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心理佛讀後感最新7篇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鑑賞能力,更好地欣賞文學作品,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書中的人物性格和行為動機,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心理佛讀後感最新7篇,供大家參考。

心理佛讀後感最新7篇

心理佛讀後感篇1

?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是由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遲毓凱編著的,本書共有三大編十二章。其中,三大編由學生管理中的教師定位、學生管理中的影響策略、學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組成。裡邊從心理學角度對學生喜歡的十種教師是什麼、如何做一名有影響力的教師、如何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學生管理的“七種武器”是什麼等問題進行了解答。這是一本給一線帶班老師看的實用書,有利於幫助我們處理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如何進行班級管理。這是屬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針對的是整個班級團體,涵蓋所有人。作者從管理心理學中的團隊發展過程入手,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分析了班級發展的四個階段:組建階段——磨合階段——規範階段——成就階段。然後依據班級發展的這四個階段,指導教師採取相對應的策略,分別是班級管理的指揮策略——教練策略——支援策略——授權策略。其中,在班級管理的教練策略裡,還著重指導教師如何手把手培養學生幹部,也有四步走戰略:牽著走——扶著走——放開走——跟著走。每個階段,每個步驟的重點工作,具體要怎麼做,為什麼要那樣做,以及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和效果,書中都有詳細介紹了。

這部分內容對於新教師,尤其是新班主任,就是一盞明燈。不但能指引著路的方向,而且更像作者特地派了輛車,把新教師請上車並送一程,順利度過這無助摸索探路的啟程之路。我們現在都是大班教育,甚至是超大班,班級人數普遍達到50人上下。班級人數越多,對班級管理的需求和要求就越高。如果強行把管理和教育分開,可以這麼說,班級是先有管理,之後才有教育,而且管理比教育更直接,見效更快。可是,在我們的教師教育之中,恰恰是極少涉及到班級管理這一塊。絕大部分的教師,他們關於班級管理的經驗,大多來自其本人的摸索和同校老教師傳授的心得。而每位老教師的經驗和心得卻很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最終都只會形成適用於自身的方法。另外,我們民族雖有管理的智慧,但缺乏管理的文化。我們都是處於鄉土社會和熟人社會,要求的是克己修身,而且對持不同身份的人適用不同的規則。而管理更多是運用於生人社會,利用規則讓別人去做管理者想做的事。

很多人把管理認為是一種天分,不錯,要管理得非常好,確實需要加上天分,但管理本身是一項技術活,作者在書中也講到: “管理本身是一項複雜的工作,許多管理能力需要學習才能獲得。”只要管理有規律可循,管理就可以學習。那麼管理是什麼? “管理的本質不在於自己帶頭工作,帶頭做事,而在於讓別人去做你想做的事。”管理中的獎勵和懲罰,與對待學生個體的目的很不一樣: “獎勵一個人的目的不僅僅在受獎的個體,還是在給周邊的人看;懲罰一個人的目的,也不僅僅在受懲戒的個體,還是在給周邊的人看。”重點在於給別人看,殺雞儆猴,而當眾的懲罰的物件,往往還需要管理者善後。 “中國管理智慧中的誅大賞小: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悅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管理,真的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技術,通過某些行為達到影響所有人,且讓所有人朝既定的路線行進,真不是隨便就可以學會。原來,我以為我對管理是七竅通了六竅,很輕視管理。看來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我對管理真的是一竅不通。再回想以前的工作,我總想以克己修身的方式去替代管理,真是無知,真是羞愧難當!

與此同時,個人覺得該書中有幾個問題還是很值得我們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不斷探討和反思的。尤其是書中對於“破罐子破摔”型和叛逆型問題學生的處理這方面也很吸引我。我負責五個班的政治教學工作,確實個別班級中有這類學生,讓我很頭疼。書上說“批評一個學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有好人感”,其實這些學生之所以犯錯後絲毫沒有悔改之心,恰恰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他才能持“我就這樣,你能怎樣”的態度毫不愧疚,他們其實也對自己有良好的期待,而無所謂的表情,只不過是面對可能的批評所做出的自我保護的姿態。面對這樣的學生,可能再多的苦口婆心都無濟於事,花點時間在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上或許會更有效。

心理佛讀後感篇2

聽了本次心理健康的專題系列講座,使我更進一步理解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聽評課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學活動,現今社會不僅要求我們具有健康的身體,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經過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的收穫很大。不僅學習了許多專業的心理知識,以前很多的疑問都得到了解決,我真正認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學習後的一些心得:

一、教師自己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過一線的教學經歷,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周邊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著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餚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二、經常關注特殊學生的心理輔導

