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上校本課程心得體會5篇

心得體會它是一本生活的精彩讀本,需要不斷翻閱,我們從生活中的成功和失敗中提取心得體會,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上校本課程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

上校本課程心得體會5篇

上校本課程心得體會篇1

校本課程是由某一類學校或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環境和內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無論是校本課程,還是國家課程,亦或是地方課程,教師總是課程實施的主體。它對課程目標是否實現以及實現的好壞會產生直接影響。具體地說,教師正確的課程價值觀,教師與新課程的理念相適合的角色觀,鑽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行動研究的自覺性和行動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必備的素質。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差異,以便從學生的要求出發,開發和實施適合學生特點的校本課程;其次,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傾向,個性特長,以便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選擇恰當的課程實施方案;再次還必須考察本地區、本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條件。

學生既是校本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又是校本課程實施的歸宿。因為不論是社會取向的價值追求,還是個人取向的價值追求,都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基點。沒有學生的發展,無論是社會本位,還是個人本位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根據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把教學方法分成若干種類。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應該依據以下原則選擇教學方法:

1.學生髮展性原則。即面向每個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全體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發展。

2.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原則。

3.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優勢,同時針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創造條件的原則。

4.重視實踐性和創新性原則。

5.注意開發和利用本地區、本學校的課程資源,使之服務於校本課程實施,服務於學生個性特長的充分發揮的原則。從我國傳統課程繁、難、深、舊的特點出發,也沒有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的可能性,從傳統課程的評價要求出發,也沒有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的必要性。而校本課程開發的靈活性決定實施校本課程的方法的多樣性,校本課程尊重學生差異性的特點為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

上校本課程心得體會篇2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的腳步已經走到我們常規工作中,近日我也多次外出學習觀摩聆聽他們開發實施的方法和措施。校本課程是有學校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群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和實施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援,再美好的課程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體現學生的需求:我們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先讓教師在瞭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提出課程開設申請,再由學生自願報名選擇。這樣一來,課程開設與學生選課成了供求關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被調動起來。

2、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我校的辦學目標是“讓學生的人生更精彩”,我校除了開展閱讀、書法、古詩文誦讀還開設了體藝方面的專案。我校學生的籃球、足球、合唱在各級競賽中的頻頻奪魁,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3、整合學校的師資優勢:我校藝體和資訊科技學科的教師都是青年教師,他們不僅有朝氣,上進心強,而且善於鑽研,勇於實踐,樂於奉獻,他們基本功紮實,專業知識過硬,不僅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而且創新能力強,有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通過學校的宣傳發動,老師們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我校校本課程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師資基礎。

我校已經有了一年的社團活動經驗,在社團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只要把活動的內容具體化、系統化,指定明確的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評價措施即為校本課程。這些是我通過學習和思考對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一些體會,我將積極地投入到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改革中。

上校本課程心得體會篇3

“校本課程”這個概念,根據我們的理解,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群的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群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通過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以及這段時間我們對全校教師開展的校本課程培訓,我們感到,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

一、幾點思考

1、打破了校本課程的神祕感

不少教師把校本課程看得很神祕,其實,許多學校已開設的選修課、活動課就具有校本課程的性質,只是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還處於無意識狀態罷了。也就是說,許多學校往往有校本課程之“實”,而無校本課程之“名”。校本課程是開放的、多種多樣的。如研究型課程、自願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可以說,學校裡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因此我們說,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祕,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開發校本課程影響升學率的擔心

近年來,考試試題命題正在向能力化、素質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各學科考試更體現了這一點,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和方向正是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開發校本課程不僅不會影響考試升學率,反而會促進升學率的提高。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對待升學率,我們的策略是“不為考試,贏得成績”,滿意的升學率應是素質教育的結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標。

3、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了培養、鍛鍊和提高

教師參與課程的目的是使學校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最大程度的發展,但就教師本身而言是確立教師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課程開發的實踐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所以教師參與課程開發不僅是編制出一系列的課程文字,更重要的是參與課程開發過程本身。

從校本課程開發角度而言,為了有效地推進新一輪的基礎教學課程改革,教師必須具備課程意識,形成相應的課程觀念。這些觀念包括:

