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推薦8篇

教案需要根據實際的時間限制和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制定完善的教案有助於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和教學要點,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推薦8篇,供大家參考。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推薦8篇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篇1

設計意圖:

在當今這個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水資源的問題。大家有目共睹水缺乏、水汙染的現象已經受到高度關注。這種局勢下,讓幼兒瞭解水與人類、水與自然的關係極為重要。根據孩子們的認知和感知的年齡特點,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本次活動,通過故事、談話、實驗、音樂表演等不同形式引導孩子積極參與、思考,從不同的側面能夠充分感知水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培養幼兒從小養成愛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環保意識。

活動目標:

1、結合故事、談話、實驗、音樂表演等不同形式激發幼兒積極動手動腦參與學習的興趣以及表現出求知慾。

2、讓幼兒知道水與人類、水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3、幼兒初步瞭解水汙染以及水資源缺乏的現狀。培養幼兒從小養成愛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環保意識。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三個和尚》的故事磁帶

2、實驗用品:鹽、糖、奶粉、洗衣粉、藥麵兒、玻璃容器5個

3、"護水小標兵"胸飾、藍色彩筆與幼兒人數相等

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三個和尚》都打水。教師通過讓幼兒聽故事想問題說問題引發他們思考參與的興趣。

1、教師放故事《三個和尚》,幼兒聽故事

2、聽故事後,教師根據故事內容展開提問:

(1)三個和尚每天都要用什麼?他們用水來做什麼?

(2)他們打水的地方在哪裡?

(3)他們三個最後用水做了什麼?他們能離開水嗎?

3、教師提出一個話題:我們的生活能不能沒有水?為什麼?

(1)幼兒自由的討論交流。

(2)請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二、小朋友我們不能沒有水,讓我們來看一看水是怎樣幫助我們的。(請幼兒觀看課件關於水的各種圖片)

1、結合看圖,讓幼兒瞭解生活處處需要水。

(1)圖片一、幼兒看到各種工作是直接需要水來完成的。(消防隊員,環衛工人用水澆花、輪船在行駛)

(2)圖片二、幼兒可以看到農民用水澆地、發電站用水發電送給千家萬戶。

2、這"水"和我們的生活真是關係太大了,你們知道嗎?就連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同樣需要水。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1)幼兒分成5組,這5組桌子上分別放著鹽、糖、奶粉、洗衣粉、藥麵兒、開始實驗時,幼兒將物品放入玻璃容器中攪拌一下,讓幼兒觀察它們的變化,並作成總結。

(2)教師講解物品在水裡溶解了。

3、出示一張圖片:幼兒可以看到河水已經變黑了。

教師提問: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我們來聽一首歌。小朋友們聽一聽小河在唱什麼?

三、教師彈唱歌曲《小河之歌》前兩段小河小河真快樂清清河水在歌唱,小河小河真快樂小魚小蝦都來了。

小河小河真難過黑黑河水在流淚,小河小河真難過小魚小蝦生病了。

小河小河真快樂清清河水在歌唱,小河小河真快樂小魚小蝦都來了。

1、幼兒邊欣賞歌曲邊創編動作。

2、教師提問:小魚、小蝦為什麼生病了?你們有什麼辦法幫助它們呀?(幼兒瞭解關於汙染的問題)

3、拿出"護水小標兵"胸飾、發給每個幼兒,老師有個好辦法:請你們畫一條幹淨的小河送給小魚小蝦(讓幼兒把小河畫在胸飾卡片的背面)幼兒帶好"護水小標兵"胸飾教師彈唱歌曲《小河之歌》第三段,幼兒做自由表現活動。

活動延伸:

讓幼兒總結我們該怎樣做才是"護水小標兵"。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向身邊的人宣傳愛護水資源是"人人有責的"。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操作性很強,是本次主題的一個綜合性的延伸,孩子們對水的科學小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平時操作的比較少,所以興致相當高漲。活動中孩子們更加能體會到水的作用之大,由於我們在活動之前有過一次斷水經歷,所以這次活動對孩子們意義是深刻的。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能夠發現遞增、遞減排序規律,並根據規律往下排序。

