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小班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教學反思5篇

轉眼間忙碌的教學任務完成了,趕緊寫份詳細的教學反思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想必也有較深的瞭解 ,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小班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小班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教學反思5篇

小班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教學反思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主動探索,感知物體會滾動的原因及特徵。

2、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關心周圍事物的情感。

3、培養幼兒願意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兩個海洋球、一大一小圓柱體、方形、三角形積木各一);兩大籃各種可滾動的物體。

活動過程:

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匯入課題:

1、“小朋友,請你玩一玩籃子裡的東西,請你仔細看看這些東西會怎麼樣?”

2、幼兒自由操作。

3、討論:“剛才玩的時候,這些東西怎麼樣啦?”(動起來了),“它是怎麼動起來的?”(幼兒講述並上來演示)。幼兒滾動物體,探索會滾動物體的特徵及原因。

1、幼兒討論:這些東西都會滾動嗎?(幼兒討論,教師不做正面回答)。

2、請幼兒把筐子裡每一樣東西都滾動一下,相互交談發現了什麼?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會滾動,有的東西不會滾動。

3、幼兒討論;那些物體對滾動,那些物體不會滾動?為什麼?(幼兒討論)

a、請幼兒分別摸一摸會滾動的物體和不會滾動的物體,比較它們的區別。

b、師生共同小結:原來圓的東西會滾動,因為它沒有角。

討論:你是怎麼是圓物體滾動起來的?教師小結:我們用力推了一下,圓的物體就滾動起來了。幼兒繼續操作試驗,探索物體滾動時的特徵。

1、幼兒第一次滾動實驗,探索不同物體同時滾動的速度差異。請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體,同時滾動發現了什麼?

2、幼兒第二次滾動實驗。探索相同物體同時滾動時的速度差異。請幼兒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體,同時滾動,觀察有什麼發現。

3、幼兒相互交談自己的發現(幼兒自由討論)

4、別幼兒講述並操作自己的發現。(幼兒發言並行操作)

5、小結:同時滾動不同物體,它們的速度不一樣;同時滾動相同物體時,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滾動速度越慢。

延伸活動:

探索會滾動物體的其他特徵。

活動反思:

在這一次的活動中,是科學探索活動。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有幼兒自身的經驗儲備中以親身例證的方法去驗證自己的猜測。動手活動又是幼兒比較喜歡的,所以,在活動中幼兒的興趣比較濃厚。指南中指出:“鼓勵和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並與他人分享交流。”在這幾點上做的還不夠好,不夠到位,也存在著很多教學的困惑。

1.語言的表達。對於科學活動,總結性的話語在活動中起著重要性的作用。特別是具有科學性的。在活動中,“有圓面的物體會滾動,沒有圓面的物體不會滾動。”是整個活動的重點,也為幼兒找出會滾物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話語中,也要切合幼兒的實際,不能太過於深奧要更符合幼兒語言直白,在講述的時候動作語言和口頭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也帶動幼兒的理解。因此,科學活動中語言的表達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識。在活動中,在這個活動我請幼兒用合作的方式進行活動。但在活動中幼兒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較缺乏。所以,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我在請幼兒操作的時候,所說的要求可能還不夠清晰。其次,也要加強幼兒合作的意識。遊戲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讓幼兒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我們班的幼兒還是比較欠缺。

3.記錄的方式。操作單是科學活動中有時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單的形式我覺得在活動中還缺乏了一點心意,比較單一。在這一方面,在操作單的製作中還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樣的形式更方便幼兒操作也便於我們去做教學前準備。

科學活動,也對我們教學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我們更好的用心去設計、科學的解答讓幼兒獲得更多科學性的知識。

小班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教學反思篇2

教學目標:

1、積極嘗試裝配車軸,初步感知車軸與小車穩穩滾動的關係。

2、能根據出現的問題除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場景創設:創設馬路場景和實驗區。

2、實驗材料:自制車輪、一次性木筷的車軸、牛奶盒製作的洞洞車。

3、記錄卡:洞洞車能滾動嗎?

