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精選四篇

觀後感2.26W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在開展創新驅動戰略,強調創新驅動戰略對中國的重要性,讓每個老百姓切實的感受到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與影響。《創新中國》應運而生,它是由中央電視臺聯合深圳市委宣傳部於2018年1月22日推出的一部紀錄片,該片由史巖執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精選四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精選四篇

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1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就,《創新中國》就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通過觀看此片,對創新頗有感觸。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及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出來,比如中科院院士等科技領軍人物對科技發展的探尋,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機駕駛技術,中石化開發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華大自主研發的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基因編輯技術,光量子計算機,智慧製造,中國空間站計劃,距骨植入手術,世界首例3D列印等等。

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讓我們有了更大的底氣,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的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他們都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鮮思想,自主創新相信創新的力量,並且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順應發展,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來。創新無價,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高,飛得更遠。

創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項項新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無處不在,創新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高速行業也有不少創新者,前不久獲得2018年x大工匠稱號的省高速石安管理處韓長養護工區的劉少偉就是一個創新能手。他一直把研發,養護新裝置,新技術作為自己不懈的追求,劉少偉經常和同事們說,養護工作僅僅靠吃大苦,流大漢是不夠的,發現問題就是成績,解決問題就是創新。他發明的一款掃路機替代了人工清撿路面上的大塊垃圾,既安全效率也高。他是我們行業學習的楷模。

華為的創始人、總裁任正非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13億人,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就是偉大祖國。”作為一名收費員,我要不斷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對每一件事情,認真對待,一絲不苟,高標準嚴要求,努力做到最好,在崗位上不斷創新,勇於超越自我,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創新,把自己從事的行業做的更好,更強的時候,我們偉大祖國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2

《論語》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涵義,孔子從繪畫角度將這句話解釋為“繪事後素”,即先鋪白底,再繪圖畫。子夏深受啟發,繼而進一步從修身的維度作出闡釋:“禮後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學禮樂,贏得孔子的讚許。

對比諸子典籍不難發現,《論語》並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發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這個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討論中暢所欲言,與孔子教學中倡導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勵弟子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一旦有新觀點湧現便大加讚賞。鼓勵創新、肯定創新的導向,營造開放、平等的創新氛圍,激盪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離不開創新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又何嘗不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以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發展,那麼創新又靠誰來推動?某管理諮詢公司曾對1000家創新公司做過長期調查,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創新投入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絡,真正決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是軟性因素,即企業自身是否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關鍵在於以創新文化去激勵企業與個人的創造活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說明: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僅體現於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蹟,其本質乃是發展理念的嬗變、社會文化的躍遷。40年思想解放,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已經內蘊於國家的發展道路,正在釋放著日益強勁的動能。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個頭”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面對科技創新的短板,亟待我們進一步培育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更好激發蘊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之中的創新能量。展望未來,隨著創新日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邁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的堅實步伐。

文化的發展變遷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創新文化不是無根之木,它的成長,既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勵創新的“制度空氣”,更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對創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將不利於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奮鬥,我們就能推動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3

最近看了這一部《創新中國》,感覺現在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了。而作為泱泱大國中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曾幾何時,彷彿中國的產品被稱作山寨的代名詞,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高階技術、自主品牌、以及專利技術,都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從民用的超薄玻璃製造、無人機物流開發、到高鐵高速發展並走出國門,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動力等,一項項技術和發明創新讓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動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製造》裡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於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三個百分比數,即10%,60%和100%,這是大飛機的國產化率。C919專案啟動之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內部保守估計,C919的國產化率大於10%即可;交付下線後,這架一出生就能與波音、空客兩大名牌客機相媲美的中國大飛機,實現了近60%的國產化率,並拿到570架的訂單,這是令人驚喜的成果,但C919最終是要實現100%國產化的。那麼在這60%到100%之間,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據我所知C919的發動機為LEAP-X1C發動機,而LEAP-X1C型發動機是由國際公司美國通用電氣與法國SNECMA各以50%資金比例合資建立的大型客機發動機生產商CFM國際公司研製的大型噴氣客機發動機,也就是說作為大飛機心臟的發動機它是進口的。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和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相比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影響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的一個短板,也是需要我們要繼續攻克的一個難題。

《創新中國》作為最新的一部記錄片,他和《厲害了我的國》類似,節目基調明確,是一個正統的主旋律節目。整部記錄片共六集,分別是: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著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如果沒有中興事件的梗,我想我會抱著一種無比驕傲的心境看完,然後熱血沸騰地感嘆一下:啊,我們的祖國,擁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領航者。很可惜,中興在前,觀影在後,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感慨還會很自然地帶了更多的問題和思考。

作為國人,我覺得對於自己的祖國認識也要全面客觀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發展自信,但同時也要承認我們和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並奮起直追,經濟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厲害了我的國。

 

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4

習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後,我對創新的認識更加深刻。

《創新中國》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聚焦資訊科技、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同時也讓我們瞭解到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的成就與驕傲。

從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到中石化開發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從華大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到幾百位志願者體驗“天宮一號”六個月,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領域,創新者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來。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髮展,不斷強大。

看著這些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感受那種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忽然感到恐慌,因為現在身邊到處是模仿、抄襲和剽竊。一首歌曲,用別人的曲子和自己的歌詞,美其名曰借鑑;一個電視節目,二話不說拿來即用,竟然火爆異常;一篇論文,七拼八湊甚至大面積抄襲,從學生到教授,何其觸目驚心;一款電子產品,推出不久即被山寨,可謂防不勝防……我們可以模仿、借鑑,但要想真正變得強大,就必須創新。安於現在,習慣跟隨,必將永遠落後於人,甚至失去創新的能力。

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幹部,我們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要樹立創新意識。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勇於衝破枷鎖,在探索中不斷突破;要把創新精神貫穿工作始終,敢於突破傳統,敢於大膽嘗試。二要掌握創新方法。要保持思想活力,敢於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勢,破除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多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要不斷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增強工作的計劃性、預見性和決策性,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三要明確創新方向。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以新的思維、方式及載體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工作的創新必須基於解決實際問題、推動事業發展,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