掌握了,才不致於後面學習10以內加減法時掰手指頭的情況,現談談自己的教後反思:

1、低年級孩子對於一些抽象問題的理解如果缺乏實物的演示,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動手操作演示在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這對孩子加深記憶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在教這部分內容時,我充分利用學具,通過學生實際動手演一演、分一分、畫一畫、塗一塗和教師的實物演示,讓學生先從感性的認識上去理解,進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有的教師擔心一年級讓孩子在課堂中擺弄學具會分散注意力,影響課堂紀律,乾脆教師演示算了,我認為這樣做的教學效果沒有讓孩子自己動手效果明顯,只有讓他們經歷了其中的過程,印象才會更加深刻。另外,在分一分這個環節,可先用學具分一分,等熟練了一些後,可讓孩子利用十個手指來分一分,最後脫離這些輔助物,從而逐步達到熟練的程度。

2、讓學生充分地說,幾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幾,最好是按分法有次序的說,一方面可幫助記憶分與合,還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實語文學科和數學學科語言表達訓練的側重點不同,語文表達力好的同學不一定數學表達力就好,因為兩者的表達是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結果。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對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到以後學習應用題時,就會發現數學語言的表達對解決問題是多麼重要。

存在不足:有些孩子說的時候不能按次序地說。或將同一種分法當成了兩種分法。

改進措施:分一分時強調要按次序來分,弄清每個數的幾種分法。

《分與合》教學反思篇3

(1)“分”與“合”是數的組成的兩個方面,是1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學生喜歡計算加法從“合”的角度求和,計算減法從“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分”與“合”的關係。

①教學4的組成,先認識“分”,再認識“合”,把“分”與“合”分開教學,便於逐個理解含義,初步感受它們是有聯絡的。

②教學5的組成,同時提出“分”與“合”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分”立即說出“合”,使兩者成為有機聯絡的整體。

③第33頁第1、2題,第36頁第1題,第37頁第1題,教學6、7、8、9、10各數的分解後,專題練習這些數的“合”。用“分”的知識回答“合”的問題,體會“分”與“合”是相互促進的,只要記住了“分”,就能說出“合”。

(2)除2以外,3~10各數都有兩種或多種分解。把一個數的.各種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對稱的。如5的分解:

掌握這種對稱,能提高學習效率,減輕記憶負擔。教材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應用這種對稱。

①教學4的組成,雖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對稱的,但考慮到初步教學數的組成,重點應放在理解“分”與“合”的意義和研究數的組成的學習活動上,暫時不揭示這種對稱。

②教學5的組成,通過兩個學生在不同位置觀察5朵花擺成1朵和4朵的同一種分法,體會541和514是一致的,實質上是一組分解的兩種表達。然後讓學生看著5朵花擺成2朵和3朵的圖,寫出這組分解的兩種表示。教材給一種表達畫上虛線框,讓學生明白它可以從另一種表達得到。

③教學6和7的組成,根據一幅圖寫出數的一組分解,虛線框裡的表達直接從左邊得到。感受研究6、7的組成,只要進行三次操作就夠了,為提高8、9、10的組成的教學效率打下基礎。

④教學8、9、10的組成,通過“你還能想到什麼”引導學生從這些數的一些分解說出另一些分解。體會較大數的組成,只要記住其中的一半,就記住了另一半。

《分與合》教學反思篇4

一年級的數學課,我覺得一定要讓學生想學、願學,讓學生在這些看似玩的活動中,學習新知,所以課堂上不僅有教與學,還要有“玩”。這節課,我從以下兩個方面讓孩子“玩起來了”。

1、在新授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6、7的分與合。

在學習6的分與合時,我是這樣教學的:先問學生用兩隻手拿6個氣球,可以怎樣拿?然後帶領學生用小棒有序地進行動手操作,並有次序地說說6的不同分法。在學習7的分與合時,我讓學生模仿6的分與合自己動手分一分,填一填。經歷了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2、在練習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鞏固6、7的分與合。

在練習時,我先用手勢帶著學生邊說邊6、7的分與合,學生動口又動手,記憶效果非常好。然後進行對口令遊戲,我把書上p33第三題的題目稍微的改變一下,不是單純的說我出幾,而是引導學生說完整:“我出2,你出幾,2和幾合成6?”學生回答:“你出2,我出4,2和4合成6。”先師生遊戲,然後讓孩子們在小組裡遊戲。通過這樣一問一答的方式,個個學得興趣盎然,不光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6、7的`分與合也得了鞏固,可謂是一舉兩得。

略有遺憾地是,在學生自主探索7的分與合的時候,還是少部分學生,逮到一種擺法就寫在書上,沒有順序可言。思考以後,我覺得這樣修改是不是會好一些:找一個“有序”分的學生和“無序”分的學生,上臺來,讓他們背一背,看誰背的快!讓他們在比較的過程中,得到“有序”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記憶。

《分與合》教學反思篇5

本節課是分與合單元最後一個新授課,由於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2~5、6、7的分與合、8、9的分與合,再學習類似內容,學生可能會沒覺得新鮮感,但是這一節課又顯得十分重要,因為10的分與合是用“湊十法”教學進位加法和用“破十法”教學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基於以上兩個衝突,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學好本節課。

課始,我出示一個袋子,裡面裝了塑料球,讓學生玩抓球遊戲,並且告訴學生老師能很快猜出袋子裡剩下的個數。這可樂壞了學生——既可以玩,又可以考老師。面對每次抓球情況,老師都能準確猜出所剩個數,他們既好奇又欽佩。藉此,我引出今天的課題。

