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心理佛讀後感通用8篇

讀後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是學術研究的一部分,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寫作興趣和習慣,提高寫作的自信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心理佛讀後感通用8篇,感謝您的參閱。

心理佛讀後感通用8篇

心理佛讀後感篇1

近段時間,我認真拜讀了劉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他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規律、效應、法則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來詮釋,並將它們分為教學、教育、管理三部分。閱讀時,能讓自己先前凝固的知識經驗活躍起來,從而生成新的理解,受到智慧的啟迪和心靈的潤澤。

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南風效應。開篇劉教授就給我們送上一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南風和北風比賽威力,比賽的專案就是看誰能把行人身上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一上來就拼命地刮,寒風凜凜刺骨,結果人們為了抵禦被封的侵襲,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此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之所以獲勝,就是因為它順應的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這個寓言深刻地告訴我們,感人心者莫乎情,說服往往勝於壓服。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我們班裡的孩子,特別是那些在成長道路上經常犯錯誤的孩子更適合運用南風效應。

記得上學期放生在班裡的一件事,一天下午,我剛到教室門前的樓道口,一位女生來到我面,著急地對我說:“老師,今天上午我剛帶到教室的一本《查理九世》沒了。”

“什麼時候發現沒得?”我追問道。

“今天上午,我做完課間操回來一看就沒有了。”

“什麼?上午丟的,怎麼不早給我說呢?”

“你的新書寫名字了嗎?”

她若有所思的說:“還沒來得及寫呢?”

我心想:上午能及時給我說,還好找到,這下午才說怎麼找呢?正在糾結時,忽然靈機一動,就將錯就錯吧!一看學生都到齊了。我心平氣和地說:“同學們,今天上午,小玉的一本《查理九世》找不到了,可能有一位同學撿到了這本書,正急於還給丟失的同學,可是開啟書一看,裡面沒有寫名字,不知道還給誰?暫時自己先看看。也怪小玉沒有寫名字,要不早就有熱心的同學把書送給你了。你要想看,就抓緊時間看然後送給小玉。“

第二天,奇蹟真的發生了,上午第二節課後,小玉跑過來,高興地說:“老師,我的書回來了。”我心想:當時如果颳起“呼呼的北風”只能引起那個孩子對立的情緒、恐懼心理,我就和那個孩子之間就隔了一堵厚厚的牆,既不利於改正錯誤,更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就是這“暖暖的南風”,它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觸及了孩子的心靈;聽起來缺乏力度,卻能在孩子心裡留下一份溫暖,增添一份感動。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古語有云:“教者也,長善而救其失也。”“數起一過,不如獎其一長。”面對犯錯的孩子,讓我們多一份寬容和尊重,多一份平和與鼓勵,多一份耐心和智慧。讓“一縷縷悠悠的南風”喚醒孩子內心的良知,這不正是教育的真諦嗎?讓我們記住劉儒德教授的這句名言: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財富。

心理佛讀後感篇2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書名是《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是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於當時對心理學方面的東西也比較感興趣,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我便選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是看過後,在網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學教材中的經典。

是我孤陋寡聞,實屬慚愧。這本書不僅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還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被美國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的“普通心理學”(generalpsychology)課程選用的經典教材。

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至此,這本書我已經完整的讀過一遍,其實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與生活》資料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後歸納為以下幾大點:

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並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

其次,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

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最後,我也推薦大家有時光就去看看這本書,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更就應去看看這本書!