2、能積極地參與活動,體驗排序中的快樂。

3、逐步養成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能夠發現遞增、遞減排序規律,並根據規律往下排序。

難點:逐步養成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ppt,帶有遞增或遞減規律排序的圖形馬路若干條,圓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經驗準備:已經學過其它規律排序。

活動過程

1、以“為小貓鋪路回家”匯入主題

小朋友,看這是什麼?房子。這個房子裡住著四種顏色的小貓,他們約定今天一起出去玩,但他們回來的時發現,大灰狼在路上留下了四道難關,過關才能回家。小貓們想請小朋友幫幫他們,你們願意幫助小貓嗎?

2、攻破四道難關,引導幼兒學會按照遞增、遞減的規律排序。

(1)大灰狼留給白色小貓的難題是:出道路示範,幼兒自己觀察,並請幼兒上來繼續排序。教師提問:為什麼要這麼擺放?

(2)大灰狼給黃色小貓留下的難題是:出道路示範,幼兒自己觀察,並請幼兒上來繼續排序,老師提問:為什麼要這麼擺放?

(3)增加難度,大灰狼給灰色小貓留下的.難題是:出道路示範。出示這難題後,先列舉幾個例子幫助幼兒理解遞增的這個規律。先出示帶有遞增規律的馬路,例如,幼兒仔細觀察尋找規律,教師請幼兒上來進行操作。之後的幾個例子讓幼兒觀察後,請幼兒在自己拿到的馬路上來進行畫出接下來的規律。

幼兒理解之後,再請幼兒觀察大灰狼出難題。教師提問,你發現了什麼?他們是怎麼排列的,那後面應該怎麼排列?然後教師分發帶有遞增規律的紙張,讓幼兒觀察並接著往下排序。幼兒自己操作完後,請幼兒分享自己,並說出為什麼。引導幼兒發現規律,將圖形按照遞增規律進行排序。

(4)大灰狼給黑色小貓留下的難題是:給出道路示範排列。出示這個難題後,先幾個舉例幫助幼兒理解遞減的這個規律,先出示帶有遞減例子的馬路,例如,然後幼兒觀察並自己發現規律,請幼兒上來師操作。之後的列舉的例子則在老師指引後,幼兒觀察後,請幼兒上來進行操作排序。

幼兒理解之後,教師分發大灰狼的難題,請幼兒自己觀察剛剛大灰狼所出的難題,並在後面自己畫出規律。幼兒操作完後。請幼兒上臺分享,並說出是怎麼發現的。

(5)小結,哇,這些難關都闖過去了,小朋友們幫助小貓們順利回家,小貓說“謝謝小朋友們,你們闖過難關,真厲害!”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在幫助小貓回家的過程中,你們感覺哪一關是最難過的?為什麼?那有誰發現了路上的圖形是按照幾種規律擺放的?

(6)活動延伸:根據幼兒對於遞增和遞減規律排序的掌握情況,再次設計教育活動,鞏固幼兒按遞增遞減規律排序。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利用小貓求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能夠在情境中發現規律,既不會感覺無趣,也能感受排序的樂趣。由於班級中幼兒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只是進行遞增規律的排序會讓快速掌握的幼兒失去興趣,因此,此次活動以遞增的規律排序為主,遞減規律按照當時情況進行,根據班級大部分幼兒的具體情況並對於下一次活動進行設計,目的在於讓幼兒在下次活動中鞏固遞增規律,理解掌握遞減規律,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按不同規律排序。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不同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自主探索出三類物體的滾動路線,並嘗試記錄。

3、在遊戲中體驗合作探索的樂趣,產生進一步探索物體滾動路線的興趣。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積木等。

2、小棒8根。(為遊戲《趕小豬》而備的趕“豬”棒。)

3、大記錄紙一張,記號筆一支。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

在活動室裡散放著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這裡有些我們平時用過、玩過的東西,請你們把會滾動的東西找出來。”

評析:開放、自由的空間很快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玩一玩:請你們玩一玩,為什麼這些東西會滾動呢?

