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女心理師的讀後感6篇

讀後感寫好從而加深大家對這本書籍的印象,一篇出色全面的讀後感才能帶動大家的情緒,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女心理師的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女心理師的讀後感6篇

女心理師的讀後感篇1

這本書很棒,篇幅不長內容豐富!它需要反覆閱讀然後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觀察和實踐!如果這輩子能和哈里。巴爾肯這樣的老師溝通和談話,更或者是學習應該是多麼幸運的事!一直喜歡心理學,但沒有機會學習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很是遺憾!我覺得心理學像一種特異功能,神奇而且具有一直無形的.力量很是強大!

可以幫助好多人,更可以幫助自己瞭解自己!如果自己心裡不舒服了、困惑了我該怎樣去解決去面對呢?——拿來鏡子不停的看自己,左看看右看看沒看出微表情呀?只看見一張有些長肉肉的大苦臉,然後告訴自己,對自己重要的人或事執拗是一種傷害……

女心理師的讀後感篇2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受益匪淺。書中反覆說到優越感和渴望被關注,這個是問題的根源,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應該懂得兒童一些壞行為的根源在哪裡。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條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卻可以培著那麼多優秀的人來,而今生活條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問題。然而問題就是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難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現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的`問題。請不要去責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綢繆。千萬不要被一二年級時好成績所矇蔽,那個時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績都是好的,多關注一下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有心理活動。

最後願每一對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學習一下兒童心理,以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女心理師的讀後感篇3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書名是《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是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於當時對心理學方面的東西也比較感興趣,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我便選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是看過後,在網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學教材中的經典。

是我孤陋寡聞,實屬慚愧。這本書不僅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還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被美國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的“普通心理學”(generalpsychology)課程選用的經典教材。

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至此,這本書我已經完整的讀過一遍,其實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與生活》資料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後歸納為以下幾大點:

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並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

其次,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

()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最後,我也推薦大家有時光就去看看這本書,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更就應去看看這本書!

女心理師的讀後感篇4

說心裡話,對於心理學的書籍,是排斥的,總覺得理論、道理一套套,既枯燥無味又晦澀難懂。抱著這樣的心態閱讀劉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沒想到卻被“圈粉”。讀完許久,內心是歡喜的,時不時在課堂上“露一手”,運用一下,有意外的驚喜,也圈了不少“學生粉”:“老師,您看的那本是什麼書?怎麼這樣厲害!”

一、思——推己及人

與朋友聊天,聽她分享學校的趣事。她說最佩服他們校長,能把每週例會變成老師們期待的“學會(學習的機會)”。會議開始,他會把一週的工作及各部門所應配合落實作了佈置;會議的結尾一般針對工作中的不足予以剖析,提出建設性意見;而會議過程中,則是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與老師對話或分享他個人的所學所思所想。每次會後,老師們均能各司其職,高效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聽完以後,竊以為,這只是他們校長的個人魅力。直到讀完《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才知道,他是遵循了心理學上的“系列位置效應”: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開頭和結尾的部分。這就是他效率又高,又讓人期待的原因吧。

於是,教學中,我也嘗試著在課堂開始和結尾要講重要的內容,處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佔據最重要的時間。上課的前10分鐘一定要儘快進入學習狀態,不能在檢查作業、回顧批評中度過。課堂上,合理安排學習材料的順序,保證每次學習時間不會太長。久而久之,課堂教學變得有效、高效,學生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倍增,也能從學生嘴裡聽到“數學學習很輕鬆很快樂!”

二、悟——反思運用

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表明:人接受任務、資訊和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過量的作業,不僅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也許短期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但時間一長帶給學生的什麼呢?那就是“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反思自己的教學,是佈置大量的作業,認為只有反覆練習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還是隻給學生適量的作業,以便於鞏固當日所學?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也要講究“布白”藝術。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產生美感。回想平時與學生的交談,嘗試點到為止,適當地留點“布白”,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運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溝通的心靈之橋,而不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長中的學生把教師視作自己信得過的良師益友,從而甘願接受其教育,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去年,“臨危受命”當了一個相對調皮的班級班主任,一個月時間過去,有個孩子問我:“老師,為什麼您不用生氣,卻可以讓班級變得安靜有序,讓同學們變得自覺自律?”我說,因為老師讀了一本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就有了開頭孩子好奇的問題,他們想知道老師到底讀了什麼書。我想,這就是書籍的魅力,也是學習的動力!

