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致教師>>讀後感優秀8篇

讀後感是幫助他人理解閱讀原文的重要文字,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書上內容的理解,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致教師>>讀後感優秀8篇,供大家參考。

<<致教師>>讀後感優秀8篇

>讀後感優秀8篇"/>

讀後感篇1

我這人先天愚笨,但較愛學習。但隨著工作、成家、撫養孩子、操持家務這些事情的增多,讀書離我漸漸遠去了。近日由於身體不適,在家養病,有機會靜下心來拜讀《中國教育報》記者陶繼新寫的《讀書與教師成長》一文。

剛開始讀覺得此文與教師繼續教育學習之類的文章沒什麼區別。耐著性子繼續往下讀,第四方面“疏離浮躁”讓我對此文有了一種新的看法。裡面講了淡泊名利的李秀偉、生於憂患的孔範今教授、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長、心如止水的杜維明教授。這些人尚且能靜下心來讀書,何況我這樣的平庸之輩呢?是的,像我這樣整天被瑣事纏身的人讀書的時間確實很難有,但為什麼不想辦法擠呢?把每天發牢騷的時間擠出來,把不滿的情緒調整過來,不照樣能讀書嗎?心態、一個良好的心態,一顆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是保證讀書的前提條件。讀書,能淨化人的心靈,能提高人的品味,能讓人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態度。

讀著讀著心情逐漸明朗起來。陶記者介紹的讀書方法條理清楚,而且深入淺出,既有理論又有實際例子,很值得我學習。

1.誦讀有方。就是既有誦,又有讀。曾幾何時,教學改革好像摒棄了死記硬背,作為我本人也不贊成讓學生死記硬背,自己更不輕易背什麼東西了。今天才知道背有多麼重要,背能讓你學習的東西植入你的思想,駛入你的心靈。

2.讀教相長。劉振東、韓興娥、於漪、蘇靜這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無一不是在讀書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總是讀著課本、教參、教案,以為那樣就能教好學生,所以教出來的學生總是平平常常。要想真正教好學生就得像這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一樣多讀書,用一生的時間來備課。

還有讀寫結合、邊讀邊思這兩個讀書方法陶記者也寫得讓我足夠的信服。我想:我真的得讀書了。就像陶記者所說的:讀書不是一時的事情,它是一種書香人生,唯有讀書高,心靈才能淨化,心境才能達到一種高層的境界。

讀後感篇2

讀了張民生、於漪主編的>之後,我有了一些感受,一代名師的教誨和許許多多的和我們一樣的老師的心得體會,都讓我受到了洗禮和教育.我們是教師,雖然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肩負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一、課堂上師生平等

教師要確立“學生是課堂生活的主人”觀念,要看到學生的潛能,尊重、信任學生,熱情地激勵、鼓舞和喚醒,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討論,使課堂學習成為師生心靈彼此敞開、融洽對話的過程,學習才真正能成為學生主動參與、快樂活潑的自主活動。

有一次,學生告訴我:課上舉手發言,一直生怕出錯,所以不敢舉手。我和藹地對他說:“大膽地舉起你的手,別害怕,即使錯了也沒關係。”以後,只要他怯怯地舉起手,總是請他發言,經過一段時間,他再也不怕了,課堂上總能看見他的小手。也有的小朋友上課聲音比較輕,我就會鼓勵他們,你們的聲音很好聽,希望不僅僅讓我聽見,還能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美妙嗓音。以後他就大膽多了,回答聲音也很響亮,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課外師生心靈的交流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多與學生進行輕鬆、自然的心靈交流,架起一座師生間心靈的橋樑,才能成為學生信賴的大朋友。如:每天早上學生揹著書包高高興興來到學校,教師觀察每個孩子的穿著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時機地和學生說。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齊。”“今天你精神特別飽滿,老師相信你今天的表現會超過昨天。”諸如此類的話,或是到了小朋友生日的時候,對他說一聲生日的祝福,也會讓小朋友感覺老師心裡是想著他,關心著他的,他們懂得人與人之間是互相尊重、友愛,讓學生覺得老師可親可敬,讓他們心情愉快,充滿信心開始新的一天。又如:有時,校外偶遇學生,這是培養師生感情,調節學生心理的好機會。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家的學習或生活情況,鼓勵他們不僅在校做好學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會上要做個好少年。如“你去哪裡?星期天過得快樂嗎?”,“幫媽媽做事了沒有?”“作業完成了吧?有沒有困難?”等等,這樣,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如父母般的關懷,內心感到溫暖和親切。