評析:這個時候,幼兒手上拿著自己找到的會滾動的東西,開始有些興奮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滾一滾,玩一玩,那麼作為教師,應給予幼兒自由玩的空間,但並不是讓幼兒毫無目的地玩,而是帶著問題去玩。這個問題就是:想一想,為什麼它們都能滾動呢?讓幼兒在玩中發現,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滾動物體的特徵。

3、說一說:為什麼這些東西都能滾動?

評析:幼兒帶著問題自由玩,對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於想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大家,這時老師及時給予幼兒大膽表達的機會,幼兒自由發表意見,老師適當引導,總結出答案:因為它們總有一個地方是圓的,所以會滾動。

二、第二次探索:物體滾動的路線是怎樣的?

1、遊戲:滾進球門。

老師介紹遊戲玩法:小朋友兩兩一組,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輪流進行。

評析:這個遊戲的優點在於,縮短了幼兒等待遊戲的時間,一個人滾動物體時,兩個合作伙伴能同時觀察,共同探究發現不同物體的滾動路線,有助於發展幼兒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在幼兒遊戲過程中,老師所做的就是觀察與傾聽,必要時和孩子們一起玩,做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鼓勵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通過這個遊戲,幼兒會發現,有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小組的兩個合作伙伴對發現的這一現象進行了質疑、思考、討論。這時,老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有必要帶領全體幼兒對這一發現作一個總結和提升。

2、集體交流,並嘗試記錄物體滾動的路線。

老師:“哪些小朋友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幼兒回答、交流後,請幼兒把這些滾不進球門的東西都送到前面來,這樣可以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師以驚奇的口氣提出疑問:“咦,為什麼這些紙杯、方便麵筒、肯德基筒就滾不進球門呢?”幼兒思考、討論。

當幼兒回答出“這些東西都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滾動的時候會轉圈”等答案時,老師及時作現場演示,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觀點和想法的接納、重視和讚賞,同時也可以讓全體幼兒對圓錐臺滾動時會轉圈這一科學現象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這時再請幼兒上來在大記錄紙上記錄它們滾動的路線,幼兒都躍躍欲試。在記錄出圓錐臺滾動路線的基礎上,再來記錄圓柱體和球體滾進球門的路線對幼兒來說就更容易了。

評析:在這一環節裡,幼兒學會了記錄,懂得了當自己在科學探究中有了結論或觀點時,可以通過記錄把他們呈現出來,讓幼兒瞭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學”,培養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三、第三次探索:圓柱體和球體滾動時哪個更靈活?

1、遊戲“趕小豬”。

老師介紹遊戲玩法:這是一個三人合作的遊戲,小朋友自願組合成三人組,其中兩人做小樹,一人分別趕“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在“兩棵小樹”中間繞“8”字型走,三人輪流進行。

評析:上一個環節中,幼兒已經自主探索出三種物體的滾動路線,但對圓柱體和球體滾動路線的異同還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作為教師,有必要為幼兒提供更進一步的觀察、經歷、體驗的機會,讓幼兒探究出球體、圓柱體的外型與它們滾動路線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為了解決這一難點,老師在這個環節中首先設計了一個三人合作的遊戲——趕小豬。這個遊戲巧妙之處在於,幼兒在趕這兩種小豬繞“8”字走時,由於圓柱體和球體的不同特性,幼兒趕著它們轉彎會有很明顯的差別,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覺,為順利解決活動難點埋下伏筆。教師在遊戲中繼續扮演活動支持者的角色,對幼兒的探究活動儘量不去打擾。

遊戲結束後,老師提問:

“剛才,我們趕了‘圓筒小豬’和‘皮球小豬’,你有什麼感覺?”

