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6篇

內涵深刻的心得體會一定會給人帶來不少的啟發,將參與實踐後產生的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的心得體會,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6篇

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習“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按照《市農科院關於開展書香天津·浸潤“三農”讀書月活動的通知》和《市農科院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的實施方案》,我認真研讀《擺脫貧困》一書,充分認識到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記載著社會發展軌跡,凝聚了前人的知識、經驗和智慧。注重從歷史中汲取開拓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四史”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由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相統一的成果,凝結著黨和人民的智慧。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曾經的過去。只有修好“四史”這門必修課,共產黨人才能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擺脫貧困》是習近平總書記創作的政治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時間是1992年7月。該著作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的重要講話和文章,共29篇,內涵豐富,該著作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將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娓娓道來,思想深刻、真知灼見、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不論是在陝北樑家河當知青時,還是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時,一直把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最深的牽掛、最大的擔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念茲在茲,親自部署、親自掛帥、親自出徵、親自督戰,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向貧困發起總攻,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實際上,從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至今,黨中央在脫貧工作上始終沒有鬆過勁,這一點,鮮明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從地方到中央再到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過程中的思想認識和政治實踐中,其中,尤以1988-1990年其在寧德地委工作期間圍繞閩東地區擺脫貧困問題所發表的講話和文章集結而成的《擺脫貧困》一書為代表。至今看來,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30多年,但是,該書中所提出並闡述的很多頗具思想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觀點與方法,依然讓人印象深刻併產生共鳴。

一、收穫與啟示

1.貧困問題具有歷史性,貧困非一日所成,脫貧也不能急於求成。

在《擺脫貧困》中,習近平同志曾經用“滴水穿石”這個成語來形容脫貧工作的艱鉅性以及完成這項工作所需要的韌勁,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指出,我們之所以強調這個精神,主要是因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這個原理對於我們認識和解決閩東地區的貧困問題同樣適用,習近平指出,“閩東地區的落後狀況是歷史形成的,改變閩東的落後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韌勁。沒有鍥而不捨的毅力,不願付出艱辛於他人數倍的努力,不靠一點一滴量的積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業的。”

在脫貧的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現出了一種歷史意識:一方面,貧困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主觀的思想懶惰,也有客觀的環境制約,正是這些主客觀因素漫長的作用,很多地方才陷入深度貧困和極度貧困,因此,對於一時一地一人的貧困問題,我們都要進行歷史的具體的分析,不能胡亂決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另一方面,脫貧工作雖然艱鉅,但是並不是解決不了,一個人解決不了可以發動多數人一起行動;一代人解決不了可以號召幾代人一起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所謂的“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其實說的就是要有這種接力奮鬥的歷史自覺性,這種自覺性不僅適用於脫貧工作,也適用於我們工作、生活諸多方面。

2.貧困並不可怕,怕就怕在“思想貧困”“意識貧困”。

在很多人看來,貧困在本質上是個經濟問題,是個物質財富的創造和增加的問題,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因為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人的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致富的實踐過程不但是我們改造客觀世界、建設物質文明的過程,也是我們改造主觀世界、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所謂的貧困其實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顯性的物質財富的缺乏,一種是隱性的精神思想的貧乏。改革開放40多年裡,我們始終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那些凡是先發展起來的地區,一定是思想解放和實踐探索都走在前列,都能很好地體現“精神變物質”與“物質變精神”相互結合與轉化,所以,同樣是貧困,有的人要麼怨天尤人,要麼不思進取,只知道給自己的貧困找理由,或者只想著藉助“等、靠、要”來擺脫困境,這種人實際上陷入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貧困;而有些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努力走出困境,告別貧困。實際上,在去年駐區工作大量調研中也發現,有些農戶對於貧困根本沒有概念,他們生活的哲學就是“窮有窮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窮一點沒什麼,反正有政府”,這種思想只會助長貧困,不會推動社會進步,這就是前些年貧困縣帽子越摘越多的原因,說到底,思想上的貧困才是最根本的貧困,必須從根本上打破“窮不丟人”“越窮越光榮”的錯誤心態。

3.在脫貧的問題上,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下基層”制度,這是閩東踐行群眾觀點的特色制度,也是貫穿《擺脫貧困》始終的一個鮮明觀點。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絡人民群眾》中,總書記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實現的,而黨的各級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並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連的關係,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

