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關於紀錄片《中國通史》觀後感實用範文

觀後感2.38W

在看完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專題片之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的見識,不妨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記錄成一篇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紀錄片《中國通史》觀後感實用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紀錄片《中國通史》觀後感實用範文

 

關於《中國通史》觀後感範文1

最近一直在看《中國通史》紀錄片,片長也和片名也十分匹配,共100集(編輯為了正好湊到100集應該花了不少功夫)!雖然特別長,但看完證明這部片確實不錯,還好不屬於又臭又長的型別。我先看了自己感興趣的春秋戰國和三國兩部分,感覺挺不錯,這兩部分算是其中的精華,強烈推薦。然後每天只要有空閒時間就刷個幾集。旁白的語速比較慢,1.5倍的加速播放完全沒問題,這樣每集的44分鐘就被壓縮到28分鐘左右了,所以刷的速度也挺快。最終,花了前後差不多20天終於刷完了,真是滿滿的成就感!

本片定位於一部“通史”,當然也就沒有拘泥於細枝末節的歷史,而是把著眼點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從整體出發,讓人更容易理解歷史程序的脈絡。典型如片中對赤壁之戰的評語:這場戰爭的結果對劉備和孫權來說是逗號,對曹操來說是句號,對整個中華文明來說是問號。如果沒有一個巨集大的視角,當然也就不能得到這樣的觀點了。

看完本片最大的感受是讓人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有了一種通透感,很多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偶然中的必然,往前追溯總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以古視今,能讓人對今天的中國多一分思考。本片也讓我把一些瑣碎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回答了我的很多疑惑,尤其兩個統一王朝之間的分裂歷史,像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等。對一些歷史知識,如果不放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理解自然也大打折扣。如果早些時候就看過這部紀錄片,或許對一些問題就有不同的見解。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我有以下幾點感觸:

1. 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周朝以前,中國大地上存在著許多的部落氏族,這些部落的經濟文化和同時期世界其他地方的部落並沒有什麼兩樣,甚至還落後於更早的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然而,自從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規範,推行禮儀治國之後,奠定了周朝800年的興衰,至今仍影響著中國社會。到春秋末期,孔子面對當時諸侯爭霸、禮儀崩壞的局面,提出了復興周禮的主張,雖然他的主張都沒有國君採納,但他的思想卻流傳了下來。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正式脫穎而出,成為了正統的統治思想。此後的歷朝歷代,無論是漢人的王朝,還是少數民族的王朝,比如北魏、清朝等,都積極學習儒家文化,視其為正統的中原文化。直到清朝,雖然儒家思想經過千百年來的各名士大儒的改造,但其基本核心在周公、孔子的時代就奠定了,足見中國文化的傳承!

2. 統一一直是中國的主旋律

有學者統計過,在中國的歷史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是統一的,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時間是分裂的,與之完全相反的則是同屬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印度統一和分裂的歷史則是三七開。縱然這裡面有地理環境的影響,中國的山脈大多是南北向的,同時還有長江、黃河溝通東西,而印度的山脈則多是東西向的,這就造成了中國腹地的不同地區間的溝通較容易,更利於形成統一的國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上的統一。從周朝統一天下開始,雖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周天子形同虛設,然而隨著秦朝的統一,強行推行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鞏固和發展了國家統一的同時,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此後,儘管南北方言差異巨大,但是大家都用一套文字,閱讀同樣的文化典籍,愈加強化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此後,儘管有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這樣的大分裂局面,但人心思統一,統一的大勢仍然不可阻擋相反的,以分裂為歷史主旋律的印度,被英國強行拼湊成一個國家之後,現在各邦之間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仍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是組織內部矛盾的不可調和所致,“合”則是民族統一內驅力的結果。

3. 中國王朝的興衰交替

當前有些學者,尤其一些外國漢學家,認為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王朝更替迴圈的歷史,當然這樣的觀點是非常武斷的,它忽視了表面更迭下的一些根本性的變化。

但中國所有王朝的興衰,確實都大致沿襲著一條路線。一般來說,建朝初期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一般在王朝前一百年達到國力的鼎盛。西漢、唐、宋、明、清王朝等無不如此。然後王朝便開始不可避免地衰落,一方面,從小在宮廷環境長大的子孫很可能變得軟弱無能;另一方面,王朝中後期政治腐敗橫行,貧富差距拉大,直至積重難返,被下一個王朝取代。

1945年,黃炎培先生訪問延安的時候,曾問主席我黨能否找出一條新路,跳出歷史上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週期率的支配。主席則回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MZ。只有讓人民來監督ZF,ZF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當今世界,M-Z與發展是時代的潮流。英國於1688年通過光榮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開創了現代政治的先河,現在的英國仍然充滿活力,無不讓人深思。

關於《中國通史》觀後感範文2

今天看紀錄片《中國通史》,看到了商朝的滅亡。

帝辛,即商紂王,千百年的歷史都稱之為亡國之君。其實,很多人,很多事,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例如商紂王,他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後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再者,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辦衰竭,對浮獲的大批浮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約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浮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於鹿臺。商亡。

歷史的車轍無情的碾過,多少功過是非,真真假假,皆隨風消散。而如今的我們,對於歷史中人事的評價,還是應該做到客觀公正。不飾其過,不掩其功。讓歷史真正記載,史實。

關於《中國通史》觀後感範文3

《中國通史》講的比較淺,也比較官方。

我國土地上有幾種勢力,農民,地主,士族,皇族,軍隊。

沒有考證,信口一說。 經過兩漢發展,地主群體發展壯大,出現了一批受良好教育的士族。東漢末年,農民起義。朝廷無力鎮壓,允許地方州郡招兵買馬,一個個割據勢力形成。而割據勢力又需要擴充人馬,士族大量被任用。也許當時講的亂世梟雄們講的仁義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拉攏士族支援。

