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7篇

有價值是的教學反思是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任務的,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只有重視教學反思的寫作,我們才能加強教學質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7篇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篇1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在異分母分數的計算這一環節,而是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因此,我對本課的教材安排進行了改變。

首先,讓學生複習分數的意義,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數後,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分陣列成加法算式並進行分類,然後通過一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來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喚起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的已有經驗,並讓學生體會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也就是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接著,再讓學生根據另一組分數加法的特點,實現自然過渡,揭示課題。在教學1/2+1/8時,重點突出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轉化思想。首先,讓學生思考,能像複習題那樣直接計算嗎?為什麼不能?強調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並,既然不能你有什麼辦法找到1/2+1/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運用學過的有關分數的知識去解決,或者藉助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塗一塗再找到答案,學生有的進行操作,有的進行計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探究,參與學生的探究,我請了3位學生進行了交流,交流中讓學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過程,並面向全班,再交流計算的方法,並著重讓學生說明為什麼要先通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只有通過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後才可以直接計算。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兩種方法有什麼共同之處,引導學生髮現其具有本質的相同點,即它們都是先通分再計算,由摺紙塗色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又以此題讓學生提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放手讓學生獨自解決。

通過解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你認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算呢?”經歷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後,學生很快總結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教師順勢板書:通分、→、轉化,並說明:最後要把結果化為最簡分數。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幾點不足:

1、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麼,學生就做什麼的層面上。

2、在某些教學環節的設計,考慮得不夠細,每個環節的銜接也不夠流暢。如:在複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後,可讓學生猜一猜異分母分數加法可以怎樣計算,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計算變得生動。

3、在講解1/2+1/8的算理這一環節中,我覺得還沒有講透為什麼分數單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新增這樣一環節,就是出現二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兩個圖形時,把它們重疊合併成一個新的圖形,並提問學生現在這個圖形可以用什麼樣的分數來表示,學生自然是無法對這個既有二分之一又有八分之一的圖形用分數來表示,這樣反過來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分母不同的分數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從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再計算這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了。

4、在學生自主探究1/2+1/8的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利用正方形紙,通過塗一塗、折一折,看看1/2+1/8=?但是就沒有下文了,其實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塗一塗、折一折的基礎上交流摺紙的方法,並讓學生展示作品,進行交流,重點讓學生觀察發現,通過操作,原來的1/2變成了4/8,它的分數單位變成了1/8,4個1/18加1個1/8就是5/8。

5、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過程中,由於學完通分這個知識已有一段時間了,有部分學生已經遺忘了,不知怎樣進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時,老師應強呼叫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公分母,這樣計算時會比較簡便。

總之,如果我能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有準備地計劃和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材料,設定恰當的教學情景,直接丟擲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歸納、自己體驗,那肯定比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更有價值,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篇2

教材在有關6和7的加減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圖表示一個算式過渡到一幅圖表示兩個算式。這項內容就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設計教案,使得整節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現將教學內容反思如下: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

我把課本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小雞和小青蛙)。由小動物在草地上盪鞦韆的情境,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畫面生動活潑,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1只小雞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個組的草地鞦韆上,求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通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並讓學生說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這一環節初步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算式。

2.獨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圖兩式”。

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圖兩式”。而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地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兩式”的意思。在鞦韆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擺成幾隻小雞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圓片代替小雞和小青蛙自己來擺一擺,並看著自己擺的圖列出兩道加法算式。這樣便出現了兩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讓同桌兩人互相講解是怎樣看圖列出算式的,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合作能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從感知中樹立“一圖兩式 ”的概念。這樣處理,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間和充足的思考餘地,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用數學意識。可能是讓學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開小差,說話,今後,還要加強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

3.建立表象,由具體操作到看圖列式。

第三個環節,便是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直觀圖,自己獨立列算式。使學生能夠由具體的實物抽象到看直觀圖列式,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遵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4.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合理安排教材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紮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在最後的練習中,再出現加法和減法的綜合練習,使學生能夠整體、全面地理解鞏固新知識。如:在綜合練習中,出現了四道看圖列式。由於難易程度不同,可以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幅圖,進行列式計算。這樣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學習選擇機會,而且練習題的設計有針對性,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

5.活動形式多樣化,語言貼近學生生活。

課堂上,我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a.你還想讓幾隻小青蛙和幾隻小雞來玩鞦韆,自己擺一擺;b.你們草地上的小動物也累了,你想讓哪種小動物先回去呢?c.綜合練習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任意選一幅圖,喜歡哪一幅就做哪一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習靈活地選擇,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孩子們的學習興致較高,只是由於放得太開了,有的孩子說不到點上。

整節教學中,我深挖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和有趣的、學生喜歡的卡通動物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教學目標,掌握了所學內容,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篇3

時代要求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獲得的資訊、創意及成果,並在欣賞自己的同時,學會欣賞別人。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必須先通過通分把它們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所以通分是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關鍵。

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非常深刻,淺淡如下:

