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給孩子的詩讀後感優秀5篇

寫讀後感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文字表達能力,鍛鍊邏輯思維,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寫作水平,寫讀後感可以讓我們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歷程,形成有價值的閱讀回憶,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給孩子的詩讀後感優秀5篇,供大家參考。

給孩子的詩讀後感優秀5篇

給孩子的詩讀後感篇1

今天,我讀了《出賣笑的孩子》這本書,一開始是這個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再然後是故事還讓我知道了我的生活離不開笑。

故事講的是:小男孩蒂姆與一位格子先生菲勒特做了一筆交易,把自己的笑出賣給了這個神祕莫測的人,得到的回報是每一次打賭準贏。雖然蒂姆如願得到自己所想的,但是失去笑的他生活因此變得苦澀乏味。於是他踏上了尋找格子先生要回笑的路程,最後歷經各種艱難困苦的他在善良朋友的幫助下,笑又重新屬於了他。

讀了這本書,男孩蒂姆的這段神奇經歷也讓我產生了共鳴。我是一個愛笑的女孩子,雖然沒有出賣過自己的笑,不知道其中的滋味,但是我相信肯定特別難受,沒有笑的日子只會充滿苦悶和悲哀。愛笑的我用笑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和我一樣生活在快樂和幸福中,這是什麼也替代不了的呀!

笑給我帶來了自信。讓我在各種困難面前幾次跌倒、幾次爬起,無所畏懼,毫不氣餒,勇往直前。我在笑的陪伴下就像一隻小小雛鷹,衝破一切展翅飛翔。

笑給我帶來了自由。就像書中說的那樣,失去笑就失去了自由。而笑帶來的自由讓我拋開所有的煩惱,和小夥伴們一起快樂地盪鞦韆、玩滑滑梯、在大自然踏青、觀察昆蟲……我在笑得陪伴下度過了一個充滿歡樂和美好的金色童年。

笑還給我帶來了很多很多,而笑也是我送給別人最好的禮物。對老師、長輩的關愛報以笑的.禮物,這是衷心的感謝和無限的尊重;對同學、朋友的幫助報以笑得禮物,這是發自內心真誠的感恩;對誤解我、傷害我的人報以笑的禮物,這是寬容的胸懷,這是化解矛盾最好的良藥……

我的生活無時無刻充滿著笑,我離不開笑。假如有人問我:你會為了某種目的而出賣笑嗎?我會堅定地回答:絕對不會。我想:假如時光能夠倒流,男孩蒂姆的答案也一定會和我一樣的!

給孩子的詩讀後感篇2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媽媽帶我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水孩子》,帶回家看。這本故事的一位主人公,他是一個掃煙囪的孩子,名叫湯姆。他的面板是黑色的,因為他天天不洗臉,再加上每天都要掃髒髒的煙囪,所以變得很黑。現在我給大家講一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吧!

掃煙囪的孩子湯姆一直收到葛林師傅的虐待。一天,他路途中遇見了以普通婦女出現的仙女,在仙女的暗中保護和引導下,湯姆變成了水孩子,他開始獨自在水中生活,同水中的各種動物打交道。在經歷了種種奇遇之後,湯姆漸漸改掉了許多壞毛病,比如:以前老愛捉弄人,不愛洗臉等等,但是後來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水孩子》這本書詼諧幽默,想象力生動奇特,讀來妙趣橫生。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愛清潔,多做善事,勇敢正直,這樣長大後才能成博聞廣識,心胸寬闊的人。

給孩子的詩讀後感篇3

李躍兒的名字我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聽說,因為那時候《小人國》在國內掀起了一陣浪潮,人們紛紛注視到了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一個小小的人,她就是北京巴學園裡的大李老師,是《小人國》裡那個一直耐心告訴孩子“武力永遠無法征服世界”的李躍兒。

偶然的機會得到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通過一點點翻閱,一點點的品味,深深感到內心的一種觸動,這是一本愛的書,真正詮釋了一種愛的教育,對於我們這些從事幼兒教育的人而言有著許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為人師、為人父母要有一顆赤誠的愛心。“愛對於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教育著整個教育的過程。”“愛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李躍兒是這樣說的,更是在教育工作中這樣實踐的。老師與父母對於孩子要懷有一顆赤誠的愛心,並且這種愛是意識不到存在的一種自覺狀態。只有愛孩子,才會真正的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做孩子的天使,而不是上帝;只有愛孩子,才會用愛和智慧來喚醒孩子,在孩子的心靈裡播種下愛的種子。

其次,要抓住教機,智慧施教。在李躍兒的這部著作中,她多次提到“教機”的問題,要想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就像李躍兒說的“需要教師智慧的教學,智慧的教學的關鍵,就是尋找、製造、把握與深化教機。”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有想起前面李躍兒老師舉到的給孩子們講《天職》這個故事的情節,她尋找和製造了三次教機,前兩次教機的把握與處理,讓孩子很好的理解了醫生的天職和海爾曼偉大的人格,而第三次教機的處理則很好的教給了孩子明辨大是大非的道理。這篇文章我們很多語文老師都曾教過學生,卻不曾想到過去找尋和製造教機。可見,許許多多的美文裡面蘊含了多少可以用來教育孩子的教機,關鍵看施教者如何靈活機動的去找尋和把握。教機存在於我們的課堂上,存在於我們教學素材中,關鍵看教育者的靈活機動的處理。

