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左右

通過與一本書交朋友,相信大家都能從中收穫不少知識,那麼是不是都有寫一篇讀後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左右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左右

我一直喜歡史鐵生、蘇軾、柳宗元,但實際上因為重度拖延並沒有花時間去閱讀他們的作品,即使是短短几節的《我與地壇》也就前幾天才看完。

少年時喜歡史鐵生可能是喜歡他的遣詞造句,又或者是覺得有一個喜歡的作者這是一件顯得很有文化的事情。

如今這種喜愛只深不淺是緣於他文字中體現的哲理和生命力。

萌生想看《我與地壇》的念頭也不是突然產生,我將生死看的較輕,到嘴邊和吃飯喝水一樣平常,因此史鐵生對生命的看法一直以來我是有幾分好奇的,和盛年傷殘的他比起來,我的挫折其實不值一提。

讀後感這種東西寫起來很危險,因為一不小心就像洗文,比如在作者觀點之餘沒有加入自己的新感想,然而在大家之言有更深的感悟那我早當作家了,話是如此。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前段時間看了大連理工研究生寫的遺書,每每再看,都覺得很心疼,不是因為死亡本身,而是那種調侃間的孤獨感。

想到了作者和朋友分手時總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

他缺這樣一個理解他的朋友。

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一旦開始就註定會消亡,生命就是如此。因為不知道未來到底會怎麼樣,保有對未來的好奇,試著活一活看,也許會好起來,即使更壞了,上帝也早就安排好了離開的結局。

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和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了。

在看完書當天,印象最深的除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時”就是上述這段話,因此發了一條文字朋友圈,又讓我的小夥伴們關心我小腦瓜在想什麼。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這樣,人生如戲,或是演員或是觀眾,人生於世,本身就沒有意義,因為慾望而活著;當慾望超越了人性,就成為了慾望的人質;只有當看透了人是因為慾望而活,且慾望人效能共存,就能真正安於人生;但自認為沒有或忽視慾望的存在而活著,生命只會乏味無趣;過於沉溺慾望和人性的細枝末節只會反受其害。

之於我自己而言,時而是乏味的演員,時而是倒黴的觀眾,好在因為拖延和懶惰讓我避免成為了生活的人質。

做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是一個不太容易的課題,有一種不囿於小我的境界。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我是一個不相信因果報應天理迴圈的人,相較而言我更相信人的命運是隨機的,大範圍的隨機好與壞,隨機到不同人身上,對造物主來說,這些事情只是不同而已,本身不具有消極或積極的意義,只是反饋到了個體上,就有了意義,有了美與醜,好與壞。

比如上帝安排了一場死亡,在朝氣蓬勃的少年身上它是一個悲劇,在飽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身上它更像是一種福祉。

這種隨機的安排產生差異,得益於這些差異,生活得以繼續,讓世間得以存在。

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左右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流傳最廣遠的的散文集作品,是他在地壇中所見所聞發出的人生感悟與思索。文章中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飽含了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思念,由於自己殘酷的命運,地壇成了他思考人生的佳境,其用樸實的文字表現自己在地壇流連思索時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其間洋溢著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正當時青年的作者,因為雙腿殘疾而對生活自暴自棄,脾氣變得異常奇怪,從而日漸消沉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為了逃避殘酷的命運,他選擇到地壇躲避,在他選擇地壇的同時,地壇也在冥冥之中選擇了他。作者通過與地壇的接觸及所見的人生百態,在受到周圍景物的陶冶後漸漸的思想得到質的變化,從而讓他了悟到生命的真諦。作者說“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在地壇中琢磨思索,似乎已經看透了生命的本質,讓人明白了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控的,生命中的殘酷與傷痛都是不能選擇的,而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珍惜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面對人生不可捉摸的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在地壇中得到啟迪與感悟的同時,作者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思念,“自個是世上最意外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意外在母親那兒老是要加倍的。”作者這句引人深思的話不由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母親,我的父親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儘管大字不識一個,也沒有豐富的閱歷,但是他們的思想很開明。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唯一的念頭就是讓自己的四個兒女走出那一分土九分石的大山,不要像他們一輩子待在那受苦。曾經同齡的人早就在國小或國中畢業就輟學回家,很慶幸自己能讀到大學並順利畢業,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與支援,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父愛母愛的偉大,他們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為了自己的孩子做了太多太多,而如今我又能為父親母親做些什麼呢?現在的我,不求大富大貴,只想踏踏實實的,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讓父親母親放心、安心,不能再讓他們為自己操碎那已經碎得不能再碎的心,我想這應該是對他們最好的感恩與回報。

