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語文教案設計推薦7篇

教案是老師備課時的必須要會寫的一種書面材料,一份出色的教案一定是我們認真分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後寫出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語文教案設計推薦7篇,供大家參考。

語文教案設計推薦7篇

語文教案設計篇1

教材分析:

本文節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依據自己對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敢於懷疑求真、靠實踐發現事實的真相。

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手法,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現身説法,少説教氣,給人以很多的啟發。

教學目標:

1、積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詞語,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用“圈點批註“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作者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樂於動手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詞語;

2、梳理文章思路,體會議論文嚴密的內在邏輯;

3、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養成真正樂於動手的優秀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佈置預習:

(1)給下列詞語註上拼音。

丁肇中埋沒彷徨

(2)大聲朗讀課文一遍,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觀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禮記·大學》上説:“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説“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講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麼?在現代世界環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預習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三、再讀課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及關鍵性語段,概括每一段話的意思。(獨立完成,用時15分鐘;其他同學寫時,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個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號內是關鍵詞)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説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於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裏(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敗(結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於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緻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唸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説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並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題目上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完全文,你能説説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嗎?

明確: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着“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

還記得作者這一篇文章要講的是什麼問題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

沒有!因為,這種精神被埋沒了。

首先是因為格物並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傳之於萬世”的。

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1)自然段提出論題,(13)自然段,再次總結,重申明,並提出希望。

經過這樣的梳理,文章的層次清晰可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4、葉聖陶老先生説:“文章思有路,循路識斯真”。現在,請寫出文章的論證思路。

參考示例: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後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着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用現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歷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傳統教育的弊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最後,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於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後,揭示其真正意義,結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五、板書設計

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5)(13)

(1)(6)-(12)

思路明晰靈活有序

六、佈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説明。

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麼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明晰論證方法,探索客觀事物的有趣經歷的分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論證思路,作者嚴密的邏輯令人歎服。為了論證他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業1的交流(可採取抽查的方式)

講評一列,大約6-7位同學,儘可能涵蓋全面,指導大家傾聽的同時,參照老師的講評,批改、糾正、補充自己的答案。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論證。引用《四書》上《大學》裏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論證,引用《大學》裏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於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示例三:

第4段.舉例論證。

時間:有一天;

人物:王陽明;

地點:在院子裏;

起因:《大學》上的啟示;

經過:格竹;

結果:失敗。

引用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根據《大學》上的指示在院子裏格竹子到頭痛以致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舉例論證。

舉研究竹子,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地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進行科學的觀察。

示例五:

第12段。舉例論證。

時間:在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

人物:我(丁肇中);

地點:美國大學;

事件:發現埋頭讀書對研究沒有任何的幫助,對實際的需要也無任何的幫助。

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

示例六:

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對比(但是)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於人們接受。

其實,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三、交流作業(2)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麼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裏淚珠點點,於是我知道雪融化後是水。

示例二:我懷着好奇心,想知道鐘錶的工作原理,怎麼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錶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錶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評分標準:

1、知道了什麼知識?2分

2、我為此做了什麼?2分

3、事情的經過、結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給出標準,請同學評價。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常説“經歷才能懂得,經歷本身就是財富”的話,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然而,只有做了,我們才能收穫更多,更豐富。

五、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説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經懂得,現在,就看我們的行動了。讓我們牢記丁肇中先生的教誨,勇於實踐、大膽探索,做一個知行合一且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六、佈置作業

閲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週年中外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於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複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子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01年11月4日)

七、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擺事實(舉例論證)講道理(引用論證)

對比

事實論據(正面反面)道理論據(正面反面)

語文教案設計篇2

一、教學背景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是郭沫若早期詩歌代表作。詩人由地上的街燈寫到天上的街市,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描繪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圖景,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也使我們感受到詩人自然的聯想和豐富的想象。七年級學生還完全不具備欣賞詩歌的能力,對詩歌所藴涵的情感還不能準確把握,深層次的賞析更欠缺。因此,需要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作者、文本之間的距離,便於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現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②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人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詩歌的主題思想。

難點:學習聯想和想象手法的運用。

學生準備:瞭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説,查閲郭沫若的生平簡介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教學方法:

多媒體,朗讀法,探究法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入境

課件屏幕出現文字,教師口述引出“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羣星璀璨,那裏,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説,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讓我們跟隨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麗、那份新奇吧!”

二、明確目標

課件屏幕出現,學生讀,明確“學習任務: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②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師解説:這首詩很美,“美是需要發現的”請同學們從學習任務入手,帶上三個問題去發現詩中的“美”,問題是a、如何有感情地朗讀?b、怎樣聯想和想像?c、詩歌表現的是怎樣的情感?

