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國小作文課教學反思5篇

寫教學反思是每一位優秀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通過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小作文課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作文課教學反思5篇

國小作文課教學反思篇1

作文一直是令我校師生頭痛的事。在教學中教師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導作文,費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學生卻是怕上作文課,也怕寫作文。作文教學水平不高已成了長期困擾我校作文教學的嚴重問題。

一、立足於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

立足於學生的個性進心理差異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是國小生根據自己在社會生活實際中不同的具體經歷,用書面語言積極、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的形式。在訓練過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師尊重兒童,相信兒童的自主意識,在評價上充分發揮激勵機制的積極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它符合《語文課題程標準》中提倡作文講真話,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對提高國小生的語文素養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作文要“寫自己想說的話”,“自由表達”作文內容,“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為了實現這個培養目標,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1、培養學生“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國小作文教學一直被限制在“師授作文”的狹小天地中,無疑是對學生智慧的禁錮和個性的扼殺。培養學生寫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就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現個性風格。老師應大力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表達,甚至寬容學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點,讓他們自己去克服,讓他們自我成長,從而使學生個性在文章中日益張揚起來,讓一個個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靈活現、充分展現。

2、培養學生寫真情實感的作文。真情實感是作文個性化的基礎。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我們要主張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思想。在訓練方法上應強調:(1)只定範圍不命題。讓學生有話好說,有話要說,鼓勵學生在一個範圍內,從生活中找素材,寫出真情;(2)重視表達方式,但不限文體。鼓勵學生突破常用文體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鮮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數;(4)強調寫真情實感,但不限於寫真人真事。

3、培養學生作文有新意。個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將身邊的瑣事寫出“典型”、寫出新意來。因此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時時處處留意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對生活的感悟需要長時間逐漸培養,老師要結合實際,適當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將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感受寫出來,作文就不愁沒有新意。

二、立足於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寫童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國小生的想像能力發展較早,他們常藉助幻想的方式來觀察理解和解釋他們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話作文可以用其所長,把學生潛在的想像力激發出來。因此,訓練學生寫童話,既符合當前落實新課標的形勢,也順應了他們心理髮展的規律,對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幫助。

兒童是天生的“浪漫主義”的“童話作家”,童話化作文的訓練就是要放飛他們的想像,讓他們猶如翱翔於藍天的芻鷹;遨遊於大海的魚兒!充分享受作文課帶來的快樂。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採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條件,鼓勵大膽幻想。童話作文的內容,涵蓋了學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間。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話中得到映照;學生的喜怒哀樂,也能在童話中得以體現。我們積極鼓勵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選材。在訓練中我們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想像、獨立思考的情景條件,鼓勵他們大膽幻想。有了自由馳騁的空間,就再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才得以充分的發展。

2、教會構思方法,提倡個性表達。童話往往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人們,所以在訓練學生寫童話時得講究巧妙的構思。同樣一個富有新意的題材,構思不好,它也不會吸引人。童話語言獨具特色,寫童話比寫一般記敘文在發展學生的語言方面具有優勢。學生具有廣闊的表現空間,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其次,童話是學生內心思想情感真實的反映,它折射出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這使得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富有個性化。

3、注意立足現實,要求合理想像。一旦兒童思緒揚起,往往又會乘著興致,漫無邊際的想像開去。因此,我們要向學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義。是合理還是不合理,兒童往往把握不住,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兒童並不能掌握要領。教師的作用,在於適時發掘學生的心靈火花,讓學生立足現實,合理想像。

三、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開展作文教學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離開了生活便沒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訓練是在作文教學領域對生活教育的理論借鑑和實踐探索。

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寫作是作文當前教學的需要。從教學物件來看,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很嚴重,仿寫、甚至抄襲現象還較普遍,從文中所反映的學生認識生活的水平與能力還較弱;從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脫節,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為了使學生能寫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時的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表達出來,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1、教會學生觀察生活。作文訓練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時我們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並有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如觀察鄉村、街道的重大建設與細微變化,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工作表現,觀察大自然的樹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過觀察,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陶冶學生的情操。

