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5篇

《烏合之眾》這本心理學書籍真是百看不厭,相信大家在看完後一定都有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都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5篇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1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最為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這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卻精緻、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當人們形成一個群體時別樣的心態。讀完關於群體的一般特徵,我恍然大悟,原來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群體,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個人是最簡單的構成,一個人思考,一個人採取行動,這些個性並不一定在個人聚整合群后依舊保持下來。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單純的很多人站在一起,這隻能稱之為擁擠,也不是心理學所研究的群體。只有當聚整合群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群體精神統一支配時,才構成心理群體。

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相同的方向,是即將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聽起來很晦澀難懂,但現實確實如此,人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複雜多變的,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個人融入群體時也是如此。一個人不敢做的事,周圍的一群人都做了,於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壞事都不例外。

心理群體最驚人的特點在於,一旦構成群體的這些個人獲得了集體心理,不論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時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者智力,不論他們之間相同與否,他們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將發生變化,組成一個群體的個人不同於孤立的個人。正如書中所說:“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念頭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發生,或不會變成行動。”就像疫情期間搶雙黃連的事件一樣。

書中在分析心理群體的特點的形成原因時指出:群體更容易讓人喪失責任感,宣洩本能的慾望。群體間有著傳染的現象,就好像無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隨時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受傳染的影響,群體更易於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細緻分析後,群體在我心裡突然間變成了一個詭異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於群體的存在,有時可以引發最血腥的暴行,有時卻又只需要一句悅耳的言辭就可以將其喚醒。

誠然,中國作為一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國家,心理群體的特徵表現的更為明顯。但是,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氾濫並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21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納入世界,對於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誇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群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佈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2

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於群體的特質是持貶義態度的,但對於群體和個人之間關係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在群體裡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國小的時候,我家樓下後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裡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於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群體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醜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裡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鬥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群體領袖來說,群眾可通過傳染、重複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群體進行統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群體是採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誌。一邊描述群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治者群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越的群體的歧視態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說,儘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於榮譽的熱愛。“而這其中宗教的態度:“宗教迷信是多麼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裡,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矩面前俯首稱臣。”《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有表達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於群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群體衝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誇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於孤立的個人,群體中的個體代表著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儘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癒神藥......而對於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儘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醜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儘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3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代表作。他從1894年開始,寫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以這本最為著名。關於該書的江湖地位,一般以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奧爾波特的評價作為定論: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該書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其中在中國的譯本就有9種之多。我讀的是由馮克利翻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的第三版。

因為身處大眾傳媒行業,由電視領域遷延至電影市場,對該書一直十分嚮往。此次閱讀,主要出發點是針對電影觀眾在觀影場域氛圍、受媒體輿論和身邊口碑影響下,作為群體的心理特徵,試圖逆向尋求如何通過電影內容和大眾媒體,最準確而高效地對觀眾產生影響。簡單說,就是試圖從社會心理的理論源頭,尋找關於通俗文化產品的路徑:為什麼會產生“爆款”,以及怎樣設計和運作“爆款”?

全書分為三卷,分別講述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以及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在第一卷,《群體心理》中,作者介紹了群體的一般特徵、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理性與想象力,以及群體信仰所採取的宗教形式。

在一定的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完全不同於其中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他們聚集在一起,感情和思想採取同一個方向,自覺的個性消失,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這就是“群體”,也即“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語帶貶義,事實上,這本書所指的,就是貶義。因為,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所以,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這裡插入另一個個人看法,我向來不信任所謂的“頭腦風暴”,一群人在一起瞎說,號稱碰撞,其實認識深度和智力水準完全不在同一個維度,其結果是大大降低思考效率,遠遠不及個體在安靜環境下的冥思苦想和靈光乍現。

群體意識在拉低智商之餘,還產生一種趨同性,淹沒異見,扼殺個性。

其心理機制是這樣的:“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群體中間,傻瓜、愚蠢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

作者是以法國大革命為主要分析樣本,熟悉政治鬥爭氛圍的我們從中可以從眾嗅到歷史的氣息,並自動腦補所有在行政高壓或話語霸權之下的各種畫面。

在本卷中,作者還特別提到了“在劇場裡觀察事物的特殊立場”,他指出,這種立場毫無疑問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原則與常識、邏輯基本上毫無相同之處。

