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在農村看電影的日子作文

在農村看電影的日子

在農村看電影的日子作文

最近,動漫姜子牙正在熱映中,趁著星期天,在兒子的糾纏下一家人在離家最近的萬達影院終於一飽了眼福。電影講的是姜子牙眾神伐紂後,本以為喚回世間的安寧,然而一場陰謀已經醞釀,姜子牙就此踏上征途,開啟了一段驚險刺激的歷程......

故事構思精巧,特效精彩,頻頻瞠目,是部好電影。

觀罷,已近中午,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對兒子說,現在看電影真方便,想什麼時間看就怎麼看,我們小時候看電影可就難了,沒有這樣好的條件的。兒子不信,我就借題發揮,憶苦思甜起來......

一幀幀鏡頭在眼前滑過,在那個精神和物質同樣飢腸轆轆的歲月,當放映員拉在平板車在鄉間小路行走時,車輪碾過高低不平的路面,吱吱呀呀的聲音,猶如一塊石子投入水面,夜晚的鄉村頓時鮮活起來。

秋收過後,田野裡清清爽爽,此時麥種已播,家家糧囤豐盈,大人們不再像牛像驢一樣,早出晚歸地在田間勞作,孩子們也不再被指派割草、遛紅薯、撿豆莢,去放羊守牛了。天氣不冷不熱,大好時光,這時候正是各村張羅著放電影的最佳時機了。

放電影首先要選擇一個寬敞的地方。

我們村兒放電影的場地,就選在大隊部的西邊,一條南北向的馬路通向王刺園和棗莊。面朝西有一塊空地,面積有操場那麼大,且地勢較低,正是最佳的位置,電影布固在馬路上,天還不黑的時候,就有人在那做準備工作,一塊平平整整的帆布四周被線繩繫住,固定在兩根栽好的筆直的木杆上,就停當了。

那時村裡還沒有電,放電影要靠一臺發電機供電,後來村裡扯了電,但電壓不穩還經常斷電,於是發電機是標配。我們村裡平時也有一臺,平時放在大隊部的廣播室裡,不常用,放電影的時候,從放映機處扯電線順到廣播室裡,長長的有一百多米,草蛇一般。

就這一樣一簾大白布,一部放映機,一張長方桌,一臺柴油發電機。加上迴圈使用的膠片,這就是那個年代小村電影的全部家當了。

放映員是個中年人,四十多歲,記得姓馮,老家是東莊的,在鄉文化站工作。平時穿著中山裝,筆挺乾淨,戴著一頂藍色的帽子,一幅很神氣的樣子。七八十年代的農村,資訊閉塞,人們文化生活貧乏,平時看場電影機會難得,盼星星盼月亮,這麼好的事情,格外重視的。

放電影的訊息一般是通過村廣播站廣而告之的。這時架在隊部和村頭的廣播會嗡嗡作響,廣播員或者村長會在廣播裡喊道:“各位社員注意了,各位社員注意了,今晚在隊部播放電影,《喜盈門》和《借東風》請及時觀看,家裡要留人,防火防盜,要注意安全。”只播一次,就家喻戶曉了。

還有一種途徑是通過學校的傳遞出來的。學校人多,渠道豐富。

我們班一個同學他的父親是村裡的幹部,近臺樓月,訊息有時先從他那裡傳出來。說什麼什麼時間村裡要放電影了,放的什麼片子也能刺探得一清二楚。得了訊息的同學們,便會四處炫耀,向村裡的小夥伴或家裡的親人,手舞跳蹈,那自豪感和得意之情也是不要不要的。

壓抑著內心的激動,眼巴巴地等到上完最後一節課,放了學,同學們便飛快地跑出教室回到家裡。把書包從背上取下,呼朋喚友的揹著椅子和板凳往電影場地上的方向跑,邊跑來邊喊:“快去佔位置了,快去佔位置了!”一路歡笑,一身是勁。

即便這樣,撒丫子跑到地方時,最好的位置也搶了大半,有的地方空著,也被磚頭、書包、樹棍和瓦片佔著,當有了主兒。更有絕的粉筆畫出一個個的框來,寫著名字,就是自己的了。放映機一般固定在中心位置,前面的和左右的位置最佳,這裡離機子近,播放員有什麼動靜,機器有什麼異常,都最先知道,是重點搶佔的地方。

真沒有辦法,搶不到,才退而求其次,去圈佔別的地段了。

為了佔住位置,晚飯時都不回去吃,家裡兄妹多的,可以替換著輪流著來,沒有條件的只能忍著餓,等家人來了捎點吃的。一塊玉米麵餅和半個烤紅薯都是美味。中間沒事的時候,可以到旁邊的空地上和小夥伴們耍,踢鍵子、下棋、佔方、抓石子、丟沙包,一個個精神飽滿,興致勃勃的,玩的不亦樂乎。

