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致教師>>讀後感8篇

寫讀後感的原因是為了記住當下閱讀時的感受,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人們對名著理論的領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致教師>>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致教師>>讀後感8篇

>讀後感8篇"/>

讀後感篇1

幾年前就讀過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此書篇幅很長,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教育的不同問題。吳非老師的確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頁的內容濃縮為一段話啟迪我們,使我感觸頗深: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這本書至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長不惜重金購買了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百餘本,每人發了一本,讓暑假閱讀。當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剛上班的老師了?《致青年教師》這書是給剛上班的老師看的。然而,邊讀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卻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讀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書中拉家常式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觸膝相談一樣親切。讀起來竟然愛不釋手!

這本書吳非老師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為了掙份兒工資,於是乎,工作處於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著、幸福著!

讀後感篇2

寒假中收到了學校的教師共讀一本書——《致教師》。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本書中書名中的“致”字的與眾不同。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師寫給一線教師的一封封書信。在書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關於教育教學,以及教師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語重心長地解答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及個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苦惱。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讀過這本書後,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輩自身對教育的熱愛所感動,更從中體會到一個教育前輩對後來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讓我對教師這份工作更加珍視。

作為一名班主任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落實基礎訓練是平時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別關注這一篇文章——《讓語文迴歸生活——如何做好聽說讀寫?》。

多角度培養“聽”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在人際交往中,、聽非常重要。聽的時間遠遠超過說的時間。聽意味著眼睛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意味著能夠對說者予以及時的反饋,意味著對人的尊重。”那麼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如何落實這一點呢,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從還給孩子們聽的內容上進行豐富,並從聽的方法上與同學們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如何認真傾聽,有效的溝通,把這種最基本的能力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一輩子都受用。如告訴學生,在聽的時候要抓住關鍵字詞的意思來進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語調、身體姿勢、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所表達的意思。在聽的時候也要及時通過點頭等動作來表示自己正在傾聽等等。也就是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聽也應該作為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多渠道的培養“說”的能力,除了平時在語文教學中循序漸進的教學,書中更提醒我們注意引導學生的表現欲,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說話的能力。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的讀寫繪專案和口頭作文專案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將閱讀、情感、思維、表達整合為一體。讓學生在寫繪的過程中,通過繪畫語言、口頭語言和文字性語言,讓學生更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說“讀寫繪”是一種適合低齡段兒童的全新的閱讀,並解決了低齡段學生受知識所限無法完整的表達閱讀後的感悟的困難,為老師及家長提供一扇讓我們觀察、理解兒童的窗,更為孩子終身閱讀打基礎。

提升閱讀興趣,促進語言積累。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都能夠學得好、記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師生共讀正是為了培養真正的閱讀興趣與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學一起讀,假期裡師生共讀一本書,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們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積極閱讀,也建立了老師與同學們有了共同的話題,讓老師瞭解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恰當地引導學生去讀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書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師生共讀成為學生一向喜愛的活動。

多鼓勵學生以說促寫、說寫結合,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課堂上,訓練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改寫、續寫或寫縮寫等等很多的訓練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書寫訓練。我們更要鼓勵學生多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寫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們寫的日記就寫得非常的精彩,思維也特別活躍,是寫命題作文所達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勵學生多寫日記,多觀察,寫作能力也就漸漸以提高了。

其實,由於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因此,我們訓練的內容形式上也應當不同。在提高學生聽些讀寫能力方面並沒有一定之規,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學中需要我們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才能將聽說讀寫落到實處。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對新教育又有了些許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將課內課外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對聽說讀寫合理組織,和諧操作,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紮實,學有成效。

讀後感篇3

當我再次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獲益匪淺。在100條建議中,說得最多的就是讀書,這一點給我的觸動也最深。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氏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給教師的建議》p。9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以傳授知識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學過程中,都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有詳細深刻的講解;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教書育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讓民族文化知識得到延續;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桃李滿天下。肩負園丁的使命,我們就會感到汗顏。所以,職業的責任感促使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成為人們擁戴的楷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千古名言是教師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給教師的建議》p。10)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視窗,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給教師的建議》p。11)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給教師的建議》p。149)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給教師的建議》p。150)