2、組織學生參與生活。有意識組織活動,使學生有可能積累較典型的寫作材料。這不僅關係到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能否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題。如組織學生開展“他真行”等演講形式的主題活動,配合重大節日組織學生舉辦聯歡會,平時組織學生郊遊、參觀工廠、深入農村,定期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

這樣,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產生作文興趣。

總之,實踐出真知。我們從作文訓練的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瞭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鄉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懂得保護環境……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實踐的感受,引導學生善於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庫”。

國小作文課教學反思篇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依據,它不僅反映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的情況,還是學生觀察能力、認識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的綜合體現。特別是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我認為:國小生個人的閱歷不夠豐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積累材料不夠充分。如何克服這兩個問題呢?特別是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著重強調了教師的角色變換,注重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根據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地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的基本理念分析。

(一)廣泛閱讀,勤於積累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的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1、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詞彙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是喜歡寫作文的保障。學生頭腦中掌握的大量詞彙,就像電腦中儲存的各種資料資料,需要時可以隨意調遣。因此,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專用的詞句摘抄本,發現優美的詞句隨時記下來,為更好地遣詞造句打下堅實的基礎。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單靠課本上有限的的文章是不行的,沒有一定的積累,就很難有質的變化。書讀得多了,就能把書中的營養吸收過來,從而豐富自己。因此要博覽群書,多到圖書館(室)閱讀大量書籍,吮

吸知識的營養,補償自己知識乾枯的脊樑;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上上網,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料,開啟博大精深的知識寶典,暢飲自己渴求的知識養料,這樣,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2、積累寫法。傳統的語文教學有“多讀是求人之工夫”的做法,這裡的“求人之工夫”不僅僅是求得作者所寫文章的思想內容,更重要的是求得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來表面中心思想之方面的工夫。為此,課堂教學應為“求人之工夫”的渠道。其次,課外閱讀也應作為“求人之工夫”的一個重要途徑。

(1)課堂教學的“三為主”教學法。即教學主導,學生作為主體,訓練為主線。也就是要擺正主導與主體關係的前提下強化訓練,特別是語言文字訓練,這方面做得如何,關鍵在教師如何落實每單元的重點訓練專案。教師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給學生開闢一個“悟”的空間領域,多在無疑處設疑,讓學生領悟出作者在語言運用與表達上的技巧,這才算是正求人之工夫。

(2)加強口語交際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其在集體中合作學習,相互探究,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上升為寫作愛好的理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起生活多彩浪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此,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觀察

興趣;教給觀察方法;培養觀察習慣。而觀察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認識某物件的知覺過程,是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學生有了這一途徑,就會善於觀察。不僅要有濃厚的觀察興趣,還應掌握良好的觀察方法:

(1)觀察要有觀察點,要有一定的順序;

(2)觀察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不同的事物都有他自己各自的特點,即使同一事物,也有其個性特徵,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求同存異,抓住事物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留意身邊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凡是都要處處留心、事事在意;

(3)觀察目的要明確、要有重點。

(三)細心多練,勤於動筆

傳統的語文教學還有“多寫是求已之工夫”的作法,事實證明,多寫能儘快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1、養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平時要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或做過的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並且在文章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感受,貴在堅持,逐步養成習慣。

2、做好知識的遷移。對於學生在課堂上新學的詞語、句式和表達方式,教師應當補充設計一些類似的練習,對學生內化這些新知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把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優美詞語和表達技巧)恰當地運用到作文裡去,便課內、課外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學會用別人的語言,發展自己的語言。課內課外閱讀的作品,很多都出自名家之手,語言風格各不同,但都是精美的;有的作者雖非名家,語言也有可取之處,因而吸取閱讀中的好語言,學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來,是大有益處,閱讀時做語段摘錄,把自己認為好的語言和需要的內容抄在專用的本子裡,邊讀邊抄,邊抄邊讀,日積月累,潛移默化,自己的語言,不僅流諸筆端顯得通暢流利,甚至還會不時冒出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閃光語言來。

