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活動策劃

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材料

  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材料

新發生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威脅範圍、威脅物件,經調查明確後,按照威脅人數或物件自動增列入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清單。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材料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材料

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材料1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於安全風險防範、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部署要求,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閩政〔2011〕8號),省自然資源廳、省教育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應急管理廳結合《全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閩安委〔2020〕6號),制定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分級分類管理,層層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全面啟動全省84個縣(市、區)新一輪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推進我省地質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繼續組織開展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著力化解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應用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建設840處專群結合地質災害監測點,實施100處以上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通過不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地質災害防範重點

2021年我省地質災害仍以土質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早春雨季(3-4月)全省降雨偏少1-3成,全省這個時段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減小,主要防範區域性的強降雨過程;雨季(5-6月)全省總降水量南部偏多2-3成、北部偏少1-2成,主要防範山區縣市連續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閩江上游的九龍江流域、汀江流域、沙溪流域等內陸山區是防範重點區域;夏季颱風季(7-9月)全省總降水量沿海偏多2-3成,主要防範受颱風影響的沿海丘陵山地特別是漳州東南部、泉州西部、寧德東部的山區鄉鎮及房前屋後高陡邊坡是防範重點區域。涉疫醫療、避災點等重要場所、位於地災易發區的人口集中地和重點領域,我省已查明的村(居)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房前屋後高陡邊坡約4.4萬處,以及重要鐵路、公路等交通幹線沿線和重要工程建設活動區,均為年度防範重點。

各級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清單,由同級自然資源部門於4月30日前在入口網站公佈,並函告同級公安等相關部門。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及時將相關排查成果和防災措施函告同級自然資源部門。新發生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威脅範圍、威脅物件,經調查明確後,按照威脅人數或物件自動增列入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清單。

三 主要任務

(一)繼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

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 福建省森林防滅火指揮部關於繼續深入開展全省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和安全整治三年行動的通知》(閩汛防指明電〔2021〕1號)要求,保持方案、任務、分工、要求、機制不變,繼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以縣(市、區)為單位,由縣級政府組織各相關部門抓好落實,做好隱患排查和汛前安全大檢查,強化對排查整治工作的監督指導,對查出的隱患問題嚴格實行閉環管理,推動工作落細落實。按照省安辦要求填報“一情況兩清單”,每月初將上月工作情況、季末前將階段性總結、6月和12月中旬將半年和年度工作總結,抄送同級自然資源部門。

(二)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

縣級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次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關於印發<福建省第一次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總體方案>的通知》(閩災險普發〔2020〕2號)要求,在同級應急管理部門領導下,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各項工作任務。同安區、南安市、浦城縣三個國家試點縣(市、區)應於2021年4月底前完成試點任務,形成風險普查試點成果並完成匯交。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涉及縣(市、區)的風險普查應於2022年6月底前完成成果稽核、匯交工作。其他位於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縣(市、區)應於2022年9月底前完成成果稽核、匯交工作。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積極主動對接本區域內開展的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並對相關資料和成果做好質量稽核把關工作,切實保障風險普查工作順利開展。

(三)著力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1、深化調查評價。在地質災害隱患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基礎上,加快完成縣(市、區)新一輪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提高隱蔽性地災隱患判識度和風險評價程度,逐步提高“隱患在哪裡”的能力。

2、加強監測預警。應用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建設,提升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加強自然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動,強化會商和對縣(市、區)、鄉鎮(街道)的點對點精準指導。建設840處專群結合地質災害監測點,提升對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機理研究。

3、嚴格汛期防範。強化應急值守,建立健全地質災害值班制度,明確值班職責,嚴肅值班紀律,確保應急值守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要根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和有關規定,嚴格預警響應,及時啟動相應響應措施,提前轉移疏散受威脅人員,劃定危險區,設定明顯警示標誌。

4、完善群測群防。加強對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員的專業培訓,及時制發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設立警示標識,抓好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複查。發現問題的,要及時進行處置或組織轉移。加強臨時避險點的巡查,防止被轉移群眾擅自返回危險區。

5、高效應急處置。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發生後,嚴格落實速報制度。屬地政府要立即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立即組織人員趕赴現場調查、處置,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險情擴大,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醫療。

6、推進綜合治理。按照輕重緩急、分類處置的原則,科學部署實施綜合治理物件,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資金髮揮實效。全面梳理2013年至今開展的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的綜合治理專案存在的問題,實行問題清單管理,強化監督指導,加快專案實施進度。對已完工交付的治理點,加強後續維護和監測,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按照受益單位負責維護的原則指定單位負責。各地要統籌各方資金,加大排危除險治理的覆蓋面,逐步減少地質災害隱患點存量。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要落實屬地責任,加強對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防災力量排程,明確防治目標任務,完善基層協同防災機制,細化防治工作措施,並將防災責任逐級細化落實到鎮、村和具體責任人,確保各項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二)明確工作責任。自然資源部門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具體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配合應急管理部門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相關工作。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教育、住建、交通、水利、文旅、鐵路等部門要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閩政辦發明電〔2019〕24號)等有關要求,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統籌多方資金。各地要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資金,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切實保障地質災害防治資金需要。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模式。

