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梁實秋的粥讀後感6篇

讀書可以讓我們接觸到更多的知識,所以看完後讀後感一定要寫,完成一篇讀後感能夠加強人們對名著情節的領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梁實秋的粥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梁實秋的粥讀後感6篇

梁實秋的粥讀後感篇1

?快樂》一文是寫作者認為皇帝最快樂,但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稱他自己統治全國約五十年,國王每天公務繁忙,而真正快樂才十四天。在《一個快樂人的襯衫》裡,一位農夫自食其力,獲得豐收,便很快樂。“快樂是在心裡,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福快樂乃消極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後。”就像我們每天努力的學習,雖然學習很辛苦,很單調,但要是考試時取得了好成績,就會很快樂。就像那歌裡唱得一樣:“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梁實秋的散文選材自然隨性,筆觸生活的點滴,文筆風趣幽默、將大道理蘊藏在簡單中,將真性情歸於平淡。是我讀過的散文中讓我最愉快的文章之一。當你讀到飽滿的性情之文字時,給人一種優雅自在的感覺。喜歡讀梁實秋的散文,想寫的感受也很多。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也許,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涵豐富的風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

長短並無關係.……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鬚,亦未必字字珠璣.

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於抄本中,可讀樑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範,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

梁實秋的粥讀後感篇2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為深厚。 小時親炙故都風情, 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遊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後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嚐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昇華;學成歸國後,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捲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裡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 其間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巨集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範。

梁實秋的粥讀後感篇3

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讀梁實秋的《雅舍》有感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工作之餘、閒暇之時,讀點書,寫點字,別有一番情趣,也算沒有枉度時光。我的書架上經常擺幾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名人傳記、歷史小說、雜文趣事、唐詩宋詞之類。不知何時梁實秋的散文,也跑到書架上來湊熱鬧,也許是被魯迅罵得無處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飽眼福,一睹大家的風範。說來,敢和魯迅對陣的樑先生也真算不簡單,文章寫的樸實無華,既無譁眾取寵之意,又無刀削斧斫之痕;諷刺詼諧、妙趣橫生,家常小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觀察人物是那麼細緻,闡述觀點是那麼獨到,引經據典不雅於魯迅,真可謂是博學多才。

他的《雅舍》讓我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並非樑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請看他的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如此說來,還不如劉禹錫的“陋室”。說樑先生不簡單,還因為,就憑寄居在這雅舍幾日,竟然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無處尋覓雅舍了,難怪很多人住在舒適的高樓大廈裡,寫不出好的文章來,是因為再也沒有雅舍那樣“好”的環境了。雖然,我也有意識想多讀點好的文章、好的散文,來補充點先天不足的文學素養,遺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處所,怪哉?說怪,是因為自己曾幾何時,自嘆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寫作的興趣。那時,幾點熱血,幾點激情,怦然心動,理想憧憧,大有作為之勢,參加過“春風”函授文學講作學習班,學過作詩、寫文章,但是,嘆息沒有舒適的書房,感慨沒有像樣的書桌,甚至,沒有檯燈都能成為放棄的理由,還時時告誡自己,將來有了!一定能寫出幾部,不,幾篇、幾首像樣的文章、小詩。後來,一切都有了,又沒有時間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過,人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時間有了,檯燈、書桌,甚至書櫃都有了,可稱得上書房了吧!為什麼單單又沒有了雅舍呢?真是見怪不怪。

梁實秋的粥讀後感篇4

看了《梁實秋散文集》,真有“繞樑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餘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樑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閒適小品”聞名於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永珍,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樑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麼,女人確是比較的富於說謊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買過衣服,她口中唸唸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於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於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闢。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後,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型別,“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後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並無關係。……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鬚,亦未必字字珠璣。”使我頓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彷彿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樑先生的散文,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範,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他如是說,也如是這樣做的。

梁實秋的粥讀後感篇5

?中年》裡,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晒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閒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遊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盪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的是達士情懷。

?快樂》一文是寫作者認為皇帝最快樂,但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稱他自己統治全國約五十年,國王每天公務繁忙,而真正快樂才十四天

我讀完梁實秋散文集以後愛不釋手,梁實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於一體,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旁徵博引,內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追求“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的藝術境界,文調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一體。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態,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呀。晚年的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我覺得梁實秋的散文不僅詼諧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大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感覺,很通俗易懂。梁實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種樂觀豁達的心態,我對他那篇關於養狗的散文感觸頗深,實打實的抒發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說是發自肺腑的共鳴

梁實秋的粥讀後感篇6

讀《請客》這篇文章後,我感觸很深。

我們華人好像很喜歡自找麻煩,請客這一費事又傷神的“玩藝兒”竟然像上癮一樣。一旦成家立業,請第一次客後,餘生就再也停不,凡任何大小事都得請客。不管是為還人情債,擺闊氣,攀交情或純粹為請親朋好友來家裡聚一聚,總之都是請客的理由。

請客的確很累人,我親身經歷過,每年過年時,我母親總是為請客而頭痛。第一件煩人的事是請誰。年夜飯——請的是親戚(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也不太費神),之後的幾天就煩,哪些朋友可以不請,哪些朋友一定要請。通常一定要請的客人包括那些一年內幫過我們的,或之前請過我們的人,這大概就是人情債吧……

當然真正煩人的才不止這些,請客當然是請吃飯,所以最重要的是菜譜,也就是吃什麼。吃得不能太隨便,不然顯得太寒酸,沒面子;也不能吃得太“不隨便”,不然錢包就要破大洞。雞鴨魚肉這些一定要有,一樣不能少(這些屬於“基本”),素菜通常是做點綴的,根本沒人要吃(這就像是額外“免費”禮品)。之後就是鮑參肚翅(這是整頓飯的“噱頭”),通常每次只能有一兩道,大致原因有二,首先價錢昂貴,其次家裡煮出來的實在談不上好吃。

選單擬好後便要從各大超級市場和菜場買回來,這雖不怎麼費神但很費力。

最後便看當天的臨場發揮,因為許多菜平日都不常煮,味道好不好,只有上桌後,客人們都嘗過後,從大家臉上的表情上知道。如果味道好,客人吃得眉開眼笑的話,“大廚”心裡自然鬆口氣;但客人如皺一皺眉頭“煮飯婆”便恨不得地上有個洞可以鑽進去。總算客人走,主人還有善後工作:一大堆又油又髒的碗碟要洗;一地的瓜皮紙削要清理(最慘的莫過於新年裡不能掃地,一地的垃圾只能用手撿,用布抹)。有時客人“胃口不好”,吃剩的殘羹剩飯便成隔天的午餐。

所以正如梁實秋先生說的“若要一天不得安,請客”。請客真的很麻煩。

標籤:讀後感 梁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