閱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給教師的建議》p392)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學生祖國的花朵,二十一世紀的生力軍,國家建設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於進取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力量就來自於書本。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為他們人生的軌跡;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為他們人生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請看看我們身邊的學生,那些學習落後,討厭上學,那些不思進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為不良的,儘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個性、缺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沒有閱讀的愛好和習慣。

縱觀全世界,凡喜歡讀書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優秀的民族。在猶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會在《聖經》上滴一點蜂蜜,讓孩子去吻,讓孩子在心靈上知道書本是甜蜜的。在那種書香社會裡,我們知道,他至少誕生了像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這樣一些人類的天才。俄羅斯每20人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韓國以書櫃代替酒櫃,著力建設書香社會;美國的大學入學人數在中國的十五期間可以達到佔總人口數的80%的比例我們呢?看看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人不愛讀書,浮躁之風盛行,長此下去,怎麼得了?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讀書的今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讓讀書成為教師職業素養的必修課,讓讀書成為學生知識來源的助氧劑,讓讀書成為孩子成才的知識窗。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更加興旺發達,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讀書啟迪智慧,讀書激發生機,讀書讓人充實和幸福,讀書使人充滿力量,去開拓光輝的未來。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讓我們牢記這句話,讀書,讀書,再讀書!

讀後感篇4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其中第一條就是:“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能作者是要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性格,孩子們是有差異的。在工作中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嘆:“同一個老師教的,同一個教室裡坐著,學習的成績卻是天地之差”。而作者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差異,更是用了兒童提水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因為我們都知道兒童的身高、體重、力氣等都不一樣,還有性別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結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讓體弱瘦小的人和身強力壯的人提水一樣多不可,那可能就會適得其反,導致體弱瘦小的人會元氣大傷,到第二天就什麼也幹不了了。因為差異性的存在,學習出現不同的結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面對著這樣的差異,我們在教學中就不能再“一視同仁”了。我們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努力的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想辦法將學習和他們的興趣聯絡起來,去積發他們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還要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及時的進行鼓勵。作為平凡的人,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優點,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就是所謂的“人無完人”。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尤其是對於學困生來說更是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之處,及時鼓勵,讓他們利用自己的長處來為集體服務,讓他們感覺到他們也是很重要的,並非一無是處,老師和集體還是非常重視自己的,雖然成績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還是很優秀的。當這些學生從內心感受到被老師和集體信任時,他們的信心就會重建起來,學習的激情也會燃燒起來,相信不久以後,他們的成績會有很大的提升。

讀後感篇5

這個暑假,我們學校又給我們買了很多好書,其中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一書,我是翻了又翻,讀了又讀。這本書給我的收穫很多,反思也很多。我認為這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書中85篇文章篇篇讓我受益匪淺。

我知道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知道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知道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回顧《做個有胸襟的老師》這篇文章,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學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我要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回顧《不能讓學生認為我們不認真》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不認真?吳非老師的一句話“我寧可讓學生認為我的教學水平差,也不願意他們認為我不認真”說到了我的心裡,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後的工作該怎麼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細節》這篇文章中說道“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簿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我忽視了教育中的細節問題,真是倍感羞愧。校園裡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關注,但對教育者來說,如果不關注細節的作用,很難為人師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能記住當年學習生活中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過他們,如影隨形半個世紀,還會通過他們傳到更遠的年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這篇文章,我很贊同吳非老師的思想。語文教育除了教學生能正確使用母語,還應當有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在創造性地使用母語和發展母語文化的過程中,懂得愛,懂得美。如果沒有這樣的追求,語文學科也就不成其為基礎學科。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我們思考問題不應當脫離實際,我們應當考慮學生的實際利益,這是不需要爭論的。

語文學科的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學生長遠的甚至終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這一點也不應當有什麼分歧。遺憾的是,極度功利的教學觀往往在左右評價。當今之世,一名語文教師,如果他的教學富有詩意,未必會受到敬重,經常受到的卻是批評或嘲笑。有一次在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課,課間和幾位教師閒聊,隨意說到普希金,有位教師疑惑地問:“這個不可能考的吧?”一時便不知說什麼是好。

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麼書,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將決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語文教育要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詩,還應當有琴聲,有樹,有虹,有夢。

回顧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中的85篇文章,篇篇都觸動我的心,其實篇篇都充滿著愛。

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樣,我們在成長中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那這些像夢一樣的詩,像詩一樣的夢永遠不再回來了,可是它還留在孩子們的眼睛裡,孩子們就坐在你的面前……

愛所有的孩子!