蘇霍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裡,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讓我們通過飽含愛心、耐心和細心的情感去打動學生的心絃,使校園不只是成為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是學生精神的家園。

讀後感篇3

這一週我拜讀了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感觸頗深。不同的人對幸福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教師是青燈黃卷,離幸福很遙遠。我認為幸福是是一種心態,只要心態放平了,每天都會感到很幸福。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陶老師告訴我們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就要做到:身上有情、手中有書、眼中有事、生活有色。讀完這本書,我認為要想做一個幸福的老師應做到以下三方面。

首先,以平常心對待名利得失,踏實奉獻。生活中不要什麼都斤斤計較,每個人都是自己心靈的國王,把持心靈的一方淨土,“看庭前花開花落,見天上雲捲雲舒”,“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自得其樂。現實生活中總會有很多無奈,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走出傷感的自我,走向陽光的自己。以平常心對待名利得失,得,不足喜;失,不必憂。淡看人生起落,一心奉獻教育。

其次,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平凡的工作。對學生負責意味著對全體學生負責,公正平等,正直無私,不偏袒,不偏心。對學生負責意味著對學生全面負責,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也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習慣。對學生負責意味著對學生終身負責,教學生幾年,要對其幾十年發展負責。對學生負責,實際上也就是對我們自己負責!

第三,善待自己,順其自然。作為人民教師就應該放棄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善於從自己的職業優勢中尋找人生的樂趣。保持心理平衡是維護身心健康的基石,有醫學專家稱心理平衡的保健作用超過了其他一切保健作用的總和。只要注意並做到心理平衡,就掌握了開啟健康與幸福之門的金鑰匙。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不求功名利祿,只願無愧於心。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用陽光的.人性來啟迪陽光的人性。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要把內心的陽光傳遞給他們,從而啟發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世界,給他們奠定陽光人生的基礎。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用溫潤的心靈交融稚嫩的心靈。做一名幸福的老師,用我們的執著和愛,成就孩子們幸福的一生。生活著是美麗的,工作著是幸福的,願我們憑自己的努力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讀後感篇4

瞭解朱永新老師,最初並不是這本書,而是在教育報上看到的那首《教育是一首詩》,讓我看到在教育一線,有一位校長如此的熱愛教育,能把教育當做自己的事業,用自己的點滴行動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致力於教育中來。再次看到他的書《致教師》,對於已經工作10多年的有些職業倦怠的我們而言,如醍醐灌頂。整本書的46個貼近教學一線的問題幫我們看到了成長撥節中需要提升和努力的部分以及成長的路徑與方法。在46篇回信中看似每一位教師和每一位教師的情況不同,每個問題和每個問題指向不同,但在朱老師的答案裡這些又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一名愛學習,愛思考,愛寫作的有思想的老師。

改變自己

正如朱老師書中所說“隨波逐流是最容易、最輕鬆的事情,而堅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寧靜,就要相信未來”。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無數個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中,我們很容易在繁勞的工作中喪失激情,沒有鬥志,更多的是對外界環境的抱怨與不滿。朱老師說:“當你無法改變社會,無法改變別人的時候,你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而只有你真正地去改變自己,其實你就是在改變別人,就是在改變社會。”

記得我在沒有學習心理學及生涯規劃相關知識之前,我也常常是那個抱怨者,抱怨並沒有帶來任何的改變,思維認知沒有改變,工作方法沒有改變,看待周圍的不公平的視角沒有改變,徒增許多不必要的煩惱。每天看到的都是問題學生和問題班級,因為在我們的眼裡,評價學生的標準也只有一個:分數。看不見孩子們其他的長處和優點,看不見他們的點滴進步,這不僅讓自己有時候會很挫敗,而且也會影響師生關係。