在《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一文中,總書記指出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鄉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證。“我們要在指導思想上、組織保障上使黨組織在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真正能站到前臺,真正能居於第一線,而不是名不副實。”百姓能不能脫貧,領導幹部是關鍵。“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作為領導幹部,既要善於傾聽群眾的呼聲和訴求,也要善於將群眾的這些呼聲和訴求轉化為政策方案。

二、下一步做法

“滴水精神”的內涵不僅在於培養堅持的意志,還在於養成從小事做起,把工作中的每件事堅持做好的良好習慣。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中引用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的話提到“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意思是,謀劃大事難事,要從小處和容易處考慮。天下的難事,都是先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在工作中,要認真瞭解自己工作的性質和任務;明白自己的崗位責任;注重知識更新,將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作為大事認真去完成,腳踏實地,一件事一件事去辦,最終積少成多,積沙成塔。

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2

脫貧攻堅是需要全國人民攜手努力才能共同打贏的一場戰役,要想打贏這場戰役,務必要充分發揮黨建的作用,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在“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電視電話會議上,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郭文奇強調“認真“、”精準“、”務實”,為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提供了正確的指引。

黨建工作是各種工作的基本與前提,它為黨的各類決策、領導工作提供了指引與領導。是做好各類重大國家事務的基礎與保障。在各類決策、執行等活動中發揮著指引、領導、模範等積極作用。脫貧攻堅戰是當前的重大任務,為了打贏這場戰,我們不妨從基本做起,打牢地基,抓牢黨建工作,以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首先,注重樹立全域性意識。黨建工作要以大局為重、著眼全域性,認真落實貫徹黨組織的各項政策、措施。要樹立服務意識,為人民群眾更好地服務。不斷進行政治理論學習,堅定政治信仰,提升政治修養,提高政治能力、陶冶政治品格,從而加強黨建建設。

其次,我們要善於凝聚各級黨組織、黨員力量,充分發揮黨組織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注重培養黨組織人才,利用人才的先鋒模範榜樣引領作用,帶動黨組織建設。從人才培養做起,讓黨組織人才充分發揮其先進性、卓越性,帶領黨組織保持純潔性、先進性,從根本上做實做牢黨組織建設,從而成為助推脫貧攻堅的有力武器。

再者,作為一名黨員,要永葆初心,牢記使命。每位黨員幹部都應當肩負起民族振興的責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通過無數個“小我”的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推動黨建工作,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全國的人民都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讓中國更加地繁榮富饒。

此外,還應當注重團結群眾,走群眾路線,關注群眾利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下去更好地推進黨建工作,從而更好地發揮黨組織的卓越優勢,帶著十足的信心去打贏脫貧攻堅戰。

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人為社會、為家庭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當他們垂垂老矣之時能安享晚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自治區把農村幸福大院建設作為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著力解決農村有生活照料需求的困難老年人吃穿住用問題,不使一人老無所依,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根據自治區前期的規劃,新疆207個農村幸福大院將於6月30日前建成,此次全覆蓋培訓又為幸福大院奠定了人才基礎。放眼當前的廣袤鄉村,從幼兒園到幸福大院,脫貧攻堅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從呱呱墜地到耄耋老年,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路上一環都不能缺,“兩不愁三保障”的實現已經細化到每個人、人生的每個階段,越是到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越要下繡花功夫,夯實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每一步。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絕不是隨意拔高標準,而是在現有標準下狠抓工作落細落實,穩紮穩打贏得最終勝利。細讀相關報道不難發現,全區兩百多個農村幸福大院的建設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切實滿足農村困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同時也注重提升農村幸福大院管理服務的規範化、專業化、制度化水平,在規範有序的基礎上體現人文關懷,務求把幸福大院建成農村困難老人滿意的養老棲居之所,這種設身處地為困難老人考量,情理兼顧抓細節的工作作風正是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所需要的。

