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孟子見樑襄王3篇 孟子抗言樑王,秉義而行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拜訪過戰國時期的樑襄王。這次會談中,孟子談論了關於王治國的思想和提出了人性善惡說,成為後世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孟子見樑襄王3篇 孟子抗言樑王,秉義而行

第1篇

樑襄王是梁惠王的兒子,庸碌無為。孟子以禾苗遇旱枯遇雨興為例,對樑襄王講述了不嗜殺人才能統一天下的道理。

學習本文,要注意體會孟子運用譬喻以增強說服力的方法。

孟子見樑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②,就之而不見所畏焉③。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⑧苗乎?七八月⑨之間旱,則苗槁10矣。天油然作雲11,沛然12下雨,則苗浡然興之13矣。其如是,孰能御之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15矣。誠如是16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17,沛然誰能御之?’”

③〔就之而不見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見有什麼可害怕的。意思是沒有威嚴的儀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懼。這裡指作國君的威嚴。

⑤〔孰能一之〕誰能統一天下呢?這句和下文的“孰能與之”都是樑襄王的問話。孰,誰。之,指天下。

⑦〔孰能與之〕誰能歸附他呢?與,歸附、跟隨。之,代指統一天下的君王。

⑨〔七八月〕這裡用的是周曆(周代的歷法),相當於農曆五六月。

11〔油然作雲〕形容烏雲密佈。油然,興盛的樣子。作,興起。

13〔浡(bó)然興之〕禾苗茂盛的樣子。浡,同“勃”,奮發、振作。興,起、挺起。

14〔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其,助詞。御,阻止。

15〔引領而望之〕伸長脖子盼望著他(來解救)。領,脖子。

17〔民歸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歸順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由,通“猶”。就,趨向。

一 熟讀課文,說說孟子是怎樣運用譬喻闡述統一天下的道理的。

二 閱讀文言文,要注意文中的通假字。找出下列語句中的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4.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見樑襄王3篇 孟子抗言樑王,秉義而行 第2張

第2篇

由當今國際社會之動盪,談及解決辦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進入課題。

卒然(cu) 沛然(pei) 嗜殺(shi) 枯槁(gao) 惡乎定(wu)

提示:說明孟子對樑襄王的印象不好,因為靠近他,感覺沒有一點國君的威嚴。

提示:表現在問話的突然,這說明他缺乏威嚴沉著的人君氣度。

3.既然樑襄王缺乏人君的氣度,孟子還向他講訴自己的“仁政”思想,這說明孟子有著怎樣的個性?

提示:說明孟子對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有著堅韌執著的追求,決不放棄任何機會向君王們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樑襄王表明了君恩之於百姓的重要性及實行“仁政”的好處。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實行“仁政”的效果之顯著。

提示:本文的比喻雖是假設,但具體可感,猶若真實的事情,關鍵在於其情境性很強。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詞句,千百年來更是一直活在人們的口中。

八.完成課後練習一,討論:如今的國際社會,誰能一統天下?(正義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權主義只能走向末路。)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第3篇

由當今國際社會之動盪,談及解決辦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進入課題。

提示:說明孟子對樑襄王的印象不好,因為靠近他,感覺沒有一點國君的威嚴。

提示:表現在問話的突然,這說明他缺乏威嚴沉著的人君氣度。

3.既然樑襄王缺乏人君的氣度,孟子還向他講訴自己的“仁政”思想,這說明孟子有著怎樣的個性?

提示:說明孟子對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有著堅韌執著的追求,決不放棄任何機會向君王們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樑襄王表明了君恩之於百姓的重要性及實行“仁政”的好處。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實行“仁政”的效果之顯著。

提示:本文的比喻雖是假設,但具體可感,猶若真實的事情,關鍵在於其情境性很強。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詞句,千百年來更是一直活在人們的口中。

八、完成課後練習一,討論:如今的國際社會,誰能一統天下?(正義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權主義只能走向末路。)

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材料,也可以讓學生自主蒐集相關資料。

可以在高三年級組織一次“走近孟子”為主題的論文(或者學生自作的主頁)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