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勒歌《敕勒歌》教案5篇

教案的制定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認真寫好教案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和媒體,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的多樣性,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勒歌《敕勒歌》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勒歌《敕勒歌》教案5篇

勒歌《敕勒歌》教案篇1

課文內容: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圍的廣大地區。北有大青山擋風,南有黃河迂曲補水,乃是遊牧民族十分嚮往的冬夏兩宜的肥美牧場。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記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和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徵》、《孔雀東南飛》等。

教學設想:

本篇課文是首民歌,僅僅有27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富饒,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課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風格樸素、意蘊真淳,語言淺近明快。所以本課以閱讀欣賞為主,以課件為輔助給學生美的的體會進而美的教育。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合來體現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上課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創造一個寧靜的氛圍,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夢景。

2利用課件展示課文內容,教師在黑板上板題目:敕勒歌。

二初讀全詩,字詞釋義

1自由讀詩歌,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讀準詩中“見”的音。)

3讀後藉助課文註釋,試著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齊讀古詩。

二、分步解讀,把握詩境

1解題意。讀詩題,看註釋瞭解題意。敕勒是一個遊牧的民族,生活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這首詩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①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陰山下。”這一句寫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陰山的腳下?

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麼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麼情感?

瞭解“穹廬”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氈帳,就是現在的蒙古包。

表現了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飽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

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為什麼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詩中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雖然詩中沒有寫人,但詩中並非無人,風吹草低見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說有一雙發現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現在詩裡。在這樣“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給我們如下的感覺:(1)油然湧起的生機感、喜悅感;(2)尤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資訊的寶貴;(3)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三、再讀本詩品悟詩意

1讓學生再讀課文,由詩入畫。

這是一幅圖畫,遠遠的是雄偉的陰山,向天空看藍天白雲,美麗的草原無邊無際,天地相接,輕風一來,牛壯羊肥,若隱若現,這是多麼自然的和諧圖呀,我們經常講,要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那不正是我們追求的生活嗎?

2教師有感情地描述詩境:(課件展示草原風景,教師配樂朗讀)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裡,時而在那裡,露出遍地散佈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麼感受?

(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學生的嚮往和熱愛之情。)

四、學生背誦本詩。

1給學生讀背時間。

2教師利用課件練習,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chìlè()qióng()廬見()牛羊

天似()籠()蓋

3全班學生齊背本詩。

4觀察課件展示風景,配樂背誦。

五、總結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遼闊,把敕勒川所散發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氣息盡收詩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麗畫卷,可謂“詩中有畫”。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直白如畫,藝術概括力極強。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這首民歌風格奔放、雄健質樸,寥寥幾句就十分生動地勾勒出內蒙古獨特的壯麗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這不正是人們嚮往的人類生活的天堂。

六、用課件播放《天堂》這首歌,在歌聲中結束本課。

板述設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陰山下

全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特寫:風吹草地見牛羊

國小二年級語文《敕勒歌》教案2

一、文字解讀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民歌歌詠了大草原蒼茫遼闊、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全詩風格豪爽,語言明白如話,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理解“蒼蒼、茫茫”等詞語的意思。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遠遼闊。

三、教學重點

朗讀和背誦古詩,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教學難點

想象並體會大草原蒼茫遼闊、壯麗富饒的風光,體會敕勒人熱愛家鄉的情感。

五、教學準備生字詞卡片教學課件

六、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歌”入題,介紹詩歌朝代及民族特點

1、同學們,你們喜歡唱歌嗎?在什麼情況下唱歌?

2、板書課題,講解,齊讀課題。

敕勒,指敕勒人;敕勒歌,就是敕勒人所唱的歌。

3、介紹敕勒族,瞭解其民族、地域特點,板書課題。

敕勒人,生活在1500年前的中國北方,歷史上稱為北朝。敕勒人飼養牛羊,逐草而居——哪裡有水草,他們就把牛羊趕到哪裡,就把自己的家安在哪裡,一個個圓頂大帳篷就是他們的家。他們用自己的獨特語言歌唱自己的家鄉,歌唱自己的生活。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北朝民歌——《敕勒歌》

二、播放音樂範讀視訊,欣賞詩歌

他們唱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講解:野的讀音,古音讀ya ,現在統一讀ye

三、學生練習朗讀,初步識字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識字指導。

出示生字詞認讀(6個生字——似、廬、籠、蓋、蒼、茫)

帶拼音認讀,去拼音認讀,認讀詞語

3、指名朗讀詩歌,評價字音是否準確。

四、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1、同桌互助朗讀,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2、推薦讀,讀正確,讀流利。

3、師生配合讀,讀出節奏和民歌的韻味。

4、看課文插圖,想象畫面,練習朗讀。

五、學習詩歌,理解感受詩歌意境

1、緊扣“歌”的特點,藉助圖片,學習第一句

“川”平地;敕勒川,就是敕勒人居住的大草原,在我國北方,今天的內蒙古、陰山一帶。

播放圖片,理解地域特點。

2、看了圖片,你覺得那裡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3、在敕勒人眼裡,天是什麼樣的?地又是什麼樣的?

