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雪散文讀後感8篇

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並且要寫好讀後感,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我們對書上所寫的領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雪散文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雪散文讀後感8篇

雪散文讀後感篇1

地壇,只是一個荒廢又無人看管的舊園子罷了,史鐵生喜歡去那兒享受悠閒與寧靜,或看看書,或歇息歇息,又或打個盹兒。過了一段時間,園子裡就多了一些人:一對年邁的老夫妻,高大和矮小成了對比;一位總喜歡繞著園子跑幾圈的長跑者;一位愛唱歌,卻經常會唱錯調的小夥子;還有一位無言的哥哥和弱智可憐的妹妹。時間一長,大家也就慢慢熟悉了,史鐵生的性情也不像他剛剛癱瘓時那樣喜怒無常。在這個園子裡待了無數個春夏秋冬,看過無數次花開花落,或許當時青春羞澀,或許為了證明自己勇敢膽大,卻不經意間懂得其道理後後悔萬分。

到後來,史鐵生愛上了寫作,就連寫作也喜歡在這園子裡、悄悄躲在陰影裡寫。一見到人會立刻把本子合上,把筆叼在嘴上,似乎本子裡裝著什麼天大的奧祕。這個充滿著休閒舒適的地壇,載滿了他的喜怒哀樂,這些心情應該記錄在他生命中的筆記本上。

生,活的;命,能力。

可以是一株小苗,也可以是參天大樹;可以是飛舞的蝴蝶,也可以是此時正立於花骨朵兒之上的蜻蜓。世上萬物皆有生命,也有自己的方向,人又何嘗不是?

改,變更;變,變化。

史鐵生在母親的期望下,穩定了情緒,變得願意接受。世上萬物皆會改變,他們會改變,但卻未知未來。

年,幾載;歲,歲月。

我看到那對老夫妻,年輕時一個花容月貌,一個風流倜儻,現經流年折磨,皺紋爬上面頰,滄桑無比。世上萬物皆有年華輪迴,他們的時間,一直在身旁不斷流逝。

生命如同年華易變。

青春如同煙花易逝。

史鐵生,他的一切生命在於地壇,你的生命又在何處朝你招手?——後記

雪散文讀後感篇2

今日我讀了稻草人的故事後很受感動,這個故事講了稻草人十分負職責,他的主人把他插在田地中間看守田地,他愛他的主人,有一天稻草人看見主人的稻子上有好多蟲子,一大片濃綠的稻田全都不見了,只剩下光桿了他控制不住哭了。

第二個故事講前面有一條河,一個漁婦和一個生病的孩子沒有粥吃沒有水喝,漁婦為了明天有粥吃,不能多照顧孩子,稻草人恨不得自我給孩子溫暖,給漁婦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必須立刻照著他的心願做,可是他連半步都不能動,他沒有法子越想越悲痛,哭得更痛心了!

第三個和第四個故事講的是漁婦打上一條鯉魚,鯉魚哀求稻草人救救它,可他連半步都不能動,救不了鯉魚,鯉魚誤解了他,稻草人心裡很悲痛。

夜更暗了,稻草人十分悲痛,因為又一件悲痛的事情讓他遇見了,有一個女人想尋死,他著急想救她,可是他辦不到,他恨自我連半步也走不動,他默默地祈禱:天啊!快亮吧農夫們快點起來吧!他的心碎了。

稻草人反映的是一個黑暗的封建社會,一個應對著舊債剛去,新災又來的老太太,準備自殺的女人,有多病孩子的漁婦。這三個人的命運代表了黑暗社會下的三種人。

稻草人雖然沒有做到這些事情,但他有恆心,他的堅強是十分偉大的,他值得我們學習,這種精神永遠倒不下!

雪散文讀後感篇3

前幾天,我讀了《冰心經典作品集》,我才看了一半,就被《寄小讀者》與《事與憶》深深地迷住了。文章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細膩,充滿了母愛與童心。

在《通訊·二》中,冰心正和自己的父母看書、談話、吃點心時,一隻小鼠初次出來覓食,因為她的惡作劇導致小鼠被小狗吞食而心生愧疚。是的,冰心奶奶曾經為一頭折足的蟋蟀流淚,為一隻受傷的黃雀嗚咽。冰心奶奶的文字中充滿了善良,我想,我們也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在《臘八粥》中,我感受到了臘八粥的美味,還體會到了濃濃的親情,對母親深深的思念,更體會到了新一代對革命先烈的緬懷。讀到了這裡,淚溼眼眶,久久不能平靜,作為一名學生,我必須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他們呀!

