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7篇

在寫心得體會的同時我們要保持邏輯清晰,這樣才能得到進步,在生活中人們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後一定都有及時記錄好體會,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7篇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篇1

近期,我利用業餘時間認真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的《擺脫貧困》一書。該書收錄了習總書記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寧德工作期間的講話摘要和政論文章,內容涵蓋非常豐富。從深入閩東九縣調查回答“弱鳥如何先飛”、從密切聯絡群眾談“幹部的基本功”、從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談“黨員幹部的廉政建設”……全書雖然僅有11萬餘字,但書中包含的戰略思想、制度理論和實踐觀點,讓人印象深刻、發人深思、催人奮進。雖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讀來仍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和借鑑意義。下面結合自己的學習,談幾點體會和感想:

一是堅持密切聯絡群眾。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提出密切聯絡群眾的工作作風后,密切聯絡群眾稱為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之一;1989年,習總書記將密切聯絡人民群眾視為幹部的基本功,他說“無論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群眾積極性這兩方面來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絡。這就是幹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們的幹部都應苦練這一基本功”。2013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式啟動,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於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改進工作作風,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時代在發展,但是密切聯絡群眾的要求自始不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每一位黨員的基本要求。

二是堅持滴水穿石的精神。習總書記說滴水穿石“喻之於人,是一種前仆後繼、勇於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喻之於事,則是以柔克剛、以弱制強的辯證法原理的成功顯示。”意思就是個人的價值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千千萬萬個人的價值體現在無數人前赴後繼的奮鬥中,當每個人不止限於考量自身價值的時候,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我們的事業必將走向成功!正如習總書記說的,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倖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捨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散漫。

三是堅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靈魂和精髓,也是共產黨員必須堅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擺脫貧困》中,習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擺脫貧困的關鍵。他一再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在習近平的領導下,閩東地區能夠擺脫貧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靠的是行動,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一百年”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必須如期實現,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和肩負的責任,而完成目標必須依靠不斷的解放思想。

學習《擺脫貧困》,與我而言,不僅是一次知識的豐富和精神的洗禮,更是一次思想的昇華和心靈的震撼。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篇2

疫情暴發以來,黨和國家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擔當,在全國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隨著疫情逐步受到控制,一手抗疫情,一手抓生產,打贏脫貧攻堅戰,追趕疫情損失的時間,需要廣大黨員幹部擺脫鬆口氣、歇歇腳的觀念,咬咬牙、較較勁,拿出面對疫情的緊迫感,保持抗擊疫情的精氣神。

急中求效,落筆復工復產後半篇文章。伴隨疫情好轉,各地落實分割槽分級精準復工復產,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各類企業的審批。但一紙復工通知書不是履職盡責的嘉獎令,復工企業還面臨諸多“卡脖子”的“痛點”“堵點”“盲點”,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等不得、慢不得。各地黨委政府要爭分奪秒主動作為,疏通產業鏈,打通運輸線,穩定資金鍊,保障就業面,促進消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不見面審批”優勢,完善“一門一網”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確保企業真開工、真生產,釋放發展潛力和巨大動能。

急中謀質,發力脫貧攻堅後半程衝刺。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離奪取脫貧攻堅最後勝利還剩不到十個月的時間,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受到疫情影響,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滯銷,扶貧產業停滯,扶貧專案停工,扶貧工作暫緩,返貧風險加大,脫貧任務更加艱鉅。這都要求黨員幹部緊繃精神之弦,拉滿實幹之弓,克服疲勞綜合徵,持續強化攻堅力度,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最後衝刺時刻,更要嚴格防範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和“一發了之”“一分了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確保脫貧“不摻水分”。

急中圖穩,決勝疫情防控後半段戰場。隨著疫情形勢逐步向好,戰“疫”到達關鍵時刻。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保持頭腦清醒,越是要慎終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厲、善作善成。”國內人員流動聚集、國外疫情嚴峻形勢都帶來新的挑戰。內防擴散、外防輸入,需要各地黨委政府增強責任感,杜絕僥倖心,統籌落實各項工作,穩重求進、穩中求速。這也要求黨員幹部要堅定必勝信念,咬緊牙關,也要力戒放鬆懈怠,如履薄冰,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篇3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中央每年都極其重視扶貧資金的使用和監管,近十年來,幾乎每年都在開展專項活動,如此的高壓態勢,既體現著扶貧資金的重要性,也說明這是條“高壓線”。

貧困縣作為黨和政府在小康社會建設中較受關注的主體,一直是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指向和扶助的重點。然而,面對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卻不斷有“小蒼蠅”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製造”扶貧腐敗,侵蝕群眾應得的政策優惠和實際利益,鑄成政策惠民路上的“攔路虎”。然而,究竟是誰給了村幹部貪汙扶貧資金的“虎膽”?