“為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

評析:這一問題給了幼兒較大的發散思維空間,由於幼兒都分別趕過這兩種“小豬”,有了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所以都有話說,樂於說。根據幼兒的回答,老師提出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幼兒經過思考和觀察發現圓柱體是一個長長的圓筒,而皮球從各個角度看上去都很圓,由於它們形狀上的不同,導致它們在滾動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教師這時及時演示,同時請幼兒上來說一說,指一指,並注意肯定和讚賞幼兒的發現,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從上到下一樣大的圓筒,我們把它往哪兒推,它就只能往一個方向直直地滾去,轉彎時不靈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滾動,很靈活。

得出結論後,讓幼兒在記錄紙上補充出球體可以向各個方向任意滾動的路線。

四、結束活動

老師小結活動情況,對積極參與遊戲和探索的幼兒給予表揚,並提出問題和要求:“你們還在哪兒看到過會滾動的東西?它們滾動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請你們回去找一找、滾一滾,把它們滾動的路線也畫下來,帶到幼兒園來給大家看。”

評析:會滾動的東西不只侷限於課堂上幼兒所看到的,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幼兒對它們依然有好奇和疑問,於是老師順理成章地在活動小結以後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讓幼兒課後繼續進行滾動路線的探究和記錄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源於幼兒的生活,生於幼兒的興趣,設定遊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為輔線,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培養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彙,釋義為轉動體沿轉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獲得有關雞蛋在鹽水中變化的具體實驗。

?活動重點】

幼兒能通過商量、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動難點】

能通過猜測、實驗、記錄感受鹽的多少與雞蛋之間的變化關係。

?活動準備】

熟雞蛋、筷子、小勺、記錄紙、鹽各6份、紙板、紙、泡沫、塑料板、瓶蓋、碟片等。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

聽故事《瀟灑哥落水了》後提問:有什麼好辦法能將瀟灑哥救上岸呢?

二、實驗(一)

1、教師:剛才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好辦法救瀟灑哥上岸,現在請小朋友看一看你們的桌子上有什麼?請你們利用我們桌上的道具試著讓我們的雞蛋浮在水面上。

2、幼兒實驗、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3、小朋友做完實驗後,請小朋友說出自己是用什麼道具讓雞蛋浮起來的。

三、實驗(二)

1、分組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救了我們的瀟灑哥,但是,今天老師還帶來一個特殊的道具(鹽)想請小朋友再來試著用鹽做一次實驗看看雞蛋能不能浮起來。

要求:三個好朋友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放一次鹽就要在紙上記錄一次,還要記錄下雞蛋在鹽水中的變化。

2、幼兒實驗,教師巡視提醒幼兒做好記錄。

3、(1)觀察雞蛋在鹽水中浮起來的變化。

(2)請每組的.組長向大家介紹自己組的記錄內容。

教師小結:小朋友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我們發現雞蛋仔鹽水中會漸漸的浮起來,也成功的救了我們的瀟灑哥。可是瀟灑哥它還有一個煩惱,就是它得救了以後就不怕掉入水中了,可是他們還有其它的蛋類好朋友如(鵪鶉蛋、鴨蛋等等)它們能在鹽水中浮起來嗎?我們下次再來做實驗!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輕鬆地認識物體的倆種狀態固體液體;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3、區分液體和固體,知道液體和固體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準備:

1、把教室的一個角打扮成超市的樣子,裡面投放食物【醋、醬油、礦泉水、油、石頭、木塊、蘋果、梨、積木、餅乾、麵包、蠟燭、糖、鹽】

2、人均紙、筆一份。

活動過程:

1、認識物體的倆種狀態——液體固體。

a、小朋友,今天天氣好不好?老師帶你們去我們學校的超市走走吧!【聽音樂進入活動室的區角部分】

教師有意拿瓶水,讓幼兒觀察水的形態,晃一晃它會流動,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只能裝在瓶子裡,它倒在杯子裡就是杯子的形狀。