在《童年的春節》中,冰心奶奶描述了童年春節豐富多彩的活動。“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罈子裡裝上大塊大塊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和各種香料的滷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這段話寫了春節前母親忙碌的身影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看到了舊社會過春節忙碌的景象,感受到了過節時的熱鬧。多麼幸福的回憶啊!這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它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冰心奶奶是幸福的,生在中國的新世紀的我們也是幸福的。

冰心奶奶的散文樸實無華,感情真摯,寫出了童年的美好,母愛的永恆。世紀老人用愛與童真寫出來的文字,讓我心生感動,我會帶著繼續閱讀的。

雪散文讀後感篇4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說選刊》等雜誌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於寫了些什麼,不是很有印象了。

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緻的瞭解。

汪老出生於江蘇高郵城鎮一箇舊式地主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和藝術的薰陶。在藝術上給予汪老啟蒙和薰陶的,是他的“絕頂聰明”的父親:是畫家,會擺弄、改良各種樂器,會養蟋蟀、金鈴子,養花,會給孩子們製作各種精巧美觀的玩具;在學業和為人處事上給予汪老深遠影響的,也是他的兄弟般的父親:關心學業但不強求,培養愛好但不強迫,汪老小時候的繪畫、書法、作文,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啟發。

作家汪曾祺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就是對於自己當年被劃為“右派”的經歷,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著讀著,你會一廂情願地認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歡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歡他的人了。讀著讀著,你會看到一個博學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歷一一細數。喜歡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推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嶽霖、老舍、趙樹理,《地質系同學》《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歡聽他講在雲南求學時的經歷:《泡茶館》《跑警報》。喜歡他回憶故鄉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歡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衚衕文化》《午門回憶》。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說家、劇作家,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約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說。)

戲劇家汪曾祺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興趣,在雲南大學經常參加晚翠園曲會,和崑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後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各自的藝術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熱愛京劇、觀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於年幼時曾經搬著小板凳趕村上的草臺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說,真是過癮啊!於是我固執地認為,在唱戲方面,汪老絕對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旅行家汪曾祺

汪老出生於江南水鄉,大學就讀於雲南,後又居於北京。由於工作需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鬆、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雲霧、石刻、擔山人,雲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遊祖國山河,領略各地風俗人情。尤其推薦閱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美食家汪曾祺

誰說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該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遊,一路吃,一路寫,有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鹹,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推薦閱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閒來喜歡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嚐,也喜歡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招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品味、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研究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等為證。在《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的食物:炒米、高郵鹹蛋、鹹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悉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於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上有很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喜歡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汪老曾就讀於江陰南菁中學。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好像是有這麼一家。難道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高中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美。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麼香,一種長在的、永恆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慾醉。

我後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真是率真又可愛!當年,他是不是進去這家水果店為心愛的姑娘買過水果?當年,他是不是和她一起嗅著陣陣果香,流連於壽山(中山)公園?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確切地說,是借香抒情?讓我仔細回憶自己什麼時候吃過的什麼食物,什麼時候看過的什麼風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著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說了。

雪散文讀後感篇5

一直以來我就很想看看冰心奶奶的書,但是一隻沒時間買,正好這次暑期讀書活動可以買《冰心散文集》,讓我領略一下冰心奶奶非凡的文采,和精美的語言。

我很喜歡冰心奶奶的語言,像一絲絲春雨滋潤我們的心田,又像一滴陽光落在我們的心坎上,她那優雅又含蓄的語言縈繞在我們的的耳畔。冰心奶奶已經成為了小朋友們的一位好奶奶,好朋友了。

讀了這本書,我不僅瞭解到了冰心奶奶真摯的內心,還知道了冰心奶奶小時侯的事,知道了她在我們這個時候的一些故事等等。

讓我最記憶猶心的是《夢》這篇文章,雖然這篇文章題目是《夢》,但講得卻不是文中的她夜晚做得夢,而是她的童年。

看了冰心奶奶寫的童年,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好玩。沒想到她的童年時期,是一個“假小子”。她竟然會不喜歡過女孩子的生活。不過頭國冰心奶奶的描述,我倒覺得扮男孩子酷酷的,瞧!騎在白馬上,漫步在草原裡,可真瀟灑,還有點像童話劇裡的白馬王子呢!可惜她終究是個女孩。

“扮”男駭“扮”了十年,她回到故鄉,拋開了十年前的一場夢,換上了女裝,不知道她那是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是十分喜歡這樣的裝束,還是和懷念那種大方有魄力的感覺呢?在下面的講述中,我明白了她不曾後悔過。掛在她窗前的佩刀鉤起了那十年瀟瀟灑灑的生活,那黃昏的號角似乎就在這時響起。

她那十年矯健的軍人生活深深的烙印在她的腦子裡,令她難以忘懷。

我十分喜歡她的童年,我覺得十分新鮮。我真想也試試這種壯美的快感。穿著整齊的軍服,身佩軍刀,騎在白馬上,要多灑脫有多灑脫。

不知道那個酷酷的“她”是誰呢?我喜歡她的童年,相信她更愛她那珍貴的童年吧!