“貧困堡壘”的問題往往是一環扣一環,脫貧攻堅工作就得一步接一步抽絲剝繭解難題。關於農村幸福大院的重點服務保障物件,“生活自理有困難的留守獨居空巢老年人”“子女外出務工、身邊無人照料的農村經濟困難老年人”這兩項表述引起了筆者關注,“留守”“外出務工”這一組相對應的詞語也反映了一個現實矛盾。筆者在南疆結親入戶走訪時曾遇到過一個小夥子,雖然很想外出務工,但是擔心母親一人在家無人照顧,在村幹部來動員登記時還是拒絕了,這個選擇反映了不少年輕人的無奈。而農村幸福大院的落實,必將為更多為人子女者消除後顧之憂,讓他們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路上能夠放心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每個人都享有追求幸福的熱望,而高質量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正為每個人築牢幸福的基礎。

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4

消除貧困依然是當今世介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為促進全球減貧事業,2000年聯合國制定了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制定了2015後發展議程。但環顧全球,實現全球減貧目標依然任重道遠。當今世界仍然有七億多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每年近六百萬孩子在五歲前夭折,近六千萬兒童未能接受教育。貧困及其衍生出來的飢餓、疾病、社會衝突等一系列難題依然困擾著許多發展中國家。對很多家庭而言,擁有溫暖住房、充足食物、穩定工作還是一種奢望。中國堅定不移支援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使七億多人擺脫貧困,佔全球減貧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歷來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歷來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同各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在致力於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援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

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減貧交流合作關係,是消除貧困的重要保障。

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今天的世界,物質技術水平已經發展到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南北發展差距依然巨大,貧困和飢餓依然嚴重,新的數字鴻溝正在形成。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擁有的財富量超過其餘百分之九十九人口財富的總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令人擔憂。

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是消除貧困的重要條件。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就是要支援發展中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幫助他們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為國際減貧事業注入新活力。

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明確為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5

今天品讀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執政時一部著作《擺脫貧困》,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慨頗多。我被書中習近平總書記那種崇高的理想信念,獨到的思想精髓,勤奮積極的進取精神,嚴謹的辯證思想,震撼的求實務實的生活工作態度所感動。這是對我的又一次教育。我覺得我們江油的教育者,乃至全中國的教育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不做教育的“貧困者”。

由於一個時期中國以抓好經濟建設為重點,導致很多人身上都有了銅臭味,我們的教育也染上了些許功利。作為教育者,一個自然人,追求物質的富有無可厚非,不過我們更應以民族發展為己任,社會發展為宗旨,教育好一代人是教育者的良知。所以,為民為社會謀求福祉的意識不能“貧困”。我們站在講臺上,傳授的是知識,講究的是發展的規律,引領的是思想,一旦我們的思想發生了偏差,我們的行為宗旨發生了轉移,影響的不只是個人,而是千家萬戶,這無疑給民族埋下了禍根。這就違背了教育功在千秋的本質,又從何談為民為社會謀求福祉呢?

我國的發展可謂多災多難,社會的發展是坎坷不平的,但我們一定要堅信,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心願,我們中國人是有能力實現的。雖然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但我們是支潛力股。一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發展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短短几十年,就可以趕上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這難道不能證明中華兒女潛在的實力嗎?堅定信念,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是我們中國夢實現的動力,我們現在所教的學生,正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生力軍,為他們奠基,為他們加油是教育人的責任。

沒有任何理由讓我們退縮,我們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工程師。沒有任何理由讓我們與那些另類同流合汙,我們是一個民族發展的責任人,歷史使命不容許懈怠,實現中國夢非一朝一夕,那是要長期堅持,永不言棄,永不言敗的過程,學習不只是學生的事,更是教育以及社會所有人的事。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既是一種顯性的存在形式,更是一種理性的內在品質。教育好我們的學生目光要長遠,志向要遠大,信念要崇高,必須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去拼搏。那些只憑三分鐘熱度去幹事是成不了大器的,要讓我們的國家走在世界前列是很難的。

教育不要僅僅停留在課堂。要勇於打破時代的常規,以率先垂範,言傳身教去感染人,感染社會。停留於課堂的教育是侷限的,我們的教育要密切與人相聯絡,小到某一個舉止,大到一個理想信念的傳播,與實際的社會現實相聯絡,一點一滴去影響淨化著社會空氣。如果僅坐在辦公室,僅以書本知識的傳授,僅以教室裡某個人等方式去工作,這違背了聯絡群眾的宗旨。“教書育人”是教育人的責任,更是使命,任何脫離群眾的教育,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本,其生命力的短暫可想而知。

