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論語》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讀書學習,其好處之多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快來為你喜歡的書寫一篇讀後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論語》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論語》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

《論語》讀後感通用範文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為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後感通用範文

我讀了《論語》後,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後從來都會自覺去複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鬆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並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裡,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後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並不理想,語文才80分。後來讀了《論語》之後,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鬆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思說:“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佔。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後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教會我的做學問、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終身受用!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寶貴收穫。

《論語》讀後感通用範文

《論語》這部書基本上可以稱之為我們中國人的聖經,幾乎所有中國人的道德規範,行為規範,都得從這部書裡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們的一個指路明燈,當然暫且不論此明燈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論語》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走上了神壇的道路,歷朝歷代,都把這本書當做統治階級的工具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顯然這種思想是非常利於統治的,最起碼各階級的人群能夠安於現狀,而且還能聽命於朝。因此,從漢朝起,至清朝終,所有的學問研究者,讀書人,都會對這本書做出註釋、解析,力圖通過自己的想法來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甚至於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也有大量的關於《論語》的研究文章。據不完全統計,光是關於《論語》的這種註解類書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參差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這裡面比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可以說把儒家的學說推向了頂峰。那麼,這浩如煙海的《論語》書籍,如何讀呢,哪種思想比較正確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呢?答案是《論語譯註》——楊伯峻注。

楊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學的專家,生於清末民初時期,自小接受正統教育,對先秦文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力。看楊先生的這部書,開啟來馬上就能瞭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於研究之認真。《論語》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註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現,在註釋文字中,關於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據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後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可見,他對於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現在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因此,讀這本書,可以讓人相對客觀的瞭解到孔子的真實思想,而不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這個客觀的思想本身,其實就是孔子所要表達的想法。

那麼,孔子究竟是個具有什麼樣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個人。這個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穌、也不是默罕默德、釋迦摩尼,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與你我一樣,只是,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點與我們不同。《論語》是孔子的弟子門生逐漸整理起來的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籍。這其中有些言論是站在很高的哲學高度來說明一些治國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論也是孔子日常要表達某種想法的尋常語言。所以,從一些尋常語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愛之處的。比如《論語·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一種容器),這是觚嗎?這是觚嗎?”。孔子用這種簡單的事情表達他對於禮制的看法,著實可愛。看到這一章好像有一個生動的畫面出現在眼前,孔子拿起來一個觚,一邊捋著鬍子一邊氣憤地說,這是觚嗎?啊!你們都成了什麼樣子!憤世嫉俗的憤青形象躍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這個不得不佩服。孔子窮其一生的時間要達到“仁”的境界,對待自己、對待學生、對待所有他接觸的人,都是用這個“仁”字來對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傳授的思想,來逐漸改變那個社會,從而使天下變得更為和諧,更有秩序,當然,這個秩序同樣是有階級等級的階級秩序。但是在當時,能夠有這種想法並且付諸於實踐的人已經難能可貴了。

那麼,《論語》是不是就是我們現今社會的治療良方了呢,是不是我們的信仰歸宿已經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論語》大致成書開始於春秋末期,編輯完成於戰國初期,這個時代,中國還處於十分動亂的時代,各國諸侯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社會禮制崩塌,各種思想氾濫,東周其時已經是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甚至發明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貨幣單位等等,儼然一副分裂景象。而當時的孔子懷揣著一個偉大理想,遊走於各國,希望能夠付諸實踐。這種思想便是禮制的思想,希望通過恢復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禮數規則,來重新構建社會。比如老百姓能夠認真耕作,士大夫能夠治家有方,諸侯能夠治理好國家,這樣整個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個階層不要總想著越級,你是一個士大夫,就不要想著哪天把諸侯王趕下臺,不要在禮制上超越諸侯王,參見諸侯王的時候要保證諸侯王的威嚴,這樣社會各個階層就都穩定下來了。所以,他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點,人的慾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會的發展帶來的就是慾望,所以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讓所有人都和他一樣,做好自己應有的社會角色,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這恐怕相當於烏托邦了。其實通過後代的發展也基本能夠看得出來,儒家思想用來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來治理國家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作用,還是要嚴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繁榮的根基正是一種“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這麼說來,《論語》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嗎?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們自己修身方面的問題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終生學習、謙虛、仁慈等等,這些對於現今社會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的。說儒家類似於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給大家構建了一個極為高尚的目標,甚至於孔子認為在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而永遠也無法達到,因為有一個終極目標在那裡擺著。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終止這個無休止的輪迴,可是也許需要幾世的修行才能達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誰還記得。那麼你就要接著修行,因為你知道現在不是終點。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說你的仁已經修行的很好了,不,因為孔子都沒有達到,而你,連孔子還沒有達到。那麼儒家可以成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會和諧的。我看僅此而已。

另外,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說《論語》不好的言論,我看也沒有什麼道理。因為當時的孔子可能不是這麼想的。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當時的孔子只是想要表達一種倫理綱常的想法而已,因為當時那個社會已經完全亂套了。所以我還是那個觀點,看一本書,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可以亂理解的。當時,社會戰爭頻仍,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沒有人再遵守以前的舊秩序,孔子認為這是不對的,所以提出這種思想,想要規範人們的行為,不過可惜,他的思想並沒有得到實現,因為可能與社會的發展想違背了。還有“死讀書”的問題,其實孔子是最反對這個觀點的。“學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學活用”。還有就是“學而優則仕”,後世拿這句話為根本,指揮著萬千讀書人在科舉,其實這個話還有半句。子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餘力的要抓緊學習,學習好的,有餘力的,要出來做官。你看,這斷章取義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麼樣,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他忘掉,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著《論語》的血,《論語》是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