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心理佛讀後感模板5篇

讀後感是一種對小說、戲劇或詩歌中人物之間發展的情感線索的審視,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寫作興趣和習慣,提高寫作的自信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心理佛讀後感模板5篇,感謝您的參閱。

心理佛讀後感模板5篇

心理佛讀後感篇1

寒假期間,學校組織學習《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我每天讀一些,一週多時間就讀完了。每讀一章,我都會聯絡生活實際想一想,收穫很大。總體認為這是一本教我們怎樣積極學習生活的書。在我以前接觸的心理學知識中,都是一些關於負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說,抑鬱,心理變態,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為心理學就是和這些負面的東西打交道,所以我對心理學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觸了這本書,它說的是人性中積極的東西,我一直認為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了解積極的事物遠比關心那些消極事物有用。只有研究積極的東西,為我所用才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如果我們心理出現問題,也只有學習那些積極的東西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通過讀這本書,我懂得了教師要具有積極的人才觀。教師要敏銳地發現每個學生的`才能、優秀品德,並且在互動過程中進行培養、強化。就是說教師必須能辨認學生、瞭解學生,才能恰當地指導和培養他們成才。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勢特徵,多加鼓勵和表揚,當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優勢特徵被認可,他們會因此而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習借鑑書中的一些理念,比如“調整情緒,將愛、包容發展為教師標誌性格力量。”“立足發展優勢品德,避免讓分數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砝碼。”“轉變態度,關注積極面,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這些觀點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會幫我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更有利於教育教學的進行。

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喜歡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歡自己才會由衷地欣賞他人。這樣你就擁有了自信和樂觀的心態。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就是“樂觀就是對生命的遠方,充滿了期待。”因為樂觀,因為自信,無論在怎樣的境遇裡,都會保持前進的動力。

心理佛讀後感篇2

初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這本書的內容不像書名那樣簡單易讀,雖然故事的展開是那麼的平淡無奇,但是每一個章節都給現實中的我們不同的啟迪。

文中蒼鷺是怎樣一步步地讓蛤蟆自己修復了心理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佛洛依德說過的:“本我所在,自我所依。”深刻揭示了,一個人要改變自我,必先要有認識自我的前提。而一個成年人的自我現狀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的童年經歷。早期的經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理解人的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關鍵線索。而且從出生到大約四五歲的時候,發生的一切不僅影響了一個人後來的生長,也牽涉了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和別人。這種心理視角是一個人看事情的唯一方式,除非你決心要改變。我覺得說得很對,小樹苗栽下去了,不對它進行修枝剪葉,說長歪它就歪了。

人生的四個座標,變成人存在的底層架構,自我會不斷確認和支援這些信念和預期,換個詞說,我們會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自證預言”。文中提出的這個觀念對我的思想是震撼的,為什麼現實中的我總是老樣子,無法改變?這是我提出的問題,需要好好思考!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做好,想得到家長或者上司的表揚和認可,這樣的正迴圈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控制事情的發生(認真做好事情),從而確保預言成真。但是得到認可之後換來的回報是做更多的事情(必然後果此處可以引申閱讀艾瑞克。伯恩的《人間遊戲》一書),人生的邏輯是對的,但是用錯了地方。

另外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個“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座標(在這個座標上的人都處於父母狀態),處在這個人生座標的人喜歡玩“nigyysob”、“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等遊戲,處在這個座標的人的最極端行為是謀殺!有多少父母是這樣在對待自己的孩子?證實了這一點要及時反思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同樣,處於“我不好,你好”人生座標的人最極端的行為是自殺,這個座標有多少在當前教育壓力下和父母錯誤教育下的孩子是處於這個座標的呢?由此推理,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回到“我好你也好”的座標上去呢?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這個三位一體代表了人格的結構。兒童的自我狀態裡包括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父母的自我狀態裡包括挑剔的父母狀態和養育型父母,而成人的自我狀態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成人狀態這麼重要,但只能通過鼓勵才能讓別人進入成人狀態,只有他自己才能決定要怎麼做。為什麼說成人狀態很重要,因為父母和兒童狀態不需要思考,很多情緒的發生都是自然發生的,是大腦的條件反射,就像在演戲一樣,是處在父母和兒童狀態的自我選擇了當時的情緒。

所以,在以後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自己都要進行分辨,看自己是在情緒化的狀態還是在理性的狀態,在我看來,理性狀態就是成人狀態,不知道對不對,按照邏輯來說,應該是這樣的。因為文中也說了,只有你為自己負責,才能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你才有力量來改變處境。

蒼鷺扮演的是諮詢師的角色,諮詢師最重要的是通過傾聽做到共情,通過提出問題,比如說通過這件事發現了什麼問題等等,來引導對方審視自我,發現問題,同時也能讓對方釋放自我和壓力,重要的是要讓對方從反思中學習和領悟。我覺得這是作為諮詢師最重要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作為父母面對孩子,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開展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長。但是首先引路人要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才能引好正確的路。

蛤蟆先生在講完自己的故事後也有過反思: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迴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迴圈,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我覺得這應該就是這本書最根本的思想所在,活在當下,聽內心的聲音,做出改變,愛自己。

在第十四章結尾的時候蛤蟆面對蒼鷺的提問,發洩了自己的憤怒,他從依賴變成了對抗依賴,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第十五章又在回顧這個過程的時候講解了心理學的“移情”和“情商”的概念,蛤蟆通過對蒼鷺的憤怒宣告了對自己擁有主權,走完了一個完整的心理成長過程,結局是完美的。