三、指導朗讀

1請一位同學試讀課文。大屏幕顯示詩

2請同學評一評,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好在哪裏?你認為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你認為這句應該怎麼讀?讀給大家聽。

3教師明確:詩歌的朗讀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要求。(從而過渡到詩歌“朗讀要求”的講解,)

(1)注意節奏緩急、音量大小和速度快慢,做到輕鬆、柔和、舒緩。(2)把握這首詩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憂鬱的感情。(3)劃出詩歌的節奏並標出重音。

4進入朗讀詩歌的環節.劃分朗讀節奏,用“/”標出(教師在行間巡視,瞭解學生劃分的情況,等劃得差不多後作進一步要求)。(等大家劃完後作要求)請同座的相互交換,讀一讀,看看與自己的有什麼區別?對你的同座劃的重讀音作評價,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後看大屏幕,看你劃的朗讀節奏是否正確。

5根據剛才劃分的節奏和重音,把詩再讀一遍,要讀出音樂美。

朗讀,交流感受

6老師配樂朗誦。

四、提問探究並質疑,分三步。

(一)探究內容、寫法

a由題目“天上的街市”引導學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題目是“天上的街市”,是否直接從“天上的街市”寫起?

(不是)那是從什麼寫起,(街燈)請學生朗讀這一句,由街燈想到了什麼(明星)

(2)於是作者繼續發揮想象,請大家繼續往下讀,讀完之後再回答,他還想到了什麼?

(3)總結:作者從“地上的街燈”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從“天上的明星”想到了“天上的街燈”這一過程就叫“聯想”。然後作者發揮自己特有的想象,從“美麗的街市”想到了“陳列的物品”想到了“牛郎和織女在天街閒遊”。(並板書)

街燈

(聯↓↑想)→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想象)(教師明確: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似事物的過程。由甲想到乙。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二)探究情感。

小組合作交流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説中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覆出現的“定然”“定”有什麼作用?

探究過程中提醒學生利用好課前準備的資料,並根據需要提供有關“作者簡介”“詩歌背景”“聯想和想像”“牛郎織女圖片”等。巡視指導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代表發??

明確:a在詩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為阻隔牛郎織女的障礙,他們自由來往,無拘無束,過着自由、幸福、快樂的生活。

b描繪了美麗的街市及牛郎織女幸福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對光明、自由、幸福、快樂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c表現詩人執著的追求和堅定的信念,詩人用肯定的詞語,給人鼓勵、信心。

(三)探究語??

a舉例説説這首詩的語言好在那裏?如:詩句押韻、和諧;語氣親切;用詞準確等。

b引導學生賞析第一節

1第一節中的“閃着明星”和“點着街燈”中的“閃”和“點”字,能否互換?

為什麼?

明確:“閃”形象生動而又準確地寫出了明星若隱若現的狀態。“點”很有表現力。既是“點”着燈,也就有點燈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個世界。“點着無數的街燈”,既渲染出一派神祕奇麗的色彩,又為以後各節描寫作好了鋪墊。小組討論,代表發??

(四)質疑,拓展延讀

對於這首詩,你還有什麼疑問?

今天,作者的理想實現嗎?你讀了這首詩有何感想?

五、小結鞏固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老師作結:

這是一首極美的詩。首先,全詩語言優美親切,節奏舒緩,極具音韻美;其次,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又具意境美;還有,就是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六、練習提高

聯想訓練:

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都可以建立聯繫,如鋼筆—月亮可以作如下聯想:鋼筆—作文—題目—中秋—月亮。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的詞語進行訓練。(任選一組均可)

大海—小狗;田野—汽車;人—木星;電腦—垃圾。

七、本課總結

本詩通過由遠遠的街燈產生聯想和想象描繪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虛實結合,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對光明、自由、幸福、快樂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激發人們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今天,我們過上的詩人當年理想的生活,讓我們感恩吧,珍惜當下,為振興中華繼續努力!

八、作業

1、課外讀讀郭沫若詩集《星空》;

2、背誦並默寫《天上的街市》。

3、發揮聯想、想象寫句子:牽牛花開了……

籠中的小鸚鵡……

月光照在地上……

形成性測評學習任務單

姓名:班級:

一、學習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②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準備和疑問

瞭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説,查閲郭沫若的生平簡介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就詩歌內容、主旨和寫法、具體語句的理解等方面提出存在疑問的地方。

三、學習過程

(一)朗讀詩歌

(1)認真聽同學試讀或主動試讀

(2)評價試讀效果

(3)劃分朗讀節奏,並對照老師示例修改

(4)根據剛才劃分的節奏和重音,把詩再讀一遍,要讀出音樂美。

(5)聽老師配樂朗誦。

(二)體會詩歌豐富的思想內涵

探究內容、寫法

a由題目“天上的街市”,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題目是“天上的街市”,是否直接從“天上的街市”寫起?