三、行——授人以漁

數學知識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邏輯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種知識間有著密切的聯絡。數學教材內容的編排是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絡循序漸進進行。教學中,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個單元的知識學習,都會在新課前撥出兩分鐘回顧梳理前一節課的知識,這原本是一個無意識的舉動,卻不知收穫頗豐!有一個跟崗的老師和我談了她的感受:就像是鐵鏈中的小小的鏈釦,把知識串聯起來,環環相扣,溫故知新。小細節,大智慧!

驚喜之餘,也從書中找到存在的道理。

德國心理學家烏申斯基曾說過:“不要等牆倒塌了再來造牆。”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遺忘曲線應用的精髓——及時地複習。遺忘規律要求我們學習之後要立即進行復習,加強記憶,並且以後還要再複習,但複習時間的間隔可以逐漸增加。學習的第一天後進行每一次複習,三天後再複習一次,下一次的複習可以安排在一週之後,以此類推。複習就是溫故而知新,“溫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終的目的,要在追溯陳舊中發掘新意。當然,複習不是依靠機械的重複、簡單的記憶,每次重複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這樣每次重複才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才會獲得更深的認識。教師對教學做到及時反思,並引導學生有規律地複習,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也就在這種不斷的重複中得到昇華。

從來沒有一次像讀這本書一樣,讀得很慢,很細,好像有一種力量總是牽住我的思緒,讓我不自覺地就回憶起身邊的那些教育教學案例,對號入座,時而開心,時而激動,時而遺憾,時而感同心受。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老師懂得心理學,並且在教育教學時善於運用,將會事半功倍!

一本好書就是一杯好酒,《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慢慢醞釀。

女心理師的讀後感篇5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面對著各種心理壓力,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裡,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麼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首先,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於一致。其次,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於一致。最後,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麼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麼什麼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於大學生的發展,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樂觀向上的情緒,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在有需要得時候主動進行心理諮詢。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定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諮詢師進行溝通。

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大學生有必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的發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女心理師的讀後感篇6

剛剛閱讀完了《心理學與生活》中的相關內容:關於世界的感覺知識。

作者指出,早期的關於感覺的心理學研究是考察外界環境中的事件和經歷這些事件的人之間的關係。心理學的中心任務是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行為和體驗的關係。心理物理學是心理科學中最古老的領域。心理測量曲線通常是s型曲線,表示從無覺察到部分覺察到完全覺察的過渡。

因為刺激不能在任何強度下都能被清楚地覺察到,所以絕對閥限的操作定義是,有一半次數能夠覺察到感覺訊號的刺激水平。不同感覺通道的閥限可以通過變化刺激強度的相同程式來測量。

環境中通常是充滿了感覺刺激的無限變化的,適應機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對新資訊源挑戰產生注意和做出反應。訊號檢測論是針對反應偏差問題的一種系統研究方法。訊號檢測論並不嚴格地關注感覺過程,而是強調刺激事件出現與否的決策判斷過程。sdt提供了同時評價感覺過程和決策過程的方法。這種測量程式是偵察測試思想的延伸。

通過對感覺過程和反應偏差的區分,實驗者可以確定和區分感覺刺激的作用和個體做出最後反應的標準水平。sdt提供的決策模型也可以應用到其他研究領域。日常的決策涉及每一次擊中和正確否定的不同獎勵,以及對每一個漏報和虛報的懲罰。

感覺生理學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樞事件的轉換機制。我們把從一種物理能量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化稱為換能。因為所有的感覺資訊都要轉換成一定形式的神經衝動。大腦的不同皮層區域負責不同的感覺,因此大腦能夠區分不同的.感覺。訊號傳入感覺系統的程度越深,資訊就被整合為更加複雜的編碼,並上傳到大腦特定的感覺區和聯合皮質。

心理物理學領域的研究者主要研究環境中的物理事件和觀察者對這些事件的心理體驗之間的關係。韋伯定律為我們揭示了物理刺激變化和觀察者知覺之間的關係。感覺生理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物理事件轉換成能夠被大腦接受的事件的途徑。感覺生理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物理事件轉換成能夠被大腦接受的事件的途徑。研究者提出從感受器到大腦皮層區域資訊的典型傳遞過程。

本小節間接的告訴了我們感覺過程的重要性,感覺一直是心理學研究中重要的主題,所有的感覺資訊也都會轉化成大腦不同皮層區域的感覺。心理物理學的研究者同樣對觀察者能夠覺察到差異時刺激強度的增加和減少程度關係感興趣。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