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高中歷史40個常見易錯點及其解析

學習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把知識點搞錯,不然的話這樣就會顯示出你的無知.高中歷史有很多常見的易錯點,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歷史40個常見易錯點及其解析

易錯點1:不能深入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易錯分析】

1.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是決策方式,中央集權是一種政治體制,兩者的結合構成了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君主專制強調君主個人權力至高無上,國家大事由其一人獨斷。中央集權是指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權力集中於中央,地方受命於中央,地方長官只能在允許的範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2.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兩對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直至消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削弱)。

3.中央集權制度下的三大趨勢一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結構,不斷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二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三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易錯點2:不能正確認識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差異

【易錯分析】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不同

第一,傳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實行世襲制。郡縣制則不同,郡縣的行政長官郡守和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即實行任免制。

第二,職責範圍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封地內不但享有行政統治權,而且擁有對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權,但受封的諸侯必須對周天子盡一定的義務。郡縣制則不同,郡守和縣令在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和人口沒有統治權。郡守和縣令只負責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徵發兵役和徭役。

第三,歷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諸侯國具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絕對安全的義務,這與西周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低、政治不穩定、文化差異較大的情形相適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各諸侯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逐漸演變成完全獨立的國家。春秋爭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產物。郡縣制的出現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據帶來的隱患,使皇帝能夠直接控制地方,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的組成部分。

易錯點3:不能區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錯分析】學生易錯認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聯合大月氏進攻匈奴。其實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為了聯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為了加強西漢與西域的聯絡。

易錯點4:不能全面認識三省六部制

【易錯分析】學生易對三省六部的職權區分不清,對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侷限於一點——提高行政效率,下面從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稽核政令。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戶部——主管戶口、賦稅等。禮部——主管國家的禮儀制度。兵部——主管軍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

(3)歷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從而避免出現權臣專權的局面,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

易錯點5:弄不清各時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機構

【易錯分析】歷代封建王朝對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標誌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2)唐朝設安西都護府(唐太宗時)和北庭都護府(武則天時)管轄新疆地區。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亂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維吾爾族)的叛亂,重新統一了新疆地區。

(4)清朝於1762年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易錯點6:對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理解錯誤

【易錯分析】學生易對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原因認識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開啟中國國門,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而發動的戰爭

(2)具體原因:清政府統治腐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3)直接原因:英國用武力保護其骯髒的鴉片貿易。

易錯點7:對近代列強攫取的中國特權掌握不準確

【易錯分析】近代列強在中國攫取的侵略特權及廢除

近代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的中國特權(1)《南京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2)《南京條約》附件,英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權;(3)《望廈條約》,美國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特權,美國人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特權;(4)《黃埔條約》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5)《天津條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遊歷、經商和傳教;(6)日本通過“二十一條”攫取了大量特權;(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攫取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權。

列強攫取的中國特權的廢除

(1)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的要求;

(2)1943年南京國民政府與美英等國簽訂協議,廢除治外法權等一些特權;

(3)1949年9月通過的《共同綱領》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根據《共同綱領》,新中國徹底清除了帝國主義百餘年來通過不平等條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所獲得的特權。

易錯點8:對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辨別不清

【易錯分析】學生易對二者區分不清,二者出現的相同歷史背景:

(1)經濟基礎一致:封建自然經濟雖然在逐漸解體,但仍占主導地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2)階級基礎相同:佔統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階級,但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一定的發展。

(3)在政局方面,都發生在遭到列強侵略之後,清政府“搖搖欲墜”。二者的主要不同點體現在:百日維新的主觀目的是加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清末“新政”則提出建立君主立憲。

易錯點9: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政治建設活動記憶混淆

【易錯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設活動

(1)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3)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為民主革命的前進奠定了基礎。

(4)1931年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

(5)抗戰時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則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政權是當時中國最為民主的政權。

(6)中共七大提出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7)《雙十協定》規定避免內戰,保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

(8)1946年的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於實現民主政治與和平建國的政協協議。

(9)《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為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

