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雪國》讀後感範文三篇

我們不能把寫讀後感當成任務,任務式的讀後感對於自我語言組織及寫作能力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雪國》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雪國》讀後感範文三篇
《雪國》讀後感1

《雪國》以有錢有閒的舞蹈研究者島村與一位藝妓和一位純情少女之間的感情糾葛,為讀者展現了一種哀怨和冷豔的世界。 讀了《雪國》全文,在朦朧中展示事件,創造出一種虛幻的美,超越現實美的絕對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顆粒的精神田野。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讀出有種淡淡的哀的感覺,《雪國》也不例外 日本文化在歷史長河,以“真實”為基礎,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並繼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風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傳統文化精神。

在物哀文學觀念發展過程中,紫式部作出重大貢獻,她在《源氏物語》中,從簡單的感嘆到複雜的感動,深化了主體感情並由理智支配文學素材,使物哀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含讚賞親愛、共鳴、同情、可憐、悲傷的廣泛含義,而且感動的物件超出人和物,擴大為社會世相,感動具有觀照性。在紫式部看來,物哀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對人情世態,包括天下大事的詠歎;第三層則屬觀照性的,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尤其是季節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心。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這在《雪國》的創作動機中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從男女間的戀情出發來表現悲哀思想,這是日本古典文學傳統。

《雪國》中駒子真心愛上島村,不能自持,島村清楚地知道駒子迷戀上他,但他認為駒子的愛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勞的,可悲的,島村在駒子為生活而生活,為愛情而愛情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盪著,他的內心為苦澀所浸泡。他傾心葉子,葉子可望而不可及,這種虛無感與物哀是相通的。物哀的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雪國》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鄉村發生的,似乎與現實聯絡不大。但聯絡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發現,在川端康成創作《雪國》時,日本軍國主義正進行瘋狂的侵略戰爭,川端康成沒有下面反映這場戰爭,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評論家島崎秀樹說:“川端康成對軍國主義是消極抵抗,《雪國》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現實抽象化,把虛無世界把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勞。物哀的第三層觀照性,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自古以來,日本文學家以自然為友,以回時為伴,很瞭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靈性。他們在自然中發現美的存在,進而創造文學的美。雪國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還有白花、杉樹。在雪國,月色也是別有特色,“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惟一的景色,月色雖以淡淡消去,但餘韻無窮,不禁使人產生冬夜寥峭的感覺。””浸透著島村的主觀情緒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與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觀而是靠情緒,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賞自然景物時潛藏著一種愛情的哀愁情緒留有詩韻,包含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

《雪國》讀後感2

《雪國》這部書,是川端康成在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倚仗之一。有人說,這本書是歷史上最唯美的獲獎作品。

作者這樣的寫作風格與他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在幼年時,父母均因結核病死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他的一生四處旅行,性格感傷又孤獨,這也許是書中主角島村略頹廢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雪國是一個很純淨的地方,終年積雪,看不到任何掩埋在雪下或別的地方的骯髒,即使這樣的白淨被誰踩了幾下,添了幾個腳印,也無關痛癢,左右不過一時的凌亂罷了,睡一晚的好覺,這些雜亂又會被落下的雪花重新掩埋,並且看不出任何一絲痕跡。

主人公島村是一位舞蹈研究者,全書也正是圍繞著他與藝伎駒子、少女葉子的感情展開,這兩個女孩兒是真真正正的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著想要生存,一切卻只能如那些簌簌落下的雪花一樣,消融在人們看不到的角落。

駒子早年被賣到風塵之地陪酒,後來一位三絃琴師傅收留了她,令她脫離煙花之地,以賣藝為生。可後來三絃琴師傅的兒子得了重病,她不得已再次淪落風塵,以賣身來賺錢治病。儘管這樣,她面對生活依然是熱情的,學琴、記日記、收集煙,她幾乎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極致,卻依然擺脫不了藝妓的束縛。

而葉子,她努力地學護理、認真地照顧一個病人,那個病人卻依舊去了。她愛她的弟弟,竭盡全力卻也未能找到經常與他見面的辦法。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最後的下場卻是葬身火海,“她的小腿抽搐,蒼白的臉燃燒著……”這樣的描寫,讀來便讓人痛得窒息。