應該說,在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中,政府助貧的大政方針為貧困縣的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支援。但是,“等、靠、要”等“痼疾”的深入,讓貧困縣尤其是當地政府依舊不能好好利用大環境和政策擺脫貧困。而這些痼疾的影響,是貧困群眾不能擺脫精神貧困的根源,更是某些黨員幹部不能切實將扶貧落到實處的誘因。但是,這些問題並非不能解決,但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剷除”“小蒼蠅”帶來的“大麻煩”,無疑是讓扶貧的良好政策無法收穫群眾良好迴應的最大障礙,而出現此類障礙的最主要原因,還在於對村幹部、扶貧幹部工作以及扶貧資金的考核不到位。

當前,許多貧困地區所擁有的優先權往往比其他地區多,但相應的發展卻比別人慢。要解決這樣的現象需要的不僅僅是當地生產、生活、教育和發展模式的改變,是黨員幹部能夠真正傾聽民聲、瞭解民意,更是要堅決杜絕政策惠民路上的腐敗問題。我們國家現有的建檔立卡等等的幫扶制度,僅僅能夠從政府角度去關注扶貧,而要真正地讓貧困地區脫貧,就必須讓貧困地區政策落地,讓群眾真正瞭解政策、明白政策,監督政策落地的同時也監督腐敗。與此同時,需要上級紀檢監察部門真正將監管職責落實到位,真正讓扶貧資金用到實處。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篇4

以前我在市縣一線崗位,大多數時間都是忙裡忙外、大會小會,成天工作事務連連,甚至於節假日基本都搭進去了。也曾想多讀點書,多充點電,可就是不知道時間都到哪兒去了。參加工作幾十年,幾乎沒有完整地讀完一本書。那時的讀書學習,多是翻閱檔案和領導講話。讀書的目的也很現實,要麼是為別人寫講話,要麼是自己要講話,基本上屬於“臨時抱佛腳”一類的。

調入省委財經辦(省委農辦)後,發現大機關、新崗位不完全是靠經驗吃飯的地方,過去的一點所謂老經驗、老底子在這個崗位上都顯得十分蒼白,明顯感到思想、能力跟不上,真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讀書,成了我角色轉型的基本動作。有一次,我向領導去彙報工作,他把正在研讀的習近平總書記著的《擺脫貧困》推薦給我。我當時覺得領導推薦讀書,就是工作任務。帶著任務,我幾乎一口氣讀完這本書。讀後感到如同一泓清泉,甘之若飴,如同平品一杯醇酒,聞之慾醉;如同打開了一扇窗戶,清風拂面,醍醐灌頂!

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本書跋中的自我評價:“我也明知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湧,我們必須以審視的眼光看待不適應我們獲得更快發展的一切並對其進行改革。未來可能講更有意思的話,著更其完美的文,做更其壯麗的事業,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閩東實踐、思考的記錄,這對於閩東脫貧事業和其它事業之巨集偉大廈或可成為一石一木,對於後來者或許也有些微意義——若留下探索,後人總結;若留下經驗,後人咀嚼;若留下教訓,後人借鑑;若留下失誤,後人避免。我亦斷定此書會被人遺忘。遺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證明我們前進得很快。”

?擺脫貧困》收錄了習近平同志從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工作期間的29篇講話和文章,11萬字,全書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將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娓娓道來,思想深刻、篇章雋永,真知灼見、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催人奮進。雖然時過境遷,時代不同,書中一些具體的提法帶有時代的烙印,所載之事、所述之理,我們很多同志都曾經經歷過,所以讀之十分親切,悟之感同身受。字裡行間無不閃耀著黨性的光芒。特別是書中闡述的諸如擺脫意識和思路“貧困”,“滴水穿石”精神,“弱鳥先飛”意識,“四下基層”工作作風等等透射出的那種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積極精神、辯證思維、務實的態度、精彩的語言風格等等給人以深深啟迪。

信念愈堅,信心愈足。信心源於堅定的信念。這是讀完這本書後第一感覺。書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習總書記那種對理想信念毫不動搖的堅持,那種面對工作、面對困難必勝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氣。如《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之光》、《困境的突破》、《我們怎樣辦好教育》等篇目明顯感受到他不懼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鳥如何先飛》中講到,“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這些觀念全應在掃蕩之列。”“對閩東,我是充滿信心的,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可以創造‘弱鳥’在許多領域先飛的奇蹟。”“在講‘貧窮’的同時,不要忘記講閩東的光彩;在講壓力的同時,不要忘了講動力。”這種精神和信念是我們每個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是我今後不斷努力的方向。