教學重點與難點

嘗試裝配並調整合適的車軸位置,感知其與小車穩穩開動的關係。

教學方法與手段:情景遊戲法、遊戲體驗法、練習鞏固法、演示和示範法。

一、引導幼兒自由探索車輪和車軸,理解車輪滾動的變化現象。

1.師:如果把兩個車輪放在地上往前推一下,猜猜車輪會怎樣呢?(幼兒分散操作)

2、師:玩車輪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

3、師:小小的車輪都會滾動,但是滾得時間少,滾得距離比較短,最後還都倒在了地上、有什麼辦法請其他的材料來幫忙,讓兩個車輪一起滾動,而且一直都不倒下來呢?(出示小棒,幼兒拿取後嘗試裝配並推動車輪)

4、師:你們是怎麼用小棒,兩個車輪是怎樣滾動的?

5、小結:把兩個車輪分開安裝在小棒上,它們就能一起穩穩地滾動,即使停下來也不倒下、我們給這根小棒一個的名字——“車軸”、

二、引導幼兒通過動手安裝洞洞車,進一步瞭解車輪平穩滾動的原理。

1、師:滴滴滴,是誰來了呀?原來是洞洞車,為什麼叫它“洞洞車”呢?把車軸裝在哪幾個洞洞裡,才能讓洞洞車滾動起來呢?

2、引導幼兒嘗試裝配洞車。

(1)瞭解幼兒不同的安裝方法,出現的幾種安裝方法。

(2)引導幼兒安裝後觀察車輪滾動的狀況,大膽調整。

(3)檢查車輛,給能滾動的洞洞貼上標記。

3、出示集體記錄卡、

師:你是用什麼方法安裝車軸的?洞洞車能滾動起來嗎?為什麼?(以圖示集體記錄幼兒的安裝方法)

4、小結:原來,汽車上的四個輪子穩穩的向前滾動,不僅需要車軸,而且還要把車軸安裝在合適的位置。

三、引導幼兒調整車軸和車輪,在開車的情境下加深對車輪滾動原理的印象。

1、師:剛剛有的小朋友的洞洞車滾不起來,等會就請你們去調整一下,讓我們的洞洞車都滾起來吧!安裝成功的小朋友也可以去幫幫他們。

2、師:洞洞車都裝好車輪了,你們太厲害了!現在呀我們就帶著自己安裝的洞洞車開上馬路吧!

教學反思:

此活動是根據“滾動”為主題的一次科學探究活動、基於中班孩子思維具體形象與對事物理解能力逐漸增強的特點,活動中,首先借助材料的巧妙創設,從輪子的自由滾動、藉助小棒穩穩滾動到探索洞洞車的裝配,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引起對車輪滾動現象的初步思考;其次是組織形式的合理運用,在逐層深入的活動中,關注幼兒的學習方式,運用實驗、比較、判斷等實驗方法,引發幼兒間對車輪滾動原理的認知衝突,獲得新的經驗並運用新經驗解決問題,從而推進幼兒自主探究的歷程,從中獲得動手做實驗、分享新發現的快樂、活動的最後通過創設馬路情景,讓幼兒開動自己裝配的洞洞車,體驗成功的喜悅,也更好的體驗汽車滾動的現象。

本次活動並沒有進行試教,所以在第一次上課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很多之前沒考慮的到問題:

1、有幼兒發現了藏在椅子下面的操作材料,比較興奮,場面有點失控。

2、幼兒基本都操作正確,原本活動中設計的調整環節就省略了。

小班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教學反思篇3

設計思路

在“汽車”主題活動中,幼兒發現車輛有了輪胎才能滾動,開起來特別快。車輪是圓圓的,他們就覺得圓圓的物體都能滾動。其實不然,生活中有許多看似圓圓的物體並不會滾動。幼兒對這一話題投入了極大的興趣,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的願望,我設計了此活動,用故事情境激發幼兒去尋找會滾動的物體,在體驗中逐步感知哪些物體會滾動,哪些物體不會滾動,哪些物體看似會滾動其實不會滾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傾聽故事,產生尋找會滾動的物體的願望。

2.在尋找、體驗的過程中,感受探索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會滾動的物體(飲料罐、球形巧克力、木珠、乒乓球、雙面膠)、不會滾動的物體(小酒杯、鋼筆筆套、方形巧克力、方形積木等)、人手一張工作墊、人手一個小框、故事課件、樹林背景、長毛絨玩具。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用故事《快樂的輪胎》中小兔的話結尾,激發幼兒尋找會滾動的物體的願望,帶小動物們外出遊玩。

師:小兔、小貓……都來了,也想坐上輪胎一起去玩,小兔說:“坐不下了,請你們幫幫忙找找像輪胎一樣會滾動的物體,帶更多的動物出去玩。”

關鍵提問:輪胎帶著小兔、小貓、小狗到哪些地方去玩了?輪胎怎麼能一下子帶它們去那麼多地方玩呢?

