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關於精選《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中國小是閱讀的黃金時期,因此我們要讓孩子們多讀書,多增加閱讀知識,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2關於精選《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2022關於精選《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2022關於精選《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拉思科裡涅科夫開始似乎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他不佩戴十字架,因此他相信如果自己有了3000盧布的起始資金,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就能讓自己和母親以及妹妹生活得更好——這是一個多美美好而幸福的幻想啊,也是一個大學生在正常不過的夢想了。雖然在書中沒有赤裸裸地說過“讀書改變命運”之類的話,但羅提亞的母親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可見他們也對讀書有極高的評價;而在文中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對於讀書人的尊重,可見知識分子已然是正在通向上流社會的路上。因此,他有這樣的夢想,有這樣的堅持,也是客觀條件使然——這正是唯物主義的思路。

可是物質並沒有讓他得到解脫。在他殺人之後,既沒有受到刑訊逼供,也沒有遭受人身攻擊,相反在得到司維特里喀羅夫的幫助之後,他在物質上雖算不上富足,卻足以正常生活;再加上他朋友拉如密亨的友好相助,相信他是可以順利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但是他卻飽受折磨——精神的折磨,一直恍恍惚惚,甚至給人瘋癲的感覺。我在讀書的時候,一直有一個大膽的猜測,如果他在殺人後並沒有什麼精神異常,而是被警察刑訊逼供,以他的聰明才智和如簧巧舌,一定可以為自己開脫,甚至逃過法律的制裁,真正變成他所向往的英雄——拿破崙。因為事實上,他已經銷燬了所有對自己不利的證據,更何況有人站出來主動為他背黑鍋。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他最終的自首,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選擇了自首呢?

有人認為是索尼亞的感化,是索尼亞讓他勇於面對自己的罪行——這個理由,十分有說服力,也比較羅曼蒂克。但就我看來,就算是沒有索尼亞,他最終也會自首——從他開始計劃“謀財害命”就註定他要自首。看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呀——他是一個可以把自己最後一分錢都送給好不相關的可憐人的人。他自己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依靠母親和妹妹接濟,而他的母親卻是依靠抵押自己的撫卹金來資助他,而她的妹妹也在家庭教師的崗位上飽受折磨。然而當他看到素未謀面的無辜少女時,依然會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錢送給警察,讓警察送其回家;當他看到瑪爾美拉陀夫幾個可憐的還是,和身患肺癆的妻子時,也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後剩下的錢留給了他們。這種仁慈,從何而來?不是從客觀的環境中學來的,要知道他所生活的環境,已經沒有那麼仁慈——已經有盧辛那樣的人在社會上混的風生水起,難道會是一個仁慈高於一切的世界嗎?他身處一個物質的世界之中,怎麼會對這些現實充耳不聞呢?他是知道的,所以在理智上他是可以說服自己殺人無罪,甚至是有功的。但這並不能真正動搖他的信仰——他本來是有信仰的。

他這種信仰就究竟從何而來?只可能有兩種來源——其一,是他所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啟蒙教育,我們可以猜測甚至是斷定,是他的母親啟蒙了他和他的妹妹,而他的母親是一個堅定的宗教信仰者,她仁慈、博愛,這些品質都被灌注在他幼小的心靈之中,雖然後來他接受了唯物主義,卻不能擺脫這種仁慈博愛的影響,他和他的妹妹都麗亞一樣,可以愛別人勝過愛自己,可以為別人放棄生命,所以他不能容忍自己為了自己而剝奪他人的生命。其二,這種仁慈來源於人性本身,如果不是因為教育,那麼這種信仰就是人性本身了,用中國古語說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原因,從這個角度看,羅提亞不過是經歷了一次“人——非人——人”的蛻變過程,他的自首不過是迴歸人的本性而已。因此,那個時代雖然很多人很窮,卻是仍然是一個有希望的時代。

他自首究竟是害了自己,還是救了自己?有人說,他只不過是在宗教中找到了力量和解脫,這話的意思似乎是說,他仍然應該堅持唯物主義取向——這話說得是多麼殘忍,難道堅持唯物主義不也意味著他堅持自己“殺人無罪”的理論嗎?難道這不是也意味著,人要拋棄仁愛之心嗎?那麼,如果人拋棄了這一切,人還是人嗎?

2022關於精選《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我要去了。我要去的地方,你們不能抵達;我告訴你們一條救贖之路: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耶穌

面對不可逃避的苦難,作者一直在寫作中苦苦尋找救贖的方法。我們來看看作者在這部《罪與罰》中的尋找過程:在一開始,主人公是個懷疑主義者,甚至對大眾的信仰,都持懷疑的態度;他自己更是一個無神論者。這就註定了他和大多數人都沒有共同語言,只能遊離於人群之外。他有自己的理想、包袱,但都只是一些理論:他把人分成兩類;第一類是被統治者,也就是普通人;他們負責在數量上儲存人類。第二類是統治者,是手握權利、可以殺人的人;他們負責推動著歷史前進。為了證實一下自己到底是哪種人,他殺了人。(這只是作者給自己提出的一種假設)經過事後的事實和無數次的內心掙扎證明:他自己也是一名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改變和拯救別人;但索妮婭是個例外。(索妮婭是苦難的代表)他曾對索妮婭說:我們要自己肩負起受苦受難的重擔。但他和索妮婭有一點不同;索妮婭是有信仰的,無論多大的苦難,她都可以忍受;而主人公是沒有信仰的,他在獨自承擔自己的苦難;並且還經常嘲笑索妮婭的信仰。