心理佛讀後感篇3

1、我們從外界所獲得的資訊或者學到的知識必須在生活中合理應用才能顯示它們應有的力量。知識本身無法決定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見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充分的理解它,能夠合理的解讀它,同時對知識應用所涉及的現實情況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知,兩者相結合就為我們把知識應用於實踐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我們應該學會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主動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充分理解所學知識,至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把所學內容的實質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表明我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了一定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感覺可以應用的地方寫下來,進行重點的挖掘和探索,讓自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階段是制定知識的應用方案,安排練習時間,通過實踐檢驗自己的構想,檢驗自己對於知識的解讀是否合理,對解讀的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思考糾正,重新修改應用方案進行驗證,在這種實踐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昇華,只有完成了這兩步才算達到了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

3、我們應該學會在學習或工作的過程中主動安排進行積極心理休息,積極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區別在於,積極心理休息是有規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為了通過一小段時間回顧總結經驗,或者調解心情,緩解疲勞以便以更好的狀態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學習中。而拖延是順從自己內心的分心衝動而失去控制,佔用了本該用來學習或工作的時間。

4、安靜的力量:

4.1我們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極情緒的時候才被動的進行反省,在這種反省中,我們很可能進入一種叫做自我傾注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內部,反覆回憶分析引發消極情緒情境的一些細節,使這種消極情緒被加強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這種消極感受和導致消極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們應該學會主動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靜的時候進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觀現實上,針對面對問題進行反省,這時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就可以減少錯誤歸因,得到比較合理的答案。

4.2當某種經歷正在進行時,人生經驗的獲取是在你嘗試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保留的時候,也就是進行分析思考的時候,這些一般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的自省的時候,有時候急著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後稍事休息,讓心情平靜下來認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說我們最好養成經歷、享受安靜和反省的行為模式。安靜為我們進行內省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環境,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說所做的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因為這種反省重現可能形成一種學習記憶機制,包括學習、理解、記憶、保留。當我們進行思考時,我們在腦海中重放素材時,我們更容易保留和記住之前的經歷,積累對人生有益的經驗。

5、快樂是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也就是說是由我們對事物積極的思維方式和主觀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會地位、銀行存款等外部條件所決定。幸福是一種終生的追求,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幸福沒有客觀標準,只是某種比較方式下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否幸福也取決於我們採取哪種比較方式,我們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識並非那麼平常,特別是應用於實際,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常識更平常,學習的目的是用於自身的轉變,沒有轉變就沒有成長,那些快速見效的說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過高的承諾和過低的兌現,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如果我們能經常的記起這些常識,把它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礙我們對已熟知事物產生新的認識的認知束縛,解除我們從已熟知事物中獲取益處的情緒束縛,糾正和改變那些束縛我們的行為習慣,促成我們自身的轉變和成長,那麼這些常識就會顯得不平常。

心理佛讀後感篇4

早些年我也混跡過幾個心理或精分的論壇及聊天群,裡頭有些人討論問題粗脖子紅臉時,卻甚少謾罵,只是一本正經的互相分析對方兒童期如何如何有創傷父母如何如何關愛不夠,真是夠陰的,學過精分的玩起這套來更是不得了。還記得有次我給友人支招,吵架時不要去對罵,一臉悲憫的看著對方,目光透著憐惜和深情,等對方罵累了,喘氣的間歇便輕聲的對他說:我能體會到你現在的痛苦,這不怨你,這是你童年期的創傷造成的,現在去治療還來得及。然後默默的遞給他一張名片,上寫著“精神科醫生×××”。

每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輕重緩急而已,影響到生活了便要及時去找心理諮詢師或精神醫生等專業人士解決,當然有大量所謂的專業人士用他們似是而非的專業能力可能更會把你整偏了,所以先期瞭解一下各種心理問題給自己打個底也是一種方法,本書便是個途徑,文筆雖一般,還有些故作風趣,但勝在的輕鬆,作者專業知識紮實,涉獵較廣,推薦一讀。

心理佛讀後感篇5

人際交往心理學目前已經告一段落,自從學了這一門課以後,感覺獲得了不少有意義的知識。現就這些知識談談我的看法。

在還沒有接觸這一門課的時候,我對於人際交往的認識還是非常簡單的,認為和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的日常交談就是人際交往了。但是自從學習了人際交往心理學之後,我發現這真的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可以說他是最複雜也是最有用的一門學科。下可以改變人們對一個人的看法,把人人疏遠的人轉變為人見人愛的好人;上可以在交際圈裡遊刃有餘,將成功的道路鋪得更加平坦。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孟子荀子告子世碩就有著對人性的不同看法,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這可以說也是人際交往心理學的起源。人際交往實際上是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與行為上的互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在內心和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而人際關係則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的必定在情感上產生的一定的結果與積澱。

原先我在日常生活中認為如果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執,那麼這兩個人是無法進行溝通的。可是在學習了人際交往心理學之後,我瞭解到不同的意見之間的爭論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手段,但是具體溝通是否完整還是要看傳遞的資訊是否被接受和理解。我也學習到了言語溝通的藝術,比如從各個方面與角度尋找話題,直接進行提問,鼓勵對方說下去等等。我也學習到了傾聽的藝術。傾聽是我們後天學習到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聽只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與生俱來的能力的展示,而傾聽則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用心去接受和體會的美妙能力。什麼是傾聽的藝術?理論上來說是全神貫注地聽別人說話,邊聽邊概括要點,鼓勵對方把話說下去,善於聽出對方的言外之意。但是要做到極致還是需要不斷地練習。

人際交往心理學中還有各種豐富的理論和效應,比如皮格馬利翁效應,暈輪效應,刻板印象等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現這些理論與效應無時無刻不在被我們日常的交往中被證實,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深思和理解的內容,在此就不便一一贅述了,我認為在學習完人際交往心理學後,我一定能在未來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