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8大優勢智慧,包括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身體動覺智慧、音樂智慧、空間智慧、自省智慧、人際智慧、自然智慧。但是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眾多的家長和老師只關注語言智慧和數理邏輯智慧。而對於其他智慧強的孩子而言,顯然是不利的,會背唐詩,會考奧數,是好孩子,體育好、繪畫棒的學生卻很難被老師稱讚。

在青春期這個關鍵的階段,是孩子們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每個孩子都很看重身邊的重要他人對他的評價與認可,這將決定他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重塑自我。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評與責備中,缺乏外界的認同,他就很難自信,也沒有力量去克服生活與學習中的困難。那個空間智慧強的孩子未來可能成為設計師,那個人際智慧棒的小子未來可能是位領袖人物,那個自然智慧強的孩子說不定就是未來的袁隆平呢?誰也不能根據過去的傳統經驗去看待今天時代的孩子,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工智慧的出現,無一不是多元智慧凸顯的青少年發明創造的。

在今天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們一起共同成長,才是教育良性發展最關鍵的基礎。

成就他

朱老師在書中還有一句話說的好:“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為他自己。而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每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

相信,是一種信任。你越是信任,他越是會展現美好的一面,你越是不相信他,他就真的展現給你最壞的結果。你擔心什麼就會來什麼。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特別關心孩子,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關心。看不到孩子的優勢和長處,盲目的報各種興趣班,把孩子弄的很累不說,因為精力的不聚焦,導致孩子不自信,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特長是什麼。對文化課的重視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味的跟隨大眾去報所謂的奧賽班、競賽課,無異於緣木求魚。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判斷一條魚的成功,那麼終其一生,他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教魚兒爬樹,教鳥兒游泳,教猴子靜坐。而是要給魚兒一片海,給鳥兒一片天空,給猴子一片森林。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從教育中汲取各自所需的養分,能夠健康自信的成長,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與天賦,擁有一份擅長的技術與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當然在青少年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我們要給孩子們更多的嘗試與探索,幫助他去發現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並且去堅持。在堅持做感興趣的事情過程中不僅積累孩子們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過程。比如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集體活動,社群的志願者活動,家庭組織的跟隨父母工作一日等活動,在更多的活動中讓孩子勇於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更多的責任與事務。沒有哪個孩子天生是優秀的,所有的優秀背後定是有一個優秀的父母。父母的視野就是孩子的世界。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培養只會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而是放眼未來,培養他適應未來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的習慣,把那些真正對於一個人一生有用的東西教給學生,使他有力量,變得更加美好、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進入社會,走向未來。

成就他人,改變自己的路上定會有很多困難與挑戰,“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我們唯有立足於教學一線,立足於自己的教室,去思考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能做些什麼可以讓每個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讓每個生命遇見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我們最好的自己,實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讀後感篇5

民間教育學常說: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變成凶狠的後孃。

臨近期末,複習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環節之一,不只是對本學期的歸納、概括和應用,更是知識重組,也是學習新知識。所要搞好複習、上好複習課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複習時,我往往會“找不著北”,東一椰頭西一棒槌,要麼把複習課當成新授課重複一遍又一遍,要麼把複習課變成習題課,讓孩子反覆的做,大搞題海戰術。結果,複習沒有效果。不僅違反了教育規律,還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讓學生一聽說是複習課反而產生厭惡心理。怎樣才能讓複習變得有趣、有效呢?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建議考慮學科的具體特點——應當教給學生從教材中解脫出來,即放過細節,抓住要點。在開展複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綜合複習法。就是找準一個複習點,給孩子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藉助這個知識點去思考延伸更多的知識點。同時在複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記筆記的習慣,讓學生在課本的留白處標記本節課的重難點並且總結出來,這樣把重點抽象出來,既減輕了學生複習的負擔,又提升了學生的複習效率。

複習是一個學期的總結,所以我們老師一定要重視複習過程,提升複習效率,反思自己的複習方法,多參研教材,找準複習的重難點,減輕孩子的複習負擔,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複習真正有效!