知其愈深,謀事愈遠。這是書中多篇文章都折射出的全域性觀、高視角。當時全國正在進行經濟環境的治理整頓,閩東經濟建設中有三個熱門話題:修建福溫鐵路、開發三都澳港口、建設中心城市建設。在《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中對此進行了論述:“像港口、鐵路等的開發建設有賴於國家的巨集觀決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果。……事關地區發展全域性的決策,要充分考慮到國情、省情、區情,不要把近期內難以實施的發展目標超前化。”在《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現實選擇》中提出,“產業結構調整不能計較一時一地一事的得失,應著力於增強後勁,著眼於最終發展。”“在充分調查研究溝通協調的基礎上,預測巨集觀經濟背景下我區經濟環境的演變趨勢,我們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導實施產業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長期三個層次)的統一規劃。”

愛之愈切,耕耘愈深。這是貫穿全書的濃濃情懷。正是對閩東這片土地愛得深,習總書記當年主政閩東期間,精心耕耘不做半點虛功,腳踏實地不求功必在我。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於人,是一種前仆後繼,勇於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在整個歷史發展程序,在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發展程序,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去,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倖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捨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散漫。”在《為官一場造福一方》一文中說,“我不主張多提口號,提倡行動至上。過去採取的很多有效的辦法,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幹下去,腳踏實地幹出成效來。”“我是崇尚行動的。實踐高於認識的地方正在於它是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擔心說錯什麼,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麼,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度的改革開放的舉措。”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和發展理念,我們作為黨員領導幹部非常需要這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要勇於打破各種自身約束和禁錮,甘於做默默無聞的“鋪墊性”工作,紮紮實實推進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和發展理念落實到位。

思辯愈邃,行動愈健。辯證思維是領導幹部基本方法論。書中習總書記高瞻遠矚,事關寧德改革、發展、穩定等等,都能從全國、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中,從“正確處理全域性和區域性的關係”、“正確處理緊縮和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增加財政收入與搞活企業的關係”、“正確處理多辦事和量力而行的關係”等四個方面用唯物辯證法的觀念來研究和解決閩東財政經濟執行中的諸多矛盾,不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徹。習總書記對每項工作、每件事的論述都能很全面地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有對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啟示》、《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係》等文章充滿辯證思維光輝。更難能可貴的是,習總書記用辯證法不是空談,而是很接地氣,如《從政雜談》中談到:“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我讚賞‘滴水穿石’的精神,讚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幹部埋頭苦幹,著眼於長期的、為人鋪墊的工作。因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在談論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頓經濟秩序問題時,說到:“我想強調的一點是,治理整頓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為深化改革創造良好條件,是為了使經濟更順利、更健康地發展。”“對我們這個地區的發展是個新機遇。”要求我們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結合本地實情,既不能強調特殊性而不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們應該有亂治亂,有熱消熱,有冷加溫,做到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以推動經濟健康穩步發展。”在《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中提到:“我們除了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國策,創造條件,增加投入,保證教育事業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規模以外,還必須做到兩個相結合:一是把數量發展和教育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二是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等等。

紮根愈深,力量愈勁。這本書用平實的語言,深刻闡述了“人民群眾是力量之源”這個偉大命題。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絡人民群眾》中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群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絡。這是幹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裡來?水平來自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而規律性的東西,正是蘊藏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這篇文章深刻地論述了群眾路線問題,是真正的經典。習總書記當時提出了“四下基層”制度,這是閩東踐行群眾觀點的特色制度,也是貫穿《擺脫貧困》始終的一個鮮明觀點。

本書沒有編年式地記錄習總書記在寧德的工作經歷,但是透過文字可以看到,早年作為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堅定的信仰,深沉的責任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人生歷程;為國為民、勇於擔當的博大情懷和腳踏實地的優良作風。正如本書序言所說:“一個擔任重要職務的年輕幹部,對改變本地區的落後面貌有什麼抱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作風,關係著這個地區整個工作的成敗……因此必須開動腦筋,大膽地去想,勇敢地去闖。”

應該說,《擺脫貧困》是我們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生動的教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穫豐富的精神食糧,滌盪頭腦中一切脫離群眾、“四風”的雜念,進一步強化黨員意識,提升工作水平。

淺讀有得,應予分享。年初,我鄭重地向祕書處提議,這本好書給辦裡每個人發一本,胡斐他們很重視,迅速落實,前不久,《擺脫貧困》已經到了我辦每個人的案頭。我充分相信大家會認真悟讀。