(10)新中國成立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易錯點10:不能準確理解抗戰勝利後的形勢和主要政治勢力的主張

【易錯分析】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形勢特點和主要政治勢力的主張特點: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決,國內矛盾逐漸突出;

(2)全國人民要求和平,反對內戰,希望和平建國;

(3)中國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壯大;

(4)國民黨實行“假和平、真內戰”策略。主張:(1)國民黨在美國支援下主張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堅持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2)中國共產黨主張推翻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和新民主主義國家。(3)民主黨派主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易錯點11:混淆亞洲革命風暴與“亞洲的覺醒”

【易錯分析】對二者的比較:

(1)背景:亞洲革命風暴出現的背景是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嚴重侵犯了亞洲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亞洲的覺醒”出現的背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和各國人民的苦難,阻礙了這些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性質: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是反殖反封;“亞洲的覺醒”的性質是反帝反封。

(3)領導階級:亞洲革命風暴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領袖或封建王公;“亞洲的覺醒”的領導階級是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

(4)鬥爭形式:亞洲革命風暴是舊式的農民戰爭,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亞洲的覺醒”屬於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宗教旗幟被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等旗幟所代替。

(5)結果:亞洲革命風暴大部分被鎮壓下去;“亞洲的覺醒”雖大部分歸於失敗,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易錯點12:對中美關係的階段特徵掌握不牢固

【易錯分析】新中國成立後中美關係發展的階段特徵及形成原因

(1)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末):中美關係處於對抗狀態主要原因:美國推行反/共、反社會主義和反人民民主國家的全球霸權政策。在此期間,美國侵略朝鮮、侵略越南等,把鬥爭矛頭指向社會主義中國。

(2)第二階段(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美關係緩和,結束對抗,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主要原因①從美國方面來看: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動搖;美國在與蘇聯的爭霸中處於守勢,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國不得不考慮改善與中國的關係。②從中國方面來看:當時,中蘇關係不斷惡化,蘇聯陳兵中國北方邊境,直接威脅中國安全;美國在亞洲的戰略收縮和保守傾向非常明顯;中美關係的改善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應對蘇聯的威脅非常有利,同時,對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美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主要原因:美國的“和平演變”策略在東歐、蘇聯得逞,使之加緊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不斷製造矛盾和摩擦;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美經濟交流日益密切。

易錯點13:對“一國兩制”認識不到位

【易錯分析】

1.“一國兩制”構想在“一箇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為解決臺灣問題、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戰略。

2.“一國兩制”構想的歷史意義(1)大發展: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2)大貢獻: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方式。(3)大促進: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有利於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易錯點14: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理解不準確

【易錯分析】君主立憲制

(1)議會、內閣和首相英國議會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實權。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首相通過國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組閣。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內閣對議會負責,議會監督內閣。

(2)內閣的權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擁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權、高階文官的任免權、內閣會議主持權、各項重大政策的決策權等。

(4)英王的地位和權力:作為國家元首,英王是國家統一的象徵;作為英聯邦首腦,英王起著維繫英聯邦的紐帶作用;英王“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徵。

易錯點15: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原則掌握不準確

【易錯分析】美國1787年憲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則

(1)民主原則——總統和國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

(2)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3)聯邦制原則——一個最高行政長官(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之上的聯邦司法體系。

易錯點16: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掌握不準確

【易錯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1)社會經濟前提: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端也日益暴露。

(2)階級基礎: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爆發標誌著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理論來源: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4)主觀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眾之中,總結工人運動經驗,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錯點17:區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與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本質

【易錯分析】學生易錯認為兩種體制都體現了民主,其二者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定目的:三省六部制是為了加強皇權;三權分立制是為了防止專制獨裁和維護民主。

(2)分權內容:三省六部制是決策、審議、執行;三權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權部門:三省六部制分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權分立分國會、總統、最高法院。

(4)實質: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會皇權專制加強的表現;三權分立是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制度。

易錯點18:對二戰後歐洲聯合認識不全面

【易錯分析】學生易將歐洲聯合的根本原因當作美蘇的威脅,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聯合的影響。