千呼萬喚中,終於等到電影開始了。

一道強烈的光柱打在前面的熒幕上,黑壓壓的人群中開始爆出歡呼聲,隨後都安靜了下來,場邊站著的外村人,由於來的晚,站不到好的位置,看到裡面有空隙,便有意識地往裡擁擠,站立的一排人就倒向場內,把坐著的人壓翻一片,於是,傳來一陣笑罵和哭喊聲,有人便跑過來維持秩序,一陣叱喝,一切又歸於秩序了。

場地坐滿了人,沒有座位的就站在場四周,伸長了脖子。再沒辦法就找四周制高點,蹲牆頭,也有小孩子騎在大人脖子上的,或爬上週圍的樹,一棵棵腳脖子粗的樹,晃悠悠的,非常危險。

也有人站在影布的後面,這裡人稀少,看倒是看得清,無遮無擋的,但影布里面的人物都是反著的,人的思維不好糾正,看著比較累。

遠處的路上還有許多外村的人往這邊趕,手電筒雪亮的光柱一閃閃的,忽明忽暗的是菸頭,漸遠漸近,又一個個地匯入到人群中了。

那時候,我們也經常到別的村莊上去,較近的陳莊、後窪兒不必說,有時還會走很遠的地方,一次去張黃莊,中間還渡過桐河,河水流湍、月光陸離,一行人在田間地頭穿梭,那情,那景,那夜,那人,現在想想,也是挺刺激的。

這是一段特殊的經歷,其中每每回想起來,都津津樂道,不亞於後來玩紅警、帝國時代遊戲時的感覺。

那時候放電影,一個晚上都要播兩部,有時膠片是臨時從別的村裡送過來的,兩個村裡的放映機輪流工作播放的,為了趕時間,這個村裡放映機剛放完,就被等候的人拿了火急火燎地趕到另一個村子,有時也有拿錯的,便又折回去重新取。

一碟片子放完,放映員換片子或倒膠片的時候,掛著在放影機的白熾燈亮了,周圍的人群又開鍋似地熱鬧起來,人們進進出出,喊喊叫叫,吵吵嚷嚷,至到電影重新又開始時,才又鴉雀無聲。

此時的治安隊長正襟危坐在放映機旁,只露出一張臉,抽著煙,噴著菸圈,臉上凝結了一層冰霜,一聲不吭,它是這裡的鎮臺柱子。

當然也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尋機興風作浪。大多是一些本村的年輕人,湊這個機會挑釁滋事,無是生非的,甚至也有約架的,到外面找個地方一較高下。最後被家裡的人一頓臭罵,灰溜溜地走了。

繁星閃爍,晚風襲面。夜深,天氣漸涼,有時北風漸勁,倦坐在地上的孩子們,會把後背對著風的來路,縮緊著脖子,在一場膠片滾動和視覺饕鬄的大餐中,也要堅持著自始自終地把電影看完。

電影散場,場地上的一團人群,經過好半天才慢慢地散開,當本村的人已關門閉戶準備休息的時候,通往各村的小路上還亮起星星點點的燈火,外村人正三五成群地走在路上,他們爭論著,討論著電影的情節,直到那些聲音一點點地墜入黑暗中而漸漸遠去。

那時放的電影都是帶有主旋律,頌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上甘嶺》、《地道戰》、《鐵道游擊隊》、《陳真》、《霍元甲》,也有農村人喜歡的各種戲曲電影《五女獻壽》、《李天寶弔孝》、《借東風》、《花木蘭》等,耳熟能詳的。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末期,隨著農村電視的擁有量增加情況才有所改觀,人們看電影開始走進影院,在縣城裡,坐在舒適寬敞的觀眾席上,不再遭受風吹雨淋,氛圍也是農村室外敞院所不能比擬的,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好像是《白髮魔女傳》,後來又看了《小倩》和《畫皮》等。

九十年代,錄相廳在神州大地雨花般地盛開,花費少,更方便,各類影片可連續播放,想看到什麼時候看到什麼時候,這時是香港電影如日中天的時候,武打片、警匪片數不勝數。《上海灘》、《威龍出海》、《不惑仔》都是這個時候看的,迴腸蕩氣,百看不厭。

再後來,大螢幕彩電普及,家庭音像開始流行,人們把電影院搬到家裡。市場上各種光碟應有盡有,正版的盜版的可以隨便選,質量好價格廉。買到家裡根據時間自由安排,想怎麼看就怎麼看。

這時,和以前的露天電影相比,也非同日而語了。

六十年代的紙飛機,七十年代的煤油燈,八十年代的萬花筒......每個年代都每個年代的記憶,佔據著一代人的記憶。

彈指一揮間,很多年過去了。

如今農村人的娛樂生活亦豐富多彩,露天電影幾乎已經消失,只是,人們在享受科技和生活帶來的方便時,心裡總會感覺缺少點什麼。是曾經歡樂的淡忘,是歲月時光的流失,抑或是夢想與現實碰撞的無奈?各種滋味紛雜,又是誰一會兒能說的清楚嗎?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有一種情懷,叫露天電影。

回憶一個時代, 分享一段精彩。不禁又回想起,幾十年前,人頭攢動,那時候在農村看電影的日子和情境來......

標籤:電影 農村 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