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對待問題學生更應該盡心盡責,遇到問題學生怎麼辦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體的作用,在寬鬆平等的班級氛圍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的團體輔導,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心理輔導效應。針對特殊學生的特點,有側重地選擇團體輔導的主題。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採用講座法、認識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在動機,並在活動中得到領悟。通過一系列的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讓全體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也拉近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係。

考慮學生一般心理規律的同時,也要對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在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中,我一方面通過心理輔導室兼職心理教師的個別諮詢輔導,另一方面也進行了個別談心與輔導。通過學校開通的心理諮詢箱,打通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通道,及時瞭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穫是巨大的,體會可能膚淺,切記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體健康!重視我們自己的心理,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都能保持開闊的心境,良好的心態!

心理佛讀後感篇3

“河岸的天氣漸漸變了,空氣中瀰漫著一絲前所未有的不詳氣息。烏雲陰沉地籠罩著田野,黑壓壓的,令人不安。幾隻鳥兒漫無目的地在灌木樹籬裡飛來飛去,唱著不成曲的調子。鴨群平時總為誰冷落了誰、誰羞辱了誰而嘎嘎地爭執,現在卻一頭躲進蘆葦叢中,專注地待著,除非遇到最嚴重的襲擊,否則一概不理會。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舊流淌著,千變萬化的樣子底下卻是一成不變的性情。河流為一些動物劃分了地界,也成為另一些動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集聚威力,看似謙虛低調,可誰要輕視了它,它危險重重的能量就會爆發。”

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開頭。

在我的心理學小朋友圈中突然流行起一件事來——那就是去往西西弗書店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本書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蛤蟆先生第二次去做諮詢。和第一次一樣,蛤蟆先生在諮詢開頭時有些許沉默,緊接著就是壓力在飆升,焦慮感倍增。這時,諮詢師蒼鷺終於開口了,“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覺怎麼樣?”蛤蟆想都沒有想就回答:“挺好的,謝謝你。”諮詢室裡又沉默了。緊接著,諮詢師蒼鷺繼續問到;“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覺怎麼樣?”蛤蟆先生就有疑問了,剛剛我不是回答了嗎?怎麼又問今天我感覺怎麼樣呢?

讀到這裡,我想起國小時,英語老師總是會問,“how are you?”我們也總是想也不想直接回答:“i’m fine,thank you、”實際上,我們真的i’m fine嗎?可能是有更多的情緒吧。比如:快樂、高興、沮喪、緊張、不滿、甚至憤怒等等。我們總是不能體察我們現在真實的情緒,而情緒化的用行為去表達,這樣反而讓對方一頭霧水或產生更多不友好的情緒並也用著情緒化的方式去表達。兩者就進入了人際衝突區。

那我們應該怎麼回答呢?答案很簡單,用心去體會,體會到什麼情緒就用情緒詞來表達。按照中國古老的教育方法是不去體會情緒,把情緒壓在心中,或用情緒化的方式來表達。前者久而久之會抑鬱,後者不僅不能很好地表達情緒還會在人際關係中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在這本書中,我在諮詢師蒼鷺先生上學習到了一個小技巧——那就是“聆聽”。你讀到這一定會覺得奇怪吧!“聆聽”難道還有什麼其他特別之處嗎?

親愛的讀者,請允許我細心地為你解釋吧!這裡的“聆聽”可不是簡單的“聽”,有口無心、斤斤計較。而是“聽”!十目一心耳為王的“聽”。聽“事實”,聽“情感”,用“尊重”去“關注”。

這個方法很適合用在親子教育上。孩子回到家明顯悶悶不樂,這時,家長蹲下來就需要“聽”了。“事實”加上“情感”。“噢!媽媽好像明白了,寶貝在學校不小心撞到小美,寶貝給小美道歉,小美卻迴應寶貝是故意的。你當時的情緒是傷心難過還有委屈。”接著就是欣賞孩子:“寶貝,我從這件事中看出你的擔當、勇敢,你是個負責任、善良的好孩子!”再接著可以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並解決此事:“如果解決這件事,寶貝心裡是不是要好受很多?這樣吧,我們給小美表達:‘小美,上次不小心撞到你的事我想花幾分鐘的時間向你表達。首先,非常抱歉,不小心撞到你了。上次道歉後,你的迴應讓我十分難過。我們一直一來就非常的要好。我也知道,我以前的一些做法不太妥當讓你有情緒了。非常對不起,希望我們能和好如初。’”

此書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因為篇幅不能一一呈現,所以,我還摘抄了七個句子來結束此篇。

“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

“必須完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才能完成。”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

“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迴應當下的需求。”

“情緒並非可有可無,而是自我的核心。”