而島村,他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有妻室兒女,每天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他可以為了當年和駒子的一場邂逅,就三次跑到雪國,把雪國當成了一個逃離現實的地方。家境富裕的他,卻對生活抱著這樣徹底的悲觀態度。

我極少讀這種訴說民間疾苦的書,讀來略顯平淡,也沒有過多的驚天動地的故事情節,但川端康成的這一本書,讀來看似沒有什麼波瀾起伏的情節,但又能夠給讀者的內心留下一層淡淡的憂傷,經久不散。

或許這就是他心中的雪國吧,白得無瑕、美得驚心動魄,卻又寒冷徹骨。雪下埋藏的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雪國》讀後感3

第一次拿到《雪國》這本書大概是在一年前吧,寫過了全書的書評並且對全書劇情有了初步的瞭解。當然,最讓我不解的也是小說中的那種似有似無的如同飄雪般既美麗又不太真實的幻——一種感覺,只能用一個字來代表它——類似於虛幻,幻覺的感覺,卻又不同於虛幻,幻覺的實際意義,當然我認為illusion這個單詞從某種意義上與其有相同的感覺。開學時同學們說因為看不太懂這本書而沒有選擇用它寫書評,而我恰好是因為看不太懂這本書中各種幻的疊加而選擇閱讀它。那種讓人難以理解的幻剛好是其最大魅力點所在,也將書中人物最好地呈現了出來。

首先,主角男子島村,是一位將虛無與真實融為一體的人。他本身作為一位虛無主義者,卻又追求真實,在這同時卻又情不自禁地被各種虛無所吸引。他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包括生命,都是無意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種極其消極的體現,但是辯證地去理解分析,又何不是一種境界上的完美。資料表明,他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知識分子階層的消極的人生態度的一種象徵。生活中大部分人其實都有這種假象中的美好的經歷,而他們大多又享受於其,儘管他們知道這種美好不能持續下去,或者說只是一種假象。想象一下當一個人在午夜之時站在雪山懸崖處,向下俯視可以看到一座安靜祥和,燈火併非十分通明的歐式小鎮,抬頭則是震撼人心華美炫爛緩緩閃爍著迷離光影的北極光,身後是落滿了白色雪花的植被,耳機裡是迷幻而又充滿了意境的純音樂。在這樣一種白色童話般的意境中,任何一個人都願意讓時間停下,進入這個仙境並且永遠留在其中。而他們卻瞭解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生活在現實中,儘管流連忘返,也只能在觀賞美景後離開他們所想象出的意境。這與島村有一點點相似,唯一差別在人們傾向於回到現實儘管他們十分留念那種意境,而島村似乎傾向於留在意境中儘管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駒子是位真實的人,她既是純潔的,也是風塵的,她的孤獨也直接從行文中體現出來。她是位藝伎,這種為了生存而做的職業,恰恰也映襯了她的真實,而此時她已經喪失了她純粹的美。在變得越來越真實的同時,那種幻覺的美也在漸漸消逝。駒子也在追求這種幻美,無論是她在嘗試追求島村這種沒有可能成功的事情,還是與葉子之間那種不可分割的感覺連線,都可以體現出來。

“駒子和葉子不應該以時間為節點割裂地看,她們本身就是一體的,葉子自始至終作為駒子精神的核心,或者說駒子的心而存在,葉子是她純粹美的自留地。葉子的行為反映了駒子心裡的真實想法,葉子做的事是駒子真心想做的事,葉子說的話是駒子真心想說的話,葉子為行男守墓是駒子真心想為行男守墓,葉子求島村帶她去北京,是駒子想要把她的真心帶去北京。甚至葉子與駒子之間的嫉妒,也是駒子自己心裡的糾結與矛盾。”

那麼葉子這個形象,是虛無的,是完美的,因此是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最後她也離開了這個現實世界。她與島村幻想中的完美是完全重合的,從出場的迷離,到退場的奇幻(意思是她離世的原因過於蹊蹺,一看就是虛構的),她整個人都是虛無的。她並沒有什麼存在感,在整個小說中可以算是陪襯作用,又或者說,是個隱藏線索。我認為將葉子道如一個人其實不太準確,現實中的她,倒不如說是一條完美的靈魂。

因此也不難推測出來,駒子和葉子更像是共處於兩個互相平行的時空中的同一靈魂。雪國的一切,終究也只是島村的夢境。小說在一種悽美的夢境中漸漸地消散,悄悄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