教師又有一拿了一箱積木,取出一塊來,摸一摸,捏一捏,讓幼兒仔細觀察,積木各自都有自己固定的形狀,大小也不會變化。

b、教師小結:有一定形狀還有一定大小【大小不會變的】這種物體叫做固體。它們的狀態叫做固態。如;石頭、梨、金屬。沒有一定形狀【形狀會改變】。有一定的大小這種物體叫液體,它們的狀態叫液態。如:水、酒精、油。

2、區分液體和固體。

a、小朋友我們幫幼兒園的超市重新理理貨吧!將是固體的物品放在左邊的貨架上,將是液體的物品放在右邊的貨架上。

b、鑑別對錯,將其中理好的一部分讓幼兒辯別是固體還是液體,並將擺錯的確認後,教師加以重擺,鞏固幼兒對液體與固體的區分

3、瞭解固體和液體可以相互轉化。

小朋友有些東西常溫下是固體,經過高溫會變成液體。我們買些實物回活動室試驗一下吧。【聽音樂坐回自己的位置。

a、試驗一:將蠟燭點燃,然後傾斜滴在紙上會變成水成了液體。

小結:常溫下蠟燭是固體,經過高溫熔化變成液體,滴下後溫度又恢復到常溫,所以蠟燭液體又變成了固體。

b、試驗二:將糖倒入溫水中晃一晃,糖會全部化在水中變成糖水,變成液體。

小結:糖是固體通過放入溫水它會熔化到溫水中成了液體。

c、試驗三:拿一根雪糕在教室中放一段時間後變成了雪糕水成了液體,提問幼兒將這些雪糕水放入冰箱中又會變成什麼?

小結:雪糕在冷凍的狀態下它是固體,在常溫下它就會變成液體。

活動延伸:

小朋友有時固體可以變成液體,液體可變成固體,快把你知道的畫下來吧!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徵,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2.感受植樹中的各種排列樂趣。

3.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各種常見樹種在不同地方的圖片。

2.常綠樹葉、落葉樹葉若干,幼兒人手一片常綠樹葉、一片落葉樹葉。

3.不同顏色、不同種類的三種玩具樹各三棵(共9棵)。

4.一枝香樟樹葉和一張香樟樹春天時落葉滿地的照片。

5.散文《樹真好》的圖書。

6.漢字“樹”、“常綠樹”、“落葉樹”、“樹真好”。

活動過程:

一、周圍的樹

1.(出示漢字“樹”)這是“樹”,你在哪裡看見過樹?

小結:在馬路邊、公園裡、小區裡、小河邊、家裡都有樹,我們生活周圍到處都有樹。

——這個環節,孩子們的表述基本上是經驗的回顧,所以都可以圍繞中心來進行。

二、認識的樹

1.這些樹中,你認識哪些樹?

——這也是引發孩子對周圍已知的樹的名稱回顧和交流。

在活動中,孩子對以往的記憶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豐富。但是,梧桐樹、柳樹的名稱可以記住。

當孩子說到柳樹時,教師就順勢進入下一個環節。

2.在你們的西湖邊,有許多柳樹,柳樹綠綠的時候,說明什麼季節來了?

——這是一個比較特定的情境。這裡可以變通為“在我們的幼兒園裡有許多柳樹”或“在我們的×××邊有許多柳樹”等來進行。

3.春天來了,柳樹的葉子綠綠的,可是,你們知道柳樹冬天是什麼樣子的嗎?

三、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

1.(出示漢字“落葉樹”)像柳樹這樣春天樹葉發芽,冬天樹葉都落光的樹,我們叫它“落葉樹”。除了落葉樹之外,還有一種樹是一年四季都有葉子的,叫“常綠樹”。

2.(出示兩種葉子)這裡有兩種葉子,一種是常綠樹,一種是落葉樹,請你各拿一片。

——這裡用“各”字是因為,大班孩子在參加國小的面試時,會不懂一些關鍵詞,所以在大班孩子的學習活動中,可以適時地出現一些這樣的關鍵詞。

在活動中,孩子一開始就只拿了一片,於是,教師解釋“幾種東西,一種拿一個叫各拿一個”。孩子立刻可以明白。

3.請你看一看、摸一摸,這兩種葉子有什麼不一樣?