割據集團和依附他的士族集團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當時還沒有科舉,由士族提供人才,統治者則反饋優厚的社會資源。隨著國家的統一,依附的士族集團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形成了門閥。門閥把持朝政,左右決策,和皇權產生矛盾。又由於門閥需要千方百計的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得不打擊進步改革,不斷壓榨百姓。加上門閥的後代生活條件優越,上進的動力不足,門閥勢力很快會陷入奢侈享樂,門閥勢力為國家提供的人才質量也就大不如前。這導致國家開始走下坡路。

不同的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內耗國力,外引胡兵。導致北方大地劇烈動盪,從這開始到宋朝,可以說是“武人之亂”,只要武將手裡有兵,就能砍了上司做領導,然後被下屬砍了,輪迴不止。 在這動盪的時期有許多人試圖結束亂世,恢復平靜,比如南樑蕭衍推在全國範圍佛推孝收攏民心,使國家在精神領域達成共識,可終究是曇花一現,斷送於武將叛變。

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大的門閥被打散了,門閥又變成士族集團。隋唐兩朝,我認為是特例,在“武人之亂”沒解決的時候,竟然出現了大治的局面。情況是這樣的:開國皇帝武將出身,可以控制將領,打下江山,然後勵精圖治實現大治。後世的繼任者們如果可以維持盛世,則天下太平。如果不行,則很快有武將叛亂,叛亂成功的武將如果不能實現天下大治,就會被新兵變的武將斬殺。兵變之風愈演愈烈,簡直一鍋粥。

由於隋唐的科舉制度,寒門子弟有機會實現階層躍遷,士族由以前的地主屬性轉向看書人屬性過度。戰爭由階級戰爭例如農民階級向地主階級衝擊,過度到勢力間內部戰爭,勢力間的內部戰爭損耗了整體的國力,導致外敵入侵。又引入了民族矛盾。

雖然有隋唐的強盛,但是由於幾位統治者翻了車,“武人之亂”帶來的兵變繼續上演。持續到五代十國,直到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武人之亂”的禍根才算差不多的解決了。縱觀歷史,其實由百姓發起且主導的,反壓迫反剝削的正義戰爭還是比較少的。更多的是上層階級爭權奪勢內耗戰,引來外族,所以說興亡百姓苦。

宋朝雖然比較有效的處理了“武人之亂”,卻帶來了“文人之禍”,廢了武人雖然阻止了兵變的發生,卻給已經染指中原的外族提供了絕佳的征服機會。至此,大廈傾。

歷史車輪滾滾,同樣的問題來到了明朝,我們看明朝如何解決文武的問題。

關於《中國通史》觀後感範文4

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主體作為前7集的故事,從諸葛亮治蜀到隋煬帝亡國。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為官方記錄,很多時候史實被埋沒,成為事件的羅列,毫無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兩晉南北朝為主體作為前7集的故事,從治蜀到隋煬帝亡國。這段介於漢、唐兩朝“大治”之間的“大亂”,堪稱中國中古史上最豐富也最波折的一段,頭緒多、典故多、傳奇多。看了試播的前7集,完全改變了我內心對於“正史”的偏見,或者說,終於滿足了我內心對於“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動情;正史,讓我們感悟現實。

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方法論,對於大眾來說,其真正價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鋪陳線索。《中國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關係交待得非常清楚,這就為專家訪談、民風采集、史料呈現、3D動畫造景之間的穿越提供了強大的邏輯支撐。

最明顯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進而回溯為什麼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轉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後,由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儲存至今的黃糕習俗、秦漢以來的籍田活動等。有了橫縱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穿越”終於不再只是無厘頭惡搞,而成為一種精彩的敘事手法。

邏輯線索的另一個好處,是提供給觀眾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晉風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完《魏晉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遠和尚的《沙門不敬王者論》。這些史料,除非專業需要,很少有人會主動想起去研看。

人們過於偏愛野史,熱衷顛覆,所以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嵇康的忠貞、僧侶們的執著,便因過於“正經”而顯得“味道”不足。但其實,這才是真正可能抽離出的東西品格正能量。歷史並不能避免重蹈覆轍,卻能在個人迷茫困惑的時候,告訴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樣的選項可能預期怎樣的結果。

前7集紀錄片中,人物表現最豐滿的當屬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動不動就鬧著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釋了他如何試圖運用佛教去撬動一些觀念,最終實現以儒治國的理念。而對於他晚年佞佛、釀成侯景之亂,也做了個人心理、上的觀照。

《煬帝楊廣》這一集,則將史學魅力施展得最為飽滿。隋煬帝為香豔派野史的最愛,以奢靡、昏庸著稱。片中,來自社科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的各路專家,圍繞東都洛陽、大運河、徵西域、討高麗等事件,各自解看了煬帝的策略、心態,引導觀眾冷靜、客觀地去“理解”一個人,而不僅憑道聽途說去盲目論斷。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當我們太過戲謔地看待歷史,也就喪失了對未來認知的能力。《中國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於這是現代中國人運用現代技術結合史料與傳統在表達自己的歷史――表達的,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由民族性格生髮出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情懷。

很多人難以想象,武俠遊戲裡的3D技術怎麼能那麼完美地運用在了紀錄片中,當看到《中國通史》終於用正史“收編”了3D動畫,尤為過癮。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那麼現代,又那麼富有古典韻味。

《魏晉佛教》一集的技術運用同樣精湛,在新技術營造的場面中,歷史重新打開了他的面紗沉睡了200年的佛經,停滯了17年的鳩摩羅什,無數為探尋真理踏上不歸路的僧侶。時代的創傷、個體的屈辱,人為了理想究竟會有怎樣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