讀後感篇6

瞭解朱永新老師,最初並不是這本書,而是在教育報上看到的那首《教育是一首詩》,讓我看到在教育一線,有一位校長如此的熱愛教育,能把教育當做自己的事業,用自己的點滴行動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致力於教育中來。再次看到他的書《致教師》,對於已經工作10多年的有些職業倦怠的我們而言,如醍醐灌頂。整本書的46個貼近教學一線的問題幫我們看到了成長撥節中需要提升和努力的部分以及成長的路徑與方法。在46篇回信中看似每一位教師和每一位教師的情況不同,每個問題和每個問題指向不同,但在朱老師的答案裡這些又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一名愛學習,愛思考,愛寫作的有思想的老師。

改變自己

正如朱老師書中所說“隨波逐流是最容易、最輕鬆的事情,而堅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寧靜,就要相信未來”。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無數個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中,我們很容易在繁勞的工作中喪失激情,沒有鬥志,更多的是對外界環境的抱怨與不滿。朱老師說:“當你無法改變社會,無法改變別人的時候,你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而只有你真正地去改變自己,其實你就是在改變別人,就是在改變社會。”

記得我在沒有學習心理學及生涯規劃相關知識之前,我也常常是那個抱怨者,抱怨並沒有帶來任何的改變,思維認知沒有改變,工作方法沒有改變,看待周圍的不公平的視角沒有改變,徒增許多不必要的煩惱。每天看到的都是問題學生和問題班級,因為在我們的眼裡,評價學生的標準也只有一個:分數。看不見孩子們其他的長處和優點,看不見他們的點滴進步,這不僅讓自己有時候會很挫敗,而且也會影響師生關係。

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8大優勢智慧,包括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身體動覺智慧、音樂智慧、空間智慧、自省智慧、人際智慧、自然智慧。但是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眾多的家長和老師只關注語言智慧和數理邏輯智慧。而對於其他智慧強的孩子而言,顯然是不利的,會背唐詩,會考奧數,是好孩子,體育好、繪畫棒的學生卻很難被老師稱讚。

在青春期這個關鍵的階段,是孩子們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每個孩子都很看重身邊的重要他人對他的評價與認可,這將決定他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重塑自我。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評與責備中,缺乏外界的認同,他就很難自信,也沒有力量去克服生活與學習中的困難。那個空間智慧強的孩子未來可能成為設計師,那個人際智慧棒的小子未來可能是位領袖人物,那個自然智慧強的孩子說不定就是未來的袁隆平呢?誰也不能根據過去的傳統經驗去看待今天時代的孩子,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工智慧的出現,無一不是多元智慧凸顯的青少年發明創造的。

在今天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們一起共同成長,才是教育良性發展最關鍵的基礎。

成就他

朱老師在書中還有一句話說的好:“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為他自己。而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每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

相信,是一種信任。你越是信任,他越是會展現美好的一面,你越是不相信他,他就真的展現給你最壞的結果。你擔心什麼就會來什麼。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特別關心孩子,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關心。看不到孩子的優勢和長處,盲目的報各種興趣班,把孩子弄的很累不說,因為精力的不聚焦,導致孩子不自信,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特長是什麼。對文化課的重視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味的跟隨大眾去報所謂的奧賽班、競賽課,無異於緣木求魚。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判斷一條魚的成功,那麼終其一生,他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教魚兒爬樹,教鳥兒游泳,教猴子靜坐。而是要給魚兒一片海,給鳥兒一片天空,給猴子一片森林。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從教育中汲取各自所需的養分,能夠健康自信的成長,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與天賦,擁有一份擅長的技術與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當然在青少年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我們要給孩子們更多的嘗試與探索,幫助他去發現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並且去堅持。在堅持做感興趣的事情過程中不僅積累孩子們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過程。比如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集體活動,社群的志願者活動,家庭組織的跟隨父母工作一日等活動,在更多的活動中讓孩子勇於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更多的責任與事務。沒有哪個孩子天生是優秀的,所有的優秀背後定是有一個優秀的父母。父母的視野就是孩子的世界。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培養只會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而是放眼未來,培養他適應未來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的習慣,把那些真正對於一個人一生有用的東西教給學生,使他有力量,變得更加美好、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進入社會,走向未來。

