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擺脫貧困讀書心得體會

 

擺脫貧困讀書心得體會

《擺脫貧困》一書收錄了同志擔任中共寧德市委書記期間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講話和文章,共29篇,121千字。全書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觀點和方法,如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鳥先飛”的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等,深刻回答了推進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思想深刻、篇章雋永、發人深省、催人奮進。正如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為此書作序時說的:“雖然同志已調離寧德,但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剛拿到這本書,書的作者、書的名字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這本書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當今中國共產黨的、國家主席同志,而“貧困”兩個字對一個從農村出身的我,從某種程度來講,它伴隨我的童年,代表我的過去,見證我的成長,擺脫貧困是我從小的夢想,我奮鬥的動力,我追求的目標。對於一個在貧困縣成長的我來說,深刻明白著“貧困”是什麼;對於一個在貧困縣奮鬥的公務員來說,更理解“擺脫貧困”有什麼實際含義;對於一個致力於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來說,更需要認真琢磨“擺脫貧困”的具體實施措施。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全新的書,這本書確實讓我觸動頗深,引發我對自己身邊現實存在的一些思考,值得學習的一些實踐真理。

(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經濟建設是我們的主旋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中心,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作重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關係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

通讀《擺脫貧困》一書,從1988年9月的《弱鳥如何先飛》到1990年5月離開寧德的贈言《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短短不到2年的時間,習用12萬字29篇的文章來闡述如何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讓閩東地區擺脫貧困,實現困境突破,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同志懂得理論到實踐的轉變,從經濟理論到發展經濟的實踐中去實現閩東經濟發展,能從歷史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理論的觀點、實踐的觀點看問題,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的水平和效益。比如,他提出“弱鳥可以先飛”的論斷。他說弱鳥可能先飛,至貧可能先富。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而閩東走什麼樣的發展路子,關鍵在於農業、工業這兩個輪子怎麼轉。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發展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特色的“一村一品”產品,如在文章《畲族經濟要更開放些》說道,畲族經濟的發展,既需要外力的幫助和推動,更需要內在活力的啟動。要讓畲族這個特色的民族形成獨特的經濟發展產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思想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加強巨集觀調控,必要時運用行政手段,國家行政機構強制干預,直接調節。比如《提倡“經濟大合唱”》中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但都要服從黨委和政府的指揮。大家都要圍繞著經濟工作這個主旋律齊聲合唱”,他還說:“經濟大合唱,有很強的藝術性,既要講合唱的規律,又要講合唱的技巧”。這些論斷和觀點體現了同志對經濟發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對經濟發展的獨特見解,值得我們深思。

(二)政治建設不可缺

政治建設指執政黨為加強自身建設而在政治方面所進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正確制定黨的綱領和黨在一定歷史階段的政治路線,正確制定與此相適應的各項工作方針政策,並用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統一全黨的思想和行為,通過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確保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黨步調一致地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人民奮鬥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也是由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在《發揮人大作用,把閩東的事業推向前進》一文中,寫道:“閩東的發展,離不開人大工作”。的確,人大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呼聲。要想把地區發展起來,必須提高對人大的認識,必須處理好黨委、人大、政府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執政黨、權力機關、執行機關的關係),充分發揮出人大的職能作用,同時人大也必須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議事水平,進一步發揮全國權力機關以及地方權力機關的作用。

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性質決定我國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政府為人民服務通過行使其職能來實現。政府行使職能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同時要依法行政,接受監督,才能確保為人民謀利益,才能真正的樹立政府的權威。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絡群眾是黨全部活動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絡群眾》一文中,同志實事求是,聯絡貧困地區發展的實際條件,總結出發展的最根本是:一靠黨的領導,二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密切聯絡群眾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使命所決定的,也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並堅持的優良傳統作風。《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一文中,依然強調幹部要到群眾中去,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密切聯絡群眾。所以幹部作為執行機構的執行者,提倡幹部要練好密切聯絡群眾這個基本功,走群眾路線,紮實地為人民服務,接受最廣大群眾的監督,從嚴治黨,為人民辦實事,紮紮實實,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使廣大群眾從中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更加真心實意地擁護黨、熱愛社會主義。而政府最根本的是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在《為官一場,造福一方》中“橋與路”就是要求領導者要為人民服務,心繫百姓,為民辦實事,做好事。在“行動之上”則要求要敢為人先,敢於冒一定的風險,不吃別人嚼過的饃的實踐之風溢於言表。而在“清廉從政”中則要求黨政機關要保持廉潔,因為這個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只有把心貼近群眾,以百姓心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團結凝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礴力量。應該說,書中的每一篇都飽含著對人民的無限深情和赤誠的愛。

