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散文隨筆】千唐楹誌 韻美字雅作文

【散文隨筆】千唐楹誌 韻美字雅

【散文隨筆】千唐楹誌 韻美字雅作文

少年心中,對聯是條紅彤彤的綢帶,總是逐著春風的步點,熱熱鬧鬧之中飄然而至。當千家萬戶大紅盈門,歡喜洋溢在孩子們的臉上,迎春的盛典——春節即至。在張張大紅紙對中穿行,感受著外祖父筆下的行雲流水,懵懂中開始懂得,這是古今讀書識字的人致以春天的第一聲問候。於是,對楹聯的認知,在外公的筆下展開,始於鐵門這個小小的洛西古鎮。

鐵門,古稱缺門、闕門。鳳凰、青龍二山,西東對峙,其形如闕,故名。其最早記載見於漢劉向《列仙傳 》。北宋書法家李建中官值西京洛陽,其傳世的《土母帖》,現藏臺灣故宮。行書十行,計一百零四字,結字勁健、神氣完足、體勢修長、骨肉豐盈,所云一小籠土母,出自新安缺門,此帖可能是我們能追尋到鐵門這個地方於傳世法書墨跡中的最古老記載了吧。

而今我們知道鐵門是因為張鍅,這位一生極富傳奇色彩的民國聞人和他的私人花園蟄廬——如今中外聞名的千唐志齋。

今天行走在這個豫西小鎮,原本恍如世外桃源的古鎮風貌已無從尋覓,數里長街,飛簷挑出,豫西風格濃郁的商鋪已為現代建築所替代,街道上高低凸凹、光滑如玉的石板,也早已換成平整寬敞的水泥路面。臨澗的東門,依稀尚存,只是于右任所題的石額“鐵門鎮”和里人張鍅古隸所書“百二關山嚴鳳闕、五千道德跨龍門”的石刻楹對,也被移入千唐志齋博物館內,供人品味、賞讀、瞻仰。

說起蟄廬的楹對,流傳最廣的莫過於蟄廬中央的石屋——聽香讀書之室上方橫額二側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八個渾圓遒勁的大字。由於八字道出了人生真諦,故引來成千上萬的遊客在此駐足留影。有趣的是,八字下方鑲嵌的是康南海的二十二字長聯“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從函谷關令尹喜,東迎道德之祖老聃,到飛將軍李廣功高難封,細數古今,與上存八字映襯,可謂意會難說、妙相共生。

少時,整日遊嬉於千唐志齋,對齋中志石、楹聯的方位,早已是故人相見、熟記不忘,卻時常納悶,廡廊十數廊柱中,為何只嵌張人傑、宋伯魯的兩幅楹聯,及年長再看,方知張鍅心機:宋是清末文人,寫趙高手,所寫風格安靜閒雅、工穩自然;而張靜江風起雲湧、人物了得,所書也才情飛揚、挺拔雄肆,東西相對,一靜一動皆於園中,可見主人情懷,用心良苦,楹對置放之妙,可見一斑。

這二幅對聯,在我心中的印象是揮之不去的,那時整日徘徊在石前,遠觀近摹,刻石那刀刻斧鑿、斬釘截鐵的金石氣息,及乾淨利落的線質體會,在書法道路上,影響了我的一生。

于右任和張靜江的行書書法風格,有相同之處,同是大氣開張,但仔細推理便會發現有不小的差異,於的底子是魏碑,他多年浸淫其中,深得魏碑精要,故其行書中處處可見魏碑影子,而張則不同,其取法晉唐,結字方帶圓融,更多體現的是廟堂之風。

徜徉在千唐志齋中,眾多的唐代志石,使你目不暇接,在冰冷的志石間徘徊,匆匆之中會遇著許許多多熟悉的古賢,向你講述著無數溫情的人物故事,對於喜歡書法的人來說,深入瞭解隋唐書法脈絡,一個千唐志齋足以把握。

在相互連通的十數孔豫西風格的天井院中穿行,如走進一個領會漢字之美的時光隧道,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如同穿越從隋唐至宋元明清的翰海之林,距離時代愈近,熟悉的人群開始多了起來,從王昌齡、狄仁傑,到趙孟頫、范仲淹;從王鐸、劉墉、鄭板橋、王文治,到康有為、章太炎、于右任、戴傳賢,你也發現楹聯這種明清後才開始流行的書寫形式也多了起來,從章太炎獨守人格的古篆“寧與鳳凰比翼,不隨雞鶩爭鳴”,到李根源大氣磅礴的八分“大翼垂天九萬里,長鬆拔地三千年”,在最後一孔窯洞中,你可盡情感受楹聯之美,享受石刻書作。

張鍅先生對楹聯的鐘愛,如同他收藏唐志一樣,在千唐志齋的龕壁上,有數十幅風格書體不同,不署名款的名家對聯,也許出自張鍅庋藏,也許因喜其文字重摹上石。千唐志齋博物館現任館長陳花容先生,是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用心查閱資料,多方考據,一 一找出原作圖片,將其結集對照出版,使我們今天能品味欣賞到這工穩雅緻、精妙絕倫的書作,此行此舉,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