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散文懷念寫作隨筆

  散文懷念寫作隨筆

不是所有的邂逅都會是一種緣分,也不是每一次的分手都會黯淡黃昏憂傷的表情,在你的眉宇間,分明有一種綻放源於故鄉情真意切的思念。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散文懷念寫作隨筆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散文懷念寫作隨筆

散文懷念寫作隨筆一

隔著季節的河,把手伸進等待的雨季,所有的仰望都高傲地抬起頭,讓泥濘中的跋涉,愈發的沉重和厚實起來。

多少次設想,有一種心情會如期抵達,在花開花落的日子,無論是氾濫在我文字中的意境,還是飛翔在目光深處的語言,每一次的漾起都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疼痛。

我知道,不是所有的邂逅都會是一種緣分,也不是每一次的分手都會黯淡黃昏憂傷的表情,在你的眉宇間,分明有一種綻放源於故鄉情真意切的思念。

我知道,不是所有的表達都會有一種結果,也不是每一次的悲傷都會是意想不到的結局,在你的目光中行走,分明有一種浪漫源於故鄉魂牽夢繞的等候。

當這褐色的村莊,漸漸地著滿生命的色澤時,曾經的耕耘,曾經的付出,就是被父親用汗水和智慧觸及的詩句。

當這燥熱的夏日,漸漸地被蟬聲和蛙鳴佔據時,曾經的諾言,曾經的堅守,就是被母親用情感和淳樸觸及的靈魂。

面對寧靜的夜晚,面對潔白的月光,我還能夠告訴自己什麼?唯有撕開睡夢中的囈語,唯有珍藏這古香古色的鄉愁。

面對季節的喜悅,面對金色的麥穗,我只能告訴自己,我是農民的兒子,是故鄉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是濃郁的鄉情滋潤了愛的溫馨。

就這樣,我沿著故鄉五月的走向,尋找村莊的迴腸蕩氣,尋找村莊的纏綿悱惻,驟然發現被生命吟唱的歌謠,早已在深深淺淺的腳印中訴說著一種眷念、訴說著一段遠去的故事。

置身於沙棗花飄香的季節,所有的思緒都浸透愛的芬芳,彷彿掌心漫長的等待,總讓那張回家的車票變得柔軟和潮溼起來。

說不清是怎樣的開始,只是當所有的漂泊,有了穿越的感覺,原本那些捧在手中的私語,變得不知所措,那些原本關於春天的話題,卻沾滿了泥土的氣息。

風中的短笛,近了又遠了,遠了又近了。總也無法抓住記憶的痕跡,村空的土坯房不見了,繼而取代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昔日的羊腸小道不見了,繼而取代的是縱橫交錯柏油路。

小河無語,莊稼無語。唯有了飛翔的各種各樣的鳥兒,忽上忽下,忽高忽低,用歌聲迎接遠方歸來的遊子。

鄉情依舊,微笑依舊。唯有時間蒼老了父母青春的容顏,唯有歲月壓彎了父母不再挺拔的脊背,唯有改革開放點燃了故鄉綿長的夢。

是時間改變了歲月,還是歲月詮釋了時間,沒有人能回答我。在天空與大地之間,在遠方與故鄉之間,在城市與鄉村之間,距離早已不是問題,祈禱早已不是理由。

多年後,我才發現原本被遠方搖曳的希望,早已浸透了被鄉音揉碎的歌謠。其實,在離開家鄉的那個瞬間,就已註定農人用一生的光陰,也走不出家園到天地間的路程。

多少年後,我才發現原本被陽光放逐的風景,早已浸透了被炊煙繚繞的情懷。其實,在遠方的每一個日子,就已註定詩人用一生的豪邁,也走不出從困惑到渴望的旅途。

散文懷念寫作隨筆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產量低,農民的生活過得比較艱難。多數人家餐桌上,以玉米、高粱、紅薯為主,即使精打細算,有時也會青黃不接。為了多弄些口糧,麥、秋季節大田莊稼收割之後,人們多會到地裡撿拾遺落。小時候拾麥穗的情形,時常會像放電影一樣,在我腦海裡呈現。

那時候學校放麥假,儘管還是國小生,但也要參加生產隊勞動。當然,拔麥、割麥、打場這樣的活幹不了,主要任務就是拾麥穗。大人們前面收,小孩們在後面,把遺落的麥穗一棵棵撿起,確保顆粒歸倉。

麥收季節,烈日炎炎,空氣乾熱,晒得渾身冒油,卻充滿歡樂。大人們一邊幹活一邊調侃說笑,我們這幫孩子則邊拾麥穗邊打鬧,還會去逮蜻蜓、追蝴蝶。田間休息,大人們湊在一堆甩撲克,小孩們便在機耕道上畫上格子,玩“龍方”“茅屎窖”“三聲大炮”之類的遊戲。中午飯家家送到地頭來吃,在樹蔭下,烙餅卷小蔥、臭雞蛋,就著井拔涼水,那是兒時最美好的舌尖記憶。

麥地清了茬,生產隊才允許個人撿拾麥穗。人們自是不會放過一年中這唯一能補充家裡細糧的機會,一早一晚和歇麥晌的工夫,大人小孩全都去到地裡,揹筐挎藍,瞪大眼睛四處尋找。男的無論大人小孩,一般都光足赤背。正晌的烈日如火、麥茬似釘,晒得脊背火辣辣的,不小心踩到麥茬上,鑽心地疼。然而哪顧得這些,人人心裡只想著麥穗,眼裡只盯著麥穗。出來一趟,能撿得三兩斤便很知足。聚沙成塔,一個麥季下來,也能拾到幾十斤。在今天看來,這真的微不足道,可打在那個年代,能解決很大問題。晚上,後背開始針刺般的疼。小孩子肉皮嫩,第二天便脫掉一層皮,但是全然不顧,照樣會赤膊上陣。

學校也來“趁麥打劫”,佈置的作業中會有一項是拾麥穗,開學時上交,每人至少三斤,超額有獎。這是一場不是比賽的比賽。為了完成任務,爭取好名次,上進心強的孩子會起早貪黑,去田間地頭,順拉麥車轍,到麥場旁邊,翻麥根堆垛,只恨沒有“麥穗探測儀”,不放過任何角落,把遺失的麥穗一株株撿起,將散落的麥粒一顆顆攝起。前三名的同學,能得到一張獎狀和筆、本之類的獎勵。記得有一年,我為了得到獎勵,開學時從家裡的糧櫃裡偷偷搲了一升麥子。獎是得到了,但卻被父母懲罰,連吃了三天的紅薯面窩頭。

轉眼幾十年過去,如今的鄉村已幾乎見不到拾麥人。童年拾麥穗的往事,永遠封存在時光的隧道里。然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卻不應如沉甸甸的麥穗,遺落在人生的曠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