(三)文化建設加強軟實力

文化建設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文化建設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設,中共中央開展了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在《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中,同志說道:“一個地區的文化建設的內容很多,有一個重要的著眼點就是要弘揚地方的傳統文化”。還要聯絡實際,閩東主要是畲族文化,要挖掘出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還要通過現代的傳播工具來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讓群眾喜聞樂見。而《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就是從傳播工具上來弘揚傳統文化,這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比較高的政治素質和知識水平,要嚴於律己,遵守職業道德,也是一種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而且抓好新聞這一塊還可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監督行政機關,搞好輿論引導,弘揚社會正氣。

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脫貧致富戰略的重大內容之一。在《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中,同志總結出了寶貴的三條實踐道理:一是正確認識脫貧致富和建設精神文明的關係。二是正確分析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和現實;發揚成績,糾正失誤;調動積極因素,轉化消極因素。三是正確處理精神文明建設中“破”與“立”的關係,的確是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而精神文明建設,就要立足於地區的實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建設貫穿於脫貧致富的整個過程,才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改造客觀世界、建設物質文明,也可以改造主觀世界、建設精神文明。

古人云:“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教育也是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濟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的發展也是擺脫貧困的一條路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問題要捨得花時間,捨得花精力,捨得下本錢。同志談到要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係,堅持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教育事業;還要適合當地經濟的發展;必須重視掃盲工作。細讀此書,可以看出同志任職寧德期間就高度重視文化自覺和價值重塑,他還前瞻性地強調,脫貧致富既意味著大力發展經濟,把人民從物質匱乏約束中解放出來,也意味著要牢牢把握文化領導權,推動價值重塑,把人們從物質的崇拜中解放出來,在雙重意義上克服人的物化現象。這些跟我身邊的現實存在有著莫大的相似點,值得我深思並加以學習。

(四)哲學思維貫穿全書

《擺脫貧困》一書生動記錄了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的豐富歷程。省委書記尤權指出,“書中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包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理論營養和哲學內涵,尤其是書中所展現出來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彰顯了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以及歷史邏輯的高度統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典範”。在同志看來,脫貧致富不能陷入就經濟談經濟的形而上學立場,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來尋找物質貧困的根源。

在《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一文中,同志的哲學思想遍地開花,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理性的哲學思維。正確處理全域性和區域性的關係,就是要正確地處理好整理和部分的關係。整體是事物的全域性和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區域性和發展的各個階段。整體處於主導地位,要求我們樹立全域性觀念,統籌全域性,實現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而部分又影響整體,要求我們重視區域性的作用,搞好區域性,用區域性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地方財政是國家財政的一個部分,國家財政作為一個整體,處於主導地位,當然也影響著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所以同志深刻地認識到了閩東這個全域性只能服從全省乃至全國這個全域性。如果需要犧牲區域性的利益,還是應該樂於承擔,不該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原則上只能自行消化,不能有依賴思想,這就是為我們樹立了全域性觀念,也是要發展好區域性的有志氣體現。

在《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一文中,同樣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問題,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搞好民族工作,為促進民族大團結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脫貧致富的偉大事業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奮鬥是不行的,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民族大團結這個整體都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不可少的保證。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就是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繁榮與富裕。

同時,意識的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高昂的精神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在《把握住新的機遇》一文中提到要淡化“貧困縣意識”,同志就提倡要振奮精神,淡化“貧困縣意識”。這就要求我們要正確認識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才有利於繼續紮紮實實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擺脫貧困,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個“金娃娃”,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踏實奮進,用高昂的姿態走向發展的道路。

書中所倡導的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等理念,歷經歲月洗禮而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值得我們長期堅守,整本書都閃著哲學理性的光輝,使得擺脫貧困有了哲學理論的指導,並且還能通過實踐證明同志理論的真實性,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研讀《擺脫貧困》一書,可以看出倡導和堅持用辯證法辦事的傳統由來已久,值得我們好好深思並加以理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