理解“穹廬”,圖片出示蒙古包,指導理解。(敕勒人用自己熟悉和最親近的帳篷的圓頂來比喻遼闊的天空,形象可愛。)

4、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指讀:誰來試著讀一讀這一句?

師生合作讀:我來用敕勒人的話來說,你們來讀詩歌。

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3、小結:這一句,交代了敕勒人生活的地方,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草原的遼闊,和他們對自己家園的喜愛。(板書:喜愛)

4、藉助插圖,發揮想象,學習第二句

請大家仔細看課文的插圖,說說你看到的天是什麼樣的?大草原又是什麼樣的?(天藍藍的,草原沒有邊際)

理解“蒼蒼”“茫茫”。板書:天蒼蒼野茫茫

看圖想象,指導朗讀。

一切都是那麼遼闊,那麼安靜。忽然,一陣風吹過,草兒低下了身子,彎下了腰。這時候,你們看到了什麼?

想象,引讀,理解,感受草原的壯美、富饒。

5、小結:這一句,遼闊安靜的畫面一下子鮮活起來,遼闊的天空,壯麗的草原,風中的牛羊,讓我們感受到敕勒人對自己家園的讚美。板書:讚美

6、欣賞畫面,聽歌曲《天堂》

深情的歌唱,讓我們彷彿走進了遼闊的草原,看到了巍巍的群山,鮮嫩的水草,肥美的牛羊。

六、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七、推薦詩歌,拓展積累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接下來,老師給大家推薦北朝民歌的另外兩首名作。這兩首民歌和敕勒歌一樣,語言明白如話,風格豪爽,塑造了兩個不同的英雄形象,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

?企喻歌》(其一)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需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坡。

?木蘭辭》(節選)

開我東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戶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之間說說自己的理解。

3、提出不明白的問題,集體討論。

4、練習朗讀,體會人物的形象。

八、板書設計

敕勒歌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熱愛讚美

國小二年級語文《敕勒歌》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中的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瞭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粗獷古樸的意境,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麗。

3、感受中華經典詩詞的魅力,激發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與傳承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

教學難點:

瞭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豐富認知

1、設定情境: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去過哪些地方,見過什麼樣的風景呢?由此引出草原風光(配圖欣賞)。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去過草原,並且對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動的描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舍先生是怎麼說的——(師配樂朗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3、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美嗎?為了表現草原的美。老舍先生這段話共用了200多個漢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僅僅用了27個漢字、短短的一首詩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現出來了。你們知道是哪首詩歌嗎?

師:對!正是我們早已熟悉的那首——《敕勒歌》(板書)

二、練習朗讀,讀出韻味

1、聽錄音範讀。

2、學生練習朗讀《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頓,讀出詩歌的味道。

3、再次自由朗讀《敕勒歌》,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根據總結出來的問題逐一解決:

1、“敕勒”是什麼意思?

2、“川”是什麼意思?

3、陰山在哪裡?

(讀完這一句之後,你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景象?)

4、穹廬是什麼意思?

(天似穹廬,這是一個比喻句,把天比作穹廬。解釋穹廬的意思,想象天似穹廬的景象。思考為什麼把天比作穹廬,體會敕勒族人對於草原的喜愛之情。)

5、蒼蒼和茫茫是什麼意思?書寫“蒼”、“茫”兩個字。

(蒼是湛藍的顏色,茫茫是說草原和天空的界線看不清楚。天空,一片湛藍;草原,一碧千里,這是一幅靜態風景圖。與下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態景色對比。請學生上臺表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景。同時思考為什麼只有當風吹過,草低伏,才能現出成群的牛羊呢?這說明草長得怎樣?牧草長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長得十分的——(肥壯),牛羊長得如此肥壯,就現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

6、小結:學到這裡,相信草原的遼闊雄偉、富饒美麗,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為什麼把他們生活的草原寫得這麼美?他們讚美草原是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板書:熱愛家鄉)