(四)加強演練培訓。各相關部門要按照各自工作職責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並做好應急物資儲備,確保轉移路線明晰、避讓場所安全、保障措施完善。設區市自然資源部門要在4月30日前會同有關部門對轄區內各市、縣(區)地質災害年度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和群測群防體系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省自然資源廳要隨機進行抽查複核。各地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圍。

(五)完善技術服務。市、縣兩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汛前要明確地災專業技術支撐單位資訊與工作任務,做好應急物資儲備與清單管理,及時組建應急技術小組,有效排程專家力量,確保一旦發生地質災害突發事件,迅速及時響應。同時充分發揮地災專業技術支撐單位作用,以合同形式規範和完善技術支撐服務內容,在基礎工作、日常巡查、應急調查、臨災處置、防災建議、管理提升等方面給予服務,並做好資金保障。

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材料2

為進一步做好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災害防治條列》和《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今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結合全縣地質災害現狀和汛期降水趨勢預報,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及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各鄉鎮(場)政府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全力推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防治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加大地質災害治理和應急處置力度,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時間上以汛期為重點,空間上以山區丘陵地區等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區為重點,手段上以巡查排查、督促檢查、宣傳培訓演練為重點,努力提高地質環境安全保障能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做到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從而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各鄉鎮(場)政府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總責,採取有力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堅持統一指揮、分工協作的原則。縣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辦公室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負責全縣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工作。

3.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各鄉鎮(場)政府要加強宣傳,建立群測群防網路和預報預警體系,變消極被動的應急避災為積極主動的減災防災,使地質災害防治與理協調統一。

4.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段實施的原則。重點抓好易發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各鄉鎮(場)政府把握牧民春、夏、秋季節還草場地段為重點開展隱患點巡查,對已發生或潛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進行調查,並對其復活性和危險性進行評估,要逐一編制好防災預案,防災責任人及監測預警人員。

二、組織機構

成立防災工作領導機構。縣人民政府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主體,縣長為第一防災責任人,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各成員部門要相互協作,加強資訊互通、資源共享,協調配合,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的強大合力,提高防災減災效果。發生突發地質災害等緊急情況時,相關部門要按照分工與職責,積極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氣象部門負責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雨情等氣象資訊,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農業農村局負責水利工程、水庫及其輸水管線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與防治,及時準確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水情等水文資訊;住建局負責城鎮及重要建築設施的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與防治;交通局負責國道、省道、縣道以及通村路等沿線和道路施工區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與防治,確保救災物資、裝置、藥品、食品的運輸順暢;發改委、民政局負責加快災後重建、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等工作;財政局負責為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提供必須的資金保障;地震部門負責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準確地震資訊;文旅局負責旅遊區、旅遊景點的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與防治;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負責保障地質災害防治、應急的通訊暢通;民政局、衛健委、市場監督管理局、商務工信局、公安局等部門負責在地質災害發生後,及時設定避難場所、災民安置點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社會治安工作,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各入駐大企業集團、地質勘查單位、新建重大專案、水庫和水利設施建設單位、礦山企業單位等按本方案要求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經人民政府研究,決定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自然資源局,辦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負責具體日常工作。

三、全縣地質災害現狀及概況

我縣其地勢,南高北低,為山區、丘陵,中部為傾斜平原,北部為沖積平原。境內群山疊嶂,溝谷密佈,地質環境比較脆弱,年降雨分佈極為不均,極易發生地質災害。我縣共有各類地質災害144處,主要災害型別以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其中滑坡51處,崩塌80處,泥石流5條,地面塌陷8處。

四、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我縣年降水量較往年正常偏多,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區域性暴雨天氣出現次數較常年偏多,且多雷雨和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易形成災害,需高度提防。全縣各級各部門和防治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提前做好災害防治和應急搶險救災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學校、集市和單位等重點人群密集區域的救災防範工作,制定好應急預案,落實好監測人員,確定好撤離路線,組建好搶險隊伍,儲備好救災物資,隨時做好備戰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因災損失。同時要特別注意10~11月,防範異常強降雨及區域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