(不是)那是從什麼寫起,(街燈)由街燈想到了什麼(明星)

(2)讀二三四節,他還想到了什麼?

(3)什麼是聯想?什麼是想象?

探究情感

小組合作交流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説中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覆出現的“定然”“定”有什麼作用?

探究過程中利用好課前準備的資料,有關“作者簡介”“詩歌背景”“牛郎織女傳説”等。小組代表發??

探究語??

舉例説説這首詩的語言好在那裏?如:詩句押韻、和諧;語氣親切;用詞準確等。

賞析第一節

1第一節中的“閃着明星”和“點着街燈”中的“閃”和“點”字,能否互換?為什麼?

(三)質疑,拓展延讀

對於這首詩,我還有什麼疑問?

今天,作者的理想實現嗎?我讀了這首詩有何感想?

(四)練習提高

聯想訓練:

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都可以建立聯繫,如鋼筆—月亮可以作如下聯想:鋼筆—作文—題目—中秋—月亮。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的詞語進行訓練。(任選一組均可)

大海—小狗;田野—汽車;人—木星;電腦—垃圾。

(五)小結

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可以從閲讀方法和得到的啟示上談談)

語文教案設計篇3

?人生寓言》

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並簡要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4.體會寓意,培養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瞭解寓言的特點。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難點:體會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瞭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嬉戲()風韻()厄()運泯滅()

險象迭()生稟告()心曠神怡()

審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學習《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與得到月亮後賞月時心態有什麼不同?注意找關鍵詞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難前性格怎樣?王子落難後性格怎樣?從那句話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為什麼會發生上述變化?這種變化説明了什麼?

4.《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三、合作釋疑

1.比較閲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探討寫法。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

2.深入研讀課文《白兔和月亮》,從課文中摘錄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四、課內精讀

閲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擬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後,為什麼會有得失之患?

(4)為什麼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閲讀《塞翁失馬》讀過這兩段文字,你有什麼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譯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説:“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着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説:“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説:“這怎麼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略

二、理解探究

1.“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閒適”“牢牢盯着”“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

2.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宣佈月亮歸屬於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後,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後白兔請求諸神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後構成鮮明的對比;後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啟迪。

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並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主動放棄了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

脆弱堅強起來

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擁有與自己能力不相稱的巨大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三、合作釋疑

1.(1)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3)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4)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敍事為主(這是敍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敍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敍事。

2.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他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説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為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淚歎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歎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為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説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説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覆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複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麼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斷重複,對人很有啟發。

四、課內精讀

閲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略

(2)明確: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3)明確:用原句回答,見課文第四段。

(4)明確:因為白兔擁有青草,天空擁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財,而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會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擁有非分之財,必然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才能表現寓意。

語文教案設計篇4

?設計意圖】

1、本單元的寫作是學習描寫景物。要培養學生學會調動所有感官觀察景物的習慣,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提高寫景的水準。

2、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使他們在寫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養親近自然的習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的情趣。

導入語:

美好的景色描寫,能讓人如身臨其境,神遊其中。它是春賞百花夏觀雨,秋品金菊冬踏雪的浪漫;它是臨池照影、望月思親的感懷。一切景語皆情語,能渲染氣氛,可烘托心情,會鐫刻年輪,可銘記時光。完美的景色描寫,能把讀者的心牽入作者筆下的情境中。

四季風光流轉,時光荏苒消逝,你我俱在其中,走過的路,路過的橋,看過的風景,就請你,嘗試着用筆來寫就美文吧。

本次活動,我們以通關為形式,逐級打通,掌握寫好景物的祕籍,練就自己的生花妙筆吧!

第一關、突出特徵

?美文欣賞】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着蓑,戴着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

——朱自清《春》

作者抓住春雨細密、輕盈、綿長的特點。從靜景寫到動景,由近寫到遠,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綿綿的朦朧剪影圖,意境深遠,十分誘人。

?寫作祕籍】

抓住特徵細描繪,筆下景物有神韻。

世間萬物皆有個性,自然風景各具神韻。寫出景物的特點與特徵也就是要寫出該景物與其他景物的不同之處,寫出個性,寫出神韻。只有這樣,才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描寫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增色。準確、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有助於把景物寫得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美好感受。

?習作展示】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綠。我揉了揉眼睛望着通往家門口的一條鄉間小路,那幽幽的小路已經被綠色小草覆蓋,嫩嫩的枝條沾了些小小的水珠,在微風吹動下閃爍着光芒,就像晶瑩剔透的小珍珠。我順着這條小路慢慢地向前走,小路兩邊垂楊柳已經長滿細細的枝葉,我摘下一片嫩葉放在手掌心感受着春天的生機,嫩葉是綠色的,滲透出一點淡黃的顏色,它是那麼的嬌嫩。

