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追憶似水年華——《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追憶似水年華——《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追憶似水年華——《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主要學習新詩。新詩的“新”,是相對古典詩歌而言的。在學習新詩時,應將之與古典詩歌進行對照。本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在教學時,既要注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又要分析詩中所運用的意象。

學情分析:《再別康橋》所表達的不是簡單的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由於人生閱歷不足,難以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與詩人的生平經歷。另外,學生對一些隱喻性較強的句子理解不到位,尤其是第四、第五和第六節,教師應對此做重點闡釋,掃清學生的理解障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 瞭解《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和徐志摩的生平經歷。

2. 劃分《再別康橋》的節奏,標出韻腳,反覆朗讀。

3. 概括畫面,結合意象與關鍵詞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難點)

4. 理解新月派提出的詩歌“三美”理論。(重點)

教學過程:

(一)解題匯入

1.再,又。這是徐志摩第三次來到康橋。1921年至1922年在劍橋大學求學。1925年徐志摩重遊劍橋大學,寫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徐志摩再遊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同年11月,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這首詩。寫詩的時間與漫步校園的時間相隔四個月左右。因此,這首詩用的是因情寫景的再現手法,而非觸景生情的客觀描摹。

2.別,作別,與……告別。可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離別詩,比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3.康橋,現在譯做“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但是它與一般的離別詩不一樣。以前我們學過的離別詩,告別物件是人,而《再別康橋》告別的物件是什麼?請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

2.師生評價剛才的朗讀。

3.聽示範朗讀,劃分節奏,標出韻腳。

韻腳: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押韻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之間進行,“虹”和“夢”都是後鼻音韻母,雖然不同,但是相近,可以互相押韻。而按照今天的普通話讀音,“溯”與“歌”的韻母是不一樣的。但是在徐志摩的浙江海寧方言系統裡,“溯”(拼音:su 聲調:去3)與“歌”(拼音:ku 聲調:平1)的韻母是完全一樣的。(參考資料:孫桂平《<再別康橋>講解要點提示》)

4.再次朗讀課文。

(三)賞景悟情

1.每一節都是一個畫得出來的畫面,請同學們給每一節加一個小標題。示例:第一節的小標題為“招手作別圖”。

明確:招手作別圖——金柳盪漾圖——青荇招搖圖——夢滿清潭圖——尋夢放歌圖——康橋沉默圖——揮手作別圖

2.這些畫面的描繪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的情感有哪些變化?

第一節:依依惜別

請同學們做“招手”的動作。招手,是上下襬動還是左右擺動呢?《現代漢語詞典》對“招手”一詞的解釋是:“舉起手示意,表示與對方打招呼的意思”。告別的時候一般都說“揮手作別”,比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招手即停”最早被用來指城市公交車中招手即停、可隨時隨地上下車的一種小車型公交模式。這裡的“招手”,不是告別的意思,而是召喚的意思。招手,一般是指上下晃動手掌(彷彿召喚寵物)或上下襬動手臂(彷彿叫停車輛)。“輕輕的招手”,是讓康橋知道“我”即將離去。接著又說,“作別西天的雲彩”(這裡的“雲彩”代表康河的一切)。所以,詩人一開始是不願意真正悄悄離去的,這裡體現的是詩人內心的糾結:既想悄悄離去,不驚動寧靜和諧的母校,但又想讓被告別者知道自己來過又要走了。從“招手”一詞,可以看出詩人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

(參考資料:鹹立強《精緻的抒情:<再別康橋>的審美意蘊建構》)

第二節:甜蜜歡喜

“柳”與“留”諧音,在古詩中,柳樹這個意象往往用來表達沉重的離情別緒。而這首詩中的“柳”是“金柳”,即夕陽中的柳樹,並且將之比喻為新娘。新娘是女子一生當中最美麗、最動人的時刻,集合了世間所有的驚豔、嬌美、愛戀與幸福。詩人曾經追隨過心中的女神——林徽因,但出於種種原因,林徽因後來與梁啟超的兒子樑思成走到了一起,並遠赴美國學習建築學,這場沒有結局的愛情最後成為詩人美好溫暖的回憶。這一節暗含了甜蜜的情感,與古詩中“柳”所暗含的濃重離愁是有區別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康河的景象,留住了詩人的心,他樂而忘返了。

(參考資料:孫桂平《<再別康橋>講解要點提示》)

第三節:深深眷戀

“招搖”的本義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這裡用來形容水草的多情可愛,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詩人沉醉在詩情畫意中,他“甘心”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甘願成為康橋的一部分,甘願與康橋融為一體,永久地在一起,寫出了他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第四節:仰慕追懷

在教材中,“天上虹”之後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因此,這句詩是把“榆陰下的一潭”比作“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而非比作“天上虹”。這裡有兩個重要的意象,一個是潭水,一個是彩虹。“榆陰下的一潭”指的是拜倫潭。拜倫是康橋校園裡重要的詩人,後來在參加西班牙的衛國戰爭中去世了。康橋的詩人為了紀念他,遂把這個水潭命名為“拜倫潭”。彩虹的特點是:很美、很容易消逝。美好的夢也是容易破碎的,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在詩人心中,那兩年在康橋的學習生活是他記憶中一個美麗的夢。在這樣的夢裡詩人不願醒來,他想一直留在那種美好中。

第五節:興奮快樂

在第五節,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在這一刻,詩人完全沉浸在夢境中,忘記自己要離開對他影響重大的康橋,他當時是興奮歡快的。康橋是徐志摩“夢”開始的地方,也是作者曾經的尋夢之地,這裡有作者的愛情,有作者的理想。徐志摩原本是有政治理想的,當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之後,他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開始成為一名詩人,康橋讓徐志摩獲得了精神的重生。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說在他24歲以前,最喜歡的是相對論或民約論而不是詩歌。正是因為來到了康橋,開始創作詩歌。他滿懷深情地說道:“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第六節:低落沉思

“但”表示轉折,詩人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了現實。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而在當時的中國,這些理想無法實現。不管是政治理想,還是甜蜜的愛情,都未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在哪有心思歌唱呢?“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時光已經過去,“我”現在只能悄悄地隻身離去。“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一句匠心獨運,將“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效果。

第七節:灑脫輕鬆

請同學們做“揮手”的動作。詩人將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為一個灑脫的意象,這個極富動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飄逸。真正的愛,是以欣賞,而不是以佔有為目的的。真正美好的依戀,是留在心底的。

3.詩人告別的物件是什麼?告別的僅僅是康橋嗎?

告別的是康橋迷人的景色,是在康橋自由的生活,是昔日的政治理想與甜蜜愛情,是流逝的時光與過去的自己,是一切已然逝去的美好往事。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詩人沒有帶走了一片雲彩,而是帶走了一段屬於自己的回憶,帶走了夢幻之後的甜蜜與慰藉。追憶逝去的美好往事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因此各個時期的讀者都對這首詩有強烈的共鳴,

(四)品味“三美”

《再別康橋》帶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你覺得美在哪裡?

明確:新詩“三美”原則

1.音樂美:(1)押韻;(2)疊詞的使用;(2)迴環復沓。

2. 建築美:四行一節、每節兩句、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3. 繪畫美:(1)多使用有色彩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星輝”。(2)巧用動詞,使畫面具有動態感:“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沉澱”“漫溯”“揮一揮”。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作業設計

1. 朗誦《再別康橋》,並將自己的朗誦音訊拷貝到教室電腦的語文學習資料夾中。

2. 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寫一段不少於200字的鑑賞語,鑑賞重點是意象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