讀後感篇6

“假如我們把健康當作1的話,那麼,就有了幸福的基礎,其他的呢,都是0。有了健康之後再有愛情,幸福指數就成了10;再有了勝利的事業,就成了100;再有了財富,就成了1000。如此等等,可以依次推展下去。但是,假如沒有了1,後面的0再多也無濟於事,歸根到底都是0。擁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貴和心靈的豐盈,就真正走進幸福境界了。”這是陶繼新老師在《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第二區域性《打點幸福人生》中的開場白。

健康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除了外在的工作等其他原因,人內在的調控非常重要。一個健康的人他肯定孝順家長,與人為善,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有人曾說,習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個好的習慣,會惠和人的一生。想想自身的習慣,真的有很多需要改正了。首先,我現在需要好好鍛鍊自身的身體,曾老以工作的忙碌,家務的繁雜為藉口,很久很有鍛鍊身體了。自讀陶老師的《做一個幸福人生》後,我堅持每晚飯後與小朋友一起散步,不只能鍛鍊身體,還能加強自身與小朋友之間的交流。強健的體魄是心靈健康和幸福最重要的指標,我決定將鍛鍊堅持到底。其次,一個自信的人,在破解困難的過程中,她能體驗到人生幸福的過程。面對自身強項的時候,感覺自身很自信,面對自身弱項的時候,就感覺自身很愚笨。陶老師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著足以令自身自信的豐富資源。要相信自身,去戰勝自身。同時,教師的自信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人格的發展。最後要有自身的審美觀。陶老師在書中告訴我們,進入審美是逾越習慣的更高境界。進入審美的學習不單是學習文化知識,還包括人格和心靈的生長。一個人會審美,她能面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特殊的美感。即使每天日出日落,也能從中看到不同的新意。假如一個人在審美時又有了文化的積澱,每時每刻都能有一種人文美與自身心靈美的和諧,快樂無比,幸福莫名。

總之,一個人的幸福與自身有莫大的關係。我想幸福的開始就從調控自身的內在開始,就從我們的讀書開始。

讀後感篇7

白下進校馬瞬琴在冬天寒冷的假日裡,讀著陳震老師的書《做溫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動。我在思考,作為白下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不僅僅要做一個溫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

做溫暖的教育者,需要我們在工作時,充滿愛心、充滿真心、充滿公心、充滿慧心。讓我們的服務物件能真切感受到我們平等、理解的愛。這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而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則是我們每一個教研員應有的追求。

智慧是對事物能認識、辨析、決定處理和發明創造的潛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決定事物並在實踐中遵循事物規律、實現行為目的的過程中,始終以研究的心態參與其中,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得到新的認識,取得新的成果,與此同時增強並發展著自身的這種研究潛力。我想自己是一名從事幼兒教育教學研究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自己也在不斷地提升屬於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我終身的追求。

教研員的主要工作是開展高效的教師教育,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課程研究與編制導論》一書中,斯騰豪斯提出教師專業發展有三條途徑:透過系統理論學習;透過研究其他教師的經驗;在教室裡檢驗已有的理論。教師的學習同兒童的學習一樣,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驗證、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新資訊,從而建構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構成教育潛力的過程。斯騰豪斯的後二條途徑都涉及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是教師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超多的研究證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引領教師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個專業的教研員,要和一線教師組成學習研究共同體,和教師們一齊,用心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幫忙教師逐漸由新手型向成熟型、專家型教師發展。

要引領教師研究,就務必瞭解教師研究的本質和主要特徵,我認為,教師研究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於改善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教師研究是為了教育教學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學中研究。教師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專業自主對於教師個人來說,意味著能夠運用專業知識獨立進行決定、決策。完整地說,專業決策是在工作中運用高階縝密的知識,作為決定和行事的標準。決定即指一個人運用專業知識診斷、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並評估行動及決定可能造成的長遠後果的認知過程。