——王佳浩《我愛春天》

老師:王佳浩抓住了春天充滿生機的特點來寫,生動細膩地描繪了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景象。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寫作教學設計

第二關、多感並用

?美文欣賞】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醖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春》

最難描繪是春風。

朱自清以多種感官感受春風,把春風寫得有感有情。

從觸覺上感受,“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輕柔、温暖,充滿了愛意,讓人依戀;從嗅覺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濕潤,青草味清爽,花香,濕潤、清爽、淡香由輕風融在一起,使人沉醉;從聽覺上感受,輕風中傳來了一曲鳥鳴、流水、短笛相和的和諧悦耳的春之圓舞曲,令人入迷。

?寫作祕籍】

聽觸嗅味多感官,立體展示全方位。

自然景物有顏色、味道、質地、形狀等各方面的特徵,而要把它展示出來,給讀者立體的感受,就要善於多角度描寫,從不同的側面入手描繪。如在寫景時,很多人只習慣於描繪看到的事物,這樣難免單調。其實,我們不妨充分調動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描寫景物,從而構建一幅立體的圖畫,帶給讀者真切的感受,讓讀者如歷其境、如見其景。

?習作展示】

秋天,瓜果飄香。風裏帶來些濕潤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野菊的清香,和甜絲絲的成熟的果實的味道釀在一起,愈釀愈濃。瞧,果園裏,一個個黃澄澄的梨像金色的小燈籠掛滿枝頭,好像在慶祝秋天的豐收。卸去紙袋的紅彤彤的蘋果像一個個圓滾滾胖乎乎的小球,有的兩個湊在一起,似乎在説悄悄話,還有的三五成羣,彷彿在開豐收大會。葡萄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綠的、深紅的、淡黃的、深紫的……熟透的石榴忍俊不禁似的咧開了嘴,露出了光滑瑩潤的石榴籽,真是讓人唾液潛湧。我掰下一粒石榴,放進嘴裏,哇,又酸又甜,回味無窮。

——樊石林《我愛秋季》

老師:樊石林這段文字以嗅覺感其香氣,以視覺觀其色狀,以味覺品其滋味,展現了一幅立體的果園的豐收的景象,讀來不覺讓人神往。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寫作教學設計

第三關、寫之有序

?美文欣賞】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這一段圍繞“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層層鋪寫,把各個細部的色、態、光一一展現出來。寫得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筆法活脱,又不失參差錯落之致。

?寫作祕籍】

寫之有序條理清,重點突出層次明。

我們觀察和描寫景物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或按空間順序,以一點觀察點的轉移為線索,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裏到外,由外到裏,或由中間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寫,要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或按時間順序,寫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時間的特點,使文章富於變化,搖曳生姿。

?習作展示】

一夜細雨。清晨,被一陣啁啾鳴囀的鳥聲叫醒耳朵,慢步走至陽台,推開窗户,清新

冷冽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心清神淡,怡然自得。雨已經停了,但見窗外樹木棵棵挺

立,精神抖擻;近處原野,未成熟的莊稼綠意葱蘢,青翠宜人;遠處橫亙的嵯峨山肌

理明媚,格外清新,給人以無限遐思。

——楊宸《秋晨》

老師:楊宸這段文字以空間為序,由近及遠,依序描寫了窗外樹木、近處原野、遠處嵯峨山,像是一幅層次分明,遠近景相映襯的水墨畫。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寫作教學設計

第四關、動靜結合

?美文欣賞】

例1: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素湍”即為白色的急流, “綠潭”則是碧綠的深水,“回清”迴旋的清波,而“倒影”又為倒影着山石林木的影子,“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動靜交叉,有張有弛;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例2

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裏,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裏。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

——季羨林《清塘荷韻》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時候,作者把"動"的感受融和到"靜"的景物中。在池塘畔,四周靜得人們可盡情地吮吸縷縷的清香,即使一片蓮瓣落入綠肥紅豔的水中,也未打破寧靜,真靜得出奇!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

?寫作祕籍】

先靜後動是規律,動靜結合有靈性。

一味繪靜,則呆板;一味寫動,則嘈雜。

自然萬物,有的相對靜止,有的不斷變化。因此,描寫景物,既要寫出靜止時的優美景色,又要寫出運動變化的動態美,靜態與動態搭配,形態與姿態配合,寫活寫動,景物才能筆筆生輝,形象起來。

寫這類文章,一般是先採取靜態描寫,然後再根據事件的發展和需要,進行動態描寫。這樣寫,文章才會靈動起來,既有生命,又有靈性。

?習作展示】

秋天,雖然一些嬌嫩的花兒枯萎了、凋謝了,但那菊花卻迎着燦爛的陽光,肆意怒放。黃的似錦、白的如雪、紫的像霞。那一棵潑潑灑灑,像龍飛鳳舞;這一朵熱熱烈烈,像節日焰火;那一株晶瑩美麗,像精緻的珊瑚;這一枚絲絲縷縷,如飄揚的髮絲。一陣微風吹過,朵朵菊花又似搖曳着精美的裙襬,優雅又婀娜地起舞,讓人目不暇接,不知看那一朵才好。