(1)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經濟發展的需要。②現實因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喪失。③外部因素:美蘇的威脅。④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計劃”的提出。

(2)歐洲走向聯合的影響①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②動搖了美國的霸權地位;③衝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易錯點19:對世界多極化趨勢認識不準確

【易錯分析】學生易對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認識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隨著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大,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展開競爭。西歐在外交上逐漸做到了“用一個聲音說話”,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

(2)戰後日本抓住機遇,經濟高速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日本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3)不結盟運動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衝擊了兩極格局。

(4)通過建國後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和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崛起。同時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漸重要。

(5)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逐漸衰退。

總之,兩極格局因為美蘇的衰落和日本、西歐、中國的崛起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而逐漸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正向多極化方向前進。

易錯點20:江南農業發展的原因

【易錯分析】此知識點出錯的原因是沒有掌握中國古代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①經濟因素。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地區的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又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氣候條件更適宜發展農業。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掠奪的鬥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同時,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易錯點21:明清時期我國商品經濟發展的史實

【易錯分析】忽視教材中對明清時期我國商品經濟發展史實的描述。

(1)主要特點:①封建經濟發展到頂峰:邊疆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農業生產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進步;商業繁榮。②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明中後期,在江南一些地區、一些生產部門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場規模擴大,部門增多,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2)成因:①生產力的發展(技術、工具先進等);②生產關係的調整(更名田、一條鞭法、地丁銀等);③有利的社會環境(政治穩定,國家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易錯點22:“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易錯分析】缺乏對“海禁”、蜜罐鎖國政策相應瞭解。

(1)含義①海禁政策:指明清時期嚴禁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對外貿易在官方主持下進行(鄭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對內的防範。②閉關政策: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只准在“公行”中進行,對外商在華的活動採取了嚴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對外的消極防衛。

(2)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具體原因:①明初實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擔心流亡海外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②清初實行海禁政策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特別是要割斷沿海人民同臺灣鄭氏政權的聯絡;③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

客觀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擾。

(3)清朝的閉關政策,是清朝政府針對西方殖民者的不斷侵擾和日益嚴重的鴉片等活動所採取的防範措施,因而具有民族自衛的性質,起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在客觀上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界長期隔絕,造成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易錯點23: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易錯分析】缺乏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發展的條件的深刻認識。下面梳理一下:

(1)有利條件?①發達的農業。明朝中後期,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作物被普遍種植,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②發達的手工業。明中期以來,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規模大、水平高,培養了一批熟練工人。③發達的商業。農產品、手工業品被廣泛投入市場、對外貿易的繁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④充足的貨幣條件。大量的貨幣投入流通領域,到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⑤科技優勢。四大發明的傳播、科技鉅著的問世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不利條件①自然經濟的頑固性、封閉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農民被固定在土地上,無法脫離土地。②商人發財後往往買田置地,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缺乏資本積累,手工業難以擴大再生產③封建制度的束縛,重重關卡,徵收重稅,抑制工商業的發展。④對外轉向閉關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場。⑤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沒有轉化為生產力。

易錯點24: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發展變化

【易錯分析】缺乏對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發展變化規律的有效掌握。下面總結一下:

(1)徵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多少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小。

(2)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以一條鞭法為標誌。

(3)徵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誌。

(4)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代役。

(5)稅種由繁多到減少,以一條鞭法為標誌。

(6)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

易錯點25:重農抑商政策

【易錯分析】缺乏對中國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全面瞭解。下面梳理一下:

(1)重農抑商政策形成於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大多數統治者所推行的一項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護封建地主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評價:①在封建社會初期,由於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封建政權統治,所以重農抑商對促進經濟發展、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②明清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根本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③值得肯定的是,這一政策中的“重農”是正確的,它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易錯點26: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

【易錯分析】不能通過城市的發展認識到中國古代商業的進步。

(1)中國古代基本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重農抑商的含義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商業的發展。

(2)農業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農民又是國家賦稅和徭役徵派的主要承擔者,關係到國家的財政收入,因此“重農”。