心理佛讀後感篇4

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我覺得最基礎的應著眼於兩個方面,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是物質基礎,心理素質是精神基礎。“人”的一撇就是身體健康,一捺就是心理健康,只有前者沒有後者,趴下;只有後者沒有前者,臥著;身心健康兼備,才能相互支撐,站立起來。而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也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其環境許可的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

我喜歡上心理健康課程的理由之一是老師會與我們做交流、給我們做心理測試、課堂活動。最後一次課堂老師給我們做了這麼個活動,讓我們繪製自己的心情圖,從星期一到星期日,看情緒表的波折。我發現自己課多的那一天心情最差,課少的時候最高興。後來老師給我們講了abc法則,是說性格的,大家做了性格測試,希望老師多在課堂上做一些這樣的活動,不僅使課堂氣氛更活躍了也讓我們更起勁去學習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生活中,我們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多想一些開心的事情,必要的時候改變自己,心態很重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另外,一定要堅持自己對的、優秀的好的思想,這樣就不會把自己變得對自己很失望,和同學和睦相處。就我自己來說,我覺得我最需要改變的是說話,說話的方式和音量。我說話聲音太小,有時說話並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又不得已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就要自己調節一下,幽默可以讓氣氛活躍,也讓談話輕鬆。

通過上心理健康課,讓我終於感到人生的珍貴,感到要孝順父母,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為我們操心,不讓他們為我們擔心,我們還要關心身邊的人,讓每個人得到關心。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但是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就如同我們的朋友一樣,我們要凡事真誠。存真誠的心,說真誠的話,作真誠的事。自己有了什麼錯失,應當坦白承認,切不可設詞遮掩;有人責備勸導你的時候,要存著謙卑感謝的心領受,切不可羞惱拒絕。與人同處不可有虛偽的客套,但總要彬彬有禮,舉止中節,使人在你的動作舉止上沒有可挑剔的地方。多愛人才能多得人的愛,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寬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寬容,多體恤人才能多得人的體恤。你發出去的是什麼,你得回來的也是什麼。

心理佛讀後感篇5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正面管教》就是這樣一本好書。暑假裡,讀了簡尼爾森的著名作品《正面管教》一書,深深被作者的教育思想所折服。之前,在我的思想裡,正面管教就是賞識教育,同時,我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既需要適當的懲罰更需要鼓勵。讀了《正面管教》之後,我的教育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對於孩子的教育既不能懲罰也不能驕縱,需要正面管教。對於孩子的教育,更多地是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因為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對於孩子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在實施正面管教方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瞭解孩子的心理特徵,明白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的意義,才能更好的把這種方法堅持下去。在面對孩子的某些問題,我們需要一個冷靜期,使自己冷靜下來,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當我們理智的看待問題,而不是問題的結果,就不會那麼生氣,孩子是一個社會人,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擔當引導和陪伴的作用,誰都會犯錯,但這是一種成長的方法,我們要給孩子成長的機會,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縱觀現在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我們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認為懲罰和驕縱是永遠存在的。現實中很多教育者往往也會從這兩個極端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懲罰有效的人,懲罰就成為他們教育孩子的常用方法。認為鼓勵有效的人,往往演變成了對孩子的驕縱。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找到問題的根源,針對問題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化解、溝通,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所在。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作者的意思是讓我們多鼓勵,但作者所說的鼓勵並不是簡單的讚揚。作者所說的鼓勵是指多給孩子一些機會,是對孩子的尊重。這種尊重會引導孩子慢慢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孩子需要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方法,讓我們的教育成為孩子們樂於接受的教育。今後,對於一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我們老師也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正面管教孩子,讓我們的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自信而自立的快樂環境中健康成長。

心理佛讀後感篇6

拖延症,大抵說的是,一件事情明明時間充足,但總要拖到最期限為止才做,正所謂“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

這本書不多250頁左右,一個小時足以看完,但其帶來的感觸以及對心理的影響,可能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事件——直到我能戒除拖延症為止。

文中提到的一點很有意思,拖延症,很多時候正是完美主義者最容易犯。

完美主義者分兩種,一種是苛求完美,最後可以完美完成的天才——這種人是論外,正常來說,不會很多,於是,剩下的完美主義者,就成了拖延症的最大患者群。一件事情應該做,並且應該完美地做到,但偏偏沒有完美做到的方式,在找到完美做到的方式之前,決定先啥都不做——很多時候的拖延症,都有經過上面的經歷。

