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保持科學發展觀重新確立開發區發展的定位

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

保持科學發展觀重新確立開發區發展的定位

重新確立開發區發展的定位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中央提出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新方向,上述三個觀點:“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則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作為開發區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來講,更要努力研究和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探索經濟發展與國土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對今後發展的方向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下面就結合開發區的實際情況,談幾點個人想法。

一、廊坊開發區經濟高速發展,土地利用潛力前景堪憂。

從1992年建區到2003年底,廊坊開發區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2億元,工業總產值225億元,工業銷售收入218億元,財政收入18.8億元,出口創匯4.9億美元。其中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億元, 比上年增長36.8%;
工業銷售收入62億元,增長34.7%;
財政收入6億元,增長33.4%;
實際利用外資8426萬美元, 增長11.2%;
實際引進內資25億元, 增長11.5%;
貿易出口9940萬美元,增長23.3%;
固定資產投資24.3億元,增長19.7%。開發區的經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但付出的代價是到2010年的規劃用地指標已提前用完,目前的出路是想通過規劃的修編進一步追加用地指標,以維持今後開發區的發展。現在開發區已經出現了無地可用的困難局面,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過來開發區在土地利用上的做法,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確立今後的發展方向。

二、開發區城市規劃需要重新定位,集約利用土地勢在必行。

近年來,開發區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城市化程序不斷加速,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規模不斷擴大,對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快速發展中,出現了土地粗放利用的問題。廊坊開發區截止到2003年底共批准徵用土地24761畝,按產業分類,工業專案211宗,面積8782畝,佔35.5 %;
住宅類用地23宗,面積2289畝,佔9.2%;
商服類用地52宗,面積1853畝,佔7.5%,公用設施用地30宗,面積713畝,佔2.9%,公共建築用地26宗,面積7267畝,佔29.3%,交通用地7宗,面積3593畝,佔14.5%,特殊用地1宗,面積264.畝,佔1.1%。從目前開發區的用地結構分析,開發區應是以工業為主的產業區,如果建成功能齊全的小而全城市部局,勢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重複建設。因此在今後的規劃思想上我認為應堅持以下原則:發揮城鄉規劃的調控作用和有效實施的關鍵是提高規劃的科學性,要將科學發展觀作為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
規劃理念上要以人為本,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規劃方法上要善於統籌兼顧,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發展;
規劃內容上,突出強制性內容,有效配置資源,保護資源環境;
規劃體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銜接協調的城鄉規劃體系。  要根據“五個統籌”的要求,調整規劃的編制內容。規劃編制要由注重確定開發專案為主逐步過渡到注重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從注重確定城市性質、功能、規模、定位轉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環境容量,確定科學的建設標準,以促進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規劃編制要體現市場經濟規律,考慮開發區的執行成本。比如當今交通越來越發達,人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就應當考慮結合人的流動來確定開發區的城市功能問題。有些功能設施要考慮與市區共同享有。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研究和制定開發區發展新思路。

開發區今後的發展思路是:堅持高科技、外向型、園林式、現代化的總體定位,堅持以資訊產業為重點的現代製造業為主體、以會展旅遊兩大新興產業為兩翼、以科教產業為助推器的產業定位,努力把廊坊開發區建設成為產業結構合理,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新經濟區。在專案建設上做到“一建二改三突破”,即:新建廊坊開發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
繼續改進和完善招商機制,改進和完善機關內部管理體制;
在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和稅收回報好的專案引進上實現突破,特別是在特大專案(內資10億元以上、外資1億美元的生產性專案)的引進上要實現突破。在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面,繼續堅持以專案建設為重點,著力引進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企業及研發機構,整體引進國家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企業,大力發展機械、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企業,努力把廊坊開發區建成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外向型經濟、旅遊會展經濟為重點,新興第三產業高度發達,集新型高科技產業區、現代高教區、綠色環保區、文化先導區、旅遊休閒區和城市化示範區於一體,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帶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外向型、園林式、現代化的全國一流開發區。

要實現這一目標,土地管理和利用要堅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嚴格審批,優化配置。根據企業的投資情況、生產性質、實際需要等多方面綜合審查,並以此為配置土地資源的依據。在保證企業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礎上,堅決避免多佔或濫佔土地現象,使進區企業達到用地指標上的最小化,實現配置資源與效益產出的最佳組合。

    二是專案進區,擇優汰劣。在進區專案的選擇上,改變“飢不擇食”和“良莠不分”的做法。立足於“高科技、外向型”,加強專案進區前期的考察工作,嚴把專案進區關。著力引進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堅決防止那些檔次低下用地規模又大的專案進區。

    三是科學分割槽,合理佈局。整合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根據已形成的規劃佈局、土地條件,對專案進行合理擺放。

  四是定期清理,及時利用閒置土地,加大國有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對企業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動態管理,實施跟蹤監控,並定期進行清理。對閒置、低效利用的土地,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分別做出不同的處理,引導其進入市場。這樣做不僅使土地得到利用,而且能夠減少開發區基礎設施的投入,節約徵地資金,發揮現有基礎設施的作用。

                                     2004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