——惠勇蕾《我愛秋天》

老師:惠勇蕾筆下的菊花,既有色之繽紛,又有形之多姿;既有靜態描摹,又有動態描寫,生動優美,靈動鮮活。

總結語:

本節課我們以通關升級的方式學習描寫景物,請牢記我們的寫作祕籍:

抓住特徵細描繪,筆下景物有神韻。

聽觸嗅味多感官,立體展示全方位。

寫之有序條理清,重點突出層次明。

先靜後動是規律,動靜結合有靈性。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永不返程的旅途。比目的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林一天地,一水一乾坤。且讓我們邊行走,邊記錄,寫出屬於你自己的山川林海、四季風光。

?優秀習作】

我愛冬天

耿佳敏

盼到了,終於盼到了,冬天來了。

冬爺爺邁着緩慢而沉重的步子來了,他像是在擔心我們生他的氣,還為我們帶來了好多好多禮物。

看呀!他為小草蓋上了潔白的羽絨被,給樹姑娘穿上了晶瑩的白紗裙,給房屋蓋上了一頂温暖的白線帽,為遠山帶來了量身定做的一套雪白的狐皮大衣。放眼望去,玉樹瓊枝、粉粧玉砌,大地上充滿了詩情畫意,好一個潔白無瑕的世界!

當然,和藹可親的冬爺爺也給人們帶來了禮物-----漫天雪花。雪花像美麗的舞蹈家,在天空中輕盈地翩翩起舞;又像冬爺爺派出的使者,温柔地告訴人們冬天到了,忙了一年了,該休息休息了。

上學路上,我伸出手,接住一朵雪花,仔細觀察了一番。小雪花共有六個瓣,是一個個透明的小冰晶,如同玉屑瓊渣一般,又精美又可愛,只是一忽兒就化了。路上滿是鬆軟的雪花,踩上去咯吱咯吱作響,有趣極了!

到了學校,就聽見孩子們歡樂的叫喊聲。下課了,一羣羣孩子在操場上堆雪人、打雪仗,衣服上、頭髮上、手套上,到處都沾滿了雪,他們也不在意,臉上洋溢着快樂的笑容,玩得開心極了。我跑出教室,立即加入到打雪仗的行列中。我迅速團了一個雪球,可是這雪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故意跟我過不去似的,偏偏團不緊,可能是雪太蓬鬆的緣故吧!還沒等我團完,一個老大的雪球向我飛來,我哪裏來得及躲,雪球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頭上。我猛地抬起頭只見同桌在一旁詭笑。不用多説一定是他!我抓起一把雪向他扔去,他哪裏肯吃虧,又來反擊我了。上課鈴響了,同學們才依依不捨地回到教室。

望着窗外飄飄揚揚的雪花,我不禁想起一句農諺:"瑞雪兆豐年"。這場大雪來得很及時,一定會給明年的小麥帶來豐收。

我愛冬天,因為冬有着冷若冰山的嚴峻,長天一色的蒼茫,更有着包容萬物的慈悲,無私饋贈的慷慨。

早春生機勃發,盛夏激情熱烈,金秋收獲累累,我卻獨愛這昭示希望的寒冬。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寫作教學設計

校園一景

王美琪

我在張家坳學校就讀已經七年了,在這七年裏,我每天基本就是上學,上課,下課,放學,真的好不愜意。

我最喜歡的就是校園的風景,要説校園的風景,那真是別具一番風味。樹木鬱鬱葱葱,綠草青青翠翠,繁花芬芳馥郁。一到夏天,我就特別喜歡走在操場上深吸一口氣,好輕鬆的感覺。

要説校園風景哪處最好,唯有剛進校門,左右兩旁那兩片小花園,從遠處看,綠草叢生,用石磚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真有點“曲徑通幽處,squo;校園squo;花木深”的意境。

右邊的花園,地面長滿了如茵如絨的綠草,還有一棵高大的棕櫚樹,伸展着大蒲扇一般的葉子。棕櫚樹前面是一排茂盛的月季花,從春到秋,嬌美的月季花次第綻放、繁花似錦。説實話,好多同學都喜歡去裏面摘月季花,但是我從來都不想進去,因為我不忍心去踩踏那些青翠欲滴的小草兒。