後來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索妮婭也陪他一同去了。在監獄裡,他從不覺得自己有罪,繼續保持著自己的高傲,這使得他周圍的犯人都不喜歡他,把他當成異類對待。索妮婭經常會來探望他,可每次他都以冷漠的態度對待她。他在監獄裡痛苦的活著,覺得未來是沒有希望和毫無意義的,有的只能是苦難和犧牲。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到故事的最後,事情發生了變換: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實都是十分虛偽,他逐漸地學會了轉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當最後他和索妮婭擁抱在一起哭泣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重獲了新生。是什麼讓他重獲新生的呢?是愛,是信仰。苦難依舊存在,我們依舊渺小、無力,但因為有了信仰與愛,我們就變得能夠承擔苦難了:除了承擔以外,我們還要愛它。尼采說過:“愛命運”。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你要愛它。其實索妮婭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並且堅信這一天終將到來。(他們終於擁有了共同的信仰)在這裡,索妮婭既是拯救者,又是被拯救者;既是苦難,又是救贖;在苦難之中完成了救贖。

作者在這裡這樣寫到:他們想要說話,可是誰也說不出來。他們都熱淚盈眶。他們倆都面色蒼白,兩人都很瘦;但是在這兩張仍然帶有病容的、蒼白的臉上已經閃爍著獲得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情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

他們決定等待和忍耐。他們還得等待七年;而在那個時候到來之前,還有多少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無窮無盡的幸福啊!然而他獲得了新生,他也知道這一點,已經獲得新生的他以全身心充分感覺到了這一點,而她——她只是為了使他活下去而活著!

當我輕輕地合上這本《罪與罰》的時候,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一個月的時間,它帶給我的是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深的思索。現在就要和它道別了,心中難免有些傷感。其實它不會離開我,那些深刻的思想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經死去;但他的思想卻永遠活著。這部用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巨大的悲憫情懷完成的《罪與罰》,也不會死去;它會靜靜地躺在圖書館裡,等待著下一個讀者把它開啟;每一次開啟,都會是一次重生。

2022關於精選《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冷峻峭厲的筆鋒,在《罪與罰》中無情地展示出人性的虛偽、冷酷、殘忍和狡詐。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個因窮困而輟學的法律系大學生,他租住在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內,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 拉斯科爾尼科夫已經很久沒交房租,房東太太也停止了伙食供應。在這樣一種窘迫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對生活的一切厭倦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放高利貸的老寡婦阿廖娜,老寡婦的刻薄和富有深深刺傷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自尊心。他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在他眼中,老寡婦無情,冷酷,對社會毫無用處,是吸人血的蝨子。殺機,在他第一次見到老寡婦時就有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篇幅描寫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的動機和準備。其實一開始拉斯科爾尼科夫就在掙扎。他並不是一個習慣性的罪犯,甚至一想起這個犯罪的念頭,他都覺得骯髒,卑劣,可惡。可是社會處處可見的不公平又不斷推動著他的犯罪動機。最終,他向老寡婦舉起了斧頭,順便也殺掉了老寡婦的妹妹麗莎維塔。這個妹妹的出現是個意外,他並沒有想過要殺她,只是她出現在了一個不恰當的時間。 麗莎維塔是個善良的人,她熱愛上帝,與人為善,她的死不斷拷問著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良心。殺死老寡婦是為民除害,彷彿有一個正義的目的,而殺死麗莎維塔卻僅僅是因為害怕罪行暴露。 拉斯科爾尼科夫不管為自己找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內心始終都無法迴避善良的麗莎維塔。儘管他很聰明,狡猾詭詐的與波爾費利鬥智鬥勇。但對罪行敗露的恐懼,對人生的絕望,時而亢奮,時而頹廢的複雜心裡卻讓他幾乎精神崩潰。殺人,並沒有改變他糟糕的現狀,並沒有實現人生理想,反而更糟糕,更絕望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風格非常銳利,特別對人物複雜的心裡從來不吝筆墨,對人性赤裸裸的揭露是入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內心如同一個不可揣測的深淵,包含著人類所有的善良與殘忍、誠實與虛偽,痛苦與微笑、平靜與瘋狂、忠誠與背叛、聰明與詭詐。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心,只是很多時候,生活的美好粉飾了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看自己過於美好了。

整本《罪與罰》,充滿了絕望和掙扎,但如果只是這樣,這部作品就算不得什麼。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偉大的作家。除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罪與罰,還有妓女索尼婭的愛和接納,除了罪與罰,還有十字架的救贖。當拉斯科爾尼科夫不顧一切的向索尼婭吐露了實情後,他問索尼婭:“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索尼婭說:“因為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當他問索尼婭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麼?索尼婭給他念完了聖經中拉撒路死而復活的故事。當他問:“你覺得我卑賤嗎?”索尼婭說:“不,你只是在受苦。”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內心因一個妓女的愛,在不自覺中走向了救贖之路。他自首了,並向社會承認了他的罪行。索尼婭是這部作品中最美好的人物,而這種美好的背後,是她的十字架。十字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中一再出現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起受苦”的象徵,是基督救贖人類的象徵。拉斯科爾尼科夫自首前,他問索尼婭:“你會離我而去嗎?”索尼婭說:“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跟著你。”當拉斯科爾尼科夫向索尼亞要十字架,索尼亞給了他自己帶的十字架,而她帶上了麗莎維塔的十字架。他說:“這是一個象徵,意味著我將要背十字架了。”這個一直不相信上帝的人終於願意背自己的十字架。耶穌說:“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人的苦難究其原因是因為人的罪。解決苦難和罪的問題最終都會回到聖經,回到耶穌的十字架。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悲慘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無一不是表達了這個主題。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從心裡懺悔他的罪行,從願意背十字架那刻起,他已經脫胎換骨,象拉撒路一樣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