讀《我與地壇》,我的心靈在作者的文字的海洋裡得到了洗滌和淨化,從而對生活、生命、親情有了新的認知與感悟。史鐵生在思考自己的逆境同時還在顧忌母親所受的痛,通過史鐵生對人生的感悟,我自己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與追求有了不一樣的態度

人的一生,不能只為自己活著,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要去感恩、回報。人生的坎坷,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沒有誰的一生是順順利利的。人生百態,樂趣十足,我們應該熱愛生命,重視磨練,感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雖然無法反抗命運的造就,但也不能對生命不負責,對生命不重視。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左右

春日午後,坐在教室那硬生生的凳子上開啟放在桌子上的語文書。《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映入我的眼簾。我安靜的.讀了一遍,這枯燥的文字讓我感覺有些乏味。可再細細讀了幾遍,似乎能慢慢領會到作者想傳達的東西了。

簡略來說就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母親的懷念。

作者史鐵生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年紀卻遭遇了悲慘的事情,他雙腿殘疾終生只能在輪椅上度日,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從那以後,史鐵生的性格開始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我對史鐵生的記憶應該是從國中時學的《秋天的懷念》開始的。裡面說道,雖然史鐵生喜怒無常,時不時會將眼前的玻璃砸碎,母親就偷偷的躲起來瞧著裡面的動靜,待到沒有聲響,母親便紅著眼睛進去。母親不顧自己的病痛,執意帶著兒子去看菊花。可造化弄人,上天把母親送走了。直到史鐵生看見昂首挺胸的菊花時,似乎認識到了生命所需要的是堅強和樂觀。即使面對太多太多的苦難,也要堅強的熬過去。

《我與地壇》中地壇到底對史鐵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我認為,是他對生命逃脫和慰藉的地方,他是想躲避那些苦難,他想療養自己的心靈。

“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真正的地壇不在安定門外大街,而是在史鐵生的心裡。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地壇,那裡讓我們身軀不再疲憊,讓我們的心靈慢慢的平靜下來,不再狂躁。"地壇"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精神的載體。我們一直需要它,它也會一直在我們心裡。

去年九月份,爺爺因為意外事故永遠離開了我們。每當想起這一幕發生時,我的內心都久久不能平靜,我只要一想到爺爺在出門前還給我塞了零食,囑咐我的話,我就覺得這一切好不真實。死亡其實離我們好近好近......

人在面對苦難時是脆弱的是不堪的,我也會像作者一樣。常常想著,人到底為什麼而活著。活著也會死,那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餘華在《活著》這本書中說到過,“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本身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著。”死既然是一個必然的事,早晚都會來的,那你何必要急於求成呢?這是把死放在最後的終點,它在終點等著我們,叫我們不要著急,慢慢來,它會一直在那裡等著我們的。

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是加倍的,而母親卻用鹼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了一切,堅定的生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史鐵生的母親是個好母親。她為了兒子承受了太多太多,她關愛兒子,理解兒子。這讓史鐵生在母親生前對她做過的事情感到深深的愧疚。

每個人都要好好的活下去,任何事情都不能是放棄自己的理由。我們是為自己而活著,苦難會過去,光明會到來。

標籤:讀後感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