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四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教師閱讀推薦書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說,可以把它當做一本有趣的小說讀,也可以當做一本生活指南細細品味,在此分享讀書心得。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四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心得體會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 《遇見未知的自己》 的閱讀, 心裡有很多感慨,每一章節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很 特別的現代修心書,僅僅一遍的閱讀,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 祕。

這本書需要我反覆的閱讀、 咀嚼、 吸收, 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 漸漸的才會發現,他已經慢慢的淨化著我的心靈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麼去 做,為什麼這麼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 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而這本 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麼,該如何瞭解自 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一個 小說故事裡後, 引導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 深刻的探索。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誰,讓我 驀然驚醒, 我問自己: 我是誰?而我和作者一樣, 並不知道自己是誰, 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代號,並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 由內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 是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層層的角色面具。

而真我恰好被這些面 具包圍了,所以但我們隨著生活的改變,包圍真我的面具越多,我們 就離真我越來越遠。 人生就像一場戲——角色面具我非常贊同作 者的這一觀點,因為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憑著我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 領會到了: 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們每個人就是臺上的演員,我 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導演,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 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書中對於我們所有人所追求東西而下了定義——愛、 喜悅、 和平。 這一點解開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們在世界上生活到底為 什麼?我們最終所最求的不就是愛、喜悅、和平嗎?

他是由內至外的 散發,而不是由外來物質所獲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 而奮鬥。當然,不能說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 但所追求的愛、 喜悅、 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 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 生活就有了差異。 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需 要,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 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 觸到, 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 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 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 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 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一點 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現裡面的禮物值得我們去珍藏。 最後讓我深深的懂得,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 我們去適應這社會,並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 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 對於這本書, 我會細細的去品味, 去斟酌, 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裡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裡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著人潮不自覺的走著,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於是開始關注自己的著裝;也許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於是積極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可以代表我,於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可是當我閒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己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曾經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可以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迴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可以感受,觀察,檢驗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當我把自己定位為駐紮在身體裡的覺知,藉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己。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著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著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並且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於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裡,淪落為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要到哪裡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不過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裡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如果問人的一生在追求什麼?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悅,和平。

最近在讀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到它的時候最初是被舒服的裝幀設計吸引的,所以決定要看她。很直白易懂,在平實的故事裡面倒是的確潛藏著些生活的啟示和思考,不像書評家渲染的那樣濃烈,但也的確不賴的感覺。

常說思想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

我開始過一種迴歸地面的生活,我想自己還是喜歡貼著地面,踏實,安全感;

我可以從點點滴滴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開始正視自己的缺陷和優勢,不必為短板自卑而不前,也不必為長板自傲而離群索居,人畢竟是群體性的社會動物,要學會在人群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喜悅與否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惑和劫難,都請記住:今天的行為決定明天的能力,未來並不是虛無縹緲,而明天的自己絕不會是今天的這個自己!

我想,所謂成熟,應該就是一種淡定和自然——不為物喜,不為己悲。不拍被別人喜歡,也不怕被別人討厭,因為,我們只不過就是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裡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裡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著人潮不自覺的走著,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於是開始關注自己的著裝;也許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於是積極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可以代表我,於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可是當我閒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己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降,沉重或輕鬆,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曾經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可以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迴的古老靈魂與精神的融合;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可以感受,觀察,檢驗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當我把自己定位為駐紮在身體裡的覺知,藉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己。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著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著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並且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於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裡,淪落為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要到哪裡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不過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裡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