過渡:正因為這首詩歌不僅寫出了草原的遼闊雄偉、美麗富饒,而且表達了敕勒族人民熱愛家鄉的感情。整首詩中畫面有靜有動,色彩富於變化,僅用27個字,傳達瞭如此豐富的內容,這正是這首詩流傳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一首描寫草原的詩歌,能夠超過它。無論哪個人,也包括我們,只要有機會來到草原,心中湧起的一定是這首詩,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這首詩。讓我們一起,再來美美地讀讀這首詩吧!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聽著你們清脆、明亮、甜美的讀書聲,我終於明白:這麼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是因為有一代代的少年兒童,一直都在學習它。我們可以想象,這首詩歌誕生後——

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清脆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司馬光,和宋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明亮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時間如流水,轉眼又過去了600多年,少年時代的納蘭性德,與清朝的孩子們一起,用甜美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2、像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就叫作——經典(板書:經典),像《敕勒歌》、《江南》、《春曉》這樣一篇篇經典詩詞,像《論語》、《西遊記》這樣一部部經典著作,就構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板書:文化)。作為一箇中華民族的少年兒童,作為新生的一代,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所以——

今天,我們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將來,我們的子子孫孫仍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這種清脆的讀書聲永不停息,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就會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孩子們,傳承文化,我們任重而道遠!

4、利用多種形式朗讀傳承經典。

五、課後作業

1、課後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將你體會到的《敕勒歌》中的場景用水彩筆畫出來。

勒歌《敕勒歌》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遊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學重難點]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老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課件出示:大草原並配樂)

2、老師: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指名二年級學生回答

3、老師:天藍藍,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畫卷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來形容它、讚美它。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字概括了我們說不完的話語,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合註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二年級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麼?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老師:你看到了什麼?

由二年級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老師:詩中哪句是描寫中的內容?

指名朗誦

在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二年級學生質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這就是陰山,多麼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誰願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二年級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教師評價: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

示範讀第1、1句。

教師評價: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示範讀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麼呢,自由讀讀最後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裡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願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二年級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麼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穫吧!把你的瞭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勒歌《敕勒歌》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敕勒歌》。

2.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積極豁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談話引入:我們祖國的幅員遼闊,有數不清的美麗景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參觀雄偉壯觀的北國風光。

2.利用多媒體或教學掛圖,展示北國風光。(教師板書詩題:敕勒歌)

(二)通讀全詩,把握詩境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讀準詩中“見”的音。)

3.讀後藉助課文註釋,試著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齊讀古詩。

(三)分步解讀,品悟詩意

1.解題意。

讀詩題,看註釋瞭解題意。敕勒是一個遊牧的民族,生活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

2.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①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陰山下。”這一句寫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陰山的腳下。

引導學生讀註釋,瞭解“穹廬”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氈帳,就是現在的蒙古包。“見”(同“現”),露出的意思。

學生質疑,討論詩意。

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麼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麼情感?

表現了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飽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

③詩中為什麼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詩中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雖然詩中沒有寫人,但詩中並非無人,風吹草低見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說有一雙發現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現在詩裡。在這樣“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給我們如下的感覺:(1)油然湧起的生機感、喜悅感;(2)尤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資訊的寶貴;(3)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師有感情地描述詩境: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裡,時而在那裡,露出遍地散佈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麼感受?

(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學生的嚮往和熱愛之情。)

4.感情誦讀古詩。

這首古詩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們應該怎樣朗誦這首詩。學生先自己反覆練習朗讀,再指名朗讀,集體評議是否讀出詩中巨集大的氣勢。

5.當堂背誦這首古詩。

勒歌《敕勒歌》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啟發學生體會詩歌語言的簡潔樸素,風格的雄渾豪放。

4.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意,感受意境。

2.體會這首詩歌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悟意,啟發想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藍天以其遼闊深邃使人嚮往,高山以其巍峨雄偉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寬容恆久給人啟迪,美麗的草原又將帶給我們什麼呢?今天,我們學習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簡介《敕勒歌》的文學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敕勒族相當繁盛,史書記載有十二個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圍的廣大地區。北有大青山擋風,南有黃河迂曲補水,乃是遊牧民族十分嚮往的冬夏兩宜的肥美牧場。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記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和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徵》、《孔雀東南飛》等。

、1.請學生藉助註釋掃除字詞障礙,正確朗讀,理解詩意。

2.檢查;

①正確讀出下列字詞的讀音

敕勒(chì lè)穹廬(qióng)見牛羊(xiàn)

天似(sì)籠蓋(lǒng)

②說說對句意的理解。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微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碩的牛羊。