二、尋找、體驗

1.請幼兒拿著小框尋找會滾動的物體,再動手做實驗。

關鍵提問:找到會滾動的物體後玩一玩、試一試,看看它能滾動嗎?

2.幼兒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教師觀察幼兒實驗的情況(鼓勵幼兒不斷尋找、實驗)。

個別指導的關鍵提問:你找到什麼寶貝了(請幼兒說出物體的名稱)?它會滾動嗎?

現場幼兒的反應:

發現會滾動的物體後大膽實驗,並能與教師分享實驗的快樂。

找錯了,有稜角的物體滾不起來。

找到圓柱體的物體,但不知道把物體倒下來它就能滾動。

3.幼兒分享交流:找到的哪些東西真的能滾動。

4.大家一起驗證,看看找到的物體是否會滾動。童點解決:幼兒發現一些看似圓圓的物體,但它並不會滾動。組織大家討論這是為什麼。

三、遊戲

1.告訴小動物,你們幫助它們找到了什麼寶貝(鼓勵幼兒完整表達)?

2.請能力強的幼兒示範:“小老鼠,我找到了球,它會滾動。”

3.鼓勵每個幼兒都來演示。

反思

一、合適的教學形式

在活動中,教師向幼兒提供了觀察、比較的材料,幼兒通過親手實驗,自己觀察、分析、比較,然後教師再幫助他們得出結論。這個過程猶如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為幼兒提供了積極觀察和分析事物的機會,並使他們體會到“有所發現”的喜悅。

二、合理轉化學習模式

整個教學過程,在幼兒思維能力培養與活動內容、活動形式之間建立有機聯絡;關注幼兒的共性特點與個性需求。活動中,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探究哪些物體會滾動,提供的物體中有玩具、食品、日用品等。通過實驗,大部分幼兒發現圓圓的物體基本都會滾動,但也有少數幼兒在實驗中發現新問題,並表現出想繼續探究的願望。因此,教師依據需要,從群體學習模式轉化為個體建構模式。

三、適宜的教學方法

活動過程中,我們尊重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對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輔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在活動中我們採用了:環境創設法,創設開放的實驗環境促使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幼兒積極互動,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自主實驗,實驗過程中還能隨時與同伴交流,提供合適的實驗材料促使幼兒積極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情境創設法,設計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幼兒在教師創設的特定的問題情境中進入“科學研究”,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問題教學法,重視用問題引領幼兒開展探究,有利於幼兒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主動解決問題。

小班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教學反思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認識圓的基礎上,通過做做、玩玩,讓幼兒知道圓形的物體會滾動。

2.知道用輪子能省力。

3.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室外:

(1)裝有圓形輪胎的小三輪車、四輪車、小推車;

(2)裝有除圓形以外的各種形狀輪胎的小三輪車、四輪車、小推車。

2.室內:各種形狀的小積木,幼兒人手一套;裝有書籍的箱子一隻,圓形的輪子兩個,小推車一輛,大積木一塊,每組一隻盒子(裝有橡皮泥、硬卡紙、彩色紙、剪刀、牙籤、膠水、蠟筆)。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滾動圓形和其他形狀構成的物體

在室外供給幼兒裝有圓形輪胎的小三輪車、四輪車、小推車以及裝著除圓形以外的各種形狀輪胎的小三輪車、四輪車、小推車。教師:“這裡有許多車子,我們一起來玩一玩、想一想,哪些車子的輪子會滾動?”

二、第二次嘗試:圓形的東西會滾動

1.在室內供給每位幼兒各種形狀的積木玩。

①你們的桌子上有什麼形狀的積木?

②請你推動各種積木,你發現了什麼?

③為什麼圓形的積木輕輕一推會滾,而梯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的積木不會滾動呢?

小結:圓形的東西會滾動,因為它沒有角。

2.圓形輪子會滾動。

師:“人是很聰明的,人們利用圓形的東西會滾動的道理,製造出許多圓形東西,你們見過嗎?”