他簡明但是確切地說了幾點,對今天的電影市場依然有效。120年前啊,親們!太陽底下並無新事。

1、“打動觀眾的藝術當然品位低下,不過這也需要特殊的才能。”

就是說,所謂“爆款”,其內容的准入門檻一定要低,要針對最大的人群基數,但是要伺候好這個“大多數”,同樣是一個技術活。

2、“通過閱讀劇本來解釋一齣戲的成功,往往是不可能的。劇院經理在接受一部戲時,他們自己通常並不知道它能否取得成功。因為如果想對這事作出判斷,他們必須能夠把自己變成觀眾。”

史上有很多被劇院經理、出版商一致拒絕而終成的“爆款”案例,至今不絕。今天的影院經理也面臨同樣的選擇困境,更不用說身處專案前端的投資人。固化思維和路徑依賴,都是與“爆款”擦肩而過的罪魁,但是“經驗”,仍然是負責任的立身之本,至少能守住遊戲規則的底線。

同時,“劇院”這個特定的場域,有一種特殊的氣場,這一點,是讀劇本、看樣片、小規模看片等場景無法感同身受的。

3、“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常可以達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群體未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觀念和隻言片語,便英勇地面對死亡,這樣的事例何止千萬!” “劇院裡的觀眾要求作品中的英雄有著誇張的美德。一般也可以看到,一次集會,即使其成員品質低劣,通常也會表現得一本正經。”

這裡涉及到“爆款”的內容性質,即符合普世價值的偉光正,拔高的道德標準,超現實的英雄形象,才有可能“燃”。

4、“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萬萬不可求助於智力或推理,安東尼讓民眾反對謀殺凱撒的人,採用的辦法並不是機智的說理,而是對民眾宣讀凱撒的遺囑,用手指著他的屍體。”

這裡涉及“爆款”在內容表達上的方法論,簡單、直給、形象、煽情。奇妙的是,這個方法論同樣適用於“爆款”的傳播和推廣。

在第二卷,《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中,作者分析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中的間接因素、直接因素,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以及群體的信念與意見的變化範圍。

在對群體意見的構成及傳播的研究結論中,至少有3條依然符合今天的通俗文化市場運作。

1、“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除社會政治現象外,這個觀點還特別適宜解釋大眾娛樂消費品的內容邏輯,即造夢的、反現實的、精神按摩的,最適合集體意淫。

2、“當領袖們打算用觀念和信念——例如利用現代的各種社會學說——影響群體的頭腦時,他們所藉助的手段各有不同。其中有三種手段最為重要,也十分明確,即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

腦白金的廣告,從內容制定到傳播方式都證明了這一點。同樣,對一部電影核心概念的傳播,也可以由此制定策略。

3、“一切與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東西,都沒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又回到了主河道。”

普世價值,文化認同,是“爆款”內容的基本倫理。

在第三卷,《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中,主要介紹了群體的分類、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刑事案件的陪審團、選民群體以及議會。

其中,與我的閱讀初衷有交集的部分,是還是關於群體的智商拉低現象:“一切集體,不管其成員如何,全都患有智力低下症。在群體中,人們總是傾向於變得智力平平,在一般性問題上,40名院士的投票不會比40個賣水人所投的票更高明。”

所以,不要去理會幾個習慣於故作驚人之語的影評人、意見領袖的小眾觀點,由於群體的智力低下,內容上的低門檻,認知上的無障礙,情緒上的受共振,接受過程的被催眠,這一切才有產生的起點,以及實施的溫床。

在勒龐的時代,“烏合之眾”的集合和集體行動都依靠輿論的多米諾效應和肉身的聚合,還有其地域和影響力上的侷限性;而在今天,“烏合之眾”的聚合,已經由無孔不入的網路技術大大提升了傳播速度和覆蓋面,並迅速變現為實體的社交行為,除了文化認同感帶來的天然壁壘,沒有什麼能阻擋“群氓”的集體狂歡。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4

“民主”作為當下的普世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以“理性人”作為基礎,認為人可以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政府幹預應該最小,讓選民用投票來決定自己國家的未來。