心理佛讀後感篇3

這本書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師在推薦,於是下單買了一本,花費了3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書的後面寫著“心理自助”四個字,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心靈自我救贖的書籍。

我們身上都有著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風平浪靜的生活,內心實則洶湧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長背景:蛤蟆住在一個大莊園裡,父親古板嚴苛,,總是對蛤蟆不滿意,母親則是懦弱無能,想要關心孩子、擁抱孩子卻要看丈夫的臉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蛤蟆極度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而直至父親去世,他都沒有釋懷。文章中寫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說道:“現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還是能感覺到他對我的不認可。我從沒有成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們能從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孩子終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證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

長大成人後,原生家庭的傷讓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繼續折磨著他。他絞盡腦汁想要經營好父親留下的蛤蟆莊園,然而大家總拿他與父親的輝煌作比較,絲毫沒有看到他的付出。為了與朋友更合群,他佯裝成熱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別人的開心果,但自己的內心卻是千瘡百孔。曾經因為一些事入獄,出獄後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選擇的時候喜歡詢問朋友的看法,這樣就把責任推給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頹廢的樣子,幫他推薦給了心理諮詢師蒼鷺。

蒼鷺先生的每一次諮詢都會慢慢引導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覺,一直在詢問:“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諮詢中讓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

在這裡諮詢師蒼鷺講述了兩種兒童的自我狀態,一種是自然型兒童,一種是適應型兒童。兒童與生俱來的情感有快樂、悲傷、恐懼,而適應性兒童則是指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物、環境,則會學著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個特定的情形。

裡面有很多關於應該尊重自己內心感覺,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模式自己負責的話語。“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了他們,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你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你內在的、包含著情緒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過你早年的經歷而形成的。童年的經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於是便塑造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看法。換句話說,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內在的世界。無論你對生活形成了怎樣的態度,從此你的行為和幸福感都會收到影響,往後餘生都會如此。除非你決心要改變。”

心理佛讀後感篇4

假日裡我閱讀了皮連生主編的《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讀完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息息相關,《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反省,既不害怕正視自己短處,又要努力探究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更要經常總結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經驗,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讀過這本書後使我對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從《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中學教育的物件是青少年學生。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瞭解學生髮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讀後感《《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在教學中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徵,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我國教育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階段。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素質。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3、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這樣才能為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4、教學設計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並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

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分析問題,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侷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閱讀這本書深有感觸,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使我們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心理佛讀後感篇5

心理學到底是做什麼的呢?心理家們說,他們的任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聽上去有點玄,不是嗎?還是舉個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國曾經存在著種族隔離。在改變這一狀況的歷史程序中,心理學家也發揮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國最高法院作證時報告了他對一群黑人兒童進行的研究,表明種族隔離對黑人兒童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最終,最高法院判定將黑人和白人兒童分隔在不同學校就讀是非法的。

這個例子來自《心理學與生活》,一本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科書。

什麼是“好的教科書”?該書的作者說,他們的目標是“寫一本學生喜歡讀的教科書,他們可以通過它學到心理學眾多領域中激動人心的和與眾不同的內容”,“使之成為當今心理學的最新的、最準確的、最能被理解的論述”。

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國教師寫教科書時是否心裡想著學生,是否敢如此“高標準、嚴要求”,是否肯在結構、體例上下那麼大的功夫創新。

套句中國的老話“功夫不負苦心人”,我想他們的目標是達到了。《心理學與生活》已經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學的經典教科書,而且也成為普通人瞭解心理學的極好讀物。

我非常喜歡書中特別設定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讓心理學從象牙塔來到你的身邊。看看這些題目吧:“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你的腦?”“閒著棒子,寵壞了孩子?”“記憶研究怎樣幫助你準備考試?”“你的人格會影響你的健康嗎?”“群體如何影響決策?”“人們為什麼要加入教派團體?”———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還有“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它們好似一團香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地。在那裡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為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請帶上一個巨大的空行囊,跟著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學習這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吧,相信你會滿載而歸。

心理佛讀後感篇6

?教育心理學》是在師大里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之後,再次拿起這本書,細細品讀,別是一般感覺。

一談起“教育心理學”,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讓他們細說,又說不清楚。專業的規定: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研究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幾個難得的和風煦煦的午後,乘著早春的暖意,我讀完了整本書,第一感覺是這一次的閱讀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書裡,我最感興趣的是“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章節。

