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孟子》心得優秀6篇

在進行心得的寫作時,首先要將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在心得體會中,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成績和失誤,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孟子》心得優秀6篇,供大家參考。

讀《孟子》心得優秀6篇

讀《孟子》心得篇1

傳統文化知識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它集中了古代聖人的智慧。在歷史遺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中,蘊含著許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可是,在這科技發達的資訊時代,傳統文化知識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因此,弘揚傳統文化,對我們青少年來說是責無旁貸的。

歷史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有許多。這些著作中所蘊含的理念是我們所追尋的。它們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教會我們許許多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準則。《孟子》一書就是傳統文化知識的精髓。我讀了它,從中學會許多為人處世之道。我要學為自己所用,並把它發揚光大。

?孟子》教會了我們孝順。《孟子》一書中言“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他主張的本質上是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友愛。這種道德理論正是我們所崇尚的。可是現在的社會,新聞媒體曝光的因為父母年老而嫌棄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將他們趕出家門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報道稱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因為不務正業而單身著,他的八十多歲老母親為其擔憂而不與小兒子進城享福。因為該男子喜歡嗜酒,有一回醉酒回來後,毆打自己的老母親,並將其把她趕進廚房做飯。但老人因年老體衰,並且身上全是傷,摔倒在廚房裡。那時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凍死在廚房裡。該事件被報道出來後,引起社會的關注,許多人為此感到心寒。在這個科技發達的資訊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著一顆向善的心。一個人,他如果想存在於這個社會,在這個社會立足,不被社會所淘汰就必須保持著一顆向善的心。我們也要保持有一顆孝順的心。“百善孝為先”,這是最基本的做人準則。

讀《孟子》心得篇2

?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經典鉅著,系統的為我們闡述了治國之道和孟子思想。與孔子相比,《孟子》對中華儒家思想也有著極其深厚的影響,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傳承與完善,是剖析“仁愛”精髓的亞聖之作。每次讀《孟子》,都會有洗滌心靈的感覺。

與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僅僅是傳承,而且還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善和解釋。“仁”本來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沒有理論基礎來解釋,孟子修繕了理論基礎,彌補了不足。對於“仁”的理論基礎,孟子認為這一切都來源於人的本能。他認為這是人與身俱來的人性,這是與禽獸最大的區別。善一直存在於人的心中,只不過有些人是為了一己私慾而做的壞事,這是私慾對於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對於“人本善”的提出無疑是對“仁愛”的最好解釋,這也是對後人道德修養方面最大的啟發。道德修養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內容,孟子認為個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對於教育來說,更顯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動的接受,而個人對於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昇華。一個人要有好的修養,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學習,反覆思考和反思,這樣才會有進步。對於反思,也就是孔子《論語》所說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這些思想對於宋明理學家們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這是孟子在政治主張上一個縮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礎上提出了君王個人德行的重要性,這是才是仁政的基礎。君王對待子民就應該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子女對於父母也要順從。當然,在那個時代,這些先進的理念有著歷史的侷限性,孟子沒有考慮到封建階級制度的根深蒂固,這些都是不能實現的”空談”。但是這些政治主張的提出也從側面體現了孟子對於民間疾苦的同情。

“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夢珂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

讀《孟子》,就是學做人、為政。這是兩千年多來《孟子》一直深受我們喜愛的原因。

讀《孟子》心得篇3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瞭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聖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聖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去世了,於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來講解反求諸己的問題。也就是強調,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問題都要經常做到反躬自問。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用不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人可以說是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這些都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身先士卒,從自我做起。

孟子,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國之道、交友的標準、理想人格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可能帶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運用到當今時代仍對人們提高修養等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它不會隨歷史而逝去,而會隨著時間發展不斷地積澱、凝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樣,越陳越香。

讀《孟子》心得篇4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該書暢達的說理,充沛的氣勢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其“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其“仁政”觀點,被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治國良策。宋朝以後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舉考試必考內容,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孟子》一書中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出自《孟子》一書的成語“揠苗助長”,曾經被改寫為一則寓言故事編入國小教材。這則寓言通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光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性,不可違背規律。要想使地裡的幼苗長得好,只能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最終必然失敗。教學和植物生長一樣,也必須遵循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注學生主體的體驗。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營養,學會知識,提高成績。切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

這則寓言故事也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我們應該遵循規律、順其自然。當我們急於求成的時候,往往顯得過於浮躁,一味冒進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適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教亦多術”反映孟子主張教育要依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注重差異,因材施教。“不屑於教”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不屑於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奧妙在於,我之所以不屑於教誨他,是讓他羞愧而奮發向上。也就是說,不屑於教誨只是不循規蹈矩,不一味地從正面講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遠被教育物件,從反面激發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變自己,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當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適當地採用“不屑於教”的方法,可以達到優化教育的`目的,不失為一劑“良方”。看來,儒家先賢教學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學原理的運用,雖然他們當時並不一定概括出了這些原理。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大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其中一條。他認為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個性迥異,興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們培養為一代英才,就要心懷所有學生,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快樂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一切為了學生髮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師理應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師應該追求的人生快樂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閱讀它,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閱讀它,可以啟迪心智,提升境界。與經典為友,與聖賢神交,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讀《孟子》心得篇5

