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2021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有感精選4篇

觀後感1.46W
     《創新中國》是由中央電視臺聯合深圳市委宣傳部於2018年1月22日推出的一部紀錄片,該片由史巖執導。 該片主要講述了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用鮮活的故事記錄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2019年,該片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 70 週年推薦展播紀錄片、動畫片目錄。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1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有感精選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2021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有感精選4篇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有感1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讓我感觸很深。

一項項核心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兩字,讓“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改變,也詮釋著未來發展的方向。

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高鐵、大飛機專案,還是企業層面的無人機、超薄玻璃專案,都是創新中國的典型表現。在我看來,創新無價,只有創新,才能擁有未來。一個人也好、一個企業也罷、一個國家更不用說。

一個人,如果喜歡創新,那麼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機率必定遠遠高於其他人。

一個企業,如果善於創新,難麼這個企業必將是一個好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古往今來,國內國外,有太多的例子來證明,創新型企業的壽命,必將遠遠高於其他企業。善於創新的企業,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業一些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的創新,甚至能影響歷史的程序,改變世界的格局。

一個國家,如果勇於創新,那麼這個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但隨著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後肯定會發展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度。一個國家,如果守舊不前,那麼距離亡國就為期不遠了。清朝末期,大清帝國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整個國家死氣沉沉,最終導致各種喪權辱國現象的發生,直至被推翻政權。

創新,是一種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多樣的選擇,也是一種開拓的精神。遇山開山、逢河搭橋,是一種創新。遇山繞道、逢河填土,也是一種創新。那麼,如何創新,才是最正確的呢?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呢?才能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呢?這裡面,我個人認為,創新成功與否要靠常理去判斷,要讓時間來檢驗,要靠結果論英雄。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不同的道路遠近不一,往來成本就成為檢驗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選擇最短、最安全的道路,這就是最佳的創新舉措,不是嗎?

創新,還需要有精神層面的支撐。個人、企業甚至一個國家,都需要一種創新精神。沒有這一股兒勁,就會死氣沉沉的,幹啥都會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和謀劃,也不會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曾經或者當前的功績簿上沾沾自喜,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了。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創新之路,就是改革之路,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奮進之路。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有感2

聽說過無人駕駛,可您見過“移動包廂”嗎?科學家們又是如何在地球上造出第二個“太陽”的呢?

沒有方向盤、沒有剎車的汽車何時能開上大街小巷?幾十萬年的運算時間如何縮短為幾秒鐘?不可破譯的量子密碼是否真的絕對安全?這些曾經想都不敢想的高科技如今正逐漸地進入我們尋常百姓的生活。

都說創新引領發展、塑造夢想,也帶來自信與自豪。近日,我觀看了央視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這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慧技術配音的大型紀錄片。它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聚焦資訊科技、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如:“奈米發電”、“火箭發動機”、“人造太陽”、“鹽鹼地改造”、“人工智慧”等等。看著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得到尊重,看著外國人從拒絕中國參加空間站的研究,到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自豪之情由衷而發。

本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當今中國正在發生的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看到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

快遞員從來就不是個平均文化水平很高的職業,xx作為一個非著名三線小城,快遞員們的文化水平那更是可想而知。

影片中快遞小哥A看到無人機操作面試手冊的時候就感覺“要求太高了”“我們這種非專業人士根本搞不來”。

而有的人會說“我不這麼認為”,“我的優勢就是工作在第一線”,“我看到這個機會,一定會去爭取”。

說這番話的陶文斌可能不知道物流無人機的應用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但他知道這對自己的意義。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普通的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思想並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

當我驚歎於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終究是要被淘汰的。看看身邊有那麼多人,正在為了或偉大崇高,或簡單執著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與奮鬥。而我們卻常常還在消磨珍貴的美好時光,哀嘆抱怨工作、生活的不如意。

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卻感覺自己如井底蛙一般,沒有深刻的感受到時代變遷。這部紀錄片不僅讓我看到了國家的進步、科技的創新,同時也讓我感到自己在新知識、技術領域的無知和侷限。法國著名思想家、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只有樹立信心,勇於挑戰,不斷學習,用新知識和新技術來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和現代工作的需要。

有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有感3

習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後,我對創新的認識更加深刻。

《創新中國》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聚焦資訊科技、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同時也讓我們瞭解到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的成就與驕傲。

從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到中石化開發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從華大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到幾百位志願者體驗“天宮一號”六個月,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領域,創新者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來。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髮展,不斷強大。

看著這些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感受那種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忽然感到恐慌,因為現在身邊到處是模仿、抄襲和剽竊。一首歌曲,用別人的曲子和自己的歌詞,美其名曰借鑑;一個電視節目,二話不說拿來即用,竟然火爆異常;一篇論文,七拼八湊甚至大面積抄襲,從學生到教授,何其觸目驚心;一款電子產品,推出不久即被山寨,可謂防不勝防……我們可以模仿、借鑑,但要想真正變得強大,就必須創新。安於現在,習慣跟隨,必將永遠落後於人,甚至失去創新的能力。

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幹部,我們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要樹立創新意識。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勇於衝破枷鎖,在探索中不斷突破;要把創新精神貫穿工作始終,敢於突破傳統,敢於大膽嘗試。二要掌握創新方法。要保持思想活力,敢於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勢,破除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多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要不斷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增強工作的計劃性、預見性和決策性,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三要明確創新方向。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以新的思維、方式及載體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工作的創新必須基於解決實際問題、推動事業發展,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有感4

《論語》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涵義,孔子從繪畫角度將這句話解釋為“繪事後素”,即先鋪白底,再繪圖畫。子夏深受啟發,繼而進一步從修身的維度作出闡釋:“禮後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學禮樂,贏得孔子的讚許。

對比諸子典籍不難發現,《論語》並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發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這個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討論中暢所欲言,與孔子教學中倡導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勵弟子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一旦有新觀點湧現便大加讚賞。鼓勵創新、肯定創新的導向,營造開放、平等的創新氛圍,激盪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離不開創新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又何嘗不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以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發展,那麼創新又靠誰來推動?某管理諮詢公司曾對1000家創新公司做過長期調查,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創新投入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絡,真正決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是軟性因素,即企業自身是否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關鍵在於以創新文化去激勵企業與個人的創造活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說明: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僅體現於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蹟,其本質乃是發展理念的嬗變、社會文化的躍遷。40年思想解放,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已經內蘊於國家的發展道路,正在釋放著日益強勁的動能。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個頭”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面對科技創新的短板,亟待我們進一步培育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更好激發蘊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之中的創新能量。展望未來,隨著創新日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邁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的堅實步伐。

文化的發展變遷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創新文化不是無根之木,它的成長,既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勵創新的“制度空氣”,更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對創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將不利於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奮鬥,我們就能推動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