五、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域

1.滑坡:主要分佈在山區溝谷兩側及陡峻的斜坡上,海拔多在1000—3000米,第四紀覆蓋較厚,沖溝大多呈南北走向,滑坡多分佈在沖溝、林場公路、牧道等地的東西兩側,坡度在25-40度,斜坡相對高度100-300米,屬於重點(次重點)防治的中易發區。以上區域主要是牧民集中居住的春、秋牧場和夏草場,在時間上多發生於春秋季節和融雪汛期,特別是在3月—10月份期間,易突發滑坡繼而發生洪水和泥石流,破壞草場和牧道,危害牧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崩塌、崩塌多為基岩崩塌,主要分佈在中高山區基岩裸露的陡崖地段,坡度多數大於45度,高度大於20米,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崖處,坡體穩定性差,因人為工程爆破或自然風化等形成的裂隙較為發育,巖體較為破碎,部分巖塊處於臨空、半臨空狀態,多為傾倒式崩塌,屬於重點(次重點)防治的中易發區。以上區域破壞道路,威脅交通運輸、人員、牲畜、裝置。

其次分佈於大河灌區兩側區域性地段,對引水渠道有破壞作用,屬於一般防治的不易發區。該區域威脅岸上部分居民及房屋、財產安全。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位於煤礦區,境內地面塌陷多為煤礦採空區冒頂形成地面塌陷,由於採煤,地下煤層被大面積採空後使煤層上部的岩層失去支撐,穩定性被破壞,隨之產生彎曲變形,並在降水浸滲作用下,導致地表岩土塌陷,形成地面塌陷坑洞,屬於重點防治的中易發區。以上區域破壞地表形態、植被,危害居民安全及工程設施,危害礦山安全生產。

4.泥石流:境內的泥石流地質災害分佈在幾大溝谷中,在中高山區的發育程度較低,主要分佈在中低山區,縣城各條水系河灘沖溝等地。溝谷大多無常年性水流,有少數常年性水流,流量不大。溝谷形態在平面上呈直線狀,上游呈樹梢狀窄淺,相對高度小於100米;中下游寬深100-300米;溝口無堆積扇。溝谷橫斷面呈U型,溝谷較寬,溝道縱坡小,在5-10﹪之間;溝谷兩側雖然斜坡較陡且發育有黃土狀亞砂石滑坡,鬆散移動,規模較小,有少數小型滑坡的滑體堵塞在溝床內,滑體也處於基本穩定狀態。由於溝內植被覆蓋較好,暴雨不易彙集形成洪水,加上溝道縱坡小,溝內鬆散碎屑物質的啟動條件不足,不易形成泥石流。沖溝溝口發生的泥石流,會破壞道路,威脅交通運輸,人員、牲畜、房屋等,屬於重點防治的中易發區。

5.群測群防重點隱患點

(1)S237省道為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該路段內共有滑坡3處【010017(中型)010018(小型)--010019(中型)】、崩塌出18處【020005-020008,020058-020071,小型】威脅著過往行人、車輛、牧畜。防治措施:地質災害汛期(4-9),相關責任單位對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發現險情,及時採取防範措施,做好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在地質災害隱患易發路段設立醒目的警戒牌,提示過往車輛和行人注意。在地質災害隱患點易發路段(所需防護斜坡和岩石上)安裝防護網。對區域性不穩定的危石、破碎巖體進行清除、削坡,有險情發生的前兆時,由監測員通知人員、牲畜及時搬遷撤離。加強聯絡,資訊共享。

責任單位:

(2)鄉森林公園檢查站山區林場管護所上段1.5公里處滑坡隱患。溝谷西坡,有一處極不穩定的殘存滑坡形成“圈椅形”,主要成分為黃土狀亞砂石,結構鬆散,在汛期隨時危及轉場牧民及遊客人員的安全通行。產生地質災害的誘發原因與降水、融雪和地震有關。防治措施:由山區林場負責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在主裂縫兩側設定觀測標尺,每日進行監測1次,雨季加密監測認真記錄檢測資料,當發現有險情時立即發出預警訊號,通知附近所有人員及時撤離到預先規定的安全地,同時立即封閉該路段,禁止人員、車輛的通行,並上報有關單位採取防災措施。

責任單位:

(3)東坡滑坡群隱患。該滑坡群目前仍處於不穩定狀態。由於山坡縱坡度大,常年有水且融雪期和汛期流速快、流量大,一旦整體突發滑坡繼而發生泥石流,易堵塞洩洪溝,形成堰塞湖,將嚴重危害到下游村莊人員生命與財產安全。防治措施:由坎鄉人民政府密切注意該滑坡群動向,定期監測,汛期、雨季做好預警預報及人員撤離工作。

責任單位:

(4)煤礦地面塌陷坑分佈面積約700平方米,大小塌陷坑共計15-20個,可見深度一般在10-15米,塌陷坑基本呈圓形,呈長列式排布,坑口直徑最小約4米,最大達8米,伴生裂縫形態呈弧形東西向展布,最大寬度0.4米,可見深度0.6米,表層巖性為第四繫上更新統衝洪積砂礫石,下伏侏羅系西山窯組(J2X)砂岩。該礦對這些塌陷坑均未做任何治理和保護措施,存在一定的威脅,特別是原騰達煤礦(現已關閉)地面塌陷。主斜井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採空區地表已出露多處裂縫和規則不一的大小坑,與通往該鎮努拉洪村的道路連成一片,對過往人員及車輛構成威脅。產生地質災害的誘發原因與降水有關。防治措施:責任單位為鎮人民政府在地面塌陷區樹立警示牌,將塌陷區封閉,提醒礦區生產人員及過往牧民注意安全,避讓為主,人員牲畜不要在地面塌陷區段停留。

責任單位:

(5)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時完善應急預案。縣自然資源局做好全縣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鄉鎮(場)要根據鄉鎮(場)地質災害發育分佈現狀以及降雨、洪水等趨勢預報,及時編制並公示以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分佈、危害預測、重點防範期、人員避險轉移路線、防災減災措施、應急措施及監測預防責任人為主要內容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時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層層落實監測防範責任,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縣應急管理局、氣象局、農業農村局、交通局、林業和草原局、供電公司、住建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積極協助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2.加強地質隱患點巡查、監測工作。根據我縣實際情況,每年汛期(4-9月)是地質災害易發期,縣自然資源部門要適時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各成員單位應根據各自職責,開展責任範圍內的地災隱患巡查,落實監測責任人。監測內容主要包括隱患體變化情況、動植物異常情況、地下水變化等情況。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鄉村為主、預警到戶”的群測群防體系,採取汛期巡查與常規監測相結合、專業單位監測與群眾監測相結合、定期監測與汛期連續降雨時加密監測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監測。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監測責任,由各鄉鎮(場)人民政府和基層群眾組織負責落實;危及公路、水利、林草、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其主管部門負責監測,其它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由防災責任單位和責任主體負責監測。

3.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各鄉鎮、各機關單位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汛前完成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搶撤方案”,確保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戶,逐點落實監測人和監測責任人,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實現“兩卡”和“預案”的全覆蓋,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針對本轄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要在滑坡、崩塌、泥石流易發區段設立警示標誌,禁止受威脅物件進入危險區,有效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縣自然資源局和縣氣象局,要在汛期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進一步實施地質災害短時、臨近預警預報,及時提供有效的預報預警資訊。

4.加強工程管理。各鄉鎮場和建設規劃部門首先要加強農村村民開山削坡建房安全管理和建房規劃管理,特別是移民搬遷安置點的管理,切實做好建房選址,避開地質災害隱患,明確開山削坡建房安全管理,各鄉鎮(場)人民政府為第一責任主體;二是對已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積極採取力所能及的治理措施:如填埋拉張裂縫,在滑坡體上種草還林、人工開挖排水溝,在滑坡體下部砌護擋牆、加大支撐力等措施,減小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三是加強集鎮規劃、移民搬遷小區、建設專案、礦山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鑑定,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管理,避免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5.加大隱患點移民搬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群眾的移民搬遷。各鄉鎮(場)對轄區內的隱患點認真搞好排查摸底,對那些採取治理措施確實無法消除隱患的,應有計劃的進行移民搬遷,減少災害隱患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6.強化宣傳教育,提高防災自救能力。各鄉鎮(場)人民政府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逐級建立健全防災責任制,層層落實防治責任。同時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積極開展縣級、鄉級、村級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通過模擬現場的搶險救災應急處置,達到全面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的目的。各鄉鎮(場)至少組織一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狠抓任務落實。一是要在汛前,對本轄區開展全面的隱患排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對穩定性差、威脅人數多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進一步明確監測預警人員,督促日常監測工作有效開展,並做好監測記錄。汛期要動員村民自治組織及受災害威脅群眾加強自我防範。各鄉鎮(場)要組織巡迴檢查,及時發現災害前兆資訊,發現險情,做好應急處置,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二是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制度,值班人員必須做到24小時在崗,不得將值班電話設定成來電轉駁或因其它原因佔用值班電話線路,確保資訊暢通,及時傳遞地災險情;三是加強臨災應急反應能力建設,確保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各鄉鎮(場)要結合本區域實際,抓好防治方案中各項措施的落實,每個災害隱患點必須成立搶險救災隊伍,儲備必要的搶險救災物資,一旦發生災情,確保搶險救災工作及時、有序、有效地開展,防止災情擴大。

8.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和責任追究制。各鄉鎮(場)政府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鄉鎮(場)政府主要領導對本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建立和完善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和監測網路,對發現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逐一編制好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單位、防災責任人及監測預警人員,並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誌,將防災責任落實到位。各鄉鎮人民政府、相關成員單位要按照分工與職責,全力以赴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