匯入讓學生摸一摸、抓一抓,進而提出有關數學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

在新授部分,我一改往日形式,前幾次學習分與合,我以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去分一分,這次我讓學生在塗畫中學習新知。出示學生熟悉的珠子,讓學生先數一數共有幾串珠子,每串有幾顆;接著觀察第一串珠子分成哪兩部分(左邊9顆珠子沒塗色,右邊1顆塗好了顏色),從那邊開始塗色的;在讓學生看懂圖意後,再提出問題:“你能把下面幾串有次序地塗一塗色嗎?”讓學生自己完成接下來的4串珠子。

在學生塗好後,提問:“根據第一串珠子的不同顏色,你能把10分一分嗎?”填寫書上的第一個式子,填後提問:怎麼想到這樣填的?接下來讓學生根據另外4串珠子的顏色,把下面的式子填寫好;再讓學生說說根據這些式子還能想到什麼。最後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把10的分與合有次序的說出來。由於已學過2~9的分與合,學生各有自己的好方法。有的學生是由一個分的式子聯想到另一個式子,一組一組地按順序說,有的把分成的第一個數按由大到小的順序說,還有的把分成的第一個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說。

這一層次我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遞構建知識結構,注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積累感性認識,並經過大腦的加工思考,達到理性的認識。學生不僅有序地分,自己總結出了對10的分與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記憶的方法,而且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在練習鞏固的“想想做做”中的習題,我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如“接受鮮花”、“驗收貨物”、 “找朋友”,並補充學生喜歡的“火車鑽山洞”的遊戲,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

在課堂作業中,我發現:到現在1~10各數的分與合都學了,有些學生在做題目時,不夠仔細,沒看清楚題目是將哪個數字進行分與合,還有個別學生在做填寫“寶塔”層時,還會因粗心把上下兩個數合起來,而不是左右兩個數合起來。最後一題7比()小,比4小的數有(),小於5的數有(),小於6大於10的數有()等這型別的題目由於學生第一次遇到,有些學生不知這樣的題目該怎樣思考,而有的學生不會有序的進行思考,出現少些數字,沒有填全。看來此型別題目在今後作業中要多練習,以此掌握思考方法。

《分與合》教學反思篇6

本節課的《分與合》知識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中都已經接觸過了,再學習類似內容,學生可能會覺得沒有新鮮感,但是分與合為後面的加法、減法打基礎的,比較重要。所以我在教學時,準備了多種多樣的學具,上課時可以使用輔助教學,並在課中就可以作為獎品及時獎給學生。

新課程倡導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強調數學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教學中,我以這一單元的主題圖引出幫李奶奶分裝向日葵和玉米棒這一情景貫穿始終。由於班上的多媒體裝置還未到位,不能用電腦展示,在上課之前我就打印出來相關的圖片進行展示,並提出有關數學問題,接著讓學生用學具代替實物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操作、觀察、交流中建立4與5的分與合。問題提出時,有些孩子隨口就回答,顯得凌亂,到後來也不知道哪種分法已經說過了,當他們發現問題的時候,有些愛思考的孩子就說應該寫出來,這樣就不會弄混了;還有孩子說要一個個輪著來說,就不會亂了,等等。

最後出示課本23頁練習四的第3、4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原有的一些教學設計並未如期進行。主要在操作中,原設想是讓學生同桌合作觀察不同擺法,可是學生不懂得怎樣與人合作學習,基本各自擺各自的,根本不看同桌的;或者只會模仿。怎樣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值得思考。這一環節,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嘗試多種擺法,而不僅限於一種擺法,多給學生一些權力和機會,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則得到發展,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分與合》教學反思篇7

10的分與合這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寓學生的自主探索於數學活動之中。全課以猜綵球的遊戲開始,讓學生“抓一抓”“數一數”然後教師猜出抓了幾個珠子,提出數學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展開階段,通過操作學具、塗畫珠子的小組合作活動,自主的探索、發現10的分與合,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合作意識。這一階段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的構建知識結構。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並非如此。第一次在年級中磨課的時侯,我根據學生學習數的分與合的經驗,一步一步按照教學設計做了充分的準備,在一九班教室順利地上了一節課。當又接到組長讓我在全校數學組上磨課的.時候,我認為學生已經學過了,自己也處於放鬆狀態態,認為學生能牢固的掌握這部分內容,以致於今天在磨課中出現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二次備課不充分,想讓學生主動探索10的分與合,但是課堂氣氛沒有很好的調控到位;

二、教學設計思路變了,沒整合教學課件,導致的不協調;

三、沒有很好地去斟酌教師的課堂過度語言,課堂上靈活度不夠;

總之,今天我自已都感覺很不滿意。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總結反思,上好每一節課。

《分與合》教學反思篇8

在這節課之前我還是做了一定的準備,也試上了兩次,反覆修改了一些內容與細節的地方。按道理上下來會還不錯,但是自己卻沒有把握好,在課前太大意,連課件都沒拷到教室電腦裡就開始上課,導致教學進行到了練習部分才把課件放出來,雖然前面課件我沒有在上面準備太多的資訊量,我自己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確實影響到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最主要的是孩子的習慣仍舊有待提高。

不說這個問題,就課堂中的一些教學自己還是反思一下。

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受“分與合”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雖然有部分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概念,甚至有個別孩子能夠不用具體實物操作能說出2—5的分與合,但在語言表達上和對分與合本質概念的理解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教材中例題出示的是4的分與合,接下來試一試中便是學生的一個自主學習與探究5的分與合,教材認為2、3的分與合相對簡單,所以只在練習部分體現了出來。但我卻把這個內容提前到了例題的前面,作為例題的鋪墊。讓學生在把兩朵花用兩隻手來拿的同時感受到什麼是分,怎麼分成兩部分,建立“分”的初步概念。接下來要他們分3朵花,引導他們交換兩朵花的位置可以變成另外一種分法,為下面“一種分法兩種寫法”做鋪墊。這樣下來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間要順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