出示圓形輪子問:

①“這是什麼?它是什麼形狀的?”(圓形)

②“輕輕推它會怎樣?”(會滾動)

三、瞭解輪子的功用(第一次嘗試:利用圓形輪做事,又快又省力)

1.請兩名幼兒把一箱書從a處搬到b處,問:“你們搬得動嗎?”(搬不動)

2.教師在箱子下,放置了4只萬向輪,再請兩名幼兒推動。問:“現在能搬動嗎?為什麼?”

3.請兩名幼兒分別將兩堆大積木從a處運到b處,一名幼兒用小推車搬,另一名幼兒用手搬,看一看,誰運得又快又省力?

師小結:使用輪子做事,又快又省力。

4.瞭解輪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師問:“除了這些輪子外,你們在幼兒園和家裡還看到過哪些地方有輪子?”(幼兒自由回答:汽車、飛機、火車有輪子,掛窗簾的軌道有滑輪,升國旗的旗杆上有滑輪,沙發下也有輪子等等)

四、幼兒自己動手製作輪子

1.教師向幼兒介紹手工盤裡材料,請幼兒給汽車的車廂製作輪子(教師事先給幼兒每人準備一隻盒子做車廂,並先在車廂下部打好穿牙籤的洞),幼兒把兩根牙籤穿入洞內。

2.讓幼兒利用硬紙、橡皮泥等材料做成輪子裝在牙籤上,即成一輛汽車,然後,拿著自制的小車到室外玩。

活動反思

幼兒對實驗活動的興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處,就是關於“滾動”這一個詞,應該給予簡單的解釋:圓形的東西能滾動。

小班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教學反思篇5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變了變了》含反思》這是優秀的小班科學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

活動目標

1.感知木耳等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玩泡發實驗。

2.會用肢體動作表現木耳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體驗遊戲的快樂。

3.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初步探究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耳、銀耳、茶葉、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發的食品,溫水,透明杯子,盤子。

2.輕音樂。

活動過程

1.出示木耳,引起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份禮物,看,是什麼?(木耳)每個小朋友一塊木耳,請你們仔細看一看木耳長得什麼樣子?(教案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你可以摸一摸、聞一聞。(乾乾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

小結:木耳摸起來乾乾的、硬硬的,聞起來還有股香味呢。

(2)師:請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盤子裡,接下來我們要用木耳變一個魔術。

教師將兩塊木耳分別放進兩個透明的杯子中,往一個杯子裡倒入溫水,木耳漸漸變大。

師:木耳變成什麼樣了?(變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麼變化呢?請幼兒來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兒說出感受(變軟了)

小結:原來小小的硬硬的幹木耳泡水後會變大,變得溼溼的、軟軟的,這個現象叫泡發。

2.幼兒動手嘗試玩泡發木耳的實驗。

師:下面呢,就請小朋友親自動手來泡發木耳,觀察一下木耳的變化。由於水溫有點熱,出於小朋友的安全考慮,老師來幫助小朋友往杯子裡倒水。

幼兒人手一個透明杯子,一塊木耳,將木耳放入杯子中,觀察木耳的變化,並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讓幼兒摸一摸泡發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發後會變軟。

3.遊戲——變變變,幼兒用肢體動作變現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感受其樂趣。

師:小朋友,你們想做小木耳嗎?我們一起來玩“變變變”的遊戲,小木耳們快來老師的身邊吧,看看哪個小朋友學幹木耳學的最像,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體抱得緊緊的真像一顆乾乾硬硬的小木耳。

師:乾乾的小木耳準備洗個熱水澡啦,快跳進水裡,在水裡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變大了啦!這個小朋友把小手小腳都伸展開來好大啊,我們也來把手腳伸開變得大大的吧。這樣泡得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別好吃!

4.遷移生活經驗,瞭解其他可以泡發的食物。

師:除了木耳,你還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裡浸泡後會變大的?

幼兒想象。

茶葉、銀耳、胖大海、紫菜、海蔘、粉絲、方便麵,等等。

5.幼兒再次進行泡發實驗,體驗探索的樂趣。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食物,咱們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兒觀看食物,並操作將茶葉放到水裡,觀看茶葉的變化,說說自己的發現。品嚐自己親手泡製的茶葉。再依次將紫菜、胖大海等泡發食物放入水中觀察其變化。

小結:茶葉、銀耳、紫菜、木耳等泡發食物在水中浸泡後會由小變大,變軟、變溼。

活動延伸

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後的木耳送到食堂,作為廚師炒菜用的材料。

教學反思:

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就以遊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變了變了》含反思這篇文章共367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