1、聯絡生活實際,在情境中發現問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題引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新課伊始,我首先從學生身邊的事情談起,自然引出教材中例1的教學內容,學生比較有興趣進行分析。使學生積極主動提出問題,而且非常自然地複習舊知,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轉變教學觀念,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促使學生“想學、樂學、會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自己採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過程,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並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生髮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減,只有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然後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進行計算。在整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大膽嘗試,在探究中體驗。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在課堂上,我始終讓學生大膽嘗試,學生提出問題,先讓學生自己列式解答。這時學生遇到問題,然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遇到的問題,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此時學生通過探索,體驗到通分是最簡便的計算方法,逐步建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模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交流、去總結。然後適時地點撥總結。

4、讓情境教學走進課堂。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計算教學,相對枯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必然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他們體驗到生活中存在著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功和樂趣,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這些學習過程的體驗正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在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的理念。”

這節課的設計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我適時點撥,及時組織,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構建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篇4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引出異分母分數相加和的算式,聯絡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初步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再通過“試一試”引導學生嘗試計算異分母減法和整數1減真分數,同時學習計算結果的化簡和驗算。最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的基本方法和計算的注意點。“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1~4題,主要鞏固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並用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備課時,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文字的研讀是不止境的,老師只有不停地研討反思才能做到持續發展)。同是也回憶舊版本時,自已對於這課題的教學,還通過網路、雜誌尋找到了一些案例。總覺得有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不贊同和疑惑。如有人強調了演算法的多樣性,鼓勵學生應用畫圖,或者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小數計算出結果,再把小數轉化成分數(這點上我最不苟同,本節課的算理就是要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進行計算,化成小數不是重點,並且這種方法有侷限性。這裡提倡多樣性,是不是作秀,是不是為了突出以學生為本,還是讓課堂的探索熱鬧一點。我個人認為,的確要以學生為本,我們課的教學設計就要高效,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教學,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還有人設計出先提供一些圖,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出塗色部分。再讓學生這些同分母分數與異分母分數中,選擇兩個分數進行計算,目的一是為了複習,二是為了結合圖形,使學生充分理解分數單位相同的才能相加減(我認為老師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總覺得數學味太重了,學術味太重了,本身計算教學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枯燥,再設計成這樣有點把學生看成了成人)。經過不斷反思和考量。我認為這節課,有了分數通分的基礎以及同分母分數的知識作為支撐,學生的計算不難掌握的,算理讓學生主動探索也不怎麼難的,而最難的是這節課數學的本質,即只有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由於分數單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變化的,學生對於這點上的理解是有點難度的,還有要讓學生自覺養成好習慣,如計算後所得的結果要約分,要自覺驗算。基於這些考量,我大膽進行教學設計,從行課的過程、課堂以及課後的學生表現和作業情況來看,我覺得還是很成功的。下面幾點是我自認為處理比較成功的地方,今日予以闡述,為了經合在計算教學中得到啟迪。

一、處理好了內容與情境。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在現實情境中展開計算教學,有助於讓學生體驗到計算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容易使數學計算與知識應用融為一體。這一點上要十分讚賞現在的教材的對於這課時的編寫。我只是利用剛不久的學生經歷的社會實踐活動,先用課件出示農場的情景圖,然後出示p80例1的改編題。後面在練習時,就充分利用書本的練習十四的第3題與第4題,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鞏固異分母分數的計算與體驗數學價值。

二、處理好處法與算理的關係。

掌握演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演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式,算理是演算法賴以成立的數學原理。因此我摒棄了一味追求演算法多樣化的片面教學理念。我是先引導學生理解“1/2種黃瓜”和“1/4種番茄”,從而一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強化了單位“1”的辨別。二是能有效引領學生下面探究時,就往正確高效的思路上來。接著我讓每個學生用紙折一折,塗一塗,看一看,想一想,小組內議一議。使學生通過圖形結合,認識了只有單位相同才能相加,異分母分數的加法計算只有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才進行計算。

三、處理好了演算法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係。

當前,由於一些教師對《數學課程標準》中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理解有偏差,結果在教學過程中跨越了演算法多樣化與優化的“臨界點”,片面

追求了演算法的多樣化和學生學習的群眾化,而忽略了演算法的優化和學生學習的個性。

這點上我當然預設好了學生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小數進行計算,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有了我讓學生說一說對於“1/2”“1/4”的理解,所以學生都從分數的意義上考慮了,也就是本課的算理能順利呈現和學生高效探索。

四、處理好了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的關係。

充分利用教材練習十四的第3和第4題,讓學生利用今天所學知識予以解決。所以計算教學過程中就應當幫助學生掌握列式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單純地教計算方法。