強調:見,通“現”,顯現,

四、啟發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草原的遼闊富饒,體會情感。

1.通過讀詩,你從詩中看到了什麼?它們都有什麼特點?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點是蒼蒼,草地的特點是茫茫,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遼闊無邊。風吹過來,草低下頭,看見了許多牛羊,草的特點是茂盛,而牛羊的特點是肥壯。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作為詩歌的開頭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入雲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3.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麼要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麼情感?試想象自己此時若站在草原之上會有什麼感受,並通過朗讀把自己的來理解表現出來。

穹廬是草原的特點,用牧民們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非常親切。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讚美。

4.詩中為什麼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透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麼樣的畫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對此情此景,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有感情地讀一讀。

草原上並非無人,“見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徵。這樣寫使人油然湧起一種生機感、喜悅感、悠然自在感。

抬頭仰望,湛藍的天空遼遠深邃,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綠色的草的海洋清風吹過,海面湧過層層波濤,波濤起伏間,顯出了正在歡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為牧民想說:“美麗的草原,美麗的家鄉,我深深的熱愛您。”

5.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激勵學生背誦。(要讀出草原的遼闊蒼茫,和草原人的喜悅,熱愛之情。)

五、探究交流:

這首北朝民歌的在對景物的描寫及語言的運用上有何特點呢?

動靜結合體現草原的美。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廣闊恢巨集。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巨集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蒼茫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睛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這首民歌的語言直白如畫,音調雄壯,藝術概括力極強。用民族特色的“穹廬”設喻,描寫天空的遼遠蒼茫,樸素新奇。它風格奔放、雄健質樸,寥寥幾句就十分生動地勾勒出內蒙古獨特的壯麗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

六、拓展交流。

請學生就自己平時積累的描寫讚美草原的詩歌、歌曲進行交流。

七、佈置作業

賞析名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蒼蒼”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見,給人以無限遼闊的感受。而“風吹草低”一句,寫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壯,又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天人和諧的人文圖景,生動異常。語言簡練質樸,音調雄壯,風格明朗豪放,雄渾天成,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

勒歌《敕勒歌》教案篇5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2個生字,認識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領略遼闊壯美的草原風光,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說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這首民歌描繪了我國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

敕勒川,陰山下,這句詩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陰山腳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句寫天空像圓圓的蒙古包大屋頂,籠罩著大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主要寫草地。在藍藍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邊,風時時吹來,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壯的牛羊從草裡顯露出來。 整首詩場面巨集大,意境高遠,層次清楚,語言通俗,充分表達了牧民對草原風光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插圖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風光的圖畫。

課文朗讀錄音帶,《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碟(或錄音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本課生字不多,要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採用部件分析方法記住字形,教學中要專設環節檢查指導。

2、寫字教學。

廬:半包圍結構,字型偏斜,書寫時應特別把握好字的重心。廣字旁的橫,不要寫得過長,第三筆撇,應寫作豎撇。裡面戶字的寫得開闊些,末筆要寫成豎撇。

蓋:上下結構,上邊是美字頭,下邊是皿字底。

(三)詞句教學

敕勒歌:敕勒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陰山:陰山山脈,大部分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穹廬:蒙古人住的圓形帳篷,也稱蒙古包。

籠蓋:籠罩、遮住、蓋住。

蒼蒼:深青色,本課可理解為藍藍的。

茫茫:遼遠,沒有邊際。

本課的詞語,大多數是憑已有知識理解不了的,教師應在學生通讀詩句的基礎上講解。詩句的理解,要在教師指導下,結合插圖加以體會,然後通過反覆朗讀,加深理解。這首詩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像圓圓的大屋頂,籠罩在原野上。

藍藍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邊,

風吹過來,草低下了頭,

露出了一群群肥壯的牛羊。

(四)朗讀、背誦指導

在指導讀的過程中,結合看插圖投影、看錄影、聽音樂等,儘量讓學生感受到詩的意境。朗讀指導可參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指導朗讀這首民歌時,教師要多示範,必要時可領讀難句。只要在教學中採取各種形式多讀,就會熟讀成誦。

(五)練習提示

課後1、2題,應在教學過程中完成。課後第3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通過讀詞語,體會蒼蒼、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時,有不同的含義。應聯絡事物特點去體會。

天蒼蒼:形容天空藍藍的。

松柏蒼蒼:形容松柏翠綠翠綠的。

白髮蒼蒼:形容頭髮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沒有邊際。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沒有邊際。

雲霧茫茫:形容雲霧濃厚,看不清楚。

(六)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用1課時。

四、參考資料

?敕勒歌》見於《樂府詩集》的《雜歌謠辭》類,是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帶。這首民歌雖僅27字,卻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渾壯麗、蒼茫遼闊的北方大草原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