教育者要不斷提升自己。“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永遠處在自我提升的狀態。”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在書中表現出豐厚的學養和淵博的專業知識,然而,這位在兒童教育領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大師還是那樣的謙遜,認為自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我們普通的教育者有什麼理由不去讀書和繼續學習呢?只有終生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可能跟上教育的時代步伐,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書中李躍兒獨特的人性光輝,智慧的課堂,以及她用藝術眼光來看待教學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們探索創造的熱情,知識與智慧在這不知不覺中根植到孩子們的心中了。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如同浸潤在蘭花開放的幽谷,只感到幽香陣陣,如絲如縷,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我要向著那方“愛育”的天空進發。

給孩子的詩讀後感篇4

孩子本來就是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很喜歡書裡這句話。

結婚之後一直想趕緊懷孕,但是過程並不順利。現在回想那個不順利的過程,覺得還蠻傻的,當媽那麼累,何必這麼著急?為何不好好享受空閒的日子。也有生了孩子的朋友這麼勸說過,可是那會兒哪裡能理解,只覺得那是她們甜蜜的抱怨而已。走在婦保大樓裡,不同的大樓,後面大樓是去產檢或者生產的,前面的是門診,像我這樣為了準備懷孕接受各種檢查跟治療、拿藥、做b超的。別提自己有多羨慕懷著寶寶的人了,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會低下頭摸摸自己肚子,在想我的baby什麼時候來?

雖然備孕跟懷孕過程的有點艱辛、難熬,但是我的kk還是順利地出生了。比起迎接初生兒,能夠吃醫院分配的藕粉、米湯,飽飽地喝一碗流食更讓人幸福。嗯,這是我當時最深切的感受。後來雖然能吃飽,能大魚大肉,但是兩口子都沒法再好好睡覺了。

緊張、壓抑這些情緒從孩子出生後一直到他8、9個月一直控制著我。作者大兒子描述的她的媽媽,出生在傳統、保守的家庭,卻崇尚自由和理想。是,原生家庭、生活環境影響著我,但是我又希望kk能生活地更自由更獨立。自由、獨立,我該怎麼引導孩子?我該怎麼告訴家人我希望他們支援我,一起努力給他一個更好的環境。

孩子抬頭、翻身。爬行、站立、走路,第一次發燒,拒絕奶瓶,不好好吃輔食,不好好吃飯……各種第一次常常讓我很焦躁,急功近利;中國的環境、家庭成員的認知等等,很難讓自己像作者一樣做媽媽。但是沒有人能在一個理想化的環境中成長,我們甚至不知道理想的成長環境是怎樣的。

龍應臺是個很棒的媽媽,她細膩,她充滿愛,溫柔而堅定。怎能不讓孩子愛上這樣的母親呢。細心的.引導,耐心地陪伴;理解,把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視角看事物;傾聽,聽他們說,認真地、及時地回覆;尊重,視他們為“人”,獨立的生命。

珍惜陪伴他成長的每一分鐘,讓孩子慢慢來,我們也需要慢慢來。未來的日子我希望我們能成為會為他、他的探索和發現而高興的父母;幫助他適應環境和獨立生活的父母。

給孩子的詩讀後感篇5

最近再次通讀了的《孩子你慢慢來》,發現讀這類文字,不適合一口氣讀完,需要自己靜下心來,泡一杯清茶,慢慢品味這樣一份美好的感情,體味孩子溫柔的成長,讓我的心也變得更加柔軟。其實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這本書的封面深深折服,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可愛的小男孩獨自一人走在金黃色的楓葉鋪就的小路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美麗,那麼安靜。封面上還有這麼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段話乍一看沒覺得有什麼深意,但是慢慢品味,似乎還有很多的話,很多的言語,但是全部已經都不重要了,已經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等待,來欣賞……

作者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為世人著稱,但她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底深處流露出來的潺潺溪流,眷眷深情。《孩子你慢慢來》講的是親身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悟。文字裡面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年女子,在自己的異國他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它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字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離奇,但是充滿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溫柔細膩。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的物種。

看到封面之初,我沒有認為封面及插圖跟書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其實每張插圖都是真實的照片。每張照片都是那麼的溫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麼的溫馨,有鮮紅的花朵、碧綠的草地還有金黃色的落葉。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似日記,又像散文。她記錄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隨著閱讀的深入,自己對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也生出很多的感慨。

作為家長,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驅使之下,於是就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興趣班,一個週末排的滿滿當當,孩子累,家長更累。而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不妨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愛孩子是作為父母的本能,但是我們是不是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卻是需要我們必修的人生哲學,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人格,也需要和成人平等,擁有選擇的權利。在工作之餘,抽出一些時間嘗試和孩子像朋友一樣聊聊天,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

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也請慢慢來。我想面對孩子的成長,我缺乏的正是那種理性和尊重,有時缺乏耐心和思考,或許我在今後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路上,不會再對花開滿地的田野熟視無睹,選擇坐下來,因為“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樣幼小卻只有一次。”