左側的小花園裏有垂楊婀娜,修竹挺拔,青葱可人。順着彎彎曲曲的小路走進去,在一叢茂竹的掩映下,靜卧着一塊粗糙的大石頭,上面鐫刻着“篤行”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一到春天,這個花園裏的那棵小桃樹,就開滿了桃花,樹上彷彿落下了一層綺麗的紅霞,樹下彷彿鋪就了一層粉紅的輕紗。花兒芬芳馥郁,好多蝴蝶和蜜蜂都被她那嬌豔的花朵和清新的香氣所迷惑,上下飛舞,不忍離去。好多小朋友下課之後都喜歡去那裏去那裏嬉戲,聞一聞花香,撿一撿花瓣,發一發呆,説一説悄悄話,我也不例外。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花甜絲絲的。我覺得這就是最美好的境界了。

還有花園後挺拔的松樹,它是那麼的高大,那麼的精神,無論春夏秋冬,都直直的佇立在那裏,像守衞邊疆的戰士們一樣。

校園裏的風景雖然不是最美麗、最雄偉的風景,但絕對是我最值得回憶的珍寶,它陪伴我度過最美好的少年時光。

校園風景,永駐我心。

語文教案設計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情況,記重點字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母親的品性及為人處世對作者的影響。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過對作者母親形象的瞭解,激發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母親的品性及為人處世對作者的影響。

教學設想

本文是胡適先生對母親的回憶,文章展現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本課時主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體會母親的品性及對作者為人處世的影響,把握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之情,通過質疑解疑解決文中“為什麼要寫前三段”等難點問題。最後在拓展延伸中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母親,並讓學生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激發起他們對母親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設情境,調節學生情緒,激發學習興趣)

1.課件展示體現母愛親情的畫面,並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共鳴後,請學生用一句話概述對母親或母愛的認識。

2.師:當我們擁有第一聲啼哭時,我們就擁有了世上最偉大、最真摯的情感──母愛。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筆抒寫過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學者胡適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他的《我的母親》一文,去了解一下這位母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作者對母親有怎樣的感情。

二、檢查預習(課件展示重點字詞)

文縐縐 穈先生 擲銅錢 庶祖母 翳病 舔去 侮辱

生齊讀後,合作聽記,並用“文縐縐”“侮辱”造句。

三、瞭解作者(課件展示胡適形象及個人主要情況,並給學生推薦《胡適自傳》)

生自由讀,瞭解胡適相關情況。

四、探索新知

??整體感知

師生合作朗讀文章(播放歌曲《母親》),生思考問題: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課件展示母子親情的畫面並出示問題)

師生讀文後,生回答明確:文章是作者中年時對自己人生歷程的回顧,寫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

??合作探究

師:這篇文章作者主要寫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這是幾件什麼樣的事?這幾件事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性?請速度文章回答下列問題。(課件出示問題)

1.文章圍繞母親寫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性?由此,你認為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怎樣的感情?

讀文後,生分組討論交流,推舉代表回答,師生共同明確:

1.共寫了以下幾件事:

(1)喚我起牀,催我上學──諄諄教誨,嚴格督促。

(2)母親從不在外人面前打我、罵我──保護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説輕薄話,手重重責罰──教之嚴。

(4)新年之際,大哥的債主討債,母親從不遷怒別人──寬容、温和、仁慈。

(5)忍受兩個嫂子給她的氣,不可再忍時,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寬容忍讓。

(6)受“辱”後,非常生氣,討回公道──有剛氣。

由此可看出母親是一個教子有方,對子嚴格,寬容忍讓,仁慈温和,有剛氣的人。

2.作者對母親懷有敬愛和懷念之情。

??質疑、解疑(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疑)

師根據生提問情況適當補充,課件出示下列主要問題:

1.母親的為人處世對作者有哪些影響?

2.課文前三段看似與寫“母親”無關,為什麼還要寫?

3.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麼除了寫母親的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生結組討論後,師生共同明確答案。

1.我學到了母親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優秀品質。

2.文章前三段寫作者的性格特徵和童年生活,既寫了同年生活的單調和失落,也寫出了環境與教育一個人性格的養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僅為寫母親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與文末相呼應。

3.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是為了體現母親平時的待人接物以及這些對我的影響。寫她以身示範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這不僅寫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五、拓展延伸(課件出示問題)

1.母親教育兒子是非常嚴格的,你是怎樣看待母親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親的影響?回憶一下,與同學們交流。