每當想起這些,總感到職責重大,做智慧的研究者是我的長期追求。我要不斷努力學習讓自己逐漸成為智慧的研究者,也要帶動全區的幼兒教師把做智慧的研究者作為共同的追求目標

讀後感篇8

在學校教師閱覽室拿到魏書生的《我是這樣做教師的》便迫不急待地翻開,聞著淡淡墨香,細細品味這位我一直以來都十分敬佩的大師的著作,我心潮澎湃!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我只想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有價值的普通人,一個稱職的教師。”開篇的第一句話讓我的心為之一動,這不正我我心中所想嗎!心中帶著愉悅與期待開始了我的閱讀。

關於幸福,魏書生說:如果一個人能夠讓這個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讓別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更加幸福,那這個人一定是幸福的。如果由於我的存在而多了一點點的真誠、善良、美好,如果由於我的存在而讓孩子們能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如果由於我的存在而讓孩子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習慣,那我的工作就有了價值。

作為教師,恐怕沒有什麼比遇見讓自己滿意的學生更幸福的事情了。然而,教師無法挑選自己的學生。既然無法選擇那麼我們就要學會成長,學會改變自己適應學生。學生才是我們的中心。

一位教師,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教書的同時始終注意育人,我覺得應先擁有好的品德,再著眼於知識的成長。

一個教師,一定要牢牢守住自己的長處,不斷髮展和利用自己的長處,同時也要學會發現自己的短處,懂得彌補,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成長和強大起來,最終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魏老師講教材,主要講重點、難點(學生能做的,教師不做,少講多讀),講系統(教學生畫知識樹)。我深有啟發。科學從三年級開始,共八冊書,也可以引導學生來畫一畫知識樹。我們這套教材,一直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復現舊知引出新知,讓學生通過系統地梳理,整體把握教材,縱觀教材,活用教材,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魏老師講課始終秉持一個原則:教師不替學生講學生自己能講清楚的問題,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

在當班主任時,重點培養學生幹部,做班幹部的後盾、顧問、教練和導演。告訴同學們:班幹部指揮可能失誤時,也要先服從,不爭論這樣做的對與錯,等課後再與老師研究糾正的方法。

魏書生說,要培養學生具有比天空更廣闊的胸懷,決不能讓自己的胸懷像馬蹄坑一樣狹小,而要千方百計開拓成游泳池,開拓成湖泊,開拓成大海,甚至比天空更廣闊。這樣我們才能明確人生的意義,才能把精力用在於國於民,於已於人都有利的大事上,才能活得開朗樂觀有意義。

通過讀書增加理論知識,通過實踐中搶挑重擔,鍛鍊實際能力兩種方式相結合,教師才能真正讓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強大。

班主任必須堅信每位學生都至少有兩個自我在內心深處並存,用學生心靈深處的能源,照亮學生的精神世界,是最節省能源的方法,壯大學生的心靈世界,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是班級管理的最好辦法。魏書生的原則是:在班級管理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時時有事做,事事有時做”。

我們的心靈像攝像機,眼睛是攝像機的鏡頭,面對社會,面對生活,我們拍下什麼錄影片在自己的心上,全由自己說了算。一個老師,應該對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銳的感覺,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我們培養學生,要從發現學生身上的美好、長處和閃光點出發。

一個教師,應該學會自我控制,不輕易發脾氣。要有愛心、耐心、也要有寬容的胸懷。做一個有胸襟的教師,節省內耗互頭的時間。生活像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教師要多做實事,要與人為善,要多看自己的長處,少想一些無法改變的弱點。要看到自身的渺小,對待人生的不幸要用笑來使它減半。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聽聽音樂唱唱歌,要善於尋找歡樂,提高笑對人生的能力。

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少。

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擁有一份寬容、豁達的生活態度,不斤斤計較,從自己的小世界中跳出來,人生變得開闊,也便擁有了更多的可能。

人都是這樣的:青年認為少年好,中年認為青年好,老年認為中年好,結果他一生都沒有在好的時候過過。那麼,人的一生究竟什麼時候最好呢?實際上就是你現在最好。因為你不可能再回到昨天。人生這列車,以提速的趨勢,載著人們向生命的終點奔跑,讓我們一起珍愛現在,共同努力建立美好的明天。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