經常聽到學生談論誰是他最喜愛的老師。之所以受學生喜愛,是因為他們先進的教學手段,厚實的知識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學生。做一個受歡迎的教師是需要不斷開拓創新的,時常以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新的朝陽。如果教師安於現狀,吃老本終究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成為新興“貧困者”,那麼教育成果將會大打折扣,縮水的教育自然影響我們民族的發展。

習總書記的系列作品都反映出他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表現出他對理想信念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及面對工作,面對困難必勝的信心。我們作為民族復興時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團結在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努力工作,愛崗敬業,不打退堂鼓,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讀《擺脫貧困》心得體會篇6

以前我在市縣一線崗位,大多數時間都是忙裡忙外、大會小會,成天工作事務連連,甚至於節假日基本都搭進去了。也曾想多讀點書,多充點電,可就是不知道時間都到哪兒去了。參加工作幾十年,幾乎沒有完整地讀完一本書。那時的讀書學習,多是翻閱檔案和領導講話。讀書的目的也很現實,要麼是為別人寫講話,要麼是自己要講話,基本上屬於“臨時抱佛腳”一類的。

調入省委財經辦(省委農辦)後,發現大機關、新崗位不完全是靠經驗吃飯的地方,過去的一點所謂老經驗、老底子在這個崗位上都顯得十分蒼白,明顯感到思想、能力跟不上,真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讀書,成了我角色轉型的基本動作。有一次,我向領導去彙報工作,他把正在研讀的習近平總書記著的《擺脫貧困》推薦給我。我當時覺得領導推薦讀書,就是工作任務。帶著任務,我幾乎一口氣讀完這本書。讀後感到如同一泓清泉,甘之若飴,如同平品一杯醇酒,聞之慾醉;如同打開了一扇窗戶,清風拂面,醍醐灌頂!

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本書跋中的自我評價:“我也明知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湧,我們必須以審視的眼光看待不適應我們獲得更快發展的一切並對其進行改革。未來可能講更有意思的話,著更其完美的文,做更其壯麗的事業,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閩東實踐、思考的記錄,這對於閩東脫貧事業和其它事業之巨集偉大廈或可成為一石一木,對於後來者或許也有些微意義——若留下探索,後人總結;若留下經驗,後人咀嚼;若留下教訓,後人借鑑;若留下失誤,後人避免。我亦斷定此書會被人遺忘。遺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證明我們前進得很快。”

?擺脫貧困》收錄了習近平同志從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工作期間的29篇講話和文章,11萬字,全書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將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娓娓道來,思想深刻、篇章雋永,真知灼見、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催人奮進。雖然時過境遷,時代不同,書中一些具體的提法帶有時代的烙印,所載之事、所述之理,我們很多同志都曾經經歷過,所以讀之十分親切,悟之感同身受。字裡行間無不閃耀著黨性的光芒。特別是書中闡述的諸如擺脫意識和思路“貧困”,“滴水穿石”精神,“弱鳥先飛”意識,“四下基層”工作作風等等透射出的那種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積極精神、辯證思維、務實的態度、精彩的語言風格等等給人以深深啟迪。

信念愈堅,信心愈足。信心源於堅定的信念。這是讀完這本書後第一感覺。書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習總書記那種對理想信念毫不動搖的堅持,那種面對工作、面對困難必勝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氣。如《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之光》、《困境的突破》、《我們怎樣辦好教育》等篇目明顯感受到他不懼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鳥如何先飛》中講到,“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這些觀念全應在掃蕩之列。”“對閩東,我是充滿信心的,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可以創造‘弱鳥’在許多領域先飛的奇蹟。”“在講‘貧窮’的同時,不要忘記講閩東的光彩;在講壓力的同時,不要忘了講動力。”這種精神和信念是我們每個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是我今後不斷努力的方向。