雪散文讀後感篇6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張愛玲用了比較坦誠、平和的語氣,談到了自己在寫小說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深刻的瞭解張愛玲的作品和去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愛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張愛玲非常謙虛的指出了自己寫小說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但也堅定的表明了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時自己堅持的主張和以後該努力的方向,字裡行間中透露著張愛玲的作為一位文學大家的風範和氣量。

張愛玲覺得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學理論的,並認為文學理論是文學出品出現後而產生的產物,她認為一個作家應該是在文學作品中,經過自身提煉和吸收穫得適合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能也只能這種方式才能讓作家把那些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較自如把文學理論一些好的東西渾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裡,創造出一流的作品,當然她也肯定了文學理論對於推動文學作品上的積極作用,她把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後的兩隻腳,文學理論是不可能處在文學作品之上,更不會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張愛玲認為人是為了追求和諧安穩的一面才去鬥爭的,可許多的文人卻過多的關注於人生的鬥爭,而忽視了和諧的一面。她認為鬥爭只存在一個時代,每個時代鬥爭的東西可能會是不同的,但人們追求安穩的生活相信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著的願望,因此張愛玲認為安穩實質是一種永恆。所以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透露著追求人生安穩的一面,但因此也會缺少一種“力”,給人振奮的一種力量。

張愛玲覺得寫文學作品應該給人一種啟示,而這種啟示是蘊含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讓人們在故事中自己去獲得,因此她會把自己的小說作品寫的更加的真實,但因為要真實因此自己的作品就會缺少激烈,但她堅定的認為自己只能這樣寫,激烈的東西往往可以給人一時的刺激,但真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啟示,而這可能是永恆的.。因此張愛玲的小說中除了《金鎖記》中得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病態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負荷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獲得啟示,我想這也是張愛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學方向。

張愛玲說自己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來表現人生的蒼涼,而不是去表現壯烈,壯烈雖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劇往往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蒼涼之所給人回味,是因為給人一種參差的對照,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便可以看出為什麼張愛玲樂於寫悲劇,為什麼去營造蒼涼氣氛的原因了。

張愛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題欠分明,但張愛玲認為這並不是什麼缺點,因為許多偉大的作品主題都是很模糊的(在這裡她用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認為讓故事自身去說明表達的,比擬定了主題再去編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張愛玲認為一味的強調主題,那些唯主題論者是機械的並且是刻板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說理清楚,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而有說服力,一篇讓我受益匪淺的作品。

雪散文讀後感篇7

樑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菸斗,含笑窺樂。

樑的散文:瑣碎。沒有故事情節,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雲裡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因為雜,讀者永遠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樑的行文看似輕鬆灑脫,沒有樑的學貫中西的淵博學識,這一手是學不到家的,這是一絕。也有人效顰,結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裡,又聳起一座里程碑。彷彿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樑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怒、髒、鼾、胖、並洗澡、理髮,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裡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經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敏。樑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現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後筆鋒一轉,洋洋灑灑,談笑風生,不時閃爍出機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歷,一經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瑣事入筆,典雅出鋒,這是樑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書的窮酸相。一罈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雪散文讀後感篇8

有的人追求城市裡的榮華富貴,有的人則喜歡農村的自由生活,只要隨著自己的心,在哪裡活著都會快樂。

我寒假裡看了一本書,叫做《四弟的綠莊園》,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母親將四弟從農村的莊園勸回了家,四弟總是抱怨家裡擠,要把床搬到院子裡去。有一夜下雨了,他竟如痴如狂,說他的莊園澆夠了雨水。母親為了讓他安心學習,請人在院子裡鋪上了水泥。漸漸地,四弟身上那奇特的精力散了,他總是懶洋洋的,還說什麼為什麼不多發明點提神藥。在這一段中,作者寫了四弟的母親,把他從他喜愛的莊園身邊帶走了,把他從他渴望的自由身邊帶走了,也把他從他熱愛的大自然身邊帶走了。因此,導致了他懶洋洋、做事提不起興致來。其實,四弟的母親這樣做,是有些愚蠢的,要是她自己離開了她喜歡的地方、環境,她也會打不起精神來的!

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所喜歡的環境就是這佈滿霧霾的城市嗎?不。可是如果去了農村、去了鄉下,我們真的能受得了鄉下那窮苦的生活嗎?文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每個人都是一株苗,不一定適應每一種土壤,但總是有一種土壤能讓它長得最茁壯。是啊,隨著自己的心走,總有一種土壤適合你,能讓你茁壯成長!我想,許多人違心地離開他們所熱愛的生活,衣食無憂,最終卻讓心變冷了;有些人,則固守一輩子,他們可能沒吃過餅乾、冰激凌,但他們充滿著活力。

我們不要違心,我們要跟著心走,讓心引導著我們,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土壤,在那裡茁壯成長。

標籤:讀後感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