成就他人,改變自己的路上定會有很多困難與挑戰,“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我們唯有立足於教學一線,立足於自己的教室,去思考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能做些什麼可以讓每個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讓每個生命遇見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我們最好的自己,實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讀後感篇7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在這紛繁浮華的人世間,我認為最富有愛心的人莫過於兩類人:一是醫生,醫者父母心,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天職,醫生拯救的是人的生命,所以人們稱其為白衣天使,二是教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鑄就的是人的靈魂,所以人們贊其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需要一顆充滿愛的心,尤其是我們教師更要時刻準備著奉獻我們的愛心,因為師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靈魂。

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範。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而愛心卻是師德的靈魂。教師的教育物件是學生,而應對形形色色富有個性又有差異的學生,如果我們的教師不能愛生,就會出現偏愛好生,歧視差生,甚至出現工作敷衍塞職,諷刺、體罰學生,妨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所以教師職業必然要求每個教師要真心實意去愛每一個學生,要個性偏愛、個性關注那些所謂雙差生,用愛心換取學生的真心,尊重、理解學生,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只有做到熱愛學生,我們的教師才會真正的去關心每一個學生,才會真正體會到當教師的苦與樂,去憂慮著學生的憂慮,關心著學生的關心,期望著學生的期望,快樂著學生的快樂;才會更加熱愛教師職業,教書育人,忠誠奉獻;才不會出現諸如以教謀私,熱衷於搞有償家教的事件發生。更多的是為了學生帶病上班;為了轉變一個後進生費盡心機;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排憂解難學生調查證明,令學生終身難忘的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文化知識,而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關心、愛護的事例,如雨天教師借給的一把傘;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等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愛學生,是一種發自靈魂,深入骨髓的甜蜜,久而久之,這份情感就會演繹成一團幸福,時刻慰藉著我們的心靈。幾年的教育教學經歷,讓我漸漸地理解了教師職業的內涵,也讓我深深領悟到――教育是愛的事業。只有愛學生,學生才能愛我們,只有用愛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古語說得好: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們更就應懂得這樣的道理,多一分真誠就多一分關懷,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溫暖!只要走上那三尺講臺,應對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應對那一張張神情專注的面龐,你的心中自然而然的有一種情緒在湧動,那就是――愛,至高無上的師愛!

讀後感篇8

近幾日,又再次翻閱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每一條建議,都凝聚著他的聰明與智慧,都寄託著他的夢想與希望。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特別是《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這篇文章對我的觸動特別大。

他在文章中說:教育素養的這一重要特徵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在擁有這一真正寶貴財富的教師那裡,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對方(學生)發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他提出問題,邀請大家一起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分析問題時候,大家會感覺到:在教師跟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密切的交往關係。你,作為教師,也會被學生思想的潮流所帶走,你會忘記你是思想方向的引領者,你會感到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你跟一群孩子一起為發現真理而歡欣鼓舞,你在心裡回答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可見,教師在他所教的科學基礎學科方面,如果沒有深刻的科學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那麼怎樣才能使每一位教師不僅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深知本門學科的淵源呢?

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較深的教育理論素養,如何勝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響,我開始反思自己:業餘時間大都浪費在了閒談與家務上了。與書籍的接觸越來越少,不管是專業的教育知識和自己的知識面,都逐漸狹隘,真是慚愧不已。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作為教師的我怎能不與時俱進呢?從現在開始,逐漸改變生活步驟,多走進圖書館,去翻閱新上架的教育理論書籍以及綜合性的各方面書籍,真的很有必要。多讀一些國內外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並將好的經驗應用於教學之中。同時注意積累、總結自己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並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讓自己的身後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實的腳印。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