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讓《擺脫貧困》照亮我們的心窗!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篇5

一、打贏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是關鍵

扶貧開發成敗繫於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真正扶貧到點上,扶到跟上。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於找準路子,突出特色。欠發達地區抓發展,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抓扶貧開發,要緊緊扭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本局幫扶的秦峰鎮老塢村,作為省級貧困村,我局除了要幫助村兩委抓牢和繼續發展菌菇這個農業產業外,還立足山清水秀和地理位置優勢,重點幫助打造旅遊文化產業,開發農家樂和民宿,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帶動貧困戶致富。

二、打贏脫貧攻堅、戰作風建設是保證

從脫貧攻堅工作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仍然存在,有的還很嚴重,影響脫貧攻堅有效推進。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的觀念、能力、幹勁。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將重點培養懂扶貧、會扶貧、作風硬的局扶貧幹部隊伍,增強幫扶幹部的精準脫貧工作能力。並且還應該帶頭真正沉下去,做到真抓實幹。

三、打贏脫貧攻堅戰,人民情懷是根本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扶貧工作中,我們應真正瞭解困難群眾的所需所求,幫助群眾瞭解扶貧政策,有針對性地將困難情況細化歸類,真正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並且把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引導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戰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環節,號角已吹響,讓我們共同努力,拿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攻堅克難,乘勢前進。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篇6

“刷白牆”就是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是絕對解決不了貧困問題、刷不掉貧“根”窮“跡”的。要想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廣大黨員幹部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少“刷白牆”“貼標語”,多出實招幹實事。

扶貧先要扶智。又到了一年開學季,應該多一些幫助貧困生上學的政策。通過支助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孩子能上學,改變未來勞動力的結構,從長遠方面考慮脫貧,才不會返貧。同時還要扭轉思想,把“等、靠、要”的不良習性,通過教育、宣傳等正面引導。激發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窮則思變的鬥志,把幫扶與被幫扶變成“雙人舞”,而不是“獨角戲”,培養貧困戶自強不息的生活鬥志。

扶貧還要扶志。扶志,即是幫助人們發揮對生產生活的主觀能動性,改變貧窮懶惰不主動、不思進取等靠要的保守落後思想,調動人們的生產生活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邊貧困戶落後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狀態,使之意志堅定、開拓進取,立志改變自身貧窮落後面貌的思想,從而促進其個人家庭脫貧甚至帶動家鄉致富。

扶貧更要扶心。開啟貧困物件的心結,不但要給貧困戶必需的資金和技術,還要開啟他們塵封的精神世界,促使他們真正警醒:人窮不能志短,要靠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在扶貧送溫暖的同時,要更加註重從思想上、精神上進行幫扶,引導貧困群眾既心懷感激、好好珍惜,又有羞恥心、進取心,把接受扶貧作為強大的動力,以此鞭策自己,在藉助外力的同時還要強化自身內力修為。

擺脫貧困的心得體會篇7

近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於__年前發表的《擺脫貧困》一書,文字不多,冊子僅11萬字,收錄了他從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工作期間的部分講話和文章;內涵卻很豐富,全文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將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娓娓道來,思想深刻、篇章雋永,真知灼見、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催人奮進。正如已故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同志為此書所作序言說的那樣,“雖然近平同志已調離寧德,但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後的作用”。這份“精神財富”,經過20多年的實踐檢驗,歷久彌新,更顯珍貴。在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開展的背景下,認真汲取、全面開發、充分利用好這份“精神財富”,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文章中讓人深刻領會到了“解放思想是擺脫貧困的關鍵”

發源於寧德的扶貧開發攻堅戰,始於上世紀80年代。在這場擺脫貧困的歷史征程中,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擺脫貧困的關鍵。

他一再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當務之急,是我們的黨員、我們的幹部、我們的群眾都要來一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如他所言,擺脫貧困,“其首要意義並不是物質上說的脫貧,而是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這段話,對我一個普通的教師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前瞻性。要擺脫“頭腦中的貧困”,必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打破意識的禁錮,開啟思想的開關,不斷健全完教育新機制新制度,不斷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方式,讓每位教師都走向富裕新路徑。

實現脫貧,不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對路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針對寧德實際,他明確提出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的指導思想,主張充分發揮寧德的山海優勢,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立足本地資源進行工業開發,使農業、工業兩個輪子轉起來。

實踐證明,這些發展思路完全符合實際。也對教育工作起著指導作用,我們要找準的路子,就是堅持加強理念科學化,把理念變成制度,使制度體現規範,讓規範成為強化監管的行為和成果。以深入推進“五化”建設,引領廣大教職工走出一條富裕發展的路子。

標籤:心得體會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