這裡的矛盾點在於,沒有去做,就先認為自己條件下做不好,但沒有去做,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不好呢?很簡單,完美主義者們,都有一個大法寶——自知之明,總是認為自己對自己又足夠的認知,知道自己什麼可以做到,什麼是自己做不到的,任何事情都被二分,基本上不存在中間選項——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後是下一個問題,完美主義者自認完美,於是對於別人對自己的要求,要自己做的事情,一般不會拒絕——很簡單,交給我,完美地給你做出來。於是下一個矛盾產生,別人地事情,一般很少在自己地熟悉範圍裡面,於是結合前一點,完美主義者手裡面,就積攢了大量做不到——但絕對要完美地做出來地事情。

於是拖延症就產生了。

以上討論僅限於“有自知之明地完美主義者”,懶鬼論外不做討論。

然後是另一種拖延症,也更普通大眾化——有沒有一件很普通很容易乾地事情,屬於10分鐘內能解決地問題,被完美地拖到事情不得不解決地最後5分鐘地經歷?或者乾脆被拖延過頭。

很多時候,對於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們不會太過在意,很簡單,馬上,現在,稍等這種回答地背後,是別人反覆地催促——但就是不做,總是認為有時間馬上做好的事情,卻總是不去做,這就是拖延症。

原因在於,很多人做事情,按照四象限法則,這一類事情會被歸於第四象限,因為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到,於是不緊急,因為很快就可以做完,即使在deadline前也可以很快弄完,所以不重要,但是,現實中,可能deadline的時候,做事情的條件正好不具備,或者時間被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佔用,導致事情沒有完成。

以上就是兩種最典型的拖延症——工作拖延症與生活拖延症的筆記比較有代表性的群體的描述,更詳細的,可以去參考《拖延心理學》

然後是下一個討論,如何擺脫拖延症——這個問題的提問人,一般就是上面提到的完美主義者,只有這種人才會關注之後的問題,即使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拖延症的治療,說起來很容易,規劃好時間,做事情從小目標做起,但現實是,吹牛誰都會,但做事可不是。

比如說,有自知之明的完美主義者說,我知道我應該糾正我的.拖延症,但感覺我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我先找個完美的辦法再行動。

比如說,我應該馬上行動去整理程式碼而不是寫這篇書評。

心理佛讀後感篇7

剛剛閱讀完了《心理學與生活》中的相關內容:關於世界的感覺知識。

作者指出,早期的關於感覺的心理學研究是考察外界環境中的事件和經歷這些事件的人之間的關係。心理學的中心任務是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行為和體驗的關係。心理物理學是心理科學中最古老的領域。心理測量曲線通常是s型曲線,表示從無覺察到部分覺察到完全覺察的過渡。

因為刺激不能在任何強度下都能被清楚地覺察到,所以絕對閥限的操作定義是,有一半次數能夠覺察到感覺訊號的刺激水平。不同感覺通道的閥限可以通過變化刺激強度的相同程式來測量。

環境中通常是充滿了感覺刺激的無限變化的,適應機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對新資訊源挑戰產生注意和做出反應。訊號檢測論是針對反應偏差問題的一種系統研究方法。訊號檢測論並不嚴格地關注感覺過程,而是強調刺激事件出現與否的決策判斷過程。sdt提供了同時評價感覺過程和決策過程的方法。這種測量程式是偵察測試思想的延伸。

通過對感覺過程和反應偏差的區分,實驗者可以確定和區分感覺刺激的作用和個體做出最後反應的標準水平。sdt提供的決策模型也可以應用到其他研究領域。日常的決策涉及每一次擊中和正確否定的不同獎勵,以及對每一個漏報和虛報的懲罰。

感覺生理學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樞事件的轉換機制。我們把從一種物理能量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化稱為換能。因為所有的感覺資訊都要轉換成一定形式的神經衝動。大腦的不同皮層區域負責不同的感覺,因此大腦能夠區分不同的.感覺。訊號傳入感覺系統的程度越深,資訊就被整合為更加複雜的編碼,並上傳到大腦特定的感覺區和聯合皮質。

心理物理學領域的研究者主要研究環境中的物理事件和觀察者對這些事件的心理體驗之間的關係。韋伯定律為我們揭示了物理刺激變化和觀察者知覺之間的關係。感覺生理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物理事件轉換成能夠被大腦接受的事件的途徑。感覺生理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物理事件轉換成能夠被大腦接受的事件的途徑。研究者提出從感受器到大腦皮層區域資訊的典型傳遞過程。

本小節間接的告訴了我們感覺過程的重要性,感覺一直是心理學研究中重要的主題,所有的感覺資訊也都會轉化成大腦不同皮層區域的感覺。心理物理學的研究者同樣對觀察者能夠覺察到差異時刺激強度的增加和減少程度關係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