(3)商業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其發展又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因此“抑商”。

(4)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但到了明清時期,在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的情況下,統治者仍推行這一政策則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5)辯證地看,“重農”是正確的,但把商業和農業長期放在對立面,人為地抑制商業發展則違背了基本經濟規律。

易錯點27:鴉片戰爭前的中外貿易

【易錯分析】缺乏對鴉片戰爭前的中外貿易的正確理解。清朝雖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且自18世紀末起英國等國大肆向中國鴉片,但是正常的中外貿易一直是存在的。

(1)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對外貿易的物件有兩類:一類是日本、朝鮮、菲律賓等亞洲國家,中國和這些國家的貿易基本上是以朝貢形式進行的,數量少,規模小;另一類是西方國家,包括英國、法國、美國、荷蘭、西班牙、丹麥及俄國等,其中與俄國的貿易主要在陸路上進行,市場交易額不大,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貿易。清政府對對外貿易的限制主要表現在:地區——只許廣州一地;範圍——只許十三行進行;對輸出商品的種類及數量的限制;對外商在華活動的限制。

(2)在18世紀正常的中英貿易中,英國輸入中國的主要是呢絨、棉布、金屬製品;中國輸往英國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葉、生絲、藥材,中國處於出超地位。但鴉片戰爭前幾十年英國對中國鴉片激增,導致中國大量白銀外流,中國處於入超地位。

易錯點28:中國近代自然經濟的解體

【易錯分析】不能正確認識中國近代自然經濟的解體明清時期,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自然經濟出現解體跡象;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解體的過程加速了。

表現:

(1)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的分離;

(2)農產品的商品化。

原因:

(1)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外國資本主義向中國傾銷商品和在中國掠奪原料;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影響: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小農經濟始終佔優勢,自然經濟緩慢解體,但並未完全解體;

(2)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

易錯點29: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階段性特徵

【易錯分析】沒有認識到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分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兩個階段。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從鴉片戰爭開始,以《馬關條約》為界,分為以商品輸出為主和以資本輸出為主兩個階段。

兩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在中國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兩者的不同點表現在:

①商品輸出主要是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各種特權,掠奪原料和向中國傾銷商品,一些國家的商人還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剝削中國人民;

②資本輸出主要是列強用過剩資本對其他國家(如中國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進行投資或貸款,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包括貸款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具體表現為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修築鐵路的權利、爭奪路礦和辦廠權。

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使中國淪為它們的商品傾銷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同時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是中國近代落後的重要原因。

易錯點30: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

【易錯分析】

缺乏對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等相關知識的理解。

(1)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表現: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主要分佈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早期著名企業主要有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等。

特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

(2)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表現: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

特點: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在近代工礦企業中,棉紡織業的發展尤其突出。

(3)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表現:1912年到1919年,從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此外,造紙、化工等輕工業也發展迅速。

特點: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的春天。

(4)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萎縮?表現: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奪淪陷區的工礦企業;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進一步加強經濟壟斷地位,官僚資本急劇膨脹,到1941年底,官僚資本已佔全國資本總額的一半;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加緊對華經濟侵略,美國貨在上海佔80%,這對中國民族資本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特點:民族資本主義逐漸萎縮。

(5)民族資本主義重獲新生?表現:建國初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特點: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易錯點31:中國共產黨的土地(農村)政策

【易錯分析】不能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訂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時期:制定土地革命路線,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把農業生產放在首位,開展互助合作,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這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保證了根據地的經濟需要,成為“工農武裝割據”取得勝利的最可靠保障。抗日戰爭時期:制定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減輕農民的地租負擔,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通過大生產運動,開墾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解放戰爭時期: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這極大地調動了解放區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保證瞭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通過土地改革我國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家堅持把農業放在首位,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這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易錯點32: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調整和改造

【易錯分析】

不能有效認識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調整和改造。

(1)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是在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目的主要是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私營工商業,發揮其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從而從根本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最終達到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內容主要是調整公私關係、勞資關係和產銷關係,但並沒有改變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制。