生思考後,互相交流。

六、總結

同學們,母愛猶如一泓清泉,讓我們的心靈永不受污;母愛猶如一縷陽光,讓我們的心靈永遠温暖。熱愛我們的母親吧!讓我們用歌曲《懂你》來表達我們的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語文教案設計篇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閲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閲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文學習了《竊讀記》,我們認識了一位熱愛閲讀的同齡人,和她一起體會了竊讀的滋味——很快樂,也很懼怕!這堂課,我們又將結識一位德高望重、酷愛讀書的老爺爺。接下來,請大家隨着苗苗一起走進季爺爺的家,靜心聆聽他對讀書的見解。(板書課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生齊讀課題。師:讀完課題,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作者的?生提問:小苗是誰?大樹是誰?他們在對話中都談了些什麼等等。師總結:讀書就是要具備這樣的素質,邊讀邊疑,最後又在讀中解決疑問,那才是真正的讀書高手。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接下來,請大家帶着剛才的問題自由讀課文,注意要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課文。師:剛才讀書的時候大家都非常專心,接下來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課文讀順了。 屏幕出示下列詞語:季羨林 水滸傳彭公傳 三俠五義 綠林好漢一百單八將 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 滾瓜爛熟 偏科師:看來讀通課文不是難題,誰能解決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生回答。(師板書:苗苗 季羨林)師:對於季羨林爺爺,昨天老師佈置大家回家蒐集相關的資料,接下來就請大家一起分享蒐集的成果。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來,請大家再仔細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在閲讀的過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來,待會咱們一起解決。(屏幕出示):在對話中,苗苗同季爺爺交流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他們分別有什麼樣的見解?你的感受又怎樣?完成以下表格苗苗的見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見解 重點圍繞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b.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生小組合作並討論交流。(師板書:閲讀、偏科、外語和古詩文)

(四)、深入淺出,辯論交流。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一起來做個鑑定(屏幕出示):季羨林和苗苗算不算書蟲?請大家快速地瀏覽課文,在文中找出相應的理由。再比較一下,這兩個書蟲有什麼不同?師總結:同學們能從兩個人的交流中體會到閲讀能帶來歡樂,對我們寫作也有很大的幫助。有人説“閲讀,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知識的大門”。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説説對閲讀的感受嗎?(屏幕出示)閲讀,是——,為我————。 閲讀,是——,讓我————。

(五)、品味題目寓意。 比較:“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和“苗苗與季羨林的對話”,想一想,課文為什麼要以“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為題? 討論交流,揭示寓意。96歲的季羨林爺爺只有一隻眼睛有視力的情況下,還天天堅持在病牀上看書寫作。20xx年7月11日,98歲高齡的季爺爺永遠閉上了眼睛,但他對我們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卻永遠會留下來,並影響後來人。(課題寓意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

(六)、寫作結構剖析 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比較,在寫作手法上有什麼不同?結合課文,你覺得采訪要注意什麼?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篇訪談錄,採用的是一問一答式。一般的訪談錄在課文前一般都要標明時間、地點以及採訪的對象等等。

(七)、總結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教師小結: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你想學好語文,先愛上閲讀吧!誠如《竊讀記》中那位老師説的一樣:“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作業:

1、調查一下本班同學的閲讀書目;採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訪談紀錄。2、製作一張讀書推薦卡,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同學。

?教學總結】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名叫苗苗的國小生與季羨林先生的“訪談錄”, 全文運用對話形式,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閲歷、學識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愛和季羨林先生的和藹、親切及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訪談錄”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羨林先生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教師讀旁白,學生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都捧起書認真聽對話內容。讓學生置身於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薰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説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讀得自然。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季羨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書蟲?説説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説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等。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昇華,總的來説課堂效果還算好。

語文教案設計篇7

知識目標:

1.梳理明、暗線相互交織的結構,理清情節,初步理解主題。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進一步認識作品主題。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快速閲讀、梳理情節的能力。

2.掌握通過分析多種描寫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題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標:

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感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梳理情節,明確明、暗線結構對突出主題的作用。

2.通過列出情節結構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標題入手導入

教師用紅筆在黑板左側寫“藥”

我們在“藥”的後面加“?”文中的藥為何成分?用來醫治何病?療效如何?

我們在“藥”後面加“!”文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震驚!兇殘卑劣!愚蠢可悲!

我們在“藥”上加“”,就充滿了諷刺。

我們帶着這樣的疑問、感歎、諷刺來走進《藥》中尋求答案。

二、初讀課文,梳理情節

1.給10—15分鐘讀書,可將自己梳理情節的重點記在書旁;可將質疑之點記在書旁,待讀後和同學討論。

2.整理自己梳理情節的思路,小組討論補充,教師巡視,發現優秀者。

讓一優秀者展示修改後的結果。

教師作簡要板書,或出示投影片。重點:明確明線、暗線結構。

三、從雙線結構探究主題

問: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下注釋,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教師或請他生稍作補充。

從明線——華家的悲劇,可見怎樣的百姓?(愚昧!)

從暗線——夏家的悲劇,可見怎樣革命現狀?(令人悲哀!)