然而,通過對群體的無意識、無理性、無定性的充滿嘲諷又不失憂慮的論述,勒龐給對“民主”的無腦追捧澆上了一盆冷水。正如他在法國大革命中看到的那樣,失控狂暴的人民以民主自由之名幹出了暴政獨裁的事,讓人不由得對“民主”打上一個問號。他甚至還像馬基雅維利那樣給想控制民意的領袖提出了三個建議:斷言;重複;傳染。可怕的是,雖然他早就警示過,這樣的控制和引導還在不斷髮生在我們當下的民眾身上。

那麼,因為有被貶得一無是處的群眾,我們果真還是應該呼籲一個家長式的集權政府嗎?我不同意,勒龐也並沒這麼說。他也表示,雖然有種種弊端,議會、陪審團等民主制度的產物還是當下最好的。他說“我不可能仍然認為,我不應當去和陪審團打交道,而應當去找地方官。從前者那裡我還有些找回清白的機會,讓後者認錯的機會卻是微乎其微。”“議會的運作雖然面對所有這些困難,它仍然是人類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佳統治方式。”

我們還是應當對民主抱有信心,然而絕不能止步於此。民主不是終點,是通往終點之路。像勒龐、托克維爾那樣對民主政體保持警惕、時刻反省,才能不斷地從制度上完善。經典經濟學說,好的制度允許自私、鼓勵自私。有沒有一種制度允許非理性呢?因為看起來,人越來越難以被稱作“rational”了。

勒龐對女性的歧視和明顯的種族主義讓閱讀經驗不太流暢,時不時就要停下來搖一陣子頭。。

學生《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5

說實話,這本書現在看來錯誤和真理一樣多,但是可以原諒。因為迄今為止,被推翻的所謂真理在人類歷史不知凡幾,這本書問世兩百多年了,居然還有現在仍然正確的結論,不容易。

我認為正確的結論之一,就是勒龐指出了影響群眾意志的三個要素:斷言、重複和誇張。現在所謂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過是這三個要素通俗的演繹。

那麼問題來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難道不是僅指重複,這又和斷言,誇張有什麼關係?稍安勿躁,請聽我慢慢道來。

在此之前,我要稍微解釋一下斷言的含義:就是直接說觀點,不需要考慮如何去支撐這個觀點,甚至不用想你的這個觀點是否經得起推敲。舉個最近的例子,今天英國脫離歐盟的事情,精英,專家都是基本都是留歐派,而平民都是脫歐派,面對平民這群“烏合之眾”,正好用上“斷言”。所以,脫歐派的領袖們,就把有關退歐利弊得失的複雜問題簡化為一些簡單、煽情的口號,如“奪回我們的控制權”、“收回我們的邊界”、“拿回我的國家”、“6月23日將是我們的獨立日”等等,你看,這就斷言。聽起來讓你熱血沸騰,跟著開始喊口號,遊行了。冷靜下來,想一想,這些口號沒有一個是有科學或者事實做支撐,這只是別人告訴你的一種感覺。

進入正題,開始剖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句話是如何運用群體心理學了。

“重要的事情”,是誇張。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重要的事情。當別人在說一個結論的時候,在前面加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就預設的他說的事情是重要的,甚至沒有想過為什麼。例如,我告訴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鵝黃素有毒!鵝黃素有毒!鵝黃素有毒!”,肯定一群人馬上就轉發朋友圈了,再炒作一下,火遍全國了。其實,鵝黃素根本不重要,甚至不會在你的生活中出現,他說重要,這就是誇張。

“說”,就是斷言。斷言代表著某種理直氣壯,還是這個例子,鵝黃素有毒,我告訴你有毒,就有毒了?沒有論證,沒有科學測試,直接上結論,這不是斷言是什麼?更可笑的是,“鵝黃素”這個東西,是我剛才想出來的一個子虛烏有的名詞,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存在。

“三遍”,明顯就是重複。重複讓人覺得就是真理。尼采說過,“一旦要再說一遍,而且要再說三遍。”異曲同工之妙。三人成虎,假的東西說多了,自然大家就信以為真了,說三遍的目的,就是讓一個人扮演三個人罷了。

當然,本書還有很多我認為不錯的觀點,例如群體不會思考,群體沒有理智,群體善變等等等。只是這個印象深刻,而且有所感悟,於是寫下來供日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