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活動策劃

欽州市2021年水稻生態區域動態監測試驗方案

欽州市2021年水稻生態區域動態測試驗方案

欽州市2021年水稻生態區域動態監測試驗方案

 

為順利完成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下達的2021年水稻生態區域動態監測專案,確保實施工作、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實現如期目標任務,為我市準確研判生產形勢、科學決策指導,推動全市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特制定本試驗方案。

一、監測點基本情況

欽州市水稻生態區域動態監測專案,面積20畝,實施地點位於欽州市欽北區那蒙鎮平福村委那樁村,該村地處欽州市西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22℃,雨量充足,常年平均降雨量2080mm,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801小時,太陽輻射強,日光充足。監測點土壤為花崗岩發育而成的瀦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地勢開闊向陽,田塊大小13/塊,排灌方便,是栽培水稻的高產區域。

二、試驗內容

(一)新品種試驗。選用我市主推超級稻、優質雜交稻、優質常規稻品種各一個進行試驗,早稻品種為:特優7571、野香優莉絲、廣糧香2號;晚稻品種擬為:中浙優9號、野香優莉絲、廣糧香2號。移植時採用機插栽培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試驗採用簡比法,每個品種為一處理小區,小區間留工作溝,每畝用種量2.0kg

(二)水稻不同種植方式技術對比試驗。早、晚造均選擇野香優莉絲進行觀測,試驗設拋秧、機插秧、手插秧三種移植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試驗採用簡比法,田塊面積約3畝,每個處理為一小區,小區間留工作溝,畝用種量2.0kg

三、技術措施

(一)培育壯秧

試驗育秧採用集中育秧方式,經浸種催芽後,將種子播於機插秧盤中,每畝用秧盤22個,選用優質育秧基質,播種後適時噴水,保持基質溼潤,保證秧苗生長水分。根據秧苗生長情況,可適當噴施水液肥,促進壯苗。移植前3-5天噴送嫁藥,看情況施送嫁肥。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提高辦田質量,施足基肥。移栽前1天,結合犁耙田每畝施用基肥:商品有機肥250kg複合肥25公斤(氮磷鉀含量15-15-15%)、鈣鎂磷肥25公斤。犁耙田時要開好四周田邊溝以及十字溝(工作溝),整平田面,田面保持泥皮水為宜,水層過深或缺水都不利於禾苗生長。

2.合理密植,確保基本苗數。畝移栽密度:手插秧規格為20cm×16.7cm,拋秧規格為每畝22個秧盤秧苗,機插秧按30cm×12cm,畝基本苗數控制在68萬苗。

3.水肥管理。追肥:移栽後5-7天秧苗返青時,追分櫱肥,畝施尿素15kg、氯化鉀8kg。穗肥在晒田覆水後,大約在5月上旬(倒2葉長出時),畝施尿素5kg、氯化鉀8kg。齊穗期後依植株長勢情況決定是否噴施葉面肥,每畝可用磷酸二氫鉀100g加尿素250g兌水50kg噴施。水分管理:按水氣平衡原則進行管理,插後至分櫱期夠苗前保持淺水層,在畝苗數16萬時排水晒田,晒田以晒至田面開裂,葉色轉淡黃,莖葉硬直為止。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後乾溼交替,收割前1周,排乾田中水。

4.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按常規方法進行,全面推行“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適時做好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及福壽螺、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稻癭蚊等病蟲害的綜合防治,蟲害防治推廣應用頻振式誘蟲燈進行物理防治。並注意鼠害、草害防治。

5.適時收穫。採用機械收割方式進行收割,機械粉碎稻樁回田。

四、組織措施

(一)加強領導,職責到人

專案由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承擔實施,專案負責人是米世光,實施負責人是樑玉祥,聯絡電話0777-2835441,監測點負責人是胡成武,聯絡電話13977793085。欽州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其他成員配合開展相關工作,欽北區農業技術推廣站、欽北區那蒙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參與實施。各相關單位必須加強溝通和密切配合,認真領會專案實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協作,責任到人,各司其職,早計劃,早行動,早實施,將各項任務及時落實到位,確保專案圓滿完成。

(二)明確任務,按時完成

1.定時觀測上報。從播種至收穫,對上述試驗處理的水稻主要生育時期和個體及群體性狀進行定點觀察記載,做到每5天觀測調查一次,並在當天或者次日上報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

2.及時分析報告。根據不同生長時期的調查資料,結合氣象、農情、病蟲害和麵上調查資料,與上年、常年同期比較分析,得出當地觀測農作物生長髮育特點和麵上生產發展動態,找出存在問題、提出應對措施和生產建議,形成欽州本區域農作物監測報告上報欽州市農業農村局分管領導、市政府分管領導、上級主管部門,同時在欽州市農業農村局網站等相關媒體釋出苗情簡報。

(三)加強檢查,確保到位

在專案實施期間,經常深入監測點檢查指導,監督責任人工作,瞭解專案開展情況,工作措施和技術措施是否落實到位,及時總結好的工作措施和經驗,糾正解決存在問題,確保專案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