⑴課程制度觀。三級課程政策的實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統的課程體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課程觀。國家只制訂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對課程進行巨集觀控制。教材則趨向多樣化,學校可以選擇任何經國家認定準予發行的教科書,這樣就要求教師樹立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課程制度觀。

⑵課程價值觀。在教育實踐中,我國的課程價值取向基本上有兩種情況:

一是以對升學是否有用來衡量課程的價值;

二是過早專門化與職業化,以是否滿足當前社會的需要來衡量課程的價值。這些是課程設計時必須考慮的,但課程的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增進個人的幸福,也就是說要考慮課程是不是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教育畢竟是一種造就人的事業,人是教育的出發點,所以課程的開發必須以人的發展為其邏輯起點。

⑶課程型別觀。建國以來基礎教育的課程基本上是單一的國家課程,三級課程的試行,意味著課程的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學校中將是國家、地方、校本三種課程並存。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開設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這樣就為學校特色的形成,學生不同興趣、個性和特長的發揮留下了空間。

⑷課程開發觀。三級課程政策把部分課時留給學校自己開發,這就要求教師在學校認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確定開設什麼課,這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具體的教學內容有哪些,如何呈現這些內容,教學效果如何評價等等。如此就必須改變自己的單一的教授者、課程的消費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為既是教授者同時在一程度上又是課程的開發者。與此同時,教師的課程知識得到積累,課程開發能力得到提高,即將約束在單個學科中的教師的專業特性擴大到學校教育的主體;將與課程有關的決策重點從原先的“上意下達”的方式轉變為教師之間的“討論”方式;教師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強了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二、幾點思考

1、課程觀念需更新

由於絕大多數教師原來所學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並不長,因此,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如何儘快改變這種狀況,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準備有待進一步加強

校本課程開發中系統的規劃、理論指導和實踐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如何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學校教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願望和動力,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條件。

3、缺乏課程專家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課程開發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課程開發走向科學、規範、完善、發展的瓶頸

4、需要強有力的校內、校外的大力支援。即良好的校內溝通,給教師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良好的計劃組織,可用的教育資源方面的資訊,外部參照系,課程理論與技術指導等方面。為教師儘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做好條件上的支援和準備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育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一種迴應,是貫徹落實中央《決定》,實施素質教育對學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國家創新工程,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創造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目標指向明確、內容多樣、課程設定靈活的校本課程能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的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在選擇中培養學生的資訊採集和加工的能力,學會學習,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這些,正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所在。

上校本課程心得體會篇4

新課程實施以來,以校為本的理念深入每個校長和教師的心田,校本研修、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課程、校本開發等字眼時常見諸報端,應該說,這是新課程的貢獻之一。我深深感受到,以校為本的理念是對學校、對教師、對同學作為教育主體的尊重,是對學校特色、對教師權利、對同學個性的尊重。

一提到校本開發,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開發某種校本課程。其實,校本開發是指一整套以校為本的課程開發理念、戰略和技術。即使是像語文、數學等國家課程,也需要學校進行校本開發,綜合實踐活動也是一門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中國小在實施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具有校本開發的理念、戰略和技術。其次,校本開發具有不同的層次,我認為至少具有三個層次:一是基於課程研製的校本開發,二是基於課程管理的校本開發,三是基於課程實施的校本開發。第一個層次需要學校管理者具有課程領導能力,第二個層次要求學校具有課程制度建設能力,第三個層次則對教師提出了課程意識的要求。相比較於其他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最能夠體現校本開發功能,也是最需要依賴校本開發的課程,從而對學校管理者、學校組織和教師提出了以上三個方面的要求。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所以成為新課程實施難點之一的重要原因。

校本開發,作為一整套課程開發的理念、戰略和技術,不能僅僅指向某種開發的結果,即不能僅僅想到要開發出某一具體的課程門類或課程形態,我認為要從課程的內在要素和其整體關係的角度來構設。具體來說,校本開發必需從如下課程要素入手來展開。