(2)1953年開始的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國家工業化開闢道路;改造時實行了贖買政策。通過贖買政策,新中國實現了生產資料由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二者的聯絡:前者為後者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後者是前者發展的必然結果。

易錯點33:建國以來對生產關係進行調整的代表性事件

【易錯分析】對建國以來對生產關係進行調整的代表性事件混淆。

(1)1950年土地改革,使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農民翻了身,為新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2)1953年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3)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4)改革開放後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易錯點34: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時期資本主義各國的土地政策

【易錯分析】

對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中各國處理土地問題的政策認識不清。

英國方式:圈地運動。

影響: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有利於農村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市場、原料等。

法國(雅各賓派執政時期)

方式:將土地分成小塊出售,購地款十年內付清。

影響:①當時:贏得了農民的支援,挽救了革命;②長遠: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美國方式:頒佈《宅地法》

影響:①當時——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援,扭轉了戰爭形勢;②長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促進西部領土的開發及整個美國經濟的發展。

俄國方式:農奴高價贖買份地

影響:①為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資金;

②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保留,阻礙了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日本方式:廢除禁止土地買賣的禁令。

影響:正式從法律上保障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統一徵收地稅,有利於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

易錯點35: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評價

【易錯分析】

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評價易陷入一點論,只看到破壞性作用,看不到建設性作用。

(1)評價英國的“圈地運動”從道德標準來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一場“羊吃人”的運動;但從生產力的標準來看,英國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這有利於農村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並且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市場和原料等。

(2)評價美國的“西進運動”。從道德標準來看,給當地印第安人帶來了深重災難,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淚史”;但從生產力標準來看,它促進了美國西部領土的開發,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西部擴充套件,帶動了整個美國經濟的發展。

(3)評價工業革命後的殖民擴張。從道德標準來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從生產力標準來看,殖民擴張衝擊了當地落後的社會經濟體制,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與思想觀念,客觀上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易錯點3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易錯分析】

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係認識不清。

(1)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政治體系、經濟體系和殖民體系,其中經濟體系指的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由此可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指在世界範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絡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新航路開闢後,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易錯點37:世界工業化程序

【易錯分析】對世界工業化程序缺乏全面有效地瞭解。

(1)中國在明朝和清朝時期,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之首,高於整個歐洲的總和。

(2)19世紀中期隨著英國完成工業革命,英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

(3)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逐步取代英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後起之秀德國也超過英法,居世界第二。

(4)在西方殖民列強侵略和清政府、北洋軍閥統治之下,中國越來越落後於世界。

(5)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升,200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躋身世界第三。

易錯點38: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與當今的經濟危機

【易錯分析】不能全面比較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與當前金融危機。

(1)相同點

①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②都開始於華爾街股市下跌。

③由一國波及到多國,都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波及世界的原因都在於世界市場形成。

④都具有較大的破壞力。

(2)不同點:

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國著力於各自尋求各自的出路;當前世界各國尋求全球合作來應對危機。這主要是因為:當今國際貿易日趨制度化、規範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各國相互依存程度增強。

易錯點39:二戰後,德日經濟崛起

【易錯分析】對二戰後德日經濟崛起的原因認識不清。

(1)二戰後兩國都實行了一定的社會改革,為發展現代經濟奠定了基礎。

(2)兩國在戰後都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進行經濟建設。

(3)兩國政府都重視發展科學技術,以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4)兩國政府都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重視人才培養。

(5)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和扶植。

(6)兩國經濟發展都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

易錯點40:經濟全球化

【易錯分析】對經濟全球化的片面理解。

(1)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與必然結果。跨國公司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程序。

(2)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其本質是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發達國家憑藉其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絕對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高中歷史40個常見易錯點及其解析相關文章:

1.高一歷史知識點彙總,高一必修易錯點彙總

2.高中歷史必修1易錯易混點歸納與高中歷史大題最強答題模板

3.大學聯考歷史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

4.高中歷史常考大題知識點及答題技巧

5.高中大學聯考歷史專題熱點例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