(四)積極參加活動,培養學生豐富的生活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國小生的寫作興趣是在活動中形成的,也通過活動獲得發展”。作文的材料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能讓學生觀察、反映生活,瞭解生活,積累更多的學習素材。

(五)教師也要做好學生的引導、促進習作活動,給學生提供示範

及時對學生的作文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自評、互評、師生評講等辦法,多表揚鼓勵,以調動其作文的興趣和寫作積極性。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學習的情緒力量。在作文教學中,我儘可能以滿腔熱情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珍惜學生的寫作成果,讓學生看到勞動的價值。方法主要有:

(1)在評語和作文講評中以表揚鼓勵為主,學生作文有一點長處,一點進步,都及時予以肯定。

(2)把好作文相互交流或通過校園廣播站廣播。

(3)辦手抄報、黑板報刊登好作文向全班、全校發行。

(4)辦一份個人作文集,一學期後就是自己的財富。這些做法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慾望,現在他們千方百計找素材,爭著寫,個個都想成為大作家呢!

綜上所述,國小生厭寫作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當深入調查研究,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在認識上以新課程標準為理念,擺脫某些傳統觀察的束縛,在訓練上有針對性地改進作文教學方式。這樣,國小生寫起作文來一定會以“山窮水盡”走向“柳暗花明”,進而迎來萬紫千紅的旖旎春光。

國小作文課教學反思篇3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不管是中心小的學生,還是完國小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很差,不能對外來資訊很好分辨、歸納和接收,直接導致說、讀、寫不能順利進行。特別是習作這一板塊,大多學生作文時的所表現出的共性是“想著事物的形象,口頭表達也很精彩,但是筆下卻形容不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

一、要淺化習作入門,讓習作簡單起來

作文是什麼,怎樣才能寫好作文,這些都需學生在長期的作文實踐中慢慢去理解、體會。所以,對於語文教師,特別是教作文起步的老師來說,不要一開始就和學生講述許多作文的理論和習作放法,這樣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厭煩而有壓力,喪失了對作文的興趣。在習作入門課上,老師可以這樣告訴學生: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口”。可以寫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你的快樂、你的煩惱、憂愁;寫花、草、樹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寫同學之間鬧矛盾、互相幫助或做的小遊戲;寫考試不及格或考了滿分;還可以寫你犯錯時、被表揚後等等。這樣一來,對於國小生來說有著很強神祕感的“作文”,就變得簡單了,他們相信自己

也能寫出文章來。

二、練寫觀察日記,積累習作素材

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必須像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同樣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提倡“觀察教學”。通過調研,時下一些農村國小學生還不會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觀察習作,更不善於發現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和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說明一些老師還沒有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沒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及如何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加上農村孩子課外閱讀面窄,寫作時思維較定式,不靈活,所以造成在寫觀察習作、想象作文時無從下手。因此,我們一定要樹立大語文教育教學觀,作文教學一定要從內容入手,讓學生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自己身邊的事。

要解決這一問難題,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經常指導學生練筆,使每個學生都能練出一雙銳利的眼睛,學會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使生活周圍的人和物爛熟於心,出口成章。

學會觀察事物,提高寫作能力,從哪入門呢?那就要培養學生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少年兒童熱情,對新生事物敏感,且充滿活力,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能觀察到許許多多的東西,如自然景物的狀態,氣候的千變萬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會的各種現象等,如果光觀察不記錄,那麼很多新鮮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動感人的場面很快就會忘記,即使日後能回憶,也是朦朧的殘缺的。

所以,時下農村國小作文入門教學,除了加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學會讀書外,教師在教導學生養成觀察習慣的同時,還要養成練寫觀察日記的好習慣。