第一,課程理解的確立與課程目標的開發。要有效地進行課程的校本開發,首先必需明白這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以和同學為什麼必需要經歷這門課程的學習,即形成課程理解。我以為這是提升學校的課程建設能力和提高教師課程意識的起點。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國家課程的實施,教師必需能夠明確回答這些課程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同學為什麼必需要學習這門課程以和同學學習這門課程究竟要獲得什麼等有關課程理解的問題。假如教師不能形成正確的課程理解,他的課程實施往往就缺乏明確的方向。

課程理解一旦形成,就要進入目標設定階段,即通過同學研究,結合學校實際,將國家規定的“普遍取向”的課程目標具體化。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也就是課程目標的校本化,是對課程目標的“二度開發”。課程目標的開發不只學校需要進行,教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需要進行。當前,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校需要明確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需要分學段、分年級、分專題地研製學校層面的課程目標,把“普遍取向”的課程目標變成“行為取向”、“表示取向”和“生成取向”的課程目標。需要明確同學所要獲得的在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具體目標和其達成的程度。

第二,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嚴格意義上的課程必定擁有特定的課程內容,沒有課程內容的課程是不存在的。課程內容開發的核心工作是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對於國家課程而言,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由課程專家經過科學研究的過程完成了內容選擇和組織的基本工作,但這一工作是針對全體同學的一般狀況來完成的,且以靜態的形式來出現,它往往表示在具有綱領性的課程規範和具有可替換性的教材之中。對學校和教師而言,課程實施過程還需要進行動態的內容選擇和組織,即對預設的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拓展、延伸、補充、替換、修正等加工工作。這些工作可以看作是學校對國家課程進行內容開發的過程。而對諸如綜合實踐活動等開放性課程而言,學校和教師所要做的工作則遠遠不止於此,還需要將同學納入內容的選擇、確定和組織之中。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角度來看,還要進行活動主題的提出、選擇和確定,活動主題內容的分解與描述。

第三,設計學習活動方式。只有學習活動方式的參與,課程開發才幹由靜態的設計真正走向動態的實施。學習活動方式和其活動程式、基本規範和方法論的設計,實際上是除課程理解和目標設計之外的又一重要環節。學習方式的經歷過程,是同學發展最真實的過程,也是體現課程價值的過程。任何一門課程的實施,都需要學校和教師進行學習方式的開發。學習方式的開發,不只僅是一個優秀教案的過程,更不是僅僅指備課或寫教學設計。我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習活動方式的程式、方法規範和過程價值的落實上,要保證讓同學完整地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學習方式的設計並不要求一節課、一個活動主題在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或活動方式越多越好,學習方式的設計要克服這一誤區。

第四,課程資源的開發。這是人們在課程開發上最容易考慮到的一點。其實這一工作是課程開發的一個方面。課程資源開發,主要目的是為課程的實施、同學的學習活動提供支援條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說,課程資源的開發一方面是由同學來完成的,即同學自主地蒐集、整理與分析資料、素材。另一方面是由學校和指導教師來完成的。對每一個具體的活動主題來說,指導教師需要為同學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方法引導、程式性知識的指導,學校應有意識地組織相關的環境資源。

上校本課程心得體會篇5

心得體會就是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文字。讀書心得同學習禮記相近;實踐體會同經驗總結相類。學習的方法每個人都有,並且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去考慮和研究它。心得體會這種學習方法對於一個人來說也許是優秀的,但沒有被推廣普及的必要。因為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方法的奏效是它與這個人相適應的結果。方法,也是個性化的。借鑑他人的學習方法並不是不可以,但找尋適用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以下是由為大家整理的開發校本課程心得體會精選材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種集體配合的事業,校本課程開發更是如此。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就必須加強與各方面的合作: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校長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課程專家的合作、教師與學生家長等方面的`合作。在整個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要與校長、其他教師、學生、家長、社群人員、課程專家等通力合作,這既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在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合作精神培養的有效途徑。

2、校本課程開發的背後所蘊含的理念,是把課程開發的權力還給教師,讓教師來從事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課程的執行者,同時還應該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師要有一定的教育研究素養。當然教師進行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工作,不可能也不需要像專家那樣,恪守嚴格的研究規範與操作程式。

3、校本課程開發本質上要求教師具有教育行動研究的素養。通過對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情境的不斷反思,從而不斷地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

標籤:心得體會 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