他自幼接受嚴格教育,留下“孟母三遷”這樣廣為人知的故事,他曾遊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採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他被後人尊為亞聖.沒錯,他就是大學者孟子。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諸侯之間戰爭以兼併為主,社會的戰亂程度比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了《孟子》這樣閃耀偉大光輝的不朽之作。

在《孟子》之中,我體會最深的是孟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思想中包含著仁義的思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向我們開啟了一個人性善良的世界,對於仁義禮智,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這不禁引發了我的思考,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自大而是自卑、自棄,當被別人否定時也自我否定了,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無數優點,都有仁義禮智這樣美好的品格,只是這座寶藏還尚未被人發現而已,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堅強地頂住壓力,堅持挖掘自己的優點,那麼就是“求則得之”,若是破罐子破摔,恐怕就是“舍則失之”了。在《孟子》首章中,粱惠王問“何以利吾國”,孟子卻說利尚且可以不談,但仁義卻是根本之策,這種仁政的思想是很可貴的,但與梁惠王當時的心情無疑是不相同的。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又有幾人呢?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唐朝也只有高宗、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仁政,玄宗時雖然出現了盛世,但者與其祖宗打下的基礎密不可分,更不用說他任用奸佞、酷吏的事蹟了,而整個宋朝幾乎就找不出能施行仁政的皇帝,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宗還算有點仁政的思想罷了,明朝從朱元璋起便是殺人如麻,當其讀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時,更是說出“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的話來,清朝雖有康乾盛世,這背後卻也隱藏著許多文字獄這樣的冤案。

由此可見,仁政在整個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是得不到統治者廣泛認同的於是孟子的`主張不為採納也變成了註定的悲劇。

除了仁之外,我還深深體會到了孟子的智慧,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告訴我們既不能“不及”,又不能“過”,這對我們今天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既闡明瞭不能中途而廢,須堅持到底,善始善終的道理,又告戒人們要把握好“度”,比如馬拉松賽跑,是萬萬不可起跑便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出的孟子的名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認為這是孟子智慧最集中的體現.一個人如果好高鶩遠,恐怕一事無成.現實不會總是順如人意的,倘若我們想讓世界因自己而改變,那是絕不可能的只有自身去適應客觀條件,在可能的條件下做到最好,才是最重要的,怨天尤人是愚蠢的,真正明智的人即使處於逆境也該有所作為。

最後,我感覺到的,併為之驚訝的是孟子變通的思想,他並非古板的教條主義,而是具有變通思想的思想家,孟子的學生陳臻問他:“以前在齊國時,齊王送給老師您金錢兩千兩,您不接受,而在宋王、薛君贈予時卻接受了,這接受與不接受總有一次錯了.”孟子的回答令人豁然開朗:“宋王是送我盤纏,而在薛地時聽說路上有危險,需要買兵器戒備,我怎能不接受呢?至於齊國,則沒有任何理由,這等於用錢來收買我.”其實無論什麼事情,理論到實踐總要結合具體情況考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也是與中國具體國情想結合嗎?我認為這種思想在當時應該是很先進的了,由此可見孟子的學說為何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了.當淳于他自幼接受嚴格教育,留下“孟母三遷”這樣廣為人知的故事,他曾遊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採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他被後人尊為亞聖.沒錯,他就是大學者孟子。

孟子的“仁”、“智”、變”,是我在古卷墨香之中的最大收穫.我想,對於今人而言,孟子永遠不會過時,他永遠以現在時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有人說一本《孟子》一本《管子》便足以管理一家大公司,其實一本《孟子》就夠我們一生做人的了.

走近孟子,品讀《孟子》,該是做人的起點吧。

讀《孟子》心得篇6

?孟子》的文章在中學課本上屢見不鮮,他那流傳至今的名言警句婦孺皆知。那時讀起就被他的淺顯易懂的文字所吸引,並折服於他那極富雄辯的口才。於是,找來全著來看,頃刻間,一個偉大先賢矗立在我眼前。

司馬遷曾給孟子很高的評價,稱其“道既通”,並將他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以流傳後世。東漢的趙歧註解《孟子》時說:孟子一書無所不包,天地萬物、仁義道德、人命禍福,承傳並弘揚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稱孟子為亞聖。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生於戰國,看到天下這麼亂,百姓們受苦受難,時代問題太嚴重,就決定要盡力傳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於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學生完成了充滿光彩的《孟子》一書。

?孟子》一書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他的語言風格乾淨有力、滔滔不絕、極富雄辯。他所講的內容多為嚴肅的內容,不過他生動的行文,讓人讀起忍俊不禁。想起個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他從莊暴哪裡知道齊宣王喜歡音樂,他見到齊宣王后就問:“我聽莊暴說大王愛好音樂,有沒有呢?”齊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講大道理,便“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又有一次孟子對他講了一通仁義的話,齊宣王不耐煩的說:“大哉鹽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齊宣王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淵博的知識和很高的`道德修養,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處在我國學術史上影響至深,並親他的思想對我國的哲學思想的發展、民族道德觀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這個思想,他勸告那些統治階級要對老百姓們實行“仁政”,而這一學說成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的思想,他認為,一個國家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還說過:國君與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統一天下,反對兼併戰爭。在經濟上,發展“仁政”就必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