以上我是從巨集觀上面處理好計算教學。有時細節還能決定成敗,還有幾點細微處,我認為也是比較成功的。第一,重組了教材的例1。教材例1通過情境讓學生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法,而試一試,卻獨立的出了兩道分數減法題。讓學生探索異分母分數減法,以及1減真分數,驗算。最後說一說“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注意什麼?”,從而小結出本課新知的計算方法。雖然條理很清楚,但總給人與例1突然隔裂的感覺,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得不令人擔憂。因此我先出示了例1的前面的條件,分析完題目,才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有興趣,並且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都涵蓋。(問題1,種黃瓜和番茄的面積一共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問題2,種黃瓜的面積比番茄的少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問題3,還剩這塊地的幾分之幾種其它植物?)這樣的好處,創設了這情境,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學生興趣激發了;資料相對更簡單,把複雜問題簡結化了。第二注重了知識的比較與遷移。如當學生列出算式“1/2+1/4”時,我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列?從而讓學生理解異分母加法與以前整數,小數,同分母分數加法,思考方法是一樣的。還有探索異分母分數的加法是我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遷移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方法到異分母分數減法上去。在練習十四的第1題時,我認學生在獨立完成後,說一說左右每題怎麼想的,從加深理解同分母分數與異分母分數加減數算理。從而加深理解只有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

第三,探索算理,我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折法,並結合圖讓學生理解算理。第四,對於的練習題的設計上,我加入改錯題,從正反中加深理解。第五,本課的練習題是比較豐富的,因此我考慮到國小生有多做會產生疲勞感。因此,練習時,形式多樣,如男女生賽一賽。上黑板上板演。

第六,及時,鼓勵與多元評價。

當然,現在回想,也有些改進的地方。

一、由於擔心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全班再一次結合圖來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學生上投影儀來演示,再交流算理。擔心個別學生不去聽講學生的意見。

二、練習題要更加有趣味性。這也許有難度,主要我的所教班級,基礎不好,因此只能完成基本題目了。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篇5

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思維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學《小數加法和減法》的幾點反思:

首先,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索:

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加上三年級時學過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由學生自己算出結果。教師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當數位不同時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其次,緊密聯絡生活,創設情境:

教學內容在引入時是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素材——購買學習用品入手的。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與興趣。其中選取的4個數據,轉化成小數後(前一單元知識的遷移),利用求兩個數的和與差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加減法,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在鞏固提高環節創設生活中的有關小數加減計算的問題情境。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基本理念。題目編排上體現小數加減混合兩步運算,進一步鞏固學生本冊中學到的簡便運算,也是下一個例題小數加減混合計算的一個鋪墊。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學生更能體會出學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意義,感受數學的價值。

第三點,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當學生普遍表現出“簡單、都會了”我出示整數減小數這一類題型。9—1。65指名板演。整數的小數部分沒有用補0的方法,使小數部分數位同樣多再減。讓學生自己檢驗,也就是利用整數加減法的驗算來驗算小數加減法。馬上又出示900—1。65,此題設想學生會不會由上題的遷移把數位三位對三位來處理,在課上還真有學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非常直觀的讓學生認識到小數點對齊的重要性。

複習課上,我又強調了小數加減法需要注意的事項:數位必須對齊,小數點也必須對齊。在練習題中,針對學生的出錯點,又專門設計了一些練習題。整體感覺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還不錯。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篇6

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知道兩個分數相加減分母一定要相同,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然後出一道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相加的題目。問:“怎樣才能相加?”學生回答:“先通分,變成同分母分數,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法法則進行計算。”師生共同完成題目。再出一道分母不同的減法題,讓學生嘗試練習,並告訴學生把上題的加號改成減號就行了。

通過練習大多數學生能完成作業,效果還不錯。完成了教學目標。

但是有個別學生不理解為什麼要先通分,就直接分母與分母相加減,分子與分子相加減。如果遇到分母小的分數減分母大的分數就反過來減。看到這樣的情況我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修改

1、改變教學方法,變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習

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容易忘掉。而來之不易的東西記憶深刻,有的甚至終身難忘。對知識也是這樣,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為學生提供探究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去,給學生思考,動手的時間,這樣得到的知識掌握牢固。於是我改變教學方法,先以小組合作完成和兩道計算題。每組有兩張表示和的園片,讓他們不管用什麼辦法計算出結果,只要能說出理由就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是的兩倍,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兩倍得到,和的分母相同,可以相加減了。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使學生自己探索總結出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要

先通分再加減這一道理。這個活動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

2、讓學生在探究體驗後,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要先通分的道理。

分數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和前面學過的不同長度單位要化成相同的長度單位;不通的面積單位要化成相同的面積單位,才能相加減是一個道理。使學生牢牢記住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定要先通分,再計算。

3、聯絡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一個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過生日很有興趣,用過生日分蛋糕做題能一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問:“小紅吃了蛋糕的,爸爸吃了蛋糕的,他們倆共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利用生活實際問題鞏固新學內容效果很好。最後提出課外延伸:“求剩餘蛋糕的幾分之幾?”這樣培養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4、小組合作時,第三組的同學操作能力稍差一些,有待今後輔導。

通過兩次教學反思的比較,使我深刻認識到數學教學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學生能完成作業就行了。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新知,這樣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小數學加減的教學反思篇7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絡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說,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裡,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為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並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悅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為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著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為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眾。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