三、在玩中學,玩中寫,培養習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如果對某件事物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興致勃勃地去觀察研究,想方設法弄明白其中的奧祕,而愛玩又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教學中用遊戲的方法教孩子們寫作十分有效,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興趣,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所以,將遊戲融入到作文訓練中,教學生玩中學,玩中寫,寫中再現玩趣,那麼他們就會覺得作文是一件最輕鬆平常的事。這樣,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再也不覺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引導學生正確地閱讀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只有厚積才能薄發。調研中發現,時下還有很多學校沒能給每個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和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課外活動均被應試時間所佔用,從而造成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低。殊不知只有大量的積累才能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只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才能寫好作文。但是國小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一年級可以從用詞說話練起,一日一句;二年級可以佈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中高年級可以課外向學生推

薦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並學習運用;還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同時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積累詞句,還要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積累方法。如從網上查閱資料,收集日常生活中老人們說的一些有趣的俗語等等。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就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興趣也就提高了。

五、做好作文評價

學生的作文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他們不管寫得怎樣,都強烈地期待得到老師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評價——或熱情地讚揚、鼓勵,或誠心地幫助、指點。可見,老師在作文評價中表現出的態度、情感及準確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情緒和興趣。好的評價應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評價方式。應經常依據學生的反饋資訊,設計誘發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慾望,讓學生自己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以便發展思維,改進完善學習方法。因此,老師要用讚賞的眼光去批改學生的作文,並通過評語使學生得到知識上的滿足,學習上的動力,心理上的平衡。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激發學生的作文的情感,同時,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勤於動筆的好習慣,在生活中、課外閱讀中多積累一些素材,這樣,學生對作文就不會有畏難的情緒,從無話可說變成我有話要說,從要我寫變成我要寫;從用詞幹巴變

成筆下生花,千篇1律變成百花齊放,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何為“下筆如有神”。

國小作文課教學反思篇4

開啟百度,搜尋“反思”,可以帶出幾萬條資訊,而且幾乎都與教育有關。可想而知,“反思”對於教育來說,已經熱到什麼程度了。有人說,它已成為一種教育時尚。 無可厚非,教育需要反思,有了反思,才有進步;有了反思,才有發展。

但靜下心來,或者想一想,或者看一看,反思出現了諸多的誤區。國小語文教學也毫不例外地鑽進了由這些誤區佈置的“地雷陣”。

誤區一:概念偏離——教學反思變成了教後反思

顧名思義,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與學進行的思考,它可以是預見性的,存在於教學之前;也可以是已發性的,存在於教學之後。預見性的教學反思,需要教師在上課之前,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內容的多少與深淺,對照自己的備課預設進行思考,並作出相應的調整。不難看出,教學反思與教後反思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思在前與思在後,不但出現的結果不同,而且教師與學生所花的時間也不同,效果也不同。

誤區二:內容偏離——教學反思變成了說課分析

不管是預見性的教學反思還是已發性的教學反思,其著眼點都是師生的“教”與“學”這組雙邊活動。好的教是為了學得好,而能否學得好,不同的班級、不同的狀況、不同的時段,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它需要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思考。但是回顧一下,教師的反思,很少能見到“個性”,文章背景分析、文章段落分析、文章用詞分析……純粹是一個教材分析!當然也有套用一些新課程綱要、教育名人名言等,加在一起也無非是一份說課材料而已,對“教”與“學”無多大益處。

誤區三:數量偏離——教學反思變成了數字遊戲

在某個教育發達的新教育實驗區,我們看到了行政部門對教師教育反思的要求:(1)課後有反思,堂堂有反思;(2)每單元至少一篇千字反思;(3)所有反思上傳至××網頁……以四年級下冊為例,如果細算一下,共有23篇文章,7個單元練習,如果每篇文章和練習以2~3課時計算,一個老師一個學期要完成70篇左右的反思,這是一個何等驚人的資料。

