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優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平時要多培養孩子的興趣,因為通過讀好書可以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優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優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精選優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從來沒讀過這麼厚的書,其實全篇就是講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後,承認自己所犯罪惡的歷程。第一次一口氣看了一百多頁,讀得酣暢淋漓,但是暫停之後再看就有點啃不下去了,讀得相當煎熬,這文字功力心理描寫真的是太牛了,彷彿跟拉斯科爾尼科夫一起經歷這罪與罰的過程。

比較有意思的是拉斯柯爾尼科夫是為了他抽象的理論而殺人的,他早已形成他的“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的理論,凡人必須遵守世間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也就是英雄,則可以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顧手段的卑劣,這是清除障礙的必要步驟,他用行動來檢驗自己是不是英雄,是不是像拿破崙一樣不受法律的約束。但是一殺完人他就害怕了,然後就是漫長的“罰”,一次次和法律的交鋒和自己的交鋒,慢慢顯露出拉氏的價值觀,好在他最後被持有完全相反價值觀的索菲亞救贖自首。

對我來講比較難啃得下來,但是我想如果等我能啃得下這種文學作品的時候還是值得好好再仔細讀一讀這本書,分析下拉氏每一次和自己交鋒,和警局交鋒,每一次轉折,每一次的價值觀暴露,這還是很有意思的。

精選優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說,它的發表標誌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

小說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

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著眼睛被打得發青的賣身女,汙濁的河水中掙扎著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額貸款老太婆瞪大著凶狠的眼睛,要榨乾窮人的最後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斷幹出令人髮指的勾當……作者懷著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汙濁一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

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

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

用索尼婭的話來說,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實妥協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

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徵,並在她身上體現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淨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

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裡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罪與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小說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祕”的特點。

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衝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優秀。

小說中,由於作者著力拓寬人物的心理結構,情節結構相對地處於從屬地位。

儘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殺事件扣人心絃,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

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這部小說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說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精選優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令我痛苦的,從來就不是苦難,而是我是否配得上這苦難。”陀氏終其一生的發問,意在證明苦難是尋求自由的必然產物,任何革命理想一旦離開信仰,也就離開了自由,就會在革命自由中蛻變成奴隸制。這一思想成為俄羅斯革命時期的重要道德力量,降低了人民哀痛,約束了人民作為,其本質是思想的規程和約束。

林語堂曾在自傳中說基督徒有三種:一種因犯罪而悔恨,渴望免於良心的責備;另一種因為痛苦而需要安慰而逃避;還有一種,他們瞭解自己的所信為何,然後真心信靠。林先生說,前兩種都可以看作是信仰的開始,但卻不是純粹的信仰。而佛教教義中這種區劃界定更為嚴格:前兩種屬於小乘佛法,意在度己;後一種屬於大乘佛法,意在度人。在瞭解了陀氏的生平之後,我們就能夠看到他思想由度己到度人的轉變的清晰脈絡。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於莫斯科,是一個外科醫生的次子。軍事機械學校畢業後,在軍政部的機械司服務,一年後辭職。二十八歲那年,因參加農奴解放運動,被判死刑,臨行前一刻又被改判到西伯利亞服刑。這種絕無僅有的由生到死且由死到生的經歷加速了他某種信仰的坍塌。在服刑四年後,他又當了六年小兵,然後才回到彼得堡從事寫作。他與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被公認為俄國文學史上的三大巨人。可是當我翻閱《托爾斯泰文學書簡》(章其先生譯)時卻發現,上面有托爾斯泰與高爾基圖格涅夫等幾乎所有與托爾斯泰同時代的俄國作家與文學家的通訊,卻偏偏沒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他的通訊。查閱資料後才知道,二人雖同處一個時代,但相互之間根本不認識,因此我們無法看到他們在學術思想上的交流。

《罪與罰》是一部以心理描寫取勝的作品,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心理獨白絲絲入扣。他敏銳的神經能夠迅速而深切地感受到和他一樣困苦的人民的痛苦,同時也使他逐漸處於憂愁、焦慮的狀態。他開始以審慎的目光聚焦周圍的人和事,比如那個放高利貸的老女人。在他的視覺世界中,她只是邪惡能量的載體,其人體形態卻被忽略。類似的影像蒙太奇在《海底尋人》中出現過,我個人喜歡將文字擴充套件成畫面。

當拉斯柯尼科夫說“我殺死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時,他才清醒地認識到他只是作為一個自然人存在,而不是超能力英雄,沒有掌控一切的能力。讀後感索尼亞是使他大徹大悟的因素之一,但純潔的妓女無疑是一個荒謬的悖論。如果說,愛人的感化,母妹的溫情,好友的開導,刑警的勸誘是基礎,那麼拉斯柯尼科夫的懺悔才是開啟自贖之門的鑰匙。他真正理解了只有正視苦難和挫折,視其為信仰,才能更好地品讀生活,實現自我突破。

縱觀陀氏的一生,與拉斯柯尼科夫相似,亦是善與惡的交織:不滿現實,自大又自卑;具有聖潔的靈魂,也有汙穢的一面;自己負債累累,卻仍向他人伸出無私的援手。其實人性是一個平衡點,神性和獸性則是兩個極端,任何人都具備這三點,只是強弱不同。在面對苦難時,某種屬性就會被放大,進而影響全域性。當苦難成為信仰,人行善的一面就會被激發,人亦在感恩中成長,沐浴仁的光輝。生活是一條靜默流淌的河流,蜿蜒曲折,蕩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