——這裡通過感官來感知樹葉不同特徵。在活動中,教師根據孩子的感受,將兩種樹葉的特徵分別記錄在寫有“常綠樹”和“落葉樹”的紙上,以供歸納使用。

在活動中,孩子會將兩片樹葉的無關特徵講述出來,如大小,所以,在選擇樹葉時,應儘可能排除這些因素,而抽象出它(常綠樹)的顯著特徵:葉厚、正面色深、有光澤。

教師小結:瞧,無論我們在馬路上看到哪些樹,即使我們不認識它,但是隻要它的葉子比較厚、顏色深、表面有光澤,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是“常綠樹”。

4.區分香樟樹的歸屬。

(1)(出示香樟樹的葉子)這是常綠樹還是落葉樹的葉子?

——這裡通過引發另一個矛盾衝突,來完整對常綠樹的認知。在活動中,孩子們一致認同“這是常綠樹”。

(2)(出示香樟樹滿地落葉的照片)這是香樟樹現在的樣子,滿地的落葉。看了這張照片,你還認為香樟樹是常綠樹嗎?

在活動中,許多孩子馬上改變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它是落葉樹。教師追問:為什麼?也有的孩子依然認為:它是常綠樹。教師也追問:為什麼? (3)(出示《植物》書)這本書的名字是……(大班的孩子認識)是啊,這本書說的都是有關於植物的事。我們來看看,香樟樹是什麼樹? 在活動中,教師念:“香樟樹一年四季都落葉子,但是,它落了葉子之後,馬上長出新的葉子,所以,儘管不停地落葉子,但一年四季它滿樹都有茂密的葉子,它是常綠樹。”

——通過這樣的認識的碰撞,一個完整的概念認識就可能形成。另外,在認識猶豫時,孩子傾聽的願望也是最強烈的,這時,教師的照本宣“讀”會十分有效。

四、一起來種樹

1.落葉樹和常綠樹組成了我們生活周圍的綠化和樹林。在你們的西湖邊,除了柳樹,還有……(用這樣的等待來代替提問)

2.(出示西湖邊桃紅柳綠的照片)西湖邊的花匠很會種樹,(將柳樹和桃樹的剪貼做示範)他們在種樹時,先種一棵桃樹,再種一棵柳樹,就這樣一棵桃樹一棵柳樹地種了一排。一到春天,桃樹紅了,柳樹綠了,桃紅柳綠,很好看,要知道,像應老師這樣的外地人,到杭州來就是為了看西湖邊的桃紅柳綠的。

——把計算教學置於孩子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孩子比較容易理解,同時也使數學具有了現實意義。

如果要在上海的湖邊種這些樹(指著桌上的學具樹),你有什麼辦法也像西湖的花匠那樣,把樹種得很好看,讓人們願意來看你種的樹?

3.孩子合作操作探索。

——這時,如果孩子不懂得合作,可以提示:你手上拿著這幾棵樹可以種成一排嗎?還不如和朋友一起商量著種呢。在活動中,經提醒,孩子一般都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排列學具樹。

4.交流各自種樹的方法。

——這裡,教師和孩子一起總結出幾種不同的種樹方法,並告訴孩子還有許多種排列方法, “在區域活動時,你們慢慢地去琢磨”。

五、樹真好

1.師:我們的祖先種了許多樹,那麼你想在樹下幹什麼呢?