作為教師,應該對每篇文章的教學進行反思,但如果以硬性的要求規定寫下來、傳上去,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教學任務。

誤區如此之多,受害最深的就是“教學反思”本身。我們不難品讀出教學反思的膚淺與盲目。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讓“反思”為教學服務,筆者認為必須遵循以下三個策略。

策略一:加強集體備課,倡導個性反思

集體備課,首先要求教師有集體觀念和集體意識,而不是“分贓行為”——你備一些,他備一些,繼而湊成一篇。

每位教師都要努力提出獨創性的設計方案。反思:自己思考了嗎?有個性嗎?有個性嗎?並將自己的教學設計理念說給組內老師聽,其他教師要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給予肯定或提出建議。不可否認,每個人的智慧就是最好的資源,資源共享就是要做到討論充分,揚長避短,達成共識。

當然共享教案更離不開個人的反思,教師要根據各自的風格、創新能力和學生實際進行第二次備課,以便使預設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如過渡語言變得更適合自己,或幽默,或富有激情,讓學生處於適應的環境中。再比如根據班級學生情況,進行坡度性的問題設計,以便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我根據自己對《三國演義》的瞭解,對文中提到的“群雄割據”與“三分天下”的原因講述給學生聽,不但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而且激發了學生閱讀三國的興趣。這樣的反思與調整,明顯具有個性色彩。

策略二:實行常態反思,及時調整教學

教學反思離不開教學,也離不開課堂,因此我們應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遵循“在導航中反思:行為內化,深度思考——在隨想中反思:觸景生情,常想常思——在發現中反思:發現問題,生髮創造”的流程有效進行。

導航中反思,就是針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狀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隨想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靈感迸發而產生的反思;發現中反思,則需教師不斷從學生的學與課堂活動中發現問題進行思考。

?雪兒》一文,小作者在放飛鴿子雪兒時,與雪兒互相留戀,依依不捨。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本來設計的是寫一寫小作者當時的心情,我臨時改變成演一演: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鴿子與小作者進行對話,使這種分別的傷感情緒更為強烈。隨想反思,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字。

事實上很多教師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常態反思方式,關鍵是學校如何營造氛圍,如何創設平臺,為教師的常態反思提供土壤,而不是拔苗助長或者扼殺反思。

策略三:著眼教前反思,延續教後反思

教學實踐是教師反思的根本源泉,脫離了實踐,那麼反思就成了無源之水。著眼教前反思,是真正尊重學生的體現。學生不是試驗品,為了那一茬而犧牲這一茬;學生不是青青草,能讓春風吹又生。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堂課,每一次學習,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教前反思就是要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思考如何教、教什麼、如何學、學什麼等問題,為學生的成長創設最合適的課堂。

當然我們也需要教後反思,教師不能滿足於一堂課的成功——如何讓每堂課都成功或者讓好的課上得更成功。將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形成資源,便於提高和共享;將不完善的地方記錄下來形成教訓,便於吸取與警示——這就是教後反思,讓一個個經驗、一個個問題、一個個困惑,在反思中有所落實,讓教師與學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長。

?生命的壯歌》是一篇描寫動物犧牲自己,勇救同伴的感人文章。考慮到文章與學生生活相距太遠,教前,我收集了多篇類似的文章發給學生,試圖為課堂教學作鋪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出現了諸多疑惑,比如螞蟻遇火,遊客為什麼不伸手救援?老羚羊起跳的時間與高度為什麼會那麼準?……問題的出現需要執教的老師在課後重新學習與思考,形成反思,讓自己,也讓諸多的同行能吸取教訓。

語文教學是一種特別廣泛的行為,語文教師需要做更多的有效反思,才能將孩子帶進語文的精彩世界。因此,我們應走出反思的常規通道,避免觸響“雷陣”,為自己,為語文,更為孩子,帶來一片似錦繁花。