知其愈深,謀事愈遠。這是書中多篇文章都折射出的全域性觀、高視角。當時全國正在進行經濟環境的治理整頓,閩東經濟建設中有三個熱門話題:修建福溫鐵路、開發三都澳港口、建設中心城市建設。在《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中對此進行了論述:“像港口、鐵路等的開發建設有賴於國家的巨集觀決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果。……事關地區發展全域性的決策,要充分考慮到國情、省情、區情,不要把近期內難以實施的發展目標超前化。”在《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現實選擇》中提出,“產業結構調整不能計較一時一地一事的得失,應著力於增強後勁,著眼於最終發展。”“在充分調查研究溝通協調的基礎上,預測巨集觀經濟背景下我區經濟環境的演變趨勢,我們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導實施產業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長期三個層次)的統一規劃。”

愛之愈切,耕耘愈深。這是貫穿全書的濃濃情懷。正是對閩東這片土地愛得深,習總書記當年主政閩東期間,精心耕耘不做半點虛功,腳踏實地不求功必在我。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於人,是一種前仆後繼,勇於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在整個歷史發展程序,在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發展程序,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去,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倖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捨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散漫。”在《為官一場造福一方》一文中說,“我不主張多提口號,提倡行動至上。過去採取的很多有效的辦法,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幹下去,腳踏實地幹出成效來。”“我是崇尚行動的。實踐高於認識的地方正在於它是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擔心說錯什麼,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麼,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度的改革開放的舉措。”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和發展理念,我們作為黨員領導幹部非常需要這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要勇於打破各種自身約束和禁錮,甘於做默默無聞的“鋪墊性”工作,紮紮實實推進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和發展理念落實到位。

思辯愈邃,行動愈健。辯證思維是領導幹部基本方法論。書中習總書記高瞻遠矚,事關寧德改革、發展、穩定等等,都能從全國、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中,從“正確處理全域性和區域性的關係”、“正確處理緊縮和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增加財政收入與搞活企業的關係”、“正確處理多辦事和量力而行的關係”等四個方面用唯物辯證法的觀念來研究和解決閩東財政經濟執行中的諸多矛盾,不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徹。習總書記對每項工作、每件事的論述都能很全面地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有對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啟示》、《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係》等文章充滿辯證思維光輝。更難能可貴的是,習總書記用辯證法不是空談,而是很接地氣,如《從政雜談》中談到:“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我讚賞‘滴水穿石’的精神,讚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幹部埋頭苦幹,著眼於長期的、為人鋪墊的工作。因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在談論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頓經濟秩序問題時,說到:“我想強調的一點是,治理整頓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為深化改革創造良好條件,是為了使經濟更順利、更健康地發展。”“對我們這個地區的發展是個新機遇。”要求我們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結合本地實情,既不能強調特殊性而不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們應該有亂治亂,有熱消熱,有冷加溫,做到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以推動經濟健康穩步發展。”在《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中提到:“我們除了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國策,創造條件,增加投入,保證教育事業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規模以外,還必須做到兩個相結合:一是把數量發展和教育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二是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等等。

紮根愈深,力量愈勁。這本書用平實的語言,深刻闡述了“人民群眾是力量之源”這個偉大命題。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絡人民群眾》中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群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絡。這是幹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裡來?水平來自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而規律性的東西,正是蘊藏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這篇文章深刻地論述了群眾路線問題,是真正的經典。習總書記當時提出了“四下基層”制度,這是閩東踐行群眾觀點的特色制度,也是貫穿《擺脫貧困》始終的一個鮮明觀點。

本書沒有編年式地記錄習總書記在寧德的工作經歷,但是透過文字可以看到,早年作為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堅定的信仰,深沉的責任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人生歷程;為國為民、勇於擔當的博大情懷和腳踏實地的優良作風。正如本書序言所說:“一個擔任重要職務的年輕幹部,對改變本地區的落後面貌有什麼抱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作風,關係著這個地區整個工作的成敗……因此必須開動腦筋,大膽地去想,勇敢地去闖。”

應該說,《擺脫貧困》是我們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生動的教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穫豐富的精神食糧,滌盪頭腦中一切脫離群眾、“四風”的雜念,進一步強化黨員意識,提升工作水平。

淺讀有得,應予分享。年初,我鄭重地向祕書處提議,這本好書給辦裡每個人發一本,胡斐他們很重視,迅速落實,前不久,《擺脫貧困》已經到了我辦每個人的案頭。我充分相信大家會認真悟讀。

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讓《擺脫貧困》照亮我們的心窗!

標籤:心得體會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