總結:我們可以在樹下做許多事,是啊,“樹真好”。(同時出現漢字)

2.(出示圖書)這本書的名字叫《樹真好》,這裡還有幾本,(教師遞給幾個孩子)傳給你的朋友。

——讓孩子把書傳給別人,意在在生活的點滴行為中養成“先人後己”的習慣和品質。同時,放舒緩的音樂做背景,以調節和增強閱讀的氣氛和情緒。

3.邊看圖書邊聽散文詩。

——期間,可以穿插1~2次的提問“我講到第幾頁了”,以考察閱讀能力。

4.這本書一共有幾頁?樹的好處還有許多,希望你把這書變得更厚。

——為區角活動的散文續編活動作交代。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能將常見圖形變出不同數量的各種圖形,發現圖形之間的分割,組合關係。

2、能創造性運用各種圖形組合物體形象,學習按一定規律數圖形。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教具:三角形、長方形、圓形、正方形拼成的畫。

2、學具:每人一套各種圖形放在袋子中,剪刀。

活動過程

(一)歌曲匯入,引出圖形寶寶

師:小朋友科學探索的時間到了,我們一起唱起來把。請幼兒欣賞歌曲《形狀變變變》。

(二)視訊匯入,鞏固練習圖形

1、區分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

2、在立體圖上可以找到平面圖形。

3、鞏固四種圖形,智慧屋中做遊戲。

4、拓展幼兒的想象力,欣賞生活中的.圖形。

(三)觀察、思考圖形寶寶的不同用處。

l、請小朋友動腦筋,仔細觀察機器人、火箭、坦克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由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組成。)

2、幼兒討論。

(1)如何記住自己的拼圖方法?

(2)怎樣才能知道每個圖形都用了多少個?

3、教師出示統計表,請幼兒來做記錄。

(四)第二次嘗試活動

用摺紙或剪紙遊戲,看圖形的變化。

操作:動手動腦,感知圖形變換。

(1)請幼兒動手變一變(摺紙或剪紙)。

(2)請幼兒說說變化的結果。

正方形——變成了三角形還有長方形。

圓形——變成了半圓形、扇形。

長方形——變成了三角形,還有正方形。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大班科學沉與浮教案篇8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張向前飛得更遠。

2、在活動中體驗距離的遠近與多種相關因素有關。(如:紙的外形、紙的輕重、投擲的力量等)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牛皮筋、毛線、夾子、罐子、沙包、飛鏢、飛盤、透明膠、剪刀等。

2、相同質地的紙人手一張。

3、幼兒用記錄單人手一張,教師用記錄單一張。

【活動過程】

一、以問題匯入活動,引起幼兒設想。

1、“你們每人有一張紙(折成飛機),你會用什麼辦法讓這張紙離開你飛得很遠?”

2、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其它的方法嗎?(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想出不同讓紙飛得更遠的方法。老師對幼兒想出的辦法給予了肯定。)

3、你們的辦法不錯,不過用一些比較硬的材料時,飛的時候要找一個空地方,小心砸到小朋友的身上。

二、幼兒第一次實驗操作。

1、“等一會就請你用這些辦法去試一試,而且還要把實驗的情況記錄在這張記錄卡上。”

2、介紹記錄卡,並引導幼兒思考“遠近”的記錄方法。

“遠近”怎樣記錄呢?(畫一條線,遠的就畫長一點,近的就畫短一點。畫圓圈,如果是遠的圓圈就畫多一點,如果是近的圓圈就畫少一點。還可以畫點子,點子多的就是遠的,少的就是近的。……)

3、實驗並記錄。

4、討論:為什麼用了一樣的方法,卻有的小朋友的紙飛得遠,有的飛得近呢?

三、幼兒第二次實驗操作。

1、出示幾種物品,“其實要想讓紙飛得更遠,還可以用上一些工具,老師這兒就有一些物品,你可以用它來幫幫紙的忙,讓紙飛得更遠。”

2、大家站在同一條線上,第二次嘗試。

誰的紙跑得遠?怎麼能記錄他的紙跑到了這個位置?

你用的什麼方法?這種方法怎麼會讓紙跑得比其它紙遠呢?

把你剛才使用的方法記錄下來。

能不能再想辦法讓紙跑得比這個位置更遠?

3、幼兒自由嘗試,並記錄。

4、互相講述自己的記錄卡。

5、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記錄進行思考:你發現怎樣可以讓紙飛得更遠?

【活動延伸】

繼續嘗試,探索讓紙飛得更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