前人對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謂是執著與艱辛,因為他們要把我們平常司空見慣的心理活動外化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且這種高度還要具備科學性,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章裡,對“學習”的定義就有兩個。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的過程中,有經驗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相對持久的變化;狹義的學習即指人類的學習。緊接著,對於學習是怎麼產生的,不同的專家經過他們的研究得出了幾種不同的結論,也就是現在的幾種關於學習的理論。桑代克的試誤學習論、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作用論、斯金納的操作條件作用論和加涅的資訊加工學習論被歸納為聯結學習理論,苛勒的頓悟學習、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和奧蘇伯爾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被歸納為認知學習理論,還有在當代產生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縱觀近現代,關於學習的理論可謂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當然在這些理論的背後都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心酸故事。他們的理論研究來源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實驗,而且大多數都是在動物身上的實驗。桑代克為了其學說的成立,整天與兔子為伴;苛勒則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學說,孤獨地與大猩猩共處……面對著這麼多的故事,看著這麼多人的付出與堅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就為了一己學說得到世人的認可,就為了能為教育心理學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就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規律並更好地為教育實踐服務。看完這本書,我不禁聯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時不時地抱怨這抱怨那,與這些大師們的奉獻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每一個學習的個體只能經歷一次心理成長髮展的過程,教師對其的影響是一生的。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教育影響未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我想這也許就是每個老師的心聲。

心理佛讀後感篇7

接觸開始學習心理學時,才發現,心理學並沒有所想的那麼強大、並不能無所不知,但是,生活中處處充滿的心理學的實質,你的感覺、記憶、情緒、想像……等等這些都與心理學有著不可分開的聯絡。既然想要更好的瞭解這麼學科,那麼課外書肯定必不可少。

我選擇《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來閱讀是經過自己的考慮、調查的。這本書是一本關於心理學入門的“教科書”,因為這本書比較適合初涉心理學的人,它把心理學的內容實質與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聯絡起來,所以這本書也是廣受好評,但是這本書有點厚,我也是瞎翻閱,看到感興趣的欄目就瞭解了一下,就忍不住來寫書評了!

?心理學與生活》揭示的其實是世間萬物的產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義上解決問題。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也開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過量工作勢必會導致人們心理上的厭煩,不知不覺就會抵制這樣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來潮,需要究原因、有計劃、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東西,都等待著我們去開掘。

除此之外,我認為不能將這些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僅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知識,提高自己。我們學習心理學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國小生的心理,為教育教學能夠更好的開展。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把心理學的實質於日常生活中去實踐。

最後,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會有好風景,好眼光才會有好發現,好思考才會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靜,亦或是激湧,這個由你自己來譜寫。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心理學,瞭解這個與生活無限貼近的學科,正是因為有了心理學,世界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佛讀後感篇8

我常常思考在教學中遇到的一個問題,總有些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他們甚至各科全面崩潰,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績不錯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不夠濃烈,家長對後進生往往束手無策。不是我們的教學媒體不先進,不是我們的教師備課不認真,為什麼還是出現與新課改不協調的現象呢?閱讀本書,心理學家麥克萊倫認為動機是個體原意完成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任務,併力求達到完美程度的一種內在力量。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中,實際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只是何者佔優勢而已。

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催化劑: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生,喚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為學習立即做好準備,從而較易反生學習行為。學習動機的激發,首先取決於個體的內部條件。這些內部條件主要包括學習需要、焦慮水平、學習期待和歸因。個體藉助於這些內部條件,實現有效的自我調節,從而激發起學習動機。

在課堂中,精心地設計課文的匯入環節,採用各種激發興趣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確實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語文課篇目繁多,語文知識紛繁龐雜,豈可每課如此,方法雷同。激發學生興趣的長期、最好的方法,還是認真鑽研教材,發掘課文深含的意蘊魅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以達到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正如蓋茨所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頻繁的學習失敗容易嚴重威脅學生的自尊心,產生過度焦距,也容易使學生覺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無法獲得好的成績,從而對學習冷漠,自暴自棄,越來越缺乏學習的需要。適中的焦慮能夠使學生維持一定的喚醒水平和產生完成任務的心向,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