羣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從明線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為明線,華家為暗線合適嗎?請説出依據。(不合適。以華家為立場命題,意味尤深。“藥”不僅是醫治疾病的藥方,更是在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病態的中國要服什麼“藥”?寫作時為五四前夕,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已退出歷史舞台,一味對他們歌頌已不再符合歷史需要。

四、小結

回到導入的“?”“!”,“人血饅頭”之藥醫治不了小拴的肺癆,小栓之死死於羣眾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鮮血製成的人血饅頭,夏瑜之死死於羣眾的愚昧。迷信則容易受騙,愚昧則不辨是非,其病根同為封建制度。愚昧、痛苦的民眾,悲哀、寂寞的革命者,均需一劑良藥。這服藥是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析小説人物,揣摩細節面描寫,深入體悟小説主題。

2.幫助學生掌握通過分析多種描寫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題的分析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先生對舊制度下的大眾是懷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藥》深刻剖露了眾人物的“不幸”與“不爭”的一面。華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寫的人物形象,寫於沒有正面出場,主要是通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的行為、思想。這幾個人物的分析放手給學生做,安排在後半課時。前半課時一起重點分析課文的第四節中夏四奶奶的形象。

二、重點研讀,分析人物,進一步理解主題。

(一)精讀第四節,看作者如何寫夏四奶奶的?夏四奶奶形象的意義?(要求:抓住人物描寫的語言,緊扣文本分析。)

1.學生小組討論,解疑。

2.全班深入討論,明確。

要點:

①前來上墳的夏四奶奶看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着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躊躇”“羞愧”是因為夏瑜的死並不正常,是因為造反被砍頭的。“造反”在不覺悟、不反抗、甘於命運擺佈的舊時代勞動婦女看來,是有損祖宗顏面的事情,她為有造反而死的兒子“躊躇”“羞愧”。這一細微神態表明了她對兒子所作所為的不理解。在她看來,造反殺頭天經地義。夏四奶奶身為革命者的母親,仍未跳出愚昧百姓的窠臼。

②夏四奶奶燒過紙錠後,見到尖圓的墳頂上出現的那圈紅白的花,便極力尋找着花環出現的“根據”——“坆上的草根還沒有全合”“這是不可能開花的”;那花圈“不很精神”“沒有根”“不像是自己開的”;這花圈“倒也整齊”顯然是有人插上去的,但“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就不來了”……她否定了種種可能,於是她得出“顯點靈,要我知道”的荒謬結論。可見夏四奶奶的迷信思想像一般百姓一樣重。

③在夏四奶奶的眼中兒子是被“冤枉”,從夏四奶奶的語言“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也便得知這一點。這裏的“他們”指誰呢?用的是“坑”而非“殺”。在夏四奶奶的眼裏,兒子是本分的,平和的,正是“他們”使兒子誤入歧途。再看“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你閉了眼睛就是了”。在她眼裏“坑”了夏瑜的是那些引導夏瑜走上革命道路為民主共和思想而奮鬥的革命者。假如夏瑜宣傳民主共和的思想能深入人心並影響到母親的話,那麼母親也就不會把怨恨的矛頭指向革命者。連革命者夏瑜的母親尚且如此不理解革命者的行動,更何況華老栓等廣大民眾呢?作品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嚴重脱離羣眾的弱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夏四奶奶這個普通百姓中的一員,她性格中愚昧、落後、迷信的一面。對革命的不理解構成了她慈母性格的另一面。假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能像無產階級民主革命那樣號召發動羣眾、讓廣大人民羣眾成為革命的主力軍,就不會有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的母親把怨恨的矛頭指向革命者的這樣悲涼的現實了。

之所以説夏四奶奶更能深刻的體現文章的主題,正是由她是革命者夏瑜的母親這一身份決定的。

(二)看第四段的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

重點品讀“微風早已停息”一段,這段景物的特點,這樣寫的用意?

重點品讀“只見那烏鴉……”,為何寫烏鴉飛向天空,而不是飛向夏瑜的坆?簡述理由。

要點:①作者通過風、草、聲來寫“靜”,強調墳地四周的“靜”,突出夏四奶奶見到花環後迫切期待烏鴉顯靈的心情。

她以深沉的母愛,以深沉的對兒子冤屈的積鬱,以這種感情期待着烏鴉飛過來。這裏的靜就是在寫夏瑜母親的這樣一種心情,她越是希望烏鴉動,越會感到周圍靜得難堪。

②烏鴉飛向天空包含了魯迅深沉的悲哀(對當時的中國民眾的愚昧是懷着深深的悲哀的),愚昧的夢幻一定會破滅。

三、學生自讀,進一步體驗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方式:小組合作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口頭作文3分鐘左右。

例如:“茶客對話(側重民眾的精神狀態)”“康大叔其人”“華老栓一家”等等。

四、佈置作業

關於《藥》的人物分析//環境描寫//花環的設置,從中選一寫一則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人物:夏四奶奶——慈母、愚昧、落後、迷信

華老栓——勤勞、善良、膽小、愚昧

康大叔——兇狠、貪婪、蠻橫、粗暴

標籤:教案設計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