國小作文課教學反思篇5

作文教學一直是教師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這其中有多種因素影響,尤其是農村經濟相對落後,大部分的國小是沒有圖書館的,沒法向學生提供多餘的課外讀物。而農村小孩家庭生活的自然也早比較困難,大部分孩子也沒有更多的錢去買那些對學習有用的書報雜誌來看,更不要說像城裡的孩子有電腦等現代化的裝置供他們學習所用。由此可知,農村學生接收資訊的渠道的匱乏,使得學生的知識面極其狹窄的。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這炊。”沒有大量的閱讀和積累,沒有豐富的詞彙和心靈感受,學生要寫作,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到農村學生寫作難的現象,我認為首先要解決學生“少書讀,無書讀”的問題。那麼,在農村那樣相對惡劣的環境中,作為老師,我們應怎樣全方位多途徑的向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資訊,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作為老師,我們的接收資訊的渠道無疑比學生多得多,我們可以並應該成為一個向學生傳播資訊的中間人,把我們平日有目的收集獲取的資訊,包括閱讀的報紙,雜誌,收聽到的國內外的新聞時事,奇聞趣逸,通過朗讀,講述等多種形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傾聽、接收、儲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積累豐富的資訊和材料,有了這些,學生寫作時就會材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助!

當然,光是積累還不夠。俗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這二句古詩都說明了讀書對理解語文和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提倡學生多讀,從讀中瞭解內容,讀中鑑賞語言文字的非凡魅力,讀中感悟作者偉大的精神世界,更要從讀中領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因此,我在教室裡特地開設了一個“閱讀欄”,把我平常在報紙雜誌中讀到的一些優美動人的文章剪貼下來,收整合一個個本子,或我自己覺得比較好的課外書,放在閱讀欄裡,讓他們互相傳閱,討論,並養成閱讀的習慣,在這傳閱的過程中,既又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又使學生對作品有深刻的瞭解,加深學生的心靈體驗,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創作的靈感。

如果說,豐富的資訊和閱讀,使得學生有了寫作的源泉,那麼,多練筆多修改,才能真正產生一篇好的文章。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做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以為,作文教學的練習,好的方法莫過於要求學生:留心生活,細心感受。講真話,吐真情。具體到農村學校,教師儘可能地抓住學生有話可說的契機,讓學生多寫多練。所以,除了學生平常自己的作文練筆,我的習慣做法是讓學生寫“假日文章”。因為農村學校的假日是比較多的,元旦、清明、農忙,五一五四黃金週,六一、中秋、十一,春節、元宵,每一個節日學生都有他們各自的過法有他們各自的心情,這就為他們的寫作提供了實實在在說真話表真情的好機會。因此,在這些節假日之前,我都會預先提醒學生,叫他們要留心假日當天的所見所聞,他們自己是怎樣過的,感覺怎樣,開心或是沉悶,精彩或是無奈?把這些一一記錄下來。通常對於這樣的要求,學生是挺樂於接受的。

例如在我們這個地方,校內學生都是回族,他們最喜愛的節日就是過開齋節,在這期間,我就讓他們寫了有關開齋節的作文,學生完成的相當出色。有的把這一天自己上寺做禮拜、聽阿訇講人生哲理、伊斯蘭的歷史,母親怎樣招待客人等過程完整生動的描述出來;有的則選取一個場景,寫家裡媽媽炸油香,或家裡請阿訇,並表達出自己的感情;有的則通過查資料更多的瞭解開齋節的來歷,將其寫在作文裡,使作文更有色彩;有的則用樸實的語言把這一天村民們如何宰雞牛端果品呀,如何去上墳等農村傳統的風俗一一描述出來。總的來說,大家寫的內容各不相同各有側重,但可貴的是都能做到留心生活、感受生活,講真話、吐真情。

